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與搖滾同在一起:《搖滾天空: 約翰藍儂的少年時代》
作者: 曾炫淳 / 5493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月0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N0d9T Tn
《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Nowhere Boy)是一部傳記式電影,關於史上最流行、最偉大的搖滾樂團披頭四的成員之一——約翰藍儂(John Lennon)。他出生於1940年的英國利物浦,1960年離開英國、前往德國發展,1971年遷居美國紐約,1980年遭槍殺。這是用地域去銘誌藍儂的生命史。如果生命真的可供生硬地被切割為多個段落,那假想能用時間分期,1960-1969是他和披頭四青春、熱血輝煌的時期,1970-1980則是披頭四解散、藍儂娶了前衛藝術家、日本妻子小野洋子的下半愛戀人生。好似不消再加油添醋任何傳奇故事鋪成,John Lennon,便已構足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心理学空间BKm2D j$n
心理学空间/Ps;V`[$k1T0p
隨著2009年邁入披頭四解散40年紀念,音樂復刻的、文學傳記的、電影紀錄的,紛紛傳出出版計畫,不禁讓人詢問:「這個世代有誰不認識披頭四?」「這個時代是比1960年更理解或更不理解披頭四?」2010年是約翰藍儂逝世30週年、冥誕70週年,藝術創作曾受評為感情飽滿的導演珊‧泰勒-伍德(Sam Taylor Wood)有個平凡中見真章的細緻回覆。
^&nU8M'U6x o%u0
v4x1s Tm@0電影的原文片名Nowhere boy 出自藍儂作詞譜曲的經典歌曲Nowhere Man,由為導演珊‧泰勒-伍德首部劇情長片,及曾為英國後龐克樂團歡樂分隊(Joy Division)傳紀電影《控制》(Control)編劇Matt Greenhalgh參自約翰藍儂同母異父的妹妹 Julia Baird 暢銷回憶錄《臆想:和哥哥藍儂一起長大的日子》(Imagine This: Growing Up With My Brother John Lennon, 2007)改編而成。這部影片已幾代表了藍儂20年間的半個生命史了,編導極為敏銳感性地觀照藍儂尚不成調而且多被略談的前半生,由樂迷們所認知的搖滾藍儂,重新回望這位英國普通平凡的叛逆期少年如何從童年、家庭、學校生活的困頓中破繭而出,走入非凡的音樂創作?尤其著重於愛人小野洋子之外、藍儂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名女性——他的兩個母親——曾棄養過他但也引他進入搖滾的生母和養育並始終默默守護他且為他撐起避風家園的阿姨。心理学空间fM&q4pE,K

心理学空间ORdo4u

zxM [l.pN3l0影片大致座落於1957年至1960年少年藍儂的高中時期,面對青春的長成、在尋常高中生藍儂成為有天份的搖滾樂手、樂團披頭四正式成軍前的那幾年。自小父母離異的藍儂(Aaron Johnson飾)五歲便開始寄居姨丈、阿姨家,青春期所將遭遇的課題除了對異性情感的探索,在情同父子視如己出的姨丈意外辭世、作風內鍊保守的阿姨 Mimi(Kristin Scott Thomas 飾)其條理分明的處事與自己狂放不羈的個性處處不合,引發他欲從模糊的父母記憶中追索自己的身世、血緣真相。終於他尋訪到親生母親Julia(Anne-Marie Duff 飾)的住所,與母親相處後,從血脈認同重新認識了自己,更因為母親的帶領,踏進搖滾音樂世界,藍儂正式籌組了自己的樂團「礦工樂隊」(The Quarrymen)。
}-j}(r%rq { c~0
.LN*ahIN&g:kv]0對藍儂心懷崇敬樂迷不免擔心,深怕電影對搖滾的精神領袖藍儂會有難能接受的曲解,而懼於觀賞此片,然而本片以親情、友情為聚焦描述的情感其實頗為深刻動人。片中圍繞著藍儂幼年記憶底複雜大人的權力關係,經歷背棄跟撫養的記憶創傷,在長成過程如何擔負轉而思索解決難關,導演對於藍儂的叛逆青春期,有一個不同於影迷版的另類詮釋、解讀。電影編導快速地轉化、處理片中難解且煽情的情緒衝突,並很輕易地讓觀眾感受生活感的戲劇性和現實生活有時難解一如戲劇,也讓片中藍儂剛烈火爆的情緒得到合理的緩衝、出口。最終,姨媽跟生母之間手足親情,隨著對孩子藍儂的關愛而消解,在乍看生命將微風煦陽如平靜的下午茶時刻,編導忽而倏地安排親生母親意外車禍身亡的場景,沈痛凝結的;同時影像交叉剪輯藍儂正與同伴保羅創作演練著歡快的輕挑情歌,年輕張揚的。兩相對照當然使戲劇性達到全片巔峰,但也使得劇情安排變得刻意、突兀和煽情,成為全片的敗筆。
C[H+v"S0

