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享注意对早期儿童发展的促进
作者: 刘建鸿 / 645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5月10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什么是分享注意

It6x%O gj'~0心理学空间 m#uc+Pmh
九个月大的婴儿东东瞪着大眼睛看着母亲,母亲也看着她。这时,外面有人敲门。“谁啊?”母亲扭过头问,东东也顺着母亲的视线扭头看向门边。心理学空间:oM9q AK6N
心理学空间 X#xW7L?{Ng
十八个月大的小琛和母亲一起玩着玩具。小琛在摆弄一把黄色的玩具“椅子”。妈妈眼睛看着椅子说:“这是椅子,小朋友啊、小动物啊可以坐在上面。”小琛回过头跟随妈妈的眼光注视到椅子。吃饭的时候,小琛坐在桌边的椅子上,妈妈又说:“小琛现在坐的也是椅子,大椅子。”心理学空间9h] u:^g][

~!~e#HVyDGEM'O0上面两个例子是日常亲子互动中的常见片断,也许因为它们太过寻常,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对此作过深入研究,也没有仔细思考孩子的“头脑里”发生了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将以上过程称为亲子间的分享注意过程(shared attention),同时认为这一过程包括两大要素,即互相注视(mutual gaze)和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此后,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才为我们揭开了分享注意过程的重要性,明确其在儿童学习语言、了解他人心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k-H2t$Yjfn9D'ti0心理学空间o \3{ O? Mmi
心理学空间 j9U-\ xm#n V^
分享注意对于早期儿童发展的意义
ZEL i-v]0
I&~ug3v R0看似简单的分享注意过程,里面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P.h1p| _9y,HHt0心理学空间sT C+LOR9Vu
1. 通过分享注意,婴幼儿理解对物体的命名,学会对物体的称呼。
iYl~w0心理学空间BJ|(\-H`gUN
一般认为,父母亲给出物体的命名,孩子听多了就学会了。事实上,远非如此简单。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的注意力可能并不集中在一处,比如孩子看着手中的玩具,而父母却对着其他东西,那么,这时候的命名还会被小孩接受吗?心理学家鲍德温发现,一岁半甚至更小的婴幼儿这时已经学会回过头来“看”父亲的眼睛,若他发现父亲眼光落到了其他地方,他便不会理会父亲的话语;若是父亲的眼光正对着他或玩具说话,他便知道这是玩具的名称。这提示家长和老师,儿童在早期“学习”中就能自主地检测成人的意图,成人应创设更多机会,鼓励幼儿的这种探索,并给出清晰明确的称呼。
P_+R;x_"Q0
1_#i@u Fz0儿童单单学会名称是不够的,理解语义即名称所指称的对象是更重要的过程。这时分享注意过程中提供情境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第二个例子中母亲如果只告诉孩子“这是椅子”,孩子很难理解它指的是什么,是椅背、椅脚、椅座还是整个?是指椅子的颜色还是材料?是专指眼前的玩具小椅子还是指具有同样功能的整个类别?例子中母亲用浅白的话语富于情境性地说明了“椅子”的功能性涵义(“小朋友小动物可以坐在上面”),而后在吃饭时母亲又用具体情境“说明”――“你现在坐的就是‘椅子’”(说明不单指玩具椅子,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都叫“椅子”)。这样通过具体情境的脉络关系,让孩子明确了“椅子”这一词汇的准确含义,即指一种具备坐的功能的用具,而非指椅子的脚、靠背、颜色、材料等其他容易混淆的内容。心理学空间ZpQW'C3S

