01心理學本土化概論
作者: 杨中芳 / 673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一、前言心理学空间GYW kW8]T"C L]
心理学空间!S._!Nhm
    中國心理學者正式開始討論本土化這一議題,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歷史了。1980年12月,港、台學者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個命名為「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的科際研討會。會中,楊國樞教授報告了「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一論文(楊國樞,1982),可算是正式揭開了中國心理學邁向本土化的序幕。之後,在1983年3月,港台學者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第二次類似的會議,命名為「現代化與中國文化」。這次會議的主題雖然仍然是以科際研討為經,卻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為緯,來研討「中國化」的問題。
)XLy7];ux D0
:V g;];{0f|.k,_0    在是次會議中,首次邀請了數位大陸學者參加。而與會的心理學者,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以實徵研究成果,來實現本土化的精神(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1985;黃光國,1985)。 在此同一段時間裡,大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也從1979到1981年的「醞釀期」跨過1982到1984年的「學習及初建期」,而走向「發展和研究期」(石秀印、劉衛平,1989)。從1985年開始,中國化在大陸也逐漸成為備受重視及引起爭議的議題。1988年7月我參加了在青島由大陸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之「理論與教學專業委員會」所舉辦的全國學術年會。在會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成為討論的中心議題。當時,討論的激烈,爭辯之火熱,真正達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楊中芳,1991a)。 本書[3] 所收集的論文,大部份出自1988年12月,在香港大學舉辦的一個命名為「邁向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新紀元︰認同與肯定」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與前兩次在台北及香港舉行的「中國化」會議不同之處,在於它是︰(1)以心理學研究為主,而非跨科際性的;(2)以回顧、反省及展望為主,不以實徵研究報告為主。會議主旨是希望從回顧、反省及展望中,認同中國心理學有本土化的必要,探索並擬定今後朝本土心理學努力的方向,藉以使中國心理學更進一步邁向成為真正探研自己的學科之道路。 在過去這十年走向本土化的道路上,我除了有幸主辦或參與了其中兩個會議之外,也閱讀了大部份會後的論文集。十年來,有幾個問題似乎一直是每一次會議的中心話題,總是引起熱烈的討論及不休的爭辯,卻始終得不到任何的定論。而這些問題卻正是推展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核心及急待澄清的問題。這次,我想藉著將「邁進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新紀元︰認同與肯定」研討會的論文編輯成集之便,寫此緒論,就這幾個核心問題,做一個比較詳盡的探討及澄清。希望讀者在閱讀全書各論文前,能對推行心理學本土化的意義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並且籍之幫助讀者看出這些論文與本土化之間的關係。 本文試著先就一些與「本土化」相關的關鍵概念做一番釐清,然後再就以下五大類的問題進行探討︰
IP'Gf o"u%m;E0(1)  有關什麼是「本土化」的問題︰經常被詢問及爭辯的問題包括到底什麼樣的研究是本土化的研究?本土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心理学空间6T Ty}RR `p4Ji
(2)  有關為什麼要本土化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本土化﹖本土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jB*kg,B9z \d0(3)  有關什麼是「本土心理學」的問題︰到底中國本土心理學應該包括些什麼?中國心理學到底要本土化到什麼狀態,才算是達到了可以被稱為「本土心理學」的地步?心理学空间y AI~$M{W/E;Mh
(4)  有關如何做研究才能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問題︰到底怎麼樣來做研究才算是本土化的研究?是不是在心理學中每一個研究領域都需要推行本土化?而且必須以同一的途徑來推行本土化?
*}_E&A `+IA/YE0z8i;|0(5)  有關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策略問題︰應該先進行些什麼準備工作?先著手研究什麼領域?
