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七)
作者: 陳政雄 / 733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D5i*bS'u
第八識除了是一個超級大的資料庫系統之外,還具有無量無邊的功能。依唯識的觀點來說,宇宙間所有的事物及所有的現象,都是第八識直接或間接所出生,這也是佛教經論上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1。第八識除了收藏心識活動的紀錄——「種子」之外,還有哪些功能呢?以《成唯識論》卷3所提到的執持諸色根2的功能來說吧,人類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後,為甚麼可以發育成為胚胎甚至是成長為小嬰兒呢?醫學的解釋是因為受精卵內的細胞含有23對的染色體,因為染色體的緣故,才使得受精卵可以逐漸的依著基因的藍圖而發育成為小嬰兒,甚至長成為一個成人。但是從實際現象的觀察來說,這種解釋觀點是有矛盾的。例如同卵雙胞胎,他們身上的染色體是由同一組染色體複製分裂後所得到,因此,從生物學的基礎上來說,其基因組成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依於同樣的基因藍圖所建構出來的身高體重等特質,應該是要一樣的;依於同樣的藍圖所建構出來的體質及健康狀況,也應該要一樣才對。可是經驗上,一般人對同卵雙胞胎的印象也只會認為兩個人長得很像,但不會認為兩個人除了長相之外的其他特質,也會像工廠生產線所製造出來的產品一般,是完全一樣沒有差別的。因為同卵雙胞胎即便可以長得很相像,可是身高、體重、智力、個性,甚至是體質好壞、健康程度或未來的命運等,幾乎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而大部分的同卵雙胞胎,幾乎都是在同樣的環境中照顧、接受教育,甚至長大後也在相同的工作環境就業。因此,能夠影響其產生差異的外在因素可以說是很小的。甚至在外國有兩個頭同一個軀體的雙胞胎連體姐妹,從小就無時無刻都相處在一起,可是兩個人的個性及嗜好卻截然不同3。從這一些現象來看基因在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等特質的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恐怕不會像醫學所認定的那般,佔有決定性的地位。在決定一個胎兒未來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特質如何,甚至是人生歷程會如何進展,染色體基因恐怕只會是其中一個因素4,第八識中所執持的累劫以來的業種,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因素5

*E7}0}hHO[f0心理学空间G.p gxU d*ha[


&? {B0G!I9?9a0從唯識的觀點來說,受精卵之所以能繼續發育成長,而不會早夭流產,甚至可以長出各各不同的樣貌,其根本原因是有第八識入胎的緣故。如果第八識沒有入胎,或者入胎後沒有繼續執持那個胚胎或胎兒,那麼這個受精卵、胚胎或胎兒就不能繼續發育成長,就不會懷孕或者懷孕後也會流產。在《長阿含經》卷10,大緣方便經第九中,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阿難有這麼一段對話:

{jf A*H0心理学空间 F&X[QC/E8V

    
6|Ja)g_0    「阿難!緣識有名色6,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f3] `2Gk[0

D;SMTWr#?P0

sgD~C}o'D0經文內容翻成白話的大略意思是,因為有第八識的緣故,才會有有情眾生的色身存在及精神心理的活動。如果第八識沒有入母胎,就不會有胎兒的名色出生或生長的現象;如果第八識入了胎之後,因為業報的關係而沒有顯發其作用執持根身(受精卵)的話,也不會有胎兒的名色出生或生長的現象;如果第八識在胎兒生長過程中離開了胎兒,那胎兒就會敗壞,也不會有胎兒的名色繼續發育成長的現象。最後總結,如果沒有第八識,就不會有我們的身體與精神心理這些現象存在了。這一段佛經經文中所談到的識,就是指第八識(入胎識)。而第八識入胎的現象,也不是目前的醫學或科學所能研究探討的,只能等未來的醫學或科學來證實其真實性了。心理学空间 NSo.O2j,k4zd;Yb9ma

