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
作者: 网络转载 / 13146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0月31日
标签: 班杜拉 行为习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 lR5z&Q;i0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他说:"除了基本有反射之外,人并不具备很多先天获得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它们。"行为的习得要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物学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后天经验的影响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因此,那种把行为看成是后天习得的或先天具有的这种二分法的观点对于研究行为的习得过程是意义不大的。心理学空间@RsY1wH:sz@{

,I#Fi6I5MW!`tsm2\)X0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在研究行为习得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分而论之。这种观点应该并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共识。

'u a c7d8Fk8N0

J(f?j9^*ym.b0  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例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式学习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均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所关心并研究的是后一种行为的习得过程。具体如下:心理学空间qy-o;eqh {8d~

心理学空间 bA)IAa p1Q5qx-|

1.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

5W1p ~-w'} [0心理学空间jj ~N"oZ5c

  班杜拉对直接经验的学习所进行过的研究作出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通过行为所造成的正负结果来进行的。当人们处理日常事务时,他们的某些反应被证明是成功的,而其他反应却没有效果或引起惩罚的结果。通过这种分化的强化过程,反应结果为成功的行为方式受到选择,而无效的反应方式则被抛弃。"班杜拉还对把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描述为机械过程的理论观点提出了明确的批评。他指出,机械论的观点忽视了人类认知能力在行为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在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中有三种反应结果的机能体现着人类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空间S [t)yyw*TQ

0f/]ez_:|5VX!Rq0  (1)信息机能的作用

:?1lu5a2}U0

6{4}4E amzG0  班杜拉认为,在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不仅进行反应,而且要注意行为反应所造成的后果。人们通过观察各种行为所引起的不同结果,就会产生在什么场合下做出什么反应才适合的假设。这种在学习中获得的信息成为以后行为的指南。与机械论的观点相反,班杜拉肯定和赞成,行为的结果一般是通过思维的中介过程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基本上是一个认知过程。只要人们没有意识到所强化的东西,人们的行为几乎不会有所改变;即使人们意识到某些反应得到了正强化.但只要人们根据其他的信息确信这一反应将不再得到奖赏,那么这些反应也不会增强。心理学空间cQx.]Sn _"H

%G6K veO8}(m-o0  (2)动机机能(或人的预见能力)

-[d9y|(YO1W^0

cj`1ef7y7IqV0  班杜拉明确指出,人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能够把将来的结果与现在的行为联系起来,使现在的行为控制在这种对未来的预见之下。简言之,班杜拉的意思是说,人类的认知能力或思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对未来的预见可以转化为现在行为的动机,从而对现行的行为起控制作用。也就是说,这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并不完全受现行条件的制约,它还要受人对未来认知的影响。

^0H5M9c!`e7fa$[:v0

xa Sw7I0  (3)强化机能

6u/`q.uU wx;?Yj0

+w+w9~(IFr0  班杜拉强调指出,即使是在直接经验的学习中,强化也不是作为机械的反应加强者而发生作用,而主要是作为信息和动机的因素而发生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有效性。班杜拉还认为,"强化加强反应"这种说法不过是个比喻而已。在反应被习得之后,这些反应所造成的不同后果会容易地改变它们被用于某一情境的可能性,但是反应本身却不能再被加强了。所以,与其说行为被它自己的结果所强化,倒不如说被它自己的结果所调节更为确切。强化是调节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有效手段,但相比之下它不是形成行为的有效方法。班杜拉还指出,能够证明强化本身可以自动地塑造人类行为的证据几乎没有。心理学空间 M {&fD'h;S

)z9Pc|;qsr8m0  上面,班杜拉从信息机能、动机机能和强化机能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明确地阐述了认知在直接经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对直接经验学习的机械论的解释。由此可见,班杜拉特别强调认知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学习或行为习得中的作用。心理学空间 ~xNv#eZ;yG9}:T

F!f(V ?@ {*n+T.v02.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心理学空间F @d Z+QEvyZ

8T?7H.kQv*L(Aw3e@0班杜拉认为,那种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将是非常吃力的。而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乃是人类获得大量行为反应的主要形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阐述的就是这种学习。他认为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它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心理学空间E SOVGW-I B

心理学空间 V,@ S#~gx gC(M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概括为下面的框图,从框图中可以看到影响每个子过程的各种因素。

o.d L7c*[L3@0心理学空间2FBdF]8[4XwVm

+p5a,}P)oX`/^0

B:?3rkO |o"Rl0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下列四个子过程构成:心理学空间W8X]9hz,MUZ s

a6}Fy'R0 (1)注意过程;

*SqL?%fT0心理学空间0}2`*B\il$M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动的注意。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不正确地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有来自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和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还有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心理学空间 g)qVhC']WQf

H__-}/k-w#w)D7^.S0 在影响注意的诸因素中,班杜拉认为,观察者与示范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不管是他自己所选择的,还是被强迫的,都限定了所能学到的行为类型。因为这些人的行为类型会被学习者多次地观察到。这样的事实,早在中国古代的学习心理学思想和教育子女的方法中就被注意到了。班杜拉还注意到,以前,观察学习明显地受家庭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现在由于有先进的信息交流媒介,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视观察到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的各种不同行为类型。这为观察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便条件。

yS#pt!]*o0

_-G2[YxM0 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还部分地决定于示范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榜样个人的魅力是吸引人的一个因素。有些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引人注目。那些具备吸引人的特性的榜样被人们所注目,而缺乏迷人之处的榜样则易被人们所忽视。榜样所表现出的不同机能价值的行为,也决定着哪些行为将受到观察,哪些将受到忽视。另外,示范行为的明确性和复杂性也是影响注意的因素。一般来说,示范行为越明确,越容易被注意;示范行为越复杂.越不易被模仿。