.J|8Gm^ `P0
:BR2IerH:]8Xu0
{ j;ThczKp c9`0二、概念的澄清
&D/c ^7Y+d"|0心理学空间&I0nXEY
    在未開始討論這些問題之前,我想有必要將一些有關「本土化」的關鍵概念做一番澄清,以便讀者可以更清楚地瞭解本文的論點。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過去許多有關本土化的爭論主要是起源於將一些關鍵概念的意義混為一談的結果(楊中芳,1991a)。
KfB;t2V.x9Y"`0
fisv,u|4S0(一)「中國化」、「具有中國特色」與「本土化」心理学空间-oK d u-O8e(l

(v(|(kW Po-[*Lk|/R\9B0    在過去十年裡,「中國化」、「具有中國特色」與「本土化」是三個經常與此運動連在一起的名詞。我曾建議應該將這三個名稱統一併稱為「本土化」(楊中芳,1991a)。因為固然它們是三個不同的名稱,其內含也不盡相同,但是其目的是相同的。只不過是「中國化」被大部份港台的學者所採用,而「具有中國特色」是大陸學者所慣甪的名詞。我之所以建議大家放棄這兩個名稱而採用「本土化」的理由主要有二︰(1)「中國化」及「具有中國特色」都在字義上給人一種排斥外國東西,「閉關自守」的印象。以為是只研究中國人所獨有的,或只研究傳統的東西;(2)「本土化」代表一個比較適用於任何地區的普遍、抽象概念。任何文化、國家、或地區的研究都可以走向本土化的道路。事實上,目前確實在許多國家以及在許多的研究領域中都正在推行本土化的運動。所以用「本土化」的名稱,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是學術界的一個普遍的自覺運動。而不只是一個要走回古老傳統去的回歸運動,從而避免了有走向民族中心主義之誤解。
z/m)v?c+k%c0
?&a yG&NvP0(二)「心理學的本土化」與「本土心理學」
$XOI9H$kR*E ]0
W%n G*q3m g}g0    「本土化」是指一個過程;一個由「非本土」的狀態走向「本土」狀態的過程。所以「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指將心理學由「非本土」的狀態轉換成「本土」狀態的過程。而「本土」狀態的心理學就是「本土心理學」。它是「心理學本土化」這個過程的終極狀態、目標。那麼,什麼是「本土心理學」呢?
fC X b2HZ0
P0[*J Hp A2W|01. 狹義的「本土心理學」
\wezM|ap^2v)Cb0心理学空间"[1wOJ'Z
    我想這個詞可以分為廣義的及狹義的兩個意義來看。Heelas(1981)在他與Lock合編的一本叫「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ies)的書中,用複數來指稱存在於當地人腦海中的許多與心理有關的看法及慣思,並把它當成是一套與正統心理學研究相對立的學問。他定義「本土心理學」為︰「在任何一個文化中,『當地人共同接受的』對某些與心理學有關題目的看法、理論、猜臆、分類、假設、及類比。同時,也包括內隱於當地社會制度的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想法及看法」(第三頁)(雙括號內加的是本文作者的補充)。Heelas同時舉例說明「本土心理學」包括些什麼︰ 有關人的天性是什麼;人與世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及有關指導人們應該如何去做、去想、去感受,以及如何可以得到人生幸福及成功的格言及訓諭等。同時,他將此種當地俗民所有的「本土心理學」與正統學術心理學分辨開來,稱後者為「專家心理學」(Specialist Psychologies)。所謂「專家心理學」是指那些由學術界的心理學家用自己發明的構念及科學實驗,或哲學家用抽象辯論及推理,或宗教專家用奧秘的解釋所累積成的心理知識。從這兩種心理學的對比來看,Heelas的「本土心理學」只是狹義地指那些流行於當地人腦海中的心理「常識」。心理学空间t qgLI
心理学空间9S8c:R,dyi
2. 廣義的「本土心理學」心理学空间,| u8ND)V#xV

` S%pwJ'Qmk0    比較廣義的定義,是把「本土心理學」看成是一門描述及解釋當地人心理及行為的學問(英文用單數的「心理學」一詞)。這門學問的素材雖然不一定只限於當地人腦海中所有及所用的心理概念及常識,也可以包括Heelas前面所指的專家心理學所用的方法。但是那些由專業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研究構念必須是從觀察當地人所表現的各種行為及收集當地人的各種想法中提鍊得來,而不是憑空由外國研究中移植過來的。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必須以最能夠深入理解當地人的行為者為最適宜,以便能得到最反映實際情況的材料。之後,還要用「當地人的視角」(from native's point of view)來解釋所觀察及收集到的材料(Geertz,1984)。不要架空了實際情況,針對一些抽象的理論自說自話,以致使所累積的知識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完全拉不上關係。因此,廣義的「本土心理學」是指一門當地人民為了他們自己所做的,有關他們自己的心理學(Ho,1988)。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廣義及狹義的「本土心理學」的不同,是在於對用什麼素材才應是建立屬於本地人自己的心理學知識的看法的不同。但是,要求心理學能真正描述及解釋當地人行為的意願,郤是相同的。 其實,以上所述的「本土心理學」本來無需冠以「本土」之名。