,A"oll+XB|0tM0心理学空间u#xhMs#}uN
第八識除了在受精卵階段執持根身之外,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也都是一直在執持根身的。例如平常可能不小心跌倒受傷,身上出現了傷口。也許幸運只是皮膚擦傷而已,但或許是不幸造成皮開肉綻,甚至是傷口一大片。又可能是小傷因為疏於照顧而讓傷口發炎化膿,皮肉爛壞一片。當這一些情況出現時,我們的身體到底是如何修復創傷的呢?目前的醫學知識或生理學知識可以告訴我們,傷口修復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身體出現了什麼變化,皮膚、肌肉細胞又是如何逐漸一層一層的生長密合,而使得傷口完全被覆蓋住,逐漸恢復原狀。傷口修復這件事情並不需要我們去費心,看起來也似乎並不複雜,但這中間卻是有一些現象值得去深入探究的。事實上,在傷口癒合的過程當中,我們都不曾想過要讓自己的傷口如何復原,多快復原,甚至是復原到什麼程度。事實上我們也不會如此做,因為知道即使天天無時無刻的想著這幾件事情,你的傷口也不會癒合得更快更好。身體有自己癒合傷口的步調7,不是我們的心思念頭可以掌控決定的。可是,絕大多數的傷口就是癒合得剛剛好,大小、深淺甚至是膚色,都與受傷前幾無差別;癒合之後就停止再生長,不會多一分,也不少一分。這個過程對我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了,但這其實也是因為有第八識執持根身的緣故,才能讓傷口的修復如此完美。

Oy;Ap/d5o;y k6M*}+s0心理学空间_+ixm\Pu)C4hhm

心理学空间Y~3\5@*UPEP)C
目前的醫藥發展,逐漸將人的生理/身體解構,依其進展速度來看,未來可能製造出可以替代人類身上任何非關鍵部位的人工組織或器官。在科學家的眼中,人類越來越像一具由零件、模組及動能所組合而成的生化機器人。這一具由精密的零組件及超高性能硬體配備所組合而成的超級生化電腦人,需不需要有軟體來驅動它做精密的工作呢?如果從目前的人工智慧及電腦科技的觀念來理解的話,應該是需要一套相當完美的作業系統及無數功能複雜的套裝軟體吧?!否則怎麼能完成這麼多巧奪天工的事情呢?但很顯然的,這超級生化電腦人身上的超完美作業系統及各種套裝軟體,是與生俱有的8,當然也不可能是這一些精密的硬體所運作出來的(有誰看過不需要安裝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就能執行Windows及Office的超級電腦嗎?)。因此,世俗有所謂的人是有靈魂的、人是有靈性的說法,雖然一般人對這一現象的理解未必如實,但這一些觀念的存在及被大眾接受,也可以說明精神與物質的二元性,也都可以佐證靈魂或靈性絕對不是由大腦神經細胞所組合而成的神經系統所產生。人類或所有有情身上的這一套完美的作業系統及套裝軟體,就是唯識所說的八識心王,而其根本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指涉的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

"~GwB VjL"F,g7s0心理学空间(K4qva/N1AAA+a iZ

心理学空间 wD cM!W8v
談過了第八識入胎的現象,接下來也順便談一些佛教與精神分析有關的事情。弗洛伊德認為小孩在發展過程中,會在某一個時期出現與父母雙方在性關係方面的競合,並稱這種現象為「oedipus complex」(伊底帕斯情結)。他認為,小孩子在三到五歲的階段,會發展出對不同性別的父母的性慾幻想,以及對相同性別的父母的謀殺敵意。弗洛伊德將這個驚世駭俗的觀點提出來之後,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他個人也因此而招惹了不少的批評,但弗洛伊德仍然將伊底帕斯情結視為neurosis及其他心理疾病的核心現象。他曾在書中提到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遭遇時寫道:心理学空间l4R!}3oP7Tv4u5H l