心理学空间exj6A3j:oEw%w
心理学空间1K2v _8B {N"J.h Q

但影片整體氣氛的營照還算誠意中肯,尤其作為音樂電影不可輕忽的音樂元素幸好從未被怠慢。片中刻劃維妙維肖、趣意盎然地,看見披頭四其它主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的接連登場,和麥卡尼與藍儂之間亦師友亦較勁對手的關係,搭配數首披頭四早期創作重新編曲的作品,為觀影帶來許多驚喜。如在樂史上傳聞保羅麥卡尼在1957年前往觀賞礦工樂隊的演出,酒醉下寫了Twenty Flight Rock和Be Bop a Lula的和弦及歌詞給藍儂,這除了是片中保羅現影的段落,同時這兩首歌也被導演應用於電影配樂之中。一如礦工樂隊學習演唱的利物浦傳統民謠Maggie Mae、搖滾樂之王貓王(Elvis Presley)第一首單曲That’s Alright Mamma、另一名搖滾先驅Buddy Holly 的排行榜金曲That'll Be the Day,以及由保羅跟喬治寫作的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或1950年代與貓王齊名的搖滾殺手傑利李路易斯(Jerry Lee Lewis)、搖滾女聲Wanda Jackson、名聞遐邇響噹噹的巫毒藍調教主Screamin' Jay Hawkins、傳奇搖滾歌手Eddie Cochran、節奏藍調聖手Big Mama Thornton等人的種種經典歌曲融貫其中,共同編織這個時代索引及音樂世代的具體想像。心理学空间 knjUr

+yCiN8O2J*e-v,Or0影片最後,在披頭四尚未成軍但即將要飛黃騰達的1960年前夕,為我們搬演了礦工樂隊創作時期所演練Hello Little Girl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的可能舞台。同時也以1970年披頭四解散而約翰藍儂邁入另一生命階段所創作的感人至深歌曲〈母親〉(Mother),縫合影片的核心主題,一同悼念藍儂對於母愛、親情的缺憾,在藍儂而立之年用滄桑的聲線唱出對家的哀慟感人的呼喊。心理学空间 THeb_0p

} c+S\4[D s0這些歌曲讓這部傳記電影有了靈動而不嚴肅的風貌,讓偉大樂團的前傳增添具體的音樂內容,用樂音與這段歷史傳奇吟唱低迴。本片的編導詳加考證、巧妙運用電影所屬的時代背景及應有的音樂氛圍,加入1950年代引領流行音樂世界及生活風格而當代觀眾久違的乃至仍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讓樂迷一一見證所熟知歷史上的那些魔幻時刻。而對披頭四陌生、對1950年代樂史不熟悉的觀眾們,亦能藉此體驗、認識這個偉大的搖滾樂團誕生。我們才更能貼近藍儂的曾受到1950年代密不可分的文化激勵和創作養分,和理解我們聆聽到藍儂創作時裡頭紛雜的記憶與私密的角落,成就未來作為披頭四一員的藍儂、我們心目中的John Lennon。
}^y ?` E{0


/?}P,tV OS0心理学空间5t0z[&MAy9xm n: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2012,人类集体的恐惧症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海洋天堂》影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