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意义的人
作者: 刘建鸿 / 590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5月01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渡边是一个三十年来从不迟到的市民课长,每天的“职责”是接待市民的投诉――实际上是尽量的拖延,在这样的机构里这也许是保住这个职位的最佳办法了。生活日复一日的过着。然而他突然病了,一检查发现已经是胃癌的晚期,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含辛茹苦带大的儿子光男“娶了媳妇忘了爹”(娘早死,渡边为了儿子从此未续二弦),对他的只有冷漠和粗暴,最关心的只是他身后的遗产……
JbKJJn&v}#[%S0心理学空间9@L{#oR'F
  一辈子的辛辛苦苦、营营役役到头来有何意义?渡边开始不去上班了,每天借酒浇愁,试图用声犬色马来麻醉和“补偿”自己这“白活”的一生。这时候,一个年轻姑娘出现了,她是渡边的同事,很活泼的样子,无法忍受机关的沉闷和无聊,决意跳槽去一家玩具厂做玩具。渡边从女同事的辞职一事中深受震撼,同时被女同事的叛逆精神和青春活力所吸引,在与她的相处中获得了些许生命的慰藉和温暖。但是很快女同事厌倦了与沉暮老人的纠缠,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年轻人的生活之中。自己的生命意义在哪里?渡边需要答案。最后渡边决定重回政府机关,下决心要将之前部门之间推诿不决的市民最为关心的水污染问题解决,并在污染的地方上为市民建造一座公园。最后渡边死了,在一个冬夜里公园里的摇椅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M K }(c+s%a7_I)w S0心理学空间n7E)P$ID Y
  这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的影片《生之欲》(电影海报如图)的内容梗概。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使渡边焕发出热情,克服身体的病痛、克服官僚主义等重重困难促使公园得以修建,水污染得以根治?渡边离开人世之际想到了什么,什么让他如此平静地面对死亡?
9Hot&Sls0  心理学空间u+UXF2N|u-k(G r2Q
  也许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远绕不开的问题,这一期就从电影留给我们的疑问出发,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既谈及此,则不能不谈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

Y0w!^-c,i*w&MD.q0  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也许都是书斋里的学问家,但是弗兰克尔却不同,他的学说熔铸着他的整个生命,蕴含着他个人对其独特生命经历的体验和思考。
Y;W(G&i_:A0W0  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犹太人,著名的维也纳第三治疗学派――意义治疗学说的创立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囚禁于纳粹集中营整整三年,先后辗转于奥斯维辛、达豪等四所集中营,是少数的幸存者之一。
\JE Rp*[yTO0集中营里的生命也可能有意义吗?弗兰克尔发现集中营里有两种人,一种是沉沦的,另一种是不沉沦的。前者甘愿放弃了人的自由和尊严,听任环境的摆布,把自己塑造成为典型的囚犯;而在同样受难的人们中也有后者,他们到一所所监房里去安慰难友,他们中有人把最后一口面包让给其他犯人……虽然这样的人可能为数不多,但却足于证明:人可以被剥夺一切,然而,人的最后自由――即人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心理学空间`;D1n5t[&_M/f
弗兰克尔也经历过最初的痛苦,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二种态度,从而超越了自我。在关入集中营时,他的《医生和心灵》手稿被纳粹发现并销毁,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就这样付之东流,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但他逐渐恢复过来,决定重新写作这本书。当他第二次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时,通过工作他沟通了现在和将来――他的研究和思考将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他也为超越自己而欢呼。
[v;V*}*v0  在集中营里支撑弗兰克尔的还有他对亲人的爱。他常常回忆起童年时温馨的家庭场景以及父母妻子的音容笑貌,他还想象着终有一天他能和亲人团聚并继续从事他热爱的工作。这一切伴随并支撑着他渡过了集中营的艰难时光。
OWyH/x&[iKj0弗兰克尔由此领悟到三种发现生命意义的不同途径:1.通过创造或工作;2.通过某种经历感受和爱;3.通过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取决于他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取决于他对生活的选择方式。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自由的,是人自己造成了不幸,也正是人自己造成了生活的幸福。

7oObu_0@ ~4c#Q3h1G0

意义影响疾病

心理学空间"a]T!aFX

  当代健康心理学为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Affleck等人发现,在经受过一次心脏疾病发作的患者中,那些重新反思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并自感从中受益的患者,比那些没有改变的患者有着更少的再发率。心理学空间|.p8m\/wG
  Bower、 Kemeny、 Taylor和 Fahey等人设计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他们寻访了40个最近有至亲或好友因艾滋病去世的HIV阳性感染者,显然,不用说大家也能体会这对于他们有多么巨大的压力和多么可怕的预兆。研究者请他们报告对亲友亡故的感受和反思,从而区分出两类。一类表示他们从亲友的去世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从而发生了某种人生和价值观的改变,比如“以前我都忙着工作,现在觉得多和亲人相处才是更重要的。”另一类则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dg~/L#J"R)J0  在随后的三年里,研究者跟踪测量了被调查者的良性CD4淋巴细胞水平,并在随后的9年时间里,追踪了被调查者的死亡率。结果发现,在排除了被调查者的生活习惯(如睡眠、吸烟、饮酒等)和情绪状况(如抑郁、寂寞等)等因素的影响后,前一类人群在随后3年里良性CD4淋巴细胞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而后一类人群的测试结果则明显降低。这意味着后一类人群的免疫能力明显下降了,而那些从疾患中发现意义的人则维持了良好的免疫能力。9年内后一类人大约有50%的人死亡,而前一类人群中死亡的人数还不到20%。在这两项指标上,两类人群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心理学空间1kL'aI i|4Q A
  研究者们因此认为人们积极地探寻生活的意义不但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机体维持良好的免疫水平,从而有效地抵抗病毒的侵害。

CrbaI0

结语

心理学空间{C y*s NR,F

  这时候再回到前文提到的影片,我们也许能更理解渡边了,正是重新发现的生命意义使得这个胃癌晚期的老人重新焕发出生命的热情,他在最后的工作中联结了自己和他人,因而他最后能够平静的离开人世,也许平静中还带着一丝微笑吧。心理学空间&^?k` U.RYmjo
并非只有面临死亡的人才需要直面生命的意义问题。在当代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中,由空虚、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而引发的抑郁症、强迫症占有很大的比例,更有一些人因忍受不了生命的空虚无意义感而自杀。电影大师黑泽明、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也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心理学空间-hM8C;ld]6ae!n|y
  也许我们都应该在影片结束后静静地坐着想一会儿,也许有空的话我们还应该再回到弗兰克尔那儿,去听听他半个世纪前的思考。也许我们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再一次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i5|+C"HoYK$]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悲伤辅导,鼓励“忘却”还是“存留”?――当代依恋理论的新视角(续) 说生说死
《说生说死》
控制感――与死亡抗争的正面心理资源之一»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