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与自体心理学的同理
作者: 杨瑞凤 / 788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1月02日
标签: 带动 镜映移情 理想化移情 孪友移情 体会 体验过程 体验内容 同理 重建 自我驱动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3bO0Eq)XTKJB%`

比较聚焦取向心理治疗自体心理学同理
]:w1a?L I0杨瑞凤心理学空间Um-~/BrZ

^'uX,^ dsV.y'j G!c0  摘要:心理学空间K|R:F"IY/}@7d
心理学空间 _sr7wz WB\d8kK#E
  体验式疗法与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越来越趋于相互融合,而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新发展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与自体心理学及其新发展主体间流派也有许多共通及相互启发的方面,这两个流派都非常注重靠近并理解来访者的主观体验,但在如何理解并回应来访者上又有许多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治疗实践有一些启发。心理学空间J2z*L@h6W*}lo
心理学空间&uROcv&a Q\ P(U
  关键词:心理学空间F_KjP.J_d
  同理、体会体验过程体验内容带动、结构、自我驱动、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孪友移情重建
;]L,\kO:Fr0
8[? U+ujDk)_I0  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作为当事人治疗的新发展,仍然十分注重对来访者的倾听与共情。但有趣的是,在接受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的培训时,我们很少会听到老师使用“同理”这个词语。在演示的过程中老师非常关注地倾听聚焦者所说的一切,理解聚焦者所处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去做过多额外的猜想或推理,而是很单纯地将聚焦者所说的意思与感受反馈给来访者,并经常地与聚焦者确认:是这样的吗?来访者有时会说是,并自然地向前移动,继续探索自己的感受。从老师那获得了反馈,似乎聚焦者也又再和自己确认了一下,有时,聚焦者会感觉到其实不是这样的,于是他又会关注这样的感受:那这是怎样的呢?于是,来访者又可以继续探索自己的感受。关注聚焦者的主观的体验过程贯穿在聚焦的所有过程中,以至于我们并不需要使用“同理”这个词汇。而同理在聚焦中自然而然地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心理学空间j wWX*d.f&b7E

t/xO"M Vx3d0  在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流派精神分析的治疗中,治疗师则十分强调同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科胡特认为同理是一个人(尝试)体验另一个人的内在生活,而同时保留观察着的角度,即替代性的内观。科胡特认为在精神分析中分析师存在三种活动,1,尝试对病人进行理解;2,思考合适的分析理论;3,进行解释。科胡特认为分析师应持续地从了解的位置向解释的位置反复移动。并且分析师在每一个位置上的基本活动——不只是第一个,都要基于神入。而分析师有时候单一的一个干预可能就包含了两者 (科胡特,1984,p213-215)。科胡特认为分析师应使用同理作为工具,让自己沉浸于被分析者的主观体验中,感受其意义,并向被分析者传达,在合适的时候对病人进行起源学上的解释。但在很多分析的特殊阶段中,特别是严重创伤的病人的分析中,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只能进行理解的活动。而科胡特认为在这些阶段中,分析师必然会在有些时刻不能够理解病人,但如果分析师依然保持尝试理解的态度,并能够反省到在此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受,这样的不具创伤性的挫折将帮助个体的古老的夸大自体或理想化客体逐渐现实化,并逐渐内化分析师的一些功能,建立一些属于病人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对治愈具有某种根本的意义。
}0\mWo:|#u0
-gln@D-N1hw0  聚焦则研究人的体验本身。体验分为体验过程与内容。体验过程需要什么可以继续流动,人际关系如何对体验过程产生影响,体验过程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而自体心理学则偏重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自恋在人类体验中的重要性,自恋如何从原始向成熟发展,以及精神分析如何帮助人发展自己稳定的自体。他们的出发点非常不同。但比较聚焦和自体心理学在临床上操作的特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非常注重贴进个案的主观体验。聚焦提出体会这一概念,强调来访者能够对自己针对某个状况产生的复杂感受进行聚焦,并通过注意自己的体会(felt sense),经常是身体上的体会,给予体会恰当的回应来促进自己体验过程的发展。聚焦治疗师经常也会去感受来访者带给自己的体会,有时跟随、有时给予回应来帮助来访者体验过程的发展。而科胡特则是用同理这一术语来界定这一过程。科胡特强调我们应让自己沉浸在来访者的主观的体验中,去理解那种体验的性质,并对来访者传达其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来访者建立同理的联结。
mmy)G/U1D0
9p0E.zP;P]T0  科赫(1984,pp.191-192)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论述了一个四十九岁的男性个案,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可以领略科赫同理的风格。个案重复提到一段儿时的回忆,是关于他母亲一个逼真的影像。她梳了一个高卷的发型,迅速地吻别个案——他称之为轻吻——小心翼翼地不要过于靠近以免弄乱了精致的化妆与假发。之后她便迅速离开去参加一个时装舞会,尽管那天晚上个案病得很严重。每次这个回忆重新浮现,科赫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同情。有一次科赫向个案传达了他的情绪,因为他相信个案需要他直接表达这种情绪的了解才能进一步克服被抛弃的旧感觉。但这个回忆仍继续出现。最后科赫重新把焦点放在直接的洞察资料上,只运用最贴近体验的理论来组织其观察,他开始感受到之前被忽略的新面向。(科赫,1984,p.192)科赫注意到那个回忆的影像有着明亮的色彩,不同于他对于孤独的儿时手淫和手淫式饮食(个案儿时闭上眼睛把东西放在嘴里咀嚼良久,试着如此渡过漫长的时光)的解释带给科赫的灰色阴郁感觉。科赫注意到个案叙述母亲的匆忙离去时,他的情绪和语调并不显得忧郁。相反地,在描述母亲那身令人激动的穿着以及在旁等候的父亲那副骑士装扮的时候,他活泼而愉悦的程度完全不符合当时那段可怕的时光。科赫了解到了他们处理的是一段珍贵的回忆,一段他从中得到力量与生气的时刻,而不是见证他早期情感剥削的时刻,其蕴含的意义在于它的父母都是年轻主动而有活力的人,他们虽然不取悦他,也不寻求他的陪伴,但至少他们能享受生活。拥有如此风趣而有事业心的父母,让他比较健康,也提供了某些核心自体的轮廓。而在这次诠释之后,这段记忆似乎被完全处理了没有再次浮现。(科赫,1984,p.193)心理学空间B.zh^hF