心理学空间Mig{[5{'n`I xL

    
T pHE&N6t&~0    His destiny moves us only because it might have been ours — because the     oracle laid the same curse upon us before our birth as upon him. It is the     fate of all of us, perhaps, to direct our first sexual impulse towards our     mother and our first hatred and our first murderous wish against our father.     Our dreams convince us that this is so.9心理学空间q8M ri+uL|%J'w

\i2P JG3N(Yl? S0

(e7f Q V`V-s"\ Zv+u0暫且先不管弗洛伊德的觀點是否具有實證性,但由其文章內容可以看出,他認為戀母弒父的這種現象是一種人類的宿命,是早在一個人出娘胎前就已經命中註定而不可避免的。一直以來,伊底帕斯情結都只能在夢中的意象、治療情境內的敘說或者藝術創作的層面上去討論,但事實上,早在弗洛伊德出生前的兩千多年,釋迦牟尼佛就已經談過這一個現象了。心理学空间(Fqr]JZ

心理学空间a$X@0fp9]

心理学空间 \ t u'U-z:D {6?2S m
在佛教經典《大寶積經》卷55中,釋迦佛為其弟子阿難解說有情眾生入胎的現象時提到:

9] ar"k$j*rTlC9L0心理学空间&K;Bj$@ dF(N l

    
F W0xx] {)y iFVj ~0    如是中陰10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云何為二?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瞋,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瞋愛心者,則不受胎。11

0|%T2sy1~ b0

"t:Op;ho0
心理学空间 u w(Q+Z;A'u7r }0`
《大寶積經》經文所描述的,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而在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中,則有較清楚的入胎過程的解說。《瑜伽師地論》卷一:心理学空间fu*}6rPW6Gmp*R

.A7yaG4i;W ar0
    心理学空间cu5\'plsu8Z
    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餘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12心理学空间Lq2XP:Sc`B,~

心理学空间;dLFe$h


to&jK,OD-f,NB0經文的大意是:當有情死後,會成為中陰形態而等待去投胎。中陰的入胎必須是遇到與己有因緣13的父母時,才有入胎的機會。因此,當與這一個中陰有因緣的男女(即其下一世的父母)在交合發生性行為時,這一個中陰就會感應而來到這一對男女旁邊等待入胎的時機。當然,此時的中陰並不知道這一對男女,是其未來的父母親,他只是看到一對在交合行淫的男女。由於被當時的景象牽繫而產生淫欲的緣故,這一個中陰就會起顛倒想,看見自己與之交合行淫,因為看到是自己在與之交合而生起了貪愛的心行。如果這一個中陰的業報是要成為一個男生的話,就會對其下一世的母親起了貪愛,同時會對其下一世的父親起瞋心並希望父親遠離,當這想法一出現時,便只看見女方,於是便往前趨近,當愈來愈接近後漸漸的就只看見男女生殖根門而被拘繫,這個中陰就會入母胎並且成長為男嬰;相反地,如果這一中陰的業報是要成為一個女生的話,就會對其下一世的父親起貪愛而對其下一世的母親起瞋心,會同上述的過程一樣,那麼中陰入母胎出生後就會成為女嬰。在這裡所描述的,就是一個人或一個有情眾生,如何在其死亡之後,又重新入胎受生為人的道理。

