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第一年——斯皮茨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郭慧 / 14036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02日
来源: 论文网 标签: Spitz 斯皮茨 心理组织者 自我心理学 郭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FvH us U

心理学空间 t:N"`IidQ"_hc
一、引言
OAW r$D^P o-H0
Gq;sPol0  勒内·A·斯皮茨(René A.Spitz,1887—1974)是奥地利的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早年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费伦茨,并通过他的引荐,接受了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指导分析。1938年,为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斯皮茨迁居纽约。他在纽约从事精神分析研究与教学长达18年,曾当选为纽约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1956年已年届70的斯皮茨应邀前往丹佛,此后的17年是他的学术达到顶峰之时。他于1962年协助创办了丹佛精神分析学会并任首任主席。在职期间,丹佛的精神分析研究活动日益活跃,并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他的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此期间出版的,它们分别是《否与是:论人类交往的发生》(1957)、《自我形成的发生场论:对病理学的意义》(1959)、《生命的第一年:客体关系的正常与异常发展的精神分析研究》(1965)。1962年,在斯皮茨75岁大寿时,友人们自发为他编辑了一本《合集:力比多的客体与主体——斯皮茨75岁生日献词》。1983年,由罗伯特·N·埃姆德编辑的《勒内·A·斯皮茨论文选:来自婴儿的对话》出版,除了汇集斯皮茨各时期的论文外,还有来自精神分析学、儿童精神病学、儿科学、婴儿心理健康、心理学、儿童虐待、发展心理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撰文论述了斯皮茨对各自领域的影响。1980年4月,在斯皮茨逝世六年之后,在葡萄牙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婴儿精神病学大会特别缅怀了斯皮茨的贡献。心理学空间&Mn:TU)@g
  斯皮茨是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自哈特曼之后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斯皮茨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一生的研究工作都在思考哈特曼提出的环境对自我能力的影响问题,他一直在尝试解答环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外部环境又是怎样影响内部发展的。他的理论主要针对两岁之前的婴儿,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婴儿,强化了自我心理学对前语言阶段婴儿的研究。他还是最早一批从客体关系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发展的自我心理学家,架起了自我心理学与客体关系学派交流的桥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心理学空间t0I;zB2}

:KV2CKt#?`0二、研究方法
#BY:IHd0
.if.U6~#D&T\0  斯皮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同时,斯皮茨还将测验法作为一种研究手段。除了上述三种方法,斯皮茨还广泛使用电影拍摄法,他是最早将影像引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7vvr2p/B;J|0  斯皮茨把临床观察法与实验法结合起来。他在对婴儿进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对许多具体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有机结合,他将对婴儿的横向与纵向分析、宏观与微观理解结合起来。斯皮茨的被试主要来自育儿所(Nursery)和育婴之家(Foundling Home)这两种寄养机构中照看的婴儿。育儿所是一种隶属于刑事系统中的特殊的婴儿照看场所。违法的妇女在这里生育孩子。在这里,所有的喂养、照看等任务都是由母亲自己完成。育婴之家则是一种普通的福利机构,主要是收养弃儿。育婴之家一般规定,婴儿在刚到机构的三个月里需要母亲的照顾,三个月后,母亲便可以离开。离开母亲的婴儿们由护士照料。平均每个护士照顾7名婴儿甚至更多。对斯皮茨来说,在这两种机构中的研究经历对他的理论建构极为重要,他的心理病理学理论主要就是建立在他对这两个机构中婴儿的观察与分析基础上。而且,不同机构的性质往往导致婴儿相应性质的异常心理及行为。心理学空间;y7ap ng+X
  斯皮茨还是最早运用电影拍摄方法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总是随身携带着摄像机,习惯于在研究中拍摄电影。通过观察拍摄到的儿童电影,可以保存一些最为真实的片段。斯皮茨所拍摄的16毫米黑白电影现在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儿童的珍贵记录。心理学空间K#Z$\M-Lb1E k