b)O)tZ_3l1mD3u0  和聚焦取向心理治疗相比,科赫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是相对沉默的,他也采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方式使用自由联想和躺椅。而聚焦取向心理治疗师和当事人中心疗法治疗师一样,会相对密集地对来访者的叙述进行反射。虽然有这样的区别,但如果我们使用聚焦的术语来描述科赫的这个分析片段,我们会认为科赫让自己聚焦在个案对其所回忆情境的体会上,并使用明在的语言来对个案进行回应,而由于这些明在的语言确切地描述了其暗在的体验过程,个案的体验过程被带动(carry forward)了。而聚焦取向的治疗师如处理同样的情境可能更多考虑让个案自己来进行这一带动的过程,相对比较多地跟随个案的体验过程,当然治疗师也会让自己去体会那样的体验,在有些时候对个案进行回应以带动个案的体验过程,但包括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在内的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他们会非常小心自己对个案体验过程的干扰。简德林这样阐述:“作为一位治疗师,我了解我必须依靠来访者身上的这种自我驱动的感受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为我会产生一些影响导致他分心。当我对他所说的进行太多的自己解释和理解,来访者的感受过程便不会发生。”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不仅小心自己对来访者感受过程产生阻碍的影响,也非常注意给来访者适切的回应来带动其感受过程。(Gendlin,1964)心理学空间6put0U3i'Y2`4J$j\+u
心理学空间aR p}XUo
  简德林区分了体验的过程与内容,简德林认为首要的是我们能够帮助来访者的体验过程得以流动,而非注意某些特定的内容。不管我们体验的内容是什么,在其中还有不同的体验方式。在有的体验过程中,人们能够接触到当下的体验,这当下的体验是有许多细节,有一种直接性,个体会发明一些描述性的,诗意的用语来描述这种直接性及想法的特性,比方说,“我现在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我感受到这对我有些意义。”而这种对当下直接进行体验的方式,会产生改变。(简德林认为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人格是可以改变的)而有时候我们经常谈论一些内容或“体验”,就像它们被某种结构设定好了,并发展了一组结构,是冻结了的整体(Frozen wholes)。(Gendlin,1964)
V0s0Z\q1M_0心理学空间eu8P!g/pT@;e.X&|
  而内容是过程的方面,符号表征了体验(Gendlin,1964)。简德林认为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一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并未进入其体验过程中,当我们试图让他接受我们的观察与理解,对其实际上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当一个人正在暗在地进入体验的过程了,我们对其体验过程进行回应,对他才是有帮助的。简德林说:我必须对运作中的体验过程(functioning experiencing)进行回应,而不是对结构回应。从实际操作上讲,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表面的价值(take at face value),并对个体的正在运作的功能方面进行回应。只是对一个人回应和分析它为什么不能正常功能这不会带来大的改变(然而我们经常倾向于这样)。我们看到个体在工作上的行为实际上挫败他工作的愿望,他在关于性方面的行为实际上阻止了他真正的性行为。但是这些结构是他对自己正在运作地工作的愿望的回应,正在运作地和别人建立联结和亲密的回应。只有当我们回应这些正在运作的体验过程的方面,才能带动当下实际的过程,并重建他之前一直使用结构来回应的那些体验过程。(Gendlin,1964)因此,简德林说:个体的自我探索有一种次序性,就像他必须通过某些特定其他的东西才能够到达一些另外的东西。我们必须让他走自己的路,因为只有当体验过程重建,一些特定方面暗在地出现了,然后才可以被符号化。从这一角度来讲,精神分析流派相对更注重个案表达背后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如果这些方面已经暗在地在个案的体验过程中运作了,这样的关注与回应可以帮助来访者加深体验过程,而如果这些还没有进入体验过程中,进行概念化的解释则并不会有帮助,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治疗师也总是努力加深个案的体验过程,而聚焦则以非常明晰的方式概念化了这个过程,所以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师借鉴这一标准来组织自己的回应,有时候我们的理解是对的,也传达给了来访者,但来访者并没有变化,这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检视,他现在正在运作中的体验过程是什么。这也可以指导我们什么时候用理解来回应个案,什么时候用解释,什么时候使用动力学的解释,什么时候使用起源学的解释。
(c$C3Aq E:q U0心理学空间1M.~%Zo Ak-R
  由于聚焦对体验过程的特别关注,而对特定的内容的关注较少,自体心理学在这方面可以提供聚焦一些借鉴。聚焦取向心理治疗注重对来访者适切的回应来带动其体验过程,而我们如何能够给出适切的回应?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如,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孪友移情,包括自恋暴怒等等,都可以作为知识背景帮助治疗师考虑个案心理状态,来提示我们去理解来访者正在经历的体验过程有可能会是怎样的,以予以个案适切的回应,带动个案的体验过程。而同时,如果我们在自体心理学的框架下去工作,我们也可以从聚焦获得借鉴。我们目前注意到的这些现象,如个案呈现出的移情,个案的体验过程是否已经开始了,也许还没有开始,那现在就不应作为回应的重点。当然了,在自体心理学的框架内部,科赫是用垂直分裂、水平分裂以及同理的不同层次这些概念来指引临床处理的次序的,但如果我们使用体验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会更为简单且明晰。
@9pE(f"Z2n!A0
v!eA,x0P FW_0  科赫提出的自体客体概念也是和同理密切相关的(汉斯•科赫,1984,p.68)。西耶哥这样概括自体客体的定义:在生命的初期,孩童时代的照顾着具有满足心理上所必要的自体客体需求的功能。这个具有提供自体客体需求功能的客体是以具备需求满足的功能而被体验,而不是被视为一个实存的实体。刚开始,科赫用的名词是自体—客体(self-object),但在1977年他决定要去掉中间的联结符号而成为自体客体(selfobject)。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要传达一个观念:就这个客体它所提供的心理功能而言,和自体是不能分开的。(艾伦•西耶哥,1996,P254)当我们了解在被分析者/来访者的体验世界中我们有时是被作为自体客体被体验,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微小的与其体验失调引起他们如此剧烈的反应,因我们的反应关系着被分析者/来访者是否能够借用我们来达成他们稳定与和谐的自体感受。心理学空间jG1w:sO.G