只需冠以地區名稱即可。例如中國的「本土心理學」即是「中國心理學」,美國的「本土心理學」就是「美國心理學」。因為任何地區的心理學家在做研究時,本來都應該以理解當地人的心理及行為為其目標,而其研究結果理應都能幫助解釋這些心理與行為。那麼為什麼在「中國心理學」要分辨及強調「本土」二字呢?這是只有非西方的心理學界才能體會出的一種需要。因為目前流行於全世界的主流心理學,是包括北美及西歐地區的「西方心理學」。它是根據北美及西歐人的研究資料所發展出來的學問。這個「西方心理學」由於發展得最早及進展得最快及最有系統,所以成了其他地區發展它們各自心理學的依憑及典範。這樣一來,其他地區所發展出來的心理學往往是「西方心理學」的移植,而非真正的「本土心理學」(黃光國,1985)。 楊開道早在1925年,就針對社會學領域提出這個問題(楊開道,1925)。他說:「美國社會學的毛病,是只用本國的材料,而不用外國的材料;中國社會科學的毛病,是只用外國的材料,而不用本國的材料」(第5頁)。因而,對非西方的心理學家而言,採取本土進路的心理學就有必要在地區之後冠上「本土」二字,以區辨自己與現有的、深受西方心理學影響的地區心理學之不同。其實我們也可以將在中國地區的「本土心理學」,狹義或廣義地,稱為「中國心理學」,而那些只是用中國人做受試,其他在構念及方法上都是移植自西方心理學的現有心理學為中國「心理學」(楊中芳,1991a)。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就是要將中國兩個字放到括號之內,使之成為「中國心理學」。
1?X:uNOi8t5{ _0
e)UXb7h9re03. 狹義及廣義的學科本土化
D[6h ?Br$U2O0
In!O1RV!Bf V*SWA)P0    也正因為如此,西方心理學家所推行的本土化,與非西方國家的心理學家所推行的本土化,在意義上並不完全相似。兩者固然都是出於對現有心理學不滿,但前者的「本土化」是狹義的。西方學者提倡本土化,是因為他們對其現有的心理學之太過份採用「學院派」的素材及方法不滿,而產生對他們的心理學所累積的知識之不滿。進而呼籲換用民間較為流行的、較為具體的材料來累積心理學知識。 但是非西方的心理學卻必須在更廣泛的意義及層次上進行本土化。這些非西方地區的心理學除了要進行上述這種狹義的本土化之外,還必須在擺脫西方心理學的陰影上進行本土化,才能使當地的本土心理學成為反映、描述及解釋當地人心理及行為的學問。進而,使這門學問成為關繫當地人的生活,因而能在當地社會付諸應用的知識。這種廣義的本土心理學正是目前一般在中國心理學界裡,贊成本土化的學者們所共同認同的終極目標。至於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是不是一定要以當地人腦中流行的「常識」作為唯一的研究素材,則尚在「見仁見智」的階段。本文在第二節將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當然,在發展「本土化」運動的過程中,有些學者確實認為,唯有使「中國本土心理學」走向狹義的「本土心理學」所定義的內容,才能使中國心理學變成屬於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心理學,而非只有專家才懂的心理學,也才能使它真正對中國普羅大眾有用。不過,到目前為止,即使在「本土化」的陣營中,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主張在「現階段」,以狹義的「本土心理學」來作為「本土化」的終極目標。
x6XGn!|4C \+i1kN0心理学空间.K&r p5PKjK'T3YV
(三)「心理學本土化」與「心理學研究本土化」
5~1VK6y({e6yl0
K(Y$lI3Z2x0    要將中國心理學這門學問由「非本土」變為「本土」的狀態,其中一個主要的途徑是在做研究時採取本土的思考進路(approach)[4]。在做研究時,由採取「非本土」的進路轉換為採取「本土」思考進路的過程,可謂是「心理學研究本土化」。大多數主張「心理學本土化」的學者都沒有太大異議地認為︰「心理學研究本土化」一定會導致「心理學本土化」。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學者都贊成「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是達成「心理學本土化」的「唯一」途徑。在討論這個值得爭論的問題之前,也許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心理學研究本土化」。 前面說過「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是指逐漸使心理研究走向採用「本土進路」的過程。那麼什麼是本土進路呢?我曾試圖給「本土研究進路」下過一個定義,認為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楊中芳,1991a)[5]︰ (1)     以實際觀察當地人當下的活動及行為現象為研究素材,來去尋找值得做研究的課題及提出研究問題;
#]*[q1d4^;^0心理学空间 a1u8XD@;LO,A
(2)     用日常生活中當地人所熟悉及慣用的概念,想法及經驗為構思基礎,來發展研究構念[6];
C?6e]aN:I4}9S0心理学空间 _2L7A3_+T UrW,a
(3)     在當地人自身文化/社會/歷史的脈絡中,來尋求理解其活動及行為現象的釋義系統;心理学空间.Q^ ING;~X
心理学空间[9E*eaRC ?Y9C{
(4)     並依之成立描述及解釋其活動及行為現象背後之心理意義的樣式、說法或模式,作為研究架構;心理学空间j?"N@ Z@D3]M
心理学空间B6D1qS6a8V8V ?