tIB)Hbt&D5[0三、自我结构理论
GbR2u-yY!g9|0心理学空间m8DX3A8Ng+LXs
  斯皮茨认为,心理的发展犹如正弦波,是一个分化、整合与积累的过程。在某些累积点上,一些心理功能、适应和心理操作被整合到一个新的更高一级的心理生理组织上。一旦整合完成,新的分化过程又会开始,积累至第二次整合。发展就是在一个场中从不稳定到稳定的一种进步。斯皮茨指出,婴儿内部发生的这些变化会从外部行为中反映出来,形成所谓的心理指征(indicators)。在生命的第一年,最明显的三个指征即是3个月的微笑反应、8个月的焦虑和摇头动作,它们都预示着婴儿心理的发展。斯皮茨赋予了这三个指征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理论就是以这三个指征为起点,探讨了自我的整合、客体关系的发展和情感反应的累积。总之,斯皮茨建立了一个以时间和指征为特色的横轴,列出从心理组织者和客体关系所经过的发展阶段。婴儿在3个月时的微笑反应标志着第一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前客体的形成;8个月的焦虑标志着第二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客体关系的真正形成;15个月大左右的摇头动作标志着第三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客体关系的继续发展。详见图1:
&K|Q]n H]0  
8O7{M6NbJ8m:Z0  图1婴儿在生命头两年的发展心理学空间hap:j(L3Eglm
  心理组织者(organizer of psyche)是斯皮茨从胚胎学中借用的概念,用来描述婴儿的心理结构。在胚胎学中,组织者指的是有机体在某一点上几条生理发展线索的汇合。斯皮茨把这些观点引入其理论并指出,在一些关键期(critical periods),一组发展趋势将与成熟所引起的新功能一起被整合到人格框架中,其结果就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心理系统的重建。整合成功后便出现了心理组织者。换句话说,心理组织者代表着一个全新水平的自我,它是经历了一系列成熟、发展与整合的结果。心理学空间?Ds b&rq:sB b
  1.微笑反应心理学空间h$Z@Rs4h-kr&kmq
  在3个月大时,婴儿会对人脸或类似人脸的物体发出微笑,斯皮茨将其称为微笑反应(smiling response)。斯皮茨认为,微笑反应具有五层意义:首先,它标志着初级自我的形成;第二,它标志着心理的第一个组织者的诞生;第三,它标志着前客体的形成;第四,它标志着婴儿从完全的被动到获得主动的转变;第五,它激发了婴儿社会关系的开始,是所有后继社会关系的原型和前提。斯皮茨曾经这样评价微笑反应,它的出现“意味着儿童生活的新纪元,新的生活开始了,它是儿童行为的转折点”。[1]119
8fP._,u6Q|j0  从自我方面来看,微笑反应的出现表明了婴儿从接收内部刺激转变为知觉外部刺激,而且,由于婴儿现在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外部刺激上,因此现实原则开始起作用。此外,婴儿可以识他人脸并对此做出微笑反应,说明记忆痕迹已经形成了,婴儿还可以把目前的知觉对象与以前的记忆痕迹进行比较。同时,由于这些记忆痕迹是保存在前意识中的,因此这也意味着心理机制的分裂,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大部分开始形成。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初级自我的形成。微笑反应是婴儿做出的第一个主动和有目的的活动,它正是初级自我发挥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空间D T'Z o*V|
  斯皮茨还认为,由于引发婴儿微笑的人是可变的,因此其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客体,而是婴儿从对事物的知觉到建立力比多客体的过渡。斯皮茨称之为前客体(preobject),微笑反应即是前客体建立的标志,同时它也是正在形成中的客体关系的一个标志。心理学空间sgGRv1o
  2.8个月的焦虑
A;C|%d@6n0  婴儿6到8个月时,陌生人不再能引起婴儿的微笑反应,婴儿只会对熟悉、喜欢的人微笑,而对陌生人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愉快反应。对于陌生人的接近,婴儿一般表现出焦虑与抗拒。由于出现这种焦虑的平均年龄是婴儿8个月大时,因此斯皮茨将这一现象称为“8个月的焦虑”(the eight-monthanxiety),有时也称“陌生人焦虑”(the stranger anxiety)。斯皮茨指出,8个月的焦虑的出现意义有三:第一,它标志着自我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心理结构,拥有多种系统、机制和功能;第二,它标志着第二个心理组织者的出现;第三,它标志着客体和客体关系的正式形成。
){mz/KM9VhY0  从8个月的焦虑开始,自我功能进入了一个更高级、更理智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婴儿对唤起不愉快的刺激的知觉与识别变得更加具体。从刚出生时紧张的随意释放到现在不愉快有了具体的焦虑形式。其次,婴儿开始调整他们应对环境和控制环境的方式。自我的一些防御机制开始形成。同时,婴儿的社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自我整合能力的增强都意味着新的心理组织者已经建立起来。心理学空间$?6g]GR'{*UU/L)Y
  8个月的焦虑同样意味着客体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在3个月大时,人脸只是一个代表需要满足的格式塔符号,而在8个月大时,由于陌生人与母亲的脸不一致,因此陌生人的接近令婴儿产生了母亲不在的失望。此时,婴儿可以辨别母亲的脸并且赋予其独特的地位和属性。这反映出婴儿已经建立起真正的客体关系,而母亲成为他的力比多客体、爱的客体。它使得母亲在婴儿的世界中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使得客体关系牢固地建立起来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心理学空间B4P8[joR
  3.摇头动作
"ow/pm2de0]0  婴儿在生命的15个月时出现了有意义的摇头动作。当婴儿想表达“不”的概念时,他们会通过摇头这样的方式,有时还会说出“不”这样的词,其形式和意义与成人几乎无异。斯皮茨认为,摇头是婴儿第一个具有可被成人理解的符号意义的身体姿势。首先,它代表着婴儿自身的一种意愿和需要,一种表明婴儿自己的态度的信号。其次,它代表着一种符号,一种表示拒绝的概念。斯皮茨认为,摇头动作是第一个象征意义的表达,“标志着童年早期最引人注目的理智和语言进步”。[2]99随着这种进步,婴儿获得了对符号的操作能力以及判断功能、概念建构和抽象思维。心理学空间\}7J'H O Pw
  说“不”和摇头反应意味着第三个心理组织者已经建立起来。姿势与语言中的“不”是拒绝与判断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是婴儿形成的第一个抽象概念,而且是一个成人心理意义上的抽象概念。由于这种语言符号是语言交流的起源,因此,它标志着有目的、有指向的相互交流信息的开始。心理学空间0YTK.i&o|k;F3N
心理学空间 F!tNs~ g1?
四、心理发展的阶段
#x!{F/c2BPv&Ga8cJ:u0
lI%T1lp^:Q1M0  以三种心理指征为标志,斯皮茨把心理发展划分出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出生到3个月的微笑反应为第一阶段;从3个月的微笑反应到8个月的焦虑为第二阶段;从8个月的焦虑到15个月的摇头为第三阶段。心理学空间 i U'h*M0htl,d
  1.第一阶段:非分化阶段
:Syn,aO:W(Oe0  在出生伊始,婴儿的知觉、行为和机能都不足以组织成一个单元。斯皮茨将这一时期称为“非分化阶段”(nondifferentiated stage)或者“无客体阶段”(objectless stage)。他认为,新生儿在心理上是非分化的,具有某些先天能力和倾向。但它们的机体缺乏意识、知觉、感觉等心理功能,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各种功能、结构,甚至是本能驱力,都是逐渐从整体中分化出来的。在非分化的阶段,新生儿不能分辨外部事物与自己的身体,不能将环境与自己分开。
3y9?"X#hA;F0
4le@|8ob0  2.第二阶段:第一个组织者向第二个组织者的过渡
ML~:t @E;Bx0心理学空间'A[&Q5k?2S
  从无客体阶段过渡到自我导向的有组织的活动阶段后,婴儿又在另一种更高的整合水平上产生了过渡,而这依然是通过婴儿与环境的交往与互动实现的。婴儿在出现微笑反应后,已经可以完成有目标、有组织的行为。他们通过将本能驱力转化为有目标的活动,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逐步地扩展其心理边界。在该过渡阶段,自我的结构、有效性、力量等也会进一步发展,自我逐渐能够掌控外部的刺激。这种掌控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将影响自我被建构和组织的方式,从而最终影响人格。心理学空间5v_+j^Q

