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kR2}b/F5tT结构神经症与自身分裂:广义自身心理学的阐释
!I5WfU
K
{6O0心理学空间{B
DZfc?美籍奥地利裔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赫特(Heinz Kohut,1913——1981)先后创立了狭义自身心理学和广义自身心理学,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把前者的发现普遍化和范式化的产物。心理学空间x.x5EE vT^
心理学空间8o!`y|D+d狭义自身心理学改造传统精神分析伊底(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人格结构模式,认为伊底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利比多,即对象利比多(object libido)和自恋利比多(narcissistic libido)[1](p.39n),两者的发展相互平行、相互独立[1](p.6),自身(self)是心理装备中的表征(representation);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可以解释对象利比多的发展变化及结构神经症(structural neurosis)[也称移情神经症(transference neurosis)],狭义自身心理学可以解释自恋利比多的发展变化及自恋神经症(narcissistic neurosis),两者各有其适用领域。心理学空间HNz:zRd&X
心理学空间3S;IIw8eV q&x5z3o&g广义自身心理学认为,自身(self)是人格的核心。它是个两极性结构,包括三个成分:志向(ambitions)构成一极,它促使个体为权力和成功而奋斗;理想(ideals)构成另一极,它是个体衷心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技巧和才能(talents and skills)构成介于志向和理想之间的中间区域,两极之间的张力弧(tension arc)能激活才能和技巧[2](p.362)。广义自身心理学将传统精神分析归诸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功能悉数归诸自身,此外,广义自身心理学根据整体论原则,指出自身的“意义超越其组成部分的总和”[3](p.97)。因此,在广义自身心理学中,驱力的发展变化从属于自身,必须用自身的发展变化加以解释。所有心理疾病,无论是狭义自身心理学关注的自恋神经症,还是传统驱力心理学关注的结构神经症,本质上都是自身障碍(self disorder),都是由自身结构的缺陷引起的。这样,精神分析的心理病理学就从驱力心理学的冲突范式(conflict paradigm)转变成广义自身心理学的缺陷范式(deficit paradigm)。心理学空间-wAK2H2X7J p7u+F^$bb
心理学空间#U#[HZe{4I5QOW根据缺陷范式,广义自身心理学重新阐述了驱力、俄狄浦斯情结(oedipal complex)和焦虑等传统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重新阐述了传统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结构神经症,从而使自身心理学普遍化和范式化。心理学空间`mF5R W'w
)k"k$P `5K5@0心理学空间xF"{m|
心理学空间u%}E
Cs JVaSt5G一 自身分裂
X!t/j-v1Cs$dK0k;Z7o7c0h{S3w0广义自身心理学认为,有三种自身对象需要(selfobject need),即反映性需要(mirroring need)、理想化需要(idealizing need)和他——我需要(alter-ego need),与此相应,有三种自身对象(selfobject)。所谓反映性需要,是指个体的能力、成绩和品质不断得到肯定和确证的需要,而能满足这一需要的对象就是反映性自身对象(mirroring selfobject);所谓理想化需要,是指不断寻求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人物并与之合而为一的需要,而个体心目中的完美人物就是理想化自身对象(idealized selfobject);所谓他——我需要,是指希望同与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的需要,个体心目中与己相似的人就是他——我自身对象(alter-ego selfobject)。自身也有三条平行的发展路线,即夸大自身(grandiose self)、理想化父母表象(idealized parental imago)及才能和技巧的发展[4](p.198)。
yA#J(o-A;X#r:T#G.g'g(w0心理学空间+rJ#[3Y
}h2?f自身发展取决于自身对象与个体遗传特征的相互作用,取决于自身对象能否运用神入(empathy)准确理解并满足个体的自身对象需要[2](p.362)。如果自身对象在总体上能满足个体的自身对象需要,那么其满足个体自身对象需要方面不可避免的疏忽只会使个体遭受适度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适度挫折促使个体通过变形性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获得原先自身对象为其行使的心理功能,形成相应心理结构,即自身的相应成分[3](p.188)。反映性自身对象及其功能的内化,形成自身的志向一极;理想化自身对象及其功能的内化,形成自身的理想一极;他——我自身对象及其功能的内化,促使才能和技巧在志向的推动下、在理想的吸引下不断得到发展。心理学空间L(tbt9XN:Oe3DcV-d
HFfO^+`Y;y`0与此相反,如果自身对象因人格缺陷,长期不能运用神入理解并满足个体的自身对象需要,导致个体遭受创伤性挫折(traumatic frustration),个体就不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获得自身对象为其行使的重要心理功能,导致自身结构存在缺陷。反映性需要遭受创伤性挫折,使自身志向一极存在缺陷;理想化需要遭受创伤性挫折,使自身理想一极存在缺陷;他——我需要遭受创伤性挫折,使才能和技巧发展存在缺陷。自身结构存在缺陷,就会趋于分裂。心理学空间'AV^5U:X
Un
$\
k[c
R4x0所有自身对象需要都得到满足,自身结构完美无缺,或所有自身对象需要都遭受创伤性挫折,自身每个成分都有缺陷,这两种情形都很少见。较为常见的是,某种自身对象需要遭受创伤性挫折,自身相应成分具有严重缺陷,个体一方面会形成与此有关的防御结构(defensive structures),另一方面会转向其他自身对象,通过强化自身的其他两个成分,形成补偿结构(compensatory structures),这样,自身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两种以上自身对象需要都遭受创伤性挫折,建构补偿结构也未成功,自身就趋于分裂,由此形成种种自身分裂(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self)症状。心理学空间-mn*{:B/r't7RW
心理学空间g.Vk$Y#J p3x)S就主观体验而言,自身分裂使人“失去自身的时间延续感和空间内聚感……”[5](p.459)。失去自身延续感,主要表现为产生生命虚幻之感,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自身内聚感,主要表现为觉得身心各部分不复为统一整体,出现疑病症。心理学空间7NWH GFv7NH
心理学空间*AJ
JgUn;};j
5O&A/o\
_
B?;}0*z1h[9WU_9|Mig0二 驱力是自身分裂的产物
Gg~;P)]vvq0g*~7x&B#A0U!j0古典精神分析认为,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冲动,主要包括利比多(即性本能)和攻击性;这两种驱力与生俱来,具有生物学基础,是基本心理形态(primary psychological configurations)。性本能、攻击性与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相冲突,具有反社会、反文明倾向。因此,随着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和发展,伊底、自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必然发生冲突,由本能驱力引发的心理冲突是人类无可逃避的劫数。焦虑和神经症由与本能驱力有关的无意识冲突引起,因此也具有必然性,也是人类无可逃避的宿命,其机制如下: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主要是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无意识冲突使人产生焦虑,焦虑激发自我之中业已发展起来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过度发展或不恰当发展形成神经症症状。由此可见,驱力概念是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石,是整个理论的逻辑起点,精神分析常被冠以“驱力心理学”之名,就不足为奇了。心理学空间Au,v0c2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