(5)     研製適合探研當地人的研究程序及工具,來進行支持、延伸及推廣上述研究架構的實徵研究;
X6Xy b%J'Z}Z w0心理学空间!]v GZ%c\^*}
(6)     從而建立對當地人而言更貼切及更有用的心理知識體系心理学空间"K9w}0o Z)~

N O_!L,H0    也就是說,「本土研究進路」是一種在做研究時的思考方向、切入點或思路。這個思路是把研究對象(中國人)自身的「文化/社會/歷史」脈絡放進對其心理及行為的觀察及探研之中。當然,這裡所下的定義是指「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終極目標。在研究的本土化這一過程中,每一個研究都可能只是就上述定義中的一項或幾項在進行努力。例如,在本書中所收集的論文,可以說大部份是針對第(1)、(2)、(3)、及(5)等四項中之一項或數項在做努力。要使中國心理學研究徹底本土化,達到完全採用「本土研究進路」的終極階段,尚需走一段相當長的路。 至於是不是「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是「心理學本土化」的唯一途徑,或最佳途徑,目前也尚在「見仁見智」的階段。本文在第三節中將對這個問題做深入討論,這裡僅將各派主張做一個粗略的介紹。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心理學本土化應該是中國心理學發展的自然過程,無須「刻意」地去進行「本土化」。任何研究用當地的人做研究對象,做久了,逐漸在題材及方法的掌握上都有了經驗與心得。那時,研究就自然會愈來愈能描述及解釋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而成為中國人的心理知識體系的一部份。這些學者認為在心理學研究的「初期階段」(與歐美,蘇俄心理學比較而言),應該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度,容許採用任何「研究進路」來做研究才對。這些學者主張用這種「嘗試與錯誤」(trial and error)的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去蕪存菁,慢慢自然就揣摩出中國人心理的精髓,而達到本土化的終極目標,因此他們是不主張在題材及方法上刻意地去做本土化的。 又有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心理學本土化」,主要是在於研究素材的本土化,而非研究思考的本土化。將中國人固有的、深植於中國人心中(不一定說得出來、意識得到)的一些心理學素材及理論,用現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概念,來重新整理及解釋。再以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做實徵研究,來進一步完善這些心理學知識,即可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 還有另外一些學者(例如,楊國樞,1982;黃光國,1985;楊中芳,1987)則主張,唯有先促使中國心理學研究思路的本土化,才能使中國心理學走向本土化。他們是根據過去三十年在台灣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經驗,認為用那種「嘗試與錯誤」的方式來做研究,未必一定會導致「本土心理學」這一終極狀態,至少會走許多冤枉路,浪費許多時間。至於那種只用本土素材,而不採用「本土進路」來做研究的取向,其結果可能還是會使研究走向歧途。其與「嘗試與錯誤」派研究結果的不同,只在於平添了一些本土名詞做點綴而已。
QJ(Gp6R E`0心理学空间'E(f-T h I1[-P
(四)「本土進路研究」、「本土研究」、與「本土化研究」
&D0g/M1adw'e*d0心理学空间Dh6S0g _8?
