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的痴情与拒绝
作者: 施琪嘉 / 8119次阅读 时间: 2003年8月2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2003年8月28日 施琪嘉
 
《一年又一年》的电视剧将1978年来中国20年改革开放的变化轨迹,通过一桩桩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事件,用白描的手法加以了细腻的描绘。该剧对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对中国现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一些情感、价值观也作了入微的刻画。

oO,I8N~:p W\5SU0
陈焕是个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大学生,他性格内向,为人执着,他深深地爱着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同班同学平平,平平来自一个高级干部家庭,自小深得优越家庭环境的熏染,聪明、自傲、浪漫,她在陈焕面前十分任性,俩人直到念大学,一直是同学,陈焕已经习惯了依从平平:以她喜而乐,因她悲而哀!他很早就知道,平平只是喜欢与他在一起。
心理学空间 n$y&jK W-I
平平自己觉得陈焕虽是个可靠的男人,但够不上自己想象的那种浪漫,所以在大学期间与其他同学谈起了恋爱,对此,陈焕不发一语。直到毕业后,面临社会关系的复杂和工作性质的单调,平平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自我彷徨中,她在这时又转向了陈焕,俩人很快地结了婚。陈焕对婚姻是满足的,他包揽了家中的一切大小事物,只要平平高兴。平平很矛盾,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她瞒着陈焕,联系到美国读书。与陈焕分别后,平平似乎在美国找到了她的位置:忙于学业与维生,她觉得日子过得十分充实,到2年后的回国探亲时,人们已经认不出原来的平平了,她对中国的东西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一口一个美国怎样怎样,要求陈焕放弃自己的学业,跟她到美国去。陈焕在情感上察觉到平平的变化,也到美国去考察了一次,俩人在婚后4年最终分手。当喜爱陈焕的平平父母前来劝说陈焕时,陈焕说到,他为平平感到悲哀,小时候那个对谁都敢说“不”的女孩,见到外国人,顿时换上了一付笑容。他自我剖析到:我觉得:平平爱的并不是我,她一直在寻找她的所爱,但这人不是我!当平平最后回国后,发现陈焕在学业上硕果累累,但在个人问题上仍孑然一生,她也独身一人,尽管如此,编导在剧末仍未安排俩人走到一起,我以为,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心理过程的。

\J/q8w W!oK0
陈焕是个有相当内涵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稳重、对事业和感情均很执着,这与他父母的教育很有关系,他父亲是个放电影的工人,平素以身作则,话少,但为人宽容,母亲是个急性子,热心快肠,但也善解人意,陈焕在家中是受到姐姐和妹妹的爱戴的唯一的儿子。按弗洛依德深层心理学理论,儿童如果能够顺利地度过娥底浦斯期,今后性格的发育将是十分健全的。在3-5岁的时候,由于对异性父母的强烈情感会导致孩子对同性父母的嫉恨,但由于“阉割焦虑”或害怕受到惩罚,孩子会向同性父母认同(如很多孩子说:我长大了要象爸爸那样当解放军)。父母认识到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由此带来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进行循循诱导,即使对异性父母的强烈的情感投注也会转化为社会上所承认的内射(如接纳母亲善良、和蔼的性格特征),孩子的性格会有个相当稳定发展的空间。
心理学空间T:c(p ~z
相比较而言,平平所出生的高级干部家庭,父亲是个相当自律、严谨的老干部,为人十分正直,但过于严厉。英国学者梅郎丽.克莱将弗洛依德的娥底浦斯情结提前到更早,如在1-3岁期间,父母对控制孩子大小便的行为会与对孩子异性父母的爱的失望情绪有关,这时,内射的成分会带上一些强迫的性质,比如平平虽然觉得陈焕对她好,但也许她更需要一个幻想中的“暴君”,可以让她五体投地‘可以驱使她去做一切一切。所以平平饱受白眼,几乎要弄到自己精疲力尽的求学以及以后的工作过程多少带有一些强迫性的“自虐”的性质,她自己在意识中知道陈焕对她好,但潜意识说:不,我需要的不是他!按平平的话说,在美国,她是中国人,而在中国,中国人又不把他们看作中国人了,笔者在国外也见到过许多类似的人,他们的心态实在是有着太多心理机制,需要从深层次上去理解他们。

Uo)_z3r0
当然,在陈焕的硕果频传背后有着升华的机制,如果他不是有着太多的压抑,他也许在工作上的投注不会这样大,这样说,对青年的知识分子未免有些不恭,但从心理健康来讲,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去从事研究,其社会稳定性和持续性要好得多,不会出现顾城般的偏态,也不会有江郎才尽之虞(毕竟,科学需要的是冷静的思索)。

&}3e3Q vl1et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性的笑话——谈谈玩笑的攻击性 杂文
《杂文》
谈谈捐卵与女性的阉割焦虑»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