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后情绪的心理含义
作者: 施琪嘉 / 6023次阅读 时间: 2003年8月2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w#I9SU#}4D2`+BV(?

高考前后情绪的心理含义心理学空间@0mf'h-O/\D}r

心理学空间$?R3eQF


.Y#_M_9M02003年8月28日 施琪嘉心理学空间A2? vaX B3F

5pyNE)]9~0^-Wd,L0心理学空间.SOSyAI

心理学空间#}_"z?c@DB

炎热的武汉将高考的考生灼伤了吗?在结束了考试的焦灼之后他们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绪?考上大学高兴?还是因落榜而独自垂泪?是对踏入新一轮的学习重新体验苦读的焦虑?还是鼓足勇气面对家人和社会的同情?心理学空间j7I2R Gz#t

心理学空间T9P s#?'EM

从心理动力学上来讲,一般的考试并非简单为通过数理化知识测试的过程,而是个人全面接受社会检验,确立自我的程序,高考尤其如此,首先,高考类似于未开化部落的成人仪式,在后者,个人必须通过独自狩猎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的;而在前者,通过高考让家庭和社会认识自我能力并承认之,显然高考的内容和狩猎的对象要求不能太低,这就决定了高考带有相当的严厉性和限制性—并非每个人均能通过,在狩猎时还会因意外而身亡,同样,高考的失败(或者预感要失败的想法)相当于在狩猎中遭到重击,不同的是在现代社会失败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心理上的失败有时大于真正意义上的失败,比如有的考生在未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就悲观绝望地认为自己落榜了,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并加以实施;其次要从高考考生的年龄来考虑心理动力学方面的含义,这对理解考生考试前后的表现都不无俾益。考虑到考生均是在尖锐的冲突下煎熬、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此考试的好坏和后继反应均需与这些冲突联系起来考虑。

gXQJOv0心理学空间6Dh~Z,{C

在高考中出现的关系为1、考生和教师(监考官)关系;2、考生之间的竞争关系;3、社会关系。考生常出现的冲突有依赖与自立性冲突、控制与放弃的冲突、自我价值冲突、负疚性冲突、性的冲突和认同性冲突等,如何来认识这些关系?如一贯表现良好的考生突然考试失常,考试前开始生病(胃疼、腹泻、头痛甚至发热),这种信号会在开始后持续下去,即便他/她勉强参加了考试,也会以头天考试不理想为由拒绝继续考下去,无论是谁也不能说服,甚至在一年后的复试中他/她又重蹈覆辙,这可能是负疚性冲突的表现,换句话说,监考官代替了父母的角色,考试则成为惩罚的象征(严厉、不近人情),多数孩子在早年的印象中是害怕对父母进行反抗的,因此考试合格象征着反抗父母,当然,害怕考试,或者考试发挥不正常也可能是依赖与自立冲突的表现,如果一个平素十分听话和依赖性强的孩子要通过考试证明自己有能力脱离家庭,这对他/她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考试的成功不会给他/她带来欣喜,相反,离开父母必须以体验分离的痛苦为代价,那他/她宁愿选择失败而留在家中,童年的经历(如父母离异、自小受关心不够)为可能的背景因素。有的孩子早在参加高考前就远离同学了,他们属于那些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受到自我价值和认同性冲突的影响,他们早早地在内心中放弃了这场考试,对于他们而言,考试是父母亲的事情,他们只是为着父母而参加考试,在学校他们是一群沉默寡言的群体,既不为老师所重视,也不为同学所接纳,在家庭内则有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他们弱小的自我被自己封闭起来,并象征性地从学校退到家中。有的孩子控制欲特别强,认为自己只能考第一名,他们的家庭一贯这样要求:出人头地、做人尖子、做人上人为他们唯一的目标,甚至上了分数线由于不能上他们心目中的一流学校而感到莫大的委屈,这是控制与放弃的冲突,对他们来讲,不存在第二!最后,性的冲突是发生在青少年中最常见、最隐晦和最具杀伤性的冲突,虽然社会对早恋所持态度较从前已经大大地宽容(并非认同和容许),但性冲突并不仅仅表现在同龄人之间发生的浪漫之情,我常想将此形容为“天真无邪的爱慕”而与指向异性父母的强烈情感区分,发生在后者的被弗洛依德描述为“娥底浦斯冲突”的性幻想往往被幻想者本人所产生的强烈的道德意识硬生生地压下去,因而显得更具强迫性和破坏性,在这种自我否认的情绪的影响下,众多的考生会出现各种抑郁、强迫和焦虑的症状,虽然与考试无关(而与其所处的年龄段有关),但它能影响考试的发挥,并且在其形式固定下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个人的发展。心理学空间X;q`%?E G@

心理学空间!H4Zhs5G y+s_^

由于考试是现代社会不会改变的检验能力的一种工具(甚至会愈演愈烈),因考试而引发的问题还将存在下去,故理解上述症状及其背后的含义对建立一套针对青少年心理而设计的支持系统特别有用,中学生心理咨询和一般综合医院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中学教师在掌握上面的知识后,就能理解并区分青少年的行为背后的含义,作出正确的指导。

w;t9rg0~(l+S+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从常闯看心理防御机制 杂文
《杂文》
女人的舌头惯性»

 施琪嘉

施琪嘉 教授
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微信公众号:人人江湖


施琪嘉老师的微课
微信扫码报名

创伤30讲



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精神分析入门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