v`"v*WD0

/Fy{)vCs!Qi"{0心理学空间v Wah}J}/i$Q
弗洛伊德在其書中提到,這種與其父親或母親交合的性慾衝動或謀殺的恨意,也許在一個人出生前就已經像伊底帕斯王被命運所詛咒一樣,是早就已註定存在;而從佛教經典的敘述來看,任何一個小孩的這種心思,確實在其出生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他們在出生前的中陰階段,其實就已經對其父母異性之一方起過淫念,也自認為與之交合;而且對父母與己同性的另外一方,也在中陰階段就起過瞋恨的念頭。中陰階段的這種淫念及瞋心,當然也是會被記錄起來成為第八識內的業種而一直被執持下來。因此在其出生之後,在其成長過程中,如果遇到適當的環境刺激,導致引發該欲貪或瞋恨的種子起現行,而莫名的出現這一些衝動時,就成為弗洛伊德所談論的「伊底帕斯情結」現象了。當然這一些種子起現行時,當事者本身未必能了知自己那種潛在著的思惟或念頭;即便能了知感覺,也會因為想法太荒誕而被自己壓制下來。十九世紀的弗洛伊德從西方心理學的觀點所觀察到的現象,依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經典對生命現象運作的解說範圍之內,這一點著實令人驚訝,也不得不令人再一次的讚歎釋迦佛智慧之深廣。弗洛伊德在其生前,若有機會接觸佛教經論而知道這一點的話,應該也會有吾道不孤的慨嘆,而不至於在其一生當中都感到孤獨寂寞了吧!

8iESBTu a0

0_TZ O E)EE0心理学空间q,}+k*qXa [xg.p
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的關係,除了表現在嬰兒與父母之間外,還有個人與其家庭、家族成員之間,以及個人與周遭環境中的他者之間的關係上。弗洛伊德於1921年所發表的論文〈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14中有這麼一段敘述:

'NN-l-n il {0

/tO2|uX(w LV0
    心理学空间%f1V kZ a$\[L
    The evidence of psychoanalysis shows that almost every intimate emo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wo people which lasts for some time — marriage,     friendship,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 contains a sediment     of feelings of aversion and hostility, which only escapes perception as a     result of repression.15心理学空间/j!_4a0yeS7jA

xiTA9SX5jL X4W0
心理学空间6Zs%[2^:q D J,t^j
為什麼有親密關係的雙方之間,會有嫌惡及敵意的潛藏情感存在?以唯識的觀點而言,這種現象其實就像前文所談論的小孩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一樣,也與雙方之間在過去世所結下的善惡因緣有關。有善惡因緣的兩造,不單單會在未來世成為親子,也會成為夫妻、兄弟姊妹、親戚,甚至包括朋友同事、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店家老闆或同行搭車的陌生人等。雙方會形成何種親疏的關係,就看過去世所結下的因緣之善惡多寡而定。在人的關係上,幾乎是沒有純善或純惡的因緣存在的,因此當雙方因為過去世的因緣而成就這一世較親近的親屬、朋友關係之後,在每天相處接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事件足以引發過去世所結過的不善因緣的業種。當這一些業種也像「伊底帕斯」現象一般,藉由第七識末那的攀緣執取而現行時,當事者同樣是無法理解、也會莫名其妙的。意識心覺察到這種無以名狀、矛盾衝突的情感時,自然會選擇將其忽略、刻意迴避或遺忘,於是就形成了弗洛伊德在其文章中所談論的壓抑現象了。弗洛伊德說藉由精神分析才得以瞭解這一現象,意思是說,現代心理學需要借助漫長的治療歷程來讓一個人瞭解這一些現象,但是藉由唯識對生命實相的理解,藉由佛教經典對生命現象的敘述,這種矛盾與衝突的情感,就不至於那麼令人難以理解而感到困惑了。