{J q/K#S0  聚焦心理治疗中的咨访关系有一些特殊的色彩,是一种伙伴的关系,侧重于来访者的自我探索,治疗师则尽力创设最利于来访者自我探索的环境,治疗师密切注意着来访者的细腻感受,并努力让自己把握到那些感受的特别方面,并进行反射,与来访者确认是否正确(经常性地,并不作任何的更改,在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我们强调对于一些特定重要的词汇,最好使用来访者自己的用语,以保留其特别的意涵),轻轻地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某些感受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帮助来访者的体验过程的流动。镜映与理解本来就是自体客体的功能,自然,聚焦中的理解与反射对来访者来说满足了其对自体客体的需要,而我们在聚焦心理治疗中,也可以留意个案在关系层面对我们的需要,是否具有某种能够自体客体移情的色彩,来访者在理想化我吗,还是需要我们的镜映,或是来访者与我们的关系有某种孪友移情的特质?自体心理学的治疗在处理这些移情关系时也可以借鉴聚焦对体验过程的强调,目前对关系层面的哪些内容进行反射可以促进来访者的体验过程的加深呢? 
&m UrNrz0心理学空间1w~(Vk-p"S?]Xs0^|\[
  在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我们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的表情、姿势,理解他对其自己体验的描述,同时向来访者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这些过程,来访者的体会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体会,而这个体会和来访者的体会是相关的,对这一体会我们会产生明在的理解,回应给来访者,以期能够带动来访者的体验过程。但聚焦治疗师清楚这是自己的体会,而如果来访者反馈他们的感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便会立即放下自己的感受,而让来访者在自己的轨道上继续前进。自体心理学使用同理这一概念,而同理的目标是个案的主观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自体心理学对自己的主观经验如何影响个案考虑较少,但自体心理学的新发展主体间流派,由于重视双方主体间性的相互影响,在这一点上则更为开阔。
N-D/J!?&dFRq`3y0
(az'{c9_6}6|0t0  主体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史托楼罗和亚特伍德认为:“精神分析追求的是阐明在病人和精神分析师双方的主体性交汇所构成的特定心理场中所浮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具有主体间的性质。精神分析是研究这种主体间性的科学,聚焦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具有不同组织的主观世界的相互影响。观察总是在主体间场中的观察,而非在场的外部。这样的观察保证了内省和神入作为观察方法的中心位置……在精神分析中,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因此它作为一门科学是独特的。要想理解现象,必须将其放在主体间的脉络中。病人和分析师共处于一个不可分离的心理系统,而正是这一系统构成了精神分析了解的经验领域。(Atwood & Stolorow, 1984, pp.41–42)
r)?dI0U${k _0心理学空间} @cxnF"YV
  自然,这样的主体间性在治疗中是存在的,但在我们的实际临床操作中,我们如何开展工作,我们自己的主体性应摆在什么位置?从聚焦的角度来看,来访者有其体会及体验过程,也会带给治疗师体会和体验过程,当我们了解到来访者的体会,我们也会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及身体上进行感受。可能我们的体验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和来访者正在进行的体验过程是有一些内容是相应的,我们传递给来访者以期能带动其体验过程。但如果来访者的体验过程在顺畅地进行,并没有什么阻碍,也许我们只要跟随来访者的体验就可以了。聚焦体验过程首要的原则适用于此,重要的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体验过程必须实实在在地被带动,这里也许需要治疗师的某些回应,也许不需要。如果我们从自身的主体性选取出来的回应并没有能够带动来访者正在进行的体验过程,我们应继续回到来访者自己的体会上。心理学空间$Y'XI3]0rDi