    總結以上對一些「本土化」概念的澄清,我們似乎必須分辨三種研究。「本土進路研究」當然是指前面所述採用「本土進路」來做研究的研究。而「本土研究」則是較廣義的包括所有以當地的素材來做研究題材的研究。因為,「本土進路研究」也是用本土的心理及行為來做研究素材,所以可以說是「本土研究」的一種。然而,後者的範圍較廣,尚包括那些不採用前面所定義的「本土進路」來做的研究。甚至,它也可包括並非以心理學概念來做的研究。 至於「本土化研究」則是泛指任何可使中國「心理學」邁向本土的「中國心理學」的研究。「本土進路研究」及「本土研究」與「本土化研究」的關係,則依前面所述,各學者對如何研究才能使中國心理學達到本土化的終極目標的看法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因為這些不同看法各自確定了不同的「本土化研究」範疇。有些學者主張唯有「本土進路研究」才能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他們自然將「本土進路研究」與「本土化研究」等同。而另一些主張做「本土研究」也可以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學者,自然將「本土研究」中有關心理學的部份,也稱為是「本土化研究」,不管它們是用什麼研究進路去探研得來。最後,還有那些認為,除了這兩類研究之外,還可用其他研究方式達到「本土心理學」這個目標的學者,自然認為「本土化研究」還可以包括一些其他既非用本土素材,又非用本土進路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 在對有關「本土化」的關鍵概念做了以上的澄清之後,下面我就沿前面所提出的五大類問題逐一討論。心理学空间&gj-P^.s R#z#jru
心理学空间Lsh{q1d |iN
三、什麼是「本土化」的研究?
WX`2SIo0xq0心理学空间o4La j`&L+[9{)}
    各種有關「本土化」的爭論,常常最終變為對一個最基本問題的爭論。那就是,到底一個研究要怎麼做才算是「本土化」的研究?在聽完或看完一篇論文後,講評者經常問:這個研究除了題目是本土的或中國人特有的之外,其他與外國的研究沒有差別,如何可以稱之為「本土化」的研究,而在一個推行本土化的會上做報告。例如,過去許多學者常常爭議︰到底整理古代心理學文獻研究算不算本土化研究;研究中文語文及中文字的認知或腦神經研究算不算本土化研究;研究針炙、氣功及書法等純中國人特有的習行算不算本土化研究。 許多學者認為古代心理學思想,固然可能是現代人思考心理問題的根源。但是,現代人生活在科技進步、關係複雜的社會中,必須探究這些古代思想,如何被反映在這個錯縱複雜的現代社會裡,才能算是真正本土化的研究。 至於中文語文及文字的心理研究,固然題目是中國人特有,但是大多數研究所用的概念、方法、及理論郤與目前西方主流心理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完全一樣。那麼,是不是只因為它們是中國語文,我們就可以說他們是本土化研究呢? 同樣地,有關氣功、針炙及書法等的研究,雖然素材全都是中國人獨有的,但是在做研究時郤與西方在鎮痛、麻醉、及鎮靜等方面的研究做法完全相同。那麼,它們算是本土化研究嗎? 這些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究竟「本土化研究」需不需要符合以下兩項條件︰(1)研究的素材必須是本土的;(2)研究的方法是否需要用「本土進路」。有些人認為「本土化」是必須符合以上兩個條件才算是「本土化」的研究。有些認為只要合於第一項即可,因此認為「本土研究」就是「本土化研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兩項條件皆不需要,也可以使中國心理學成為描述並解釋中國人的知識及學問。 我覺得這一個爭論主要是因為爭論者混淆了「中國心理學本土化」與「中國心理學研究本土化」這兩個概念。自從十年前開始論及「本土化」(或「中國化」)這個概念時,當事者都假定它是指中國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的書的名字也特別加有「研究」二字,稱為《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然而在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研究者將這種推動心理學「研究」走向,採用「本土進路」的運動等同了建立中國本土心理學所推動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而另有一些後起的主張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人,又沒有體會到「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才是「本土化」運動發起者的原意。例如,在大陸目前學者所提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就是後者而非前者。「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是指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狀態。發展這種心理學即是發展中國心理學本土化。至於用什麼研究方法來達到這個本土化則沒有限制。所以這個運動就不是一個中國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運動。這種意義上的混淆,引起了許多無謂之爭。 基於前一小節對「心理學本土化」及「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概念的澄清,我們可以看出,爭論者心目中的本土化可能含有兩種意義︰一是學科上的,一是方法上的。