| ^F'??'r#C/K`6e4z!l0心理学空间&J u n+t.h7{9p U1G


$d5cSzK%O \Ri0同樣的,再來看令現代人相當困擾的一件事情——「外遇」,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身處在現代這個開放的社會,男女之間的來往是相當頻繁的。每一位男女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多位令自己心儀的異性。只是目前的法律對婚姻制度的規定是一夫一妻制,因此每個人都只能選擇一位伴侶成為其法律上的配偶。於是,因為種種的因素,婚外情就成了身處在慾望城市中的男女,滿足自己情慾生活的一種選擇了。俗話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照理說這一輩子能成為夫妻,應該是在過去世曾結過極深的因緣,才可能結成夫妻。只是從唯識的角度來看,這結婚的雙方卻未必是因為過去世所結下的良善因緣,才在這一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反而有相當多的親密關係之所以形成,其實是與過去世的惡因緣有關16;而在過去世與這個人結過善因緣的,反倒成了他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到的朋友、同事了(可能是同性,也會是異性)。但即便男女雙方是因為過去世結過善緣而得以在這一世成為夫妻,他們之間在過去世也必然曾結過大小不等的惡因緣(所以,在現實生活上幾乎看不到一對能全然契合,而完全不會有摩擦、衝突或吵架的夫妻;而這一世的吵吵鬧鬧或打打殺殺,則又成就了未來世的惡因緣)。因此當配偶雙方的親密感逐漸因為習以為常而變得平淡,以及每天相處所出現的摩擦衝突增加之後,過去世所結下之惡因緣的業種,就有機會遇緣現行,導致彼此之間嫌惡、憎恨的感覺增加,煩惱痛苦就會逐漸產生而出現厭離對方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因為平時的工作經常接觸某位異性,或某一種機緣需要較長期且頻繁的與某位異性朋友相處時,男女雙方過去世所結過的善因緣就有機會現行,而讓雙方對彼此出現一種莫名的好感。然而,導致雙方好感出現的過去世之善因緣,卻未必是男女情愛關係(可能雙方在過去世是很契合的父子或很貼心的母女),只是彼此的好感逐漸被牽動而增強之後,雙方都不知道這種好感,其實只是過去世的關係之重現,更不可能知道彼此之間,在過去世曾有過什麼經歷17,因此會將這種好感歸因於兩性之間情愛的吸引或心靈的契合。於是就在這種激情浮現的衝動之下,雙方逐漸發展出了外遇關係。心理学空间'Wq&`SbD

心理学空间)M/C4c}it!^


w$t{`yI7Wr0其實,這種婚外情戲碼從古至今一直在上演,只是到這個年代更加明目張膽、更加氾濫,甚至都成為小說家筆下創作的題材。就如同哈金在其小說《等待》中所描述的劇情:「男主角和工作場所的女同事外遇,女同事一直希望他娶她,經過了十多年的等待後,男主角終於離了婚和外遇對象在一起,結局卻是男主角逃開了新家,回到前妻的居所感受舊有的溫暖。他想要一種沒有承諾沒有約束的照顧和愛。」18因為與自己的配偶之間親密感的逐漸減少而外遇,卻又在外遇之後才發覺,自己又落入了同樣的一種循環當中。因此,對於這種天雷勾動地火般的感情,如果以真實佛法及唯識的觀點來正確認知之後,就會瞭解外遇事件之所以出現,其實並不是因為情感欲求無法滿足或被壓抑之後產生了情慾想像,而又因為這種想像接續引發了男女雙方的情愫。這種自己無法控制、會莫名顯現的情感衝動,其實是有機緣相識、接觸的男女雙方之間,都可能出現卻又相當隱微的真實欲愛,可是這種情欲並不值得一個人去渴望!因為外遇關係所續取的,其實是兩個人過去世所結下的情緣,而並非這一輩子「相知相惜」或「相見恨晚」的情感。如果有人認為續取過去世男女之情也沒什麼不好,而執意要讓事件發生的話,那麼過去世曾結過的親子情緣、眷屬親情,是否也都要一一的去尋找而讓「一大家族」團圓呢?若真是如此的話,那這個社會恐怕就要天下大亂了。由此可以瞭解,這個年代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外遇或包二奶事件,也是因為一般人對生命運作的道理無法如實了知,才會讓男女雙方迷惑於現象上的種種情執,而給自己及家人製造出了許多的困擾及煩惱。

BN*U[+J \$r-D0

6oZax'C%|M F [0心理学空间])g[J NKG*i
談完了這一些現象後,接著再回來談談這個第八識還有哪些功能吧。人的生命開始於第八識入胎及住胎,而生命結束時,第八識也是最後離開的19。在《雜阿含經》卷20, 21中有經文提到與死亡有關的現象:心理学空间s JS h8{7uRC

