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父性:父亲与父性的意义
作者: 申荷永 / 971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标签: 父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Vk} G|/S{L)M @n0  受鲁格·肇嘉博士之托,我为《父性》一书撰写中文版序言。我与作者相识多年,渐成好友。最初相见时,我便对其幽默的性格和富有智慧的气质留下深刻印象,也欣赏其心理分析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对于社会文化的分析与阐释。他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在《父性》之外还撰写过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心理学空间 sG*o+Cf)m"g

;D,L2kSxM0  这看起来似乎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难道做父亲还要学习吗?难道我有了孩子还不就是“父亲”了吗?难道“父亲”所表现的不就是“父性”吗?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在鲁格·肇嘉的阐释下凸现出特殊而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意义。

klU;vr0

h&l f9j9p:N r$K W)f0  是的,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就能够承担父亲的责任和呈现父亲与父性的意义。

2T,Z*U1Xs m c] C0

'PL9tm.k2j0  作为专业的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嘉从精神分析本身开始对父亲与父性的意义进行阐释。他在该书“导言”中首先分析了弗洛伊德与他的父亲,以及父亲对于弗洛伊德及其整个精神分析的影响。

q*H5k&EX3Cwn0|0心理学空间/u Mgpc&xD

  那本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雅各布·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父亲)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因为是犹太人,被人从人行道上赶了下来,帽子也被打掉在地上……鲁格·肇嘉总结说,如果没有这样一段插曲,精神分析或许会以其他不同的方式发展。实际上,欧内斯特·琼斯——弗洛伊德的学生及其法定传记作者,也曾肯定地认为,看起来似乎是件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在弗洛伊德的性格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鲁格·肇嘉在其“导言”的开始,也引用了诺依曼的观点:心理学空间2pU2S @l;S\

K1`l)H!{;R0  “弗洛伊德揭示的普遍原理——其无意识的犹太人反宗教倾向是这个发现的部分根源——是西方人在父亲意象(父权制)上的心理意义……弗洛伊德对犹太教父亲原型的英雄式抗争……既不是弗洛伊德个人的事情,也不单是犹太人自己的问题。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和伦理道德)主要被这种父亲意象所构造,而个体的心理结构正被这种文化部分地伤害着。”(E. Neumann, Freud und das Vaterbild,1956)

m Lb6CN3c0心理学空间m*wU~ l n;@S'XO

  于是,弗洛伊德所喜欢的那段出自《埃涅伊德》的诗句:“假如我不能让天堂之神屈服,我会使地狱之神感动。”也被用来注解弗洛伊德的父亲情结。心理学空间8rl's(^4N e7BDm/|

心理学空间 r)AvbN4`N.Y

  弗洛伊德的父亲情结包含童年对父亲的失望,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对父亲有怎样的期望与期待呢?若是我们不曾想过,或难以获得自己的答案,那么可以来参考鲁格·肇嘉的阐述:我们的孩子不仅期望父亲表达安慰、关爱和正直,而且希望父亲是强大的,希望父亲具有能力,获得成功。

q8OIxP0

nM%{!by7KP cV0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与父亲相关的角色需要去捕猎养家,需要拼搏护家,或不惜以战争来维护各自的家族与国家利益。于是,历史画面中的父亲,比如在荷马史诗中,总是身着盔甲,即使在拥抱自己孩子的时候。鲁格·肇嘉也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的意象,称之为“冷漠的拥抱”,并由此阐发了“父亲的悖论”:“我们因此在父亲的内心发现了一种无法袒承的不安全感和一种矛盾的情绪。这是一种外部矛盾的相应反应——他的孩子所怀有的矛盾期待。”心理学空间 K4R7KA ~rf-l |y0h

v$f'G w,o0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能获得或满足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是痛苦的,甚至会产生分裂和精神症状。鲁格·肇嘉是专业的心理分析师,他在书中也呈现了有关的临床案例。也就是说,父亲在关爱与扶养孩子的同时,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尤其是那些根本不理解父亲与父性的意义,又不能满足孩子内在期待的父亲。心理学空间LM9CQ(o1{

心理学空间 h n.mc i[5Q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谈论“父亲”或“父性”的时候,尽管与现实中的父亲息息相关,却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父亲本身,而是进入了父亲意象的范畴。因而,我们所寻找的,也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父亲,而是父亲的意象、父亲的意义。若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父亲的真正含义,那么,我们也就无法满足我们孩子的期待,尤其是内在心理上的期待。

:n-| Hg `1r/n0心理学空间/j Y6a0W8Q;U

  于是,理解父亲的意义是一种追寻。鲁格·肇嘉是这样做的。他在书中所呈现的是关于父亲的历史、心理和文化的视野。

0q]0E G[I0

:u'r-p `p0  从这广泛而具有深度的视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蛮荒的原野上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形成,也在历史的进程中消退。他曾走近我们,把年幼的孩子高高地举向空中;他也离我们远去,不管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工作,几乎就要消失于我们的视野,甚至成为逐渐模糊的面孔和记忆

YiI,Q-D0心理学空间 L.d9xGav ]

  父性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设想一下,若是用我们文化的阳刚之气作比喻,缺少的时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于是,意识到了缺失就要去寻找。但是,鲁格·肇嘉同时也提出进一层的命题:比父亲的缺失更加为严峻的,那就是对父亲追寻的缺失。这也应和了一句中国的谚语: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在这种双重意义上,读《父性》一书能够听到那发人深省的警世钟声。心理学空间4\6\3j?:I9e/^%Z\8Z

PBA9dkAyo6{h0  我的学生张敏等将《父性》译为中文,如今她已是具有国际资质的心理分析师。这同样是一种努力而富有创意的工作,而这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也得到了原书作者鲁格·肇嘉的高度评价。心理学空间S'ljd^*w9EO HY9k

7E/R1LIK(d"VtB0  多年前,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组织过几次有关“父亲意象心理分析”的研讨会,鲁格·肇嘉都来参加;后来,2006年正值意大利与中国友好年,意大利驻北京大使馆也特意邀请了鲁格·肇嘉、张敏和我,做有关“父亲的现代意义”国际论坛。鲁格·肇嘉曾几次生动讲述其《父性》的研究和创作经过,也都是张敏为他做同声翻译。记得我也曾对鲁格·肇嘉的《父性》表达过这样的感受: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得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信心和责任……《父性》一书是关于父亲的心理学,也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当代启示录。心理学空间"o,I0y@ d/}9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_201006191931071et2t1_201006191931071et2t

TAG: 父性
«能和情结做朋友吗? 申荷永
《申荷永》
荣格:伟大与谦卑 安凯斯蒙《卡尔荣格》中文版序言»
延伸阅读· · · · · ·

 申荷永

复旦大学、华南师大教授
荣格心理分析师(IAAP)/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长

山木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65211792_0_1.html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
http://www.psyheartbbs.or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andplay Therapy
http://www.isst-society.com/
Sandplay Therapists of America
http://www.sandpla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