前者泛指心理學本身的本土化,不限達到本土心理學的方法;後者則是較狹窄地指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本土化,認為只有用「本土進路」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使心理學本土化。參與本土化運動的群眾中,顯然大家都同意的是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但是對是不是要用「本土研究進路」去做研究以達到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則有異議。每次爭論的焦點都在這個地方。 過去在開有關「本土化」會議時,有關「某某研究,是不是本土化研究」的爭論,但看爭論者所指的「本土化」是方法上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還是指學科上的「心理學本土化」。如是指後者,又看其對如何達到本土化目標的主張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論點。 顯然,這些研究及前面所述有關中文研究、古代心理學研究、及針炙、氣功、書法等研究,許多都沒有採取「本土進路」來做研究,所以對「本土化」持有狹義看法的人,就會懷疑這些研究到底能不能算是「本土化研究」。但是,如果採取廣義的「本土化」定義則不會持有這種懷疑。 在對「某某研究是不是本土化研究」的爭論做了這一番澄清之後,我們可能看出,這些爭論,追根究柢,是出於一個問題︰「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是否一定要通過「中國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才能達成呢?要回答這一個問題,我想我們可能要先來看看中國心理學界為何掀起了「本土化」運動的理由。然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2}*{XeaI0
&i'n?v]3M0四、中國心理學為什麼要本土化?
1I$I'Y7bU0
Q-a,WU:|yL} N%|0    主張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人,大致可舉出三樣理由來支持他們的主張。有些人持有其中一個或兩個理由,有的認為三項都是主要理由。心理学空间f9z6f` nF,[7RMY
心理学空间&h2bb)a2_
(一)目前中國心理學所累積的知識不能幫助瞭解中國人的真實心理與行為
@*jz:J Ki%|%r_W H0心理学空间!pF @4ca.I4I1l
    李亦園,楊國樞及文崇一(1985),在他們合編的《現代化及中國化論文集》一書的序言中曾說︰ 所謂「中國化」問題可以說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者的一種自我反省的行動,他們覺得我們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者多年來一直吸收西方研究的成果,模枋西方的研究方式;沿用西方學者所建立的理論,而忘卻將自己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在研究活動之中,由於這樣的趨勢,不但使中國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缺乏個性與特徵,而且幾乎淪為西方科學的附庸,其長期研究結果所能反映中國社會文化歷程的程度也成為可疑。(第i至ii頁)
:Qu*F J/g'e]N0心理学空间pM5E&CdI
    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批學者主張要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就必須使「中國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由完全依靠西方概念、方法、及理論的「非本土」狀態,走向用「本土研究進路」來做研究的「本土」狀態。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對把外國語文法拿來作為研究中國人文法的底子,有以下一段相當精闢的見解,足以証明研究必須本土化的問題並非只在心理學的領域中才有。他在「中國文法學初探」中指出︰ 不過,我們對於某一族語的文法的研究,不難在把另一族語相比較以証明其相同之點,而難在就本族語裡尋求其與世界諸族語相異之點。看見別人家裡有某一件東西,回來看看自己家裡有沒有,本來是可以的,只該留神一點,不要把竹夫人誤認為字紙簍。但是,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別人家裡沒有的東西,我們家裡不見得就沒有。如果因為西洋沒有竹夫人,就忽略了我們家裡竹夫人的存在,就不對了。(《王力文集》,第三卷,第92頁)心理学空间&F5t1J BC@

3A+N!|1HJ F,G0    接著他指出了中國文法研究的一個實例,一個竹夫人,來說明他的論點。然後他又接著說︰ 這就是在我們家裡發現了我們的竹夫人!如果我們專拿西洋文法來比較中國文法,就永遠不會有這種成績。……在這種地方,中國所特有的文法規律,往往為馬氏所忽略,因為馬氏先看西洋文法裡有什麼,然後看中國有無類似的東西;至於西洋所不分別者,他就往往不能在中國文法裡看出來了。此後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尋求中國文法的特點;比較語言學能幫助我們研究,但我們不能專恃比較語言學為分析中國文法的根據。(《王力文集》,第三卷,第93頁)心理学空间%vM7j/Ah hY e)Ti$o
心理学空间 mJ+?(}y;zQ