心理学空间@2{*h/\-_*KF

    心理学空间2X-F~Dve(Tu'kb
    復問:「尊者!有幾法,若人捨身時,彼身屍臥地,棄於丘塜間,無心如木石?」答言:「長者!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塜間,無心如木石。」心理学空间1G.~*~)h6A)cYRd

心理学空间mx+p#EGL*Pl

心理学空间$h3E.[v;x*ux
經文內容是質多羅長者詢問尊者伽摩比丘有關人在什麼情況之下才算真正死亡的事情。伽摩比丘回答長者說,當一個人存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可以活多久年歲的這個壽算已經到了盡頭,再加上維持身體一定體溫的這個煖的現象消失,那就表示第八識離開身體了。到這個時候,壽、暖、識三者都已不在這一個有情的身體上時,這一具身體就會如同木材石塊一般,成為一個沒有心識功能的屍身,就不再具有生命現象了。在前面文章中也提到法醫學上對死亡後屍體變化的了解,當一個人心跳呼吸停止之後,大約經過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屍體的體溫就會與環境溫度一樣,而經過八個鐘頭左右,亡者的身體摸起來大概都已經冰冷了,經驗上一般人也都知道這個時候是不太可能救活了,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壽盡及捨煖的現象。前面文章也提過,從初死位開始進入正死位再到死透的這段期間,第八識是一分一分的捨離色身,等第八識完全捨身時這個人就算是真正死透了21。因此,依佛經的敘述,在人死後的四個小時內,當身體還沒有完全冷透,第八識尚未完全捨身而意識仍然有作用的這段期間,這一個人還不是無心如木石,還是可以覺知到痛覺,這時候是否適合接受器官捐贈手術呢?再一次提醒諸位要慎思明辨才好!心理学空间Y\3D*NK0UP)Y