8qXg#yN0}o^-D0在孩子更大些时,亲子阅读(joint reading)过程中分享注意仍然十分重要。比如妈妈和孩子看一本有关火车的图画书,她指着图画问孩子“那火车轰隆隆地在做什么?”(等孩子一会儿,母亲接下去说“它载很多旅客到很远的地方去”),这样她在告诉孩子物体名称(“火车”)的同时还告知了情境的脉络,在与孩子的分享注意过程中,把东西的名称放进一个更广的符号系统中。生活中母亲为了引发孩子和她一道进入“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通俗地说“进入彼此的心理世界”,常常“故意”用上扬起的音调表明她在延伸话题,这样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就被进一步延展了。
5d zO-PYg0
#Ld+\[{'elG02. 分享注意是婴儿与他人“心理互动”的开始。心理学空间[)f v1MV
心理学空间;vE:m` WB*hV
儿童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也就是儿童理解他人心理,包括信念、愿望、知觉、情绪、意图等的能力,近年来备受关注。分享注意过程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一步。布鲁纳认为婴幼儿的共同注意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随他人视线阶段,自己的注意受别人的引发;第二个阶段则是引发他人的注意,开始孩子只是时而不时地“检查”父母的视线,再大一些时就会主动引发他人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心理学空间 M&K1|O*\aH
心理学空间d4J}5E8k
心理学家林兹科夫斯基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表现出分享注意的意图。他发现,一周岁的孩子向成人指着某件东西时,当成人简单看着“被指的物体”或是只是微笑着看孩子,或什么都没做,孩子都不满意――成人的随意回应并不是孩子的目标;若成人回应性地一会儿看看“被指的东西”,一会儿再看看孩子,这时孩子就满意了――这暗示着,与成人分享注意和兴趣才是孩子的目标。
}-m zI]v*J0这之间的变化既有儿童大脑生理的成熟因素,也离不开父母主动的回应和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举例说,最初当孩子向一个玩具伸手,表示想要它时,父母顺着孩子的手看到后,把东西拿来给他,孩子慢慢就会把手的指向就变成对父母的一种请求。这时,动作的含义发生了某种变化,由开始单纯的动作变成一个向他人作出的“手势”,一种与他人沟通的“符号”。心理学空间+VDNqjbN@

qN){ h/o3hHo&a0可见,儿童虽然有着潜在的发展能力,倘若没有父母主动解读孩子的“意图”,积极做出回应,儿童与他人互动的“交互主体性”发展就会受限制。已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行为存在缺陷,他们的行为障碍更多地表现为主动性的缺乏,也就是说他们很少能向别人指点出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如玩具),也很少与成人进行视线交流。虽然有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存在先天缺陷,但研究者认为早期亲子互动的缺乏,特别是缺乏亲子的分享注意过程,也是一些儿童自闭症产生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空间-Gp Bk7c+_1vi
心理学空间!kh A%U&k'PwUv

L U4j5zK%~ V:T u @|0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语言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方面。分享注意过程作为婴幼儿与父母最早的“心理互动”,对促进儿童这两方面的能力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学者布鲁姆指出,在客体--儿童-交流者(主要是成人)三角当中,儿童揣摩成人的交际意图(心理理论)对词汇习得特别是语义获得特别重要。在这个三角中,儿童必须与成人有共同注意的焦点,才能把成人的表达意图与现实的客体对应,从而获得概念与符号的意义,真正意义上习得语言符号。
2QHu$k5Kw0心理学空间RmN5}C7j
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应积极地与孩子建立“分享注意”过程, 一方面关注、“解读”孩子的心理愿望,及时予以回应;一方面主动与孩子“对话”,提供具体清晰的情境脉络,帮助孩子掌握语言、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儿童与父母的积极互动过程,由此儿童逐步习得语言,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通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心理学空间w#H7Eu#?? jZ

心理学空间jZ*^JK
心理学空间~g5hMKu-ug u'SMN+GS
刊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年第4期。心理学空间 U2O2o;y)o}*~;X2kf W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论文
《论文》
没有了»

 刘建鸿

邮箱:liujianhong@gmail.com
曾用名:飞之鸿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曾在《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译有《儿童心理创伤治疗》、《视读进化心理学》、《情绪:人性的历史》(第二译者)、《叙事治疗》。致力于积极教养的研究、推广与普及。

在这些地方找到我:知乎豆瓣微博
微信号:小鸿积极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