    這番話正代表許多主張中國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人的想法。以西方概念,方法及理論為依憑的研究,容易犯「以偏蓋全」,「削足適履」的毛病(楊中芳,1987)。要全面瞭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必須在做研究時擺脫那些束縛,使中國心理學成為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學科。
(N"B{(RW/ZN0
O0~%C u1l1vm4l6K(h0(二)使中國心理學的研究對全人類的心理學做出貢獻心理学空间ha;W Q?!M{A

+RC O;ZD0    另有一批心理學家主張研究本土化的理由卻是比較更宏偉的。他們希望藉此來促使中國心理學對整個全人類的普遍心理學做出貢獻。楊國樞及文崇一(1982)在他們合編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一書的序言中曾沈痛的指出︰ 試問在理論與方法上,我們的心理學者對世界的心理學有何獨特的貢獻?(第i頁)
)[J)kM6@x5Eb |iX0
Y,XvLg$|#OO0    不錯,在各個社會及行為科學的領域內,中國學者確曾做過若干研究。但是,我們所探討的對象雖是中國社會與中國人,所採用的理論與方法卻幾乎全是西方的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中國人;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我們卻變成了西方人。我們有意無意地抑制自己中國式的思想觀念與哲學取向,使其難以表現在研究的歷程之中,而只是不加批評的接受與承襲西方的問題、理論及方法。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充其量只能亦步亦趨,以趕上國外的學術潮流為能事。在研究的數量上,我們既無法與西方相比;在研究的性質上,也未能與眾不同。時至今日,在世界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界,只落得是多我們不為多,少我們不為少。(第ii頁)
'| u#oaC+c A0
({(F k7TVM:H+V?5|p0    這段話很能代表一些主張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人的心聲。 在尋求中國心理學所可能對全人類整個心理學做出貢獻時,許多中外心理學家朝兩個方向尋找︰(1)中國人所獨有的概念及習行;(2)中國人的心理概念及習行與現有心理學研究(多指歐美心理學研究)有顯著不同的地方,以致可以作為一個特別的「實驗情境」(experimental condition)來幫助修正現有的理論(歐美心理學原有的),使其能解釋更普遍的全人類的行為。氣功、針炙、及書法研究可以說是屬於前一個方面。而中文研究則常被西方語文心理學家用來作為這裡所列第(2)方向的探討。 有關氣功、針炙、及書法的研究尚在起步,對他們將來在全人類心理學內所可能做出的貢獻,尚在摸索階段。這些研究目前尚未引起西方學者廣泛的注意。不過,我想它們將來的貢獻,理當還必須是在它們分別的領域中,成為某些能解釋普遍全人類心理及行為的理論的一個「實驗情境」。所以前述(1)、(2)兩方向實為殊途同歸,下面我即就以中國心理概念及行為作為「實驗情境」,陳述一些有關必須「本土化」的理由。 現在我先以中文研究為例,說明本土化的理由。中文常被西方語文心理學家用來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它是不同於西方拼音語文,而是具有象形、形聲、轉注、借假等特性的單音語文。曾志朗(1989)曾回顧他自己十三年來在認知心理學及神經科學領域中,用中文的特性做「實驗情境」時的經歷及經驗。他的結論是在這些領域中的「研究」必須要「本土化」,才能使研究成果真正對全世界心理學做出貢獻。不然,就有將整個心理學知識引入歧途的危險,並且使世界心理學者對中國心理學產生誤解與誤導。 中國人心理行為的特性能在某些方面對整個心理學的領域做出貢獻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這個應用過程中,西方學者經常運用西方社會文化的框架來看中國人心理及行為的特色,而將它們誤劃入他們自己認為中文應該屬於的「實驗情境」,對中國語文及文化是否真正具有那種他們認為有的特色則沒有興趣去仔細研究,而另外一些學者則是在解釋研究結果時,因為對中國文化及社會背景不甚瞭解,而下了完全錯誤的結論。因此經由這些誤解所得出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全人類的心理行為,反而令研究走入死巷。
S ReA|g.KG$f!\]2_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中庸量表 杨中芳
《杨中芳》
08從主流程序看本土化途径»

 杨中芳

杨中芳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其退休生涯, 迁居北京, 挂靠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研究中心 (研究员),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之社会心理研究小组 (客座研究员)。

台湾大学心理学理学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

研究兴趣包括本土心理研究的理论建构, 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 自我心理学, 及中庸的社会认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