心理学空间4z m:q4z il#g3j

參考文獻
        
  1.             ▲ 有許多人誤會了這兩句話的意思,以為我們人之所以能感知到外在環境所有的法、所有的現象之存在,都是因為我們這一個能見聞覺知的心的緣故,因此也有許多人喜歡說「相由心生」這句話。他們認為是因為心對種種外境起了了別思惟,才讓我們承受許許多多的煩惱及痛苦。因此只要能息滅這一個了別諸法的心識功能,或者讓這一個會妄想分別的染污心識轉變成為清淨,就可以永斷煩惱,就可以成就佛道的修學。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只看到現象界而不瞭解實相界所導致的錯誤知見。第八識真實心如來藏,才是這兩句話所說的心與識的主體,依於八識心王才有三界萬法的存在,而第八識則是根本因,這才是正解。
  2.     
  3.             ▲ 《成唯識論》卷3:「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CBETA,     T31, no. 1585, p. 13,     c7-13)」(論文大意:所有的有情都具有第八識,而且會因著眼於其功能作用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有時候稱祂為心,是著眼於祂積集了藉由熏息所成的諸法種子;有時候則稱其為阿陀那,則是指第八識具有執持種子以及執持有情的色身,令其不會敗壞的功能;而因為第八識,才能讓染淨諸法得以現行運作故稱其為所知依;因為第八識能收藏所有世間、出世間諸法的種子而稱其為種子識;而因為第八識能將所有染淨法攝持收藏,不會有所缺失之緣故而稱其為阿賴耶識。)
  4.     
  5.             ▲ 「……兩人還共享著一個和其他同齡女孩一樣凌亂的臥室,每天早晨她們會一起起床,梳妝打扮,但姐妹倆卻擁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譬如艾比蓋爾喜歡粉紅色,但布萊塔妮卻不喜歡粉紅色。姐妹倆每逢意見不一致時,就會互相商量,或輪流拿主意。艾比蓋爾說:『如果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們就輪流拿主意,輪流決定今天我們該穿什麼,我們會商量和談判。』艾比蓋爾和布萊塔妮對食物的愛好也截然不同,艾比蓋爾早餐時喜歡喝橙汁,而布萊塔妮則更喜歡喝牛奶。在兩姐妹中,艾比蓋爾性格更倔強,更喜歡發號施令。而布萊塔妮則愛開玩笑,她喜歡讀書,喜愛小動物。」(引述自美國連體姐妹相依為命18年 欲結婚生子。)
  6.     
  7.             ▲ 基因會是一個因素,但不是關鍵的因素。就如在《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這本書中的簡介上所說一般:「立普頓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細胞生物學家,畢生都在觀察與研究細胞的生理和行為控制。有一次在觀察顯微鏡下的培養皿時,他赫然發現,決定細胞生命的關鍵,不是基因,而是細胞對環境的「感知」。他稱這些具有操控力的感知為「信念」,並且堅信,信念操控生命!他認為人並非受控於基因的生化機器,只要在潛意識的心智上下工夫,就有能力有意識地評估自身對環境刺激的反應,並隨時改掉習慣反應,創造更圓滿美好的人生。」從這簡短的介紹中可知,作者立普頓教授已然發現基因並不是決定細胞生命的關鍵,但從生命實相的觀點而言,生命的關鍵卻也不是他所認知的「感知」或「信念」,而是第八識如來藏及其所執藏的種子。雖然他所說的「信念」(或者是潛意識心智)離真實心如來藏有相當大的差距,但至少他已經相信,「心法」而非「色法」才是生命運作的關鍵,這種睿見已經突破生命物質一元論的觀點,向前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而朝向實相的探究之路前進了。(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六)。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58期。)
  8.     
  9.             ▲ 依唯識對生命運作的理解而言,第八識只能執持一個色身,因此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成雖然是一模一樣,但兩個人就是兩個不同的根身。因此,勢必是有兩個如來藏個別執持各自的部份色身。既然是不同的如來藏個別持身,那不同的如來藏所執持的業種也一定是有善惡染淨的種種差異,而不會完全一模一樣的。如此一來,同卵雙胞胎的各種特質之所以會有差異,也就可以理解了。就如同前面文章所述,人的種種生理、心理特質的面貌,是決定於第八識所執持的種子內容,染色體也只是依於業報差別來成就色身這一個硬體平臺的種種組成,染色體本身並不具有決定的能力。
  10.     
  11.             ▲ 名色的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色身,也稱為有根身,包括了五扶塵根、五勝義根,也稱為色蘊;而名色的名的意涵,包括了受、想、行、識四蘊。識蘊則函蓋了眼、鼻、舌、身、意識等六識。受想行蘊即是前六識、意根末那識與五根互相運作後所產生的苦、樂、不苦不樂三種覺受及想,因為有覺受及了知的緣故而出現了貪愛取捨的身口意三行。(更深細的法義請參閱《真實如來藏》,蕭平實(正智出版社,臺北,2000),第13章)。名色翻譯成現代的用語就是精神、物質或說是心、身。名是指非物質的精神心理,如前六識、末那識,而在這一段經文中的色是指物質性的胚胎或身體。
  12.     
  13.             ▲ 該幾時癒合或是會持續潰爛,都跟此世所遇之因緣與業報差別有關。
  14.     
  15.             ▲ 就是因為在受精卵階段有第八識入胎,才能讓有情眾生具有了展現無量無邊功能的潛能。
  16.     