S'\|7[)[6s7L)]0  简德林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对事物本身从其自己的角度产生的一种解释,简德林并不排斥使用任何理论。任何的精神分析理论都可以作为治疗师的知识框架在背景中存在,来帮助聚焦治疗师带动来访者的体验过程。任何学派的治疗师都可以使用聚焦的观点来看待目前来访者的体验水平在怎样的层次,如何关注其感受来加深其体验水平,除了体验内容,也从体验过程这个方面来考虑来访者的状况。
$m$E"g3V!{{z8\/b0
1e }q3_f2x ^,W&j0  参考资料:
s~'z_#w:BXA0  1, Atwood, G. and Stolorow, R. 1984 Structures of Subjectivity: Explor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Phenomenology Hillsdale, N.J.: Analytic Press.
C],n$Q^-T&A0  2, Gendlin (1964), Personality Change, P. Worchel & D. Byrne (Eds.), Personality change, pp. 100-148.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nx/O#U2\ F0  3,艾伦•西耶哥(1996),汉斯•科赫与自体心理学,远流出版社;心理学空间;`e:E|:`R
  4,汉斯•科赫(1984) 精神分析如何治愈。

#q?,m/H8~g/H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带动 镜映移情 理想化移情 孪友移情 体会 体验过程 体验内容 同理 重建 自我驱动
«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 聚焦疗法
《聚焦疗法》
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