A+Udc6l$VEex2T9i0

%c!x,~V/^)VY2i0 影响观察学习注意过程的第三方面的因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观察者自身的感觉能力、注意的唤醒水平、知觉的定势和强化的经验等都直接影响着对示范行为的注意和观察水平。

K?+EFX1M!b0

,M.\TY1I\x"~0 (2)保持过程;

VUd~aQs5Z3P7e0

!]&oL:M ~.A^0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还给观察者以影响。要想把示范行为在长时记忆中永久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将其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因此,高度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的很多行动都可以通过观察来习得。心理学空间+\$OR[8f:u+WI:_1V,d

心理学空间D!u`HcY| [l

 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一个是表象系统,另一个是言语编码系统。表象系统把示范行为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表象由感知过程所产生,榜样行为的重复呈现最终造成示范行为的持久的、可再现的表象产生。这样.在以后的某些场合中,事物的表象可以在客观上那一事物不存在的条件下被唤起。对于大多数表象系统已经与言语编码系统建立了联系的学习者来说,听到某一事物的言语信号刺激,便能即刻唤起该事物的表象。而对于那些言语技能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来说.表象系统的作用在观察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空间)U*xtK#Xt9}

|{z;G)a3D0 言语编码系统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些示范行为的特征转换成言语编码的形式,能更准确地习得、保持和再生。对示范行为的认知调节和对表象的说明都有赖于言语编码系统。言语编码系统还以容易贮存的形式保持和传递大量信息。因此,言语编码系统会促进观察学习与保持。

MVz)f*sBb0

N7n.TTz2B5DA)}0 示范活动被转换成表象和容易利用的言语符号后,这些记忆符号将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符号编码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在一些用儿童所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心理学空间)z0Z*}6i]NG

O9WgF"n {2~n8B0 对示范行为的保持,除了对示范行为进行记忆编码和认知上的组织之外,对示范行为的复述将会提高保持的效果。对示范行为的复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心复述(或称为象征性复述),另一种是动作性复述。内心复述是利用保持在头脑中的示范行为的表象在心理上反复出现和组织,也就是想象自己正在做一个示范行为。这种内心的复述起到了增强记忆和保持的效果。观察学习的最高水平就是通过先用符号对示范活动进行组织和复述.然后再把它付诸于外部行动来表达的。动作性复述是通过重复示范行为的外部动作来复习和巩固习得的行为。内心复述和动作性复述是保持示范行为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空间$X`G.l8`5V3tAi6_n

g2IWcG[D8z9K9p0{0 班杜拉还注意到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的区别。所谓即时模仿是指模仿反应由榜样的行为直接地、即时地引起。即时模仿并不十分需要认知机能发挥作用,因为模仿行为被外部榜样的行动所直接引导。延迟模仿则是在对校样行为的观察过去了很长时间后所进行的模仿。这种模仿需要对观察过的示范行为进行内部的想象和回忆来进行,它需要依靠自己的记忆表象的指导。心理学空间5Ha\ xmb+Q X4N

心理学空间 ]+A)RC5Az,T

 (3)运动再生过程;

7e3r,\D4a-N:Z0心理学空间9Xz?VK{3A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班杜拉将这个过程分解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起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所进行的改进和调整等几个环节。

U5{0I p']!R0心理学空间)u]$@ ]lRO&Tc

 再现示范行为的第一个环节,需要学习者在认知水平上将要再现的反应选择和组织起来。再现示范行为反应取决于学习者记忆中的示范行为的各个部分是否完整和学习者是否具备再现这些行为的技能。如果缺乏某些反应的组成部分,行为再生就会发生错误。如果缺乏再现某种反应的技能,再现的行为就会偏离示范行为。因此,在认知组织的基础上,学习者要通过回忆和练习来弥补这些不足。

!HF9_(q6l1U} x0

s:x:V(x.A7Zn0 再现行为的反应起动以后,需要对反应进行及时地监察。因为从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一开始就能转换成准确无误的行为是很少见的。一般的情况是,学习者尝试再现示范者的行为反应,并在反应的过程中依靠自我的和他人的监察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和纠正再现的行为反应。监察和反馈信息的提供靠自己的监察和动觉反馈信息。但是有些行为反应靠自己监察和动觉反馈很困难.必须靠他人的监察并提供反馈信息。学习者通过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和矫正自己的行为反应,使之接近于示范者的行为。心理学空间sJTJ tXaT

心理学空间b&h%Ta ZA~_9IA

 (4)动机过程。

d0]&Vp9]0心理学空间$a uQzv.k

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习者做出示范行为:(1)他人对示范者行为的评价;(2)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估;(3)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这三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就是班杜拉所称谓的三种强化,即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并不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中。有些行为受到外界的奖赏和鼓励;有些行为受到外界的批评或惩罚;有些行为受到外界的忽视.即无奖赏也无惩罚。当然,受到奖赏和鼓励的行为容易被人们较多地采用,这就是外部强化的作用。学习者本人对自身行为的评价也决定着哪一个观察习得的行为反应被采用。他们对自我感觉满意的行为付诸于现实,而抛弃那些自己不满意的行为,这就是自我强化的作用。如果示范者受到外界的奖赏、鼓励或好评,这无疑要间接地影响到观察学习者是否愿意再现出示范行为,这就是间接强化或替代性强化的作用。由此看来,三种强化来自于对行为结果的三种评价,三种强化又成为制约再现行为的重要驱动力量。故此,班杜拉把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心理学空间H(O["RP%j5H3l

wsQF5O$KC+n0 心理学空间pwT6ZwSEf,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班杜拉 行为习得
«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 04 班杜拉 | Albert Bandura
《04 班杜拉 | Albert Bandura》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