  17.             ▲ Sigmund Freu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chapter V, "The Material and Sources of Dreams",     (D) Typical Dreams, Pelican Books, 1976, p. 364.
  18.     
  19.             ▲ 中陰是有情死亡之後到入胎前的生命形態,又稱中有。中陰身也具有八識心及微細物質構成之色身,人類肉眼不能見,有陰眼者可以看見。中陰一期的壽命為七天,隨後即死亡再出生另一新的中陰身。中陰階段最長經過七次生死,在這之後必須去投胎轉世。民間信仰及佛教喪葬儀式中,有作七的慣例,要從頭七作法事到七七,一共49天的時間,來為亡者祈福超度,也與這一現象有關。
  20.     
  21.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1冊no. 0310大寶積經。
  22.     
  23.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0冊no. 1579瑜伽師地論。
  24.     
  25.             ▲ 這裡所說的因緣,有善、惡因緣多種情況。如果與未來的父母是偏重善因緣而投胎者,那麼這一對父母所生下的小孩子,與其父母的關係就會比較好,會孝順及體貼其父母,會幫父母分擔很多煩惱,甚至可以幫助及造福這一對父母;相反的如果是偏重惡因緣而入胎者,這一個小孩子就會給父母招惹很多的煩惱及痛苦,甚至是不孝忤逆親長或傷害殺害父母,造成人倫悲劇。依佛教對生命因緣果報的觀點來說,大部分的人的投胎時,會成為哪一對父母的子女,常常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過去生時所造作的善惡業多寡,以及與其父母的業緣而定。另外在《瑜伽師地論》卷1中也提到,中陰身本身若福德淺薄,會投胎出生下賤的家庭,而福德多者則出生在尊貴的家庭。
  26.     
  27.             ▲ Civilization, Society and     Religion, The pelican Freud library. Penguin Books, Vol. 12, p. 130.
  28.     
  29.             ▲ 「精神分析的證據表明,在兩個人之間持續很長的幾乎每一種親密的感情關係中如婚姻、友誼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都沈積著嫌惡和敵意的感情,只是由於壓抑而感覺不到罷了。」(《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長春出版社,頁83。)
  30.     
  31.             ▲ 例如《省菴法師語錄》卷1〈勸發菩提心文〉中說道:「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宼讐,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CBETA,     X62, no. 1179, p. 235, c13-16 // Z 2:14, p. 297, d13-16 // R109, p. 594,     b13-16)一般人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也可以瞭解,一家人之間,未必都是互相護持、互相恩愛的。往往每天上演的社會事件所揭露的實情是:一家人之間也有許多互相傷害的例子。之所以會如此,就是這一家人在過去世所結下的惡因緣偏多之緣故。近年來的精神科門診中,有情緒困擾的孩子以及有親子相處問題的家庭是越來越多。小孩子在家對父母發脾氣,甚至不順其意就破壞家裡東西或毆打父母的例子逐漸在增加。由此看來,似乎這個年代的父母與其孩子之間,惡因緣是偏多的。因此在這裡也要提醒家長們要多多留心與孩子之間關係的經營。
  32.     
  33.             ▲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有情經過中陰階段而入胎之後,會對過去世的事情不復有記憶,這種現象稱為「隔陰之迷」。因此互相有好感的男女雙方,不會曉得過去世結曾過何種因緣,只有部份修行證量較高的菩薩不會有隔陰之迷,而能知道自己過去世的事情。
  34.     
  35.             ▲ 和外遇擦身而過——你渴望的,並不是你要的。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58期。
  36.     
  37.             ▲ 《八識規矩補註》卷2:「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識是總報主故。有情投胎時最先。命終時居後也。」(《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no.     1865八識規矩補註。)
  38.     
  39.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no. 0099雜阿含經。
  40.     
  41.             ▲ 「經文已明白告訴我們:除造大惡業及生無色天者除外,一般而言,第八識是漸漸捨身的,非一時頓捨;隨其捨身之處,冷觸便起。既然息脈斷後,依此世為善或作惡會在身上有冷觸開始現起於身上定點而漸漸擴散到全身,就表示意識覺知心仍然在領受觸覺,尚未完全斷滅,所以才知道冷觸;一直到三~四小時左右,意識斷滅了,乃至第八識完全捨身完畢,冷觸才遍滿整個身體,名為死透。」(引述自《真假外道》,正光居士著,正智出版社,臺北,2008,頁215。)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六) 陳政雄
《陳政雄》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八)»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