T^Pj5xwk!\M0  3.第三阶段:第二个组织者到第三个组织者的过渡心理学空间6bT5xE y A5i

j&G$c#S_'H `0  8个月的焦虑出现后的数周,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为模式和关系,其中最重要和最明显的就是新的社会关系形式的出现。这种新的社会关系体现在婴儿对社会姿势的理解和应用中,尤其是在婴儿对禁令和命令的理解和反应中,在婴儿对互动的社会游戏的参与中。婴儿开始理解成人行为所隐含的符号意义。在第二个组织者建立以后的阶段里,婴儿逐渐使用到身体姿势,后来这些姿势又被转化为语言。从此语言将成为母婴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将带来客体关系性质上的根本改变和自我发展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斯皮茨将这种语言称为姿势语言(verbal gestures)。当然,这种姿势语言要等到心理的第三个组织者出现后才可以实现。心理学空间 TU\5EE hF

Z(k g{WM)cS0五、儿童心理病理学与治疗方法
+owv"i[6l,n_ e8o0
"e dDhY0  1.异常的客体关系:两种婴儿心理病理
oW9oKZ,G0
.D'r?:u|"T:o(|2Q?0  斯皮茨的儿童心理病理学是建立在他对客体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的。他将母婴间异常的客体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当的(improper)母婴关系,另一种是不足的(insufficient)母婴关系。前者是客体关系障碍的定性因素,说明母亲在经营母婴关系上出现了情感偏差;后者则是客体关系障碍的定量因素,说明母婴关系本身是好的,但在数量上却是缺乏的。心理学空间[P$H9Xx @
心理学空间z)J3M T5l'|0p9~[X
  在不当的母婴关系中,母亲的人格无法提供给其孩子正常的关系,或者母亲由于其人格问题总是去干扰本应正常的关系。此时,母亲的人格便成为婴儿患病的起源。斯皮茨将对婴儿心理有害的母亲行为模式分为以下六类:最初的明显抗拒,原始焦虑的过度放纵(primary anxious over-permissiveness),焦虑掩饰的敌意,溺爱与敌意之间的摇摆,母亲心境的循环起伏,敌意的意识补偿。心理学空间u['O*P)` {V
心理学空间G\d|#Sj@
  在不足的母婴关系中,母亲个人的人格所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婴儿产生的病症是由于母亲因故不能留在婴儿身边,母亲的替代者又不能完全替代她造成的。斯皮茨根据婴儿被剥夺的程度,将情感不足的结果分为两类:部分不足、完全不足。心理学空间X'pQv7A-EN6K

!io5xrR0A0  斯皮茨的婴儿心理病理学的最大特色是,他认为婴儿的某些身体病症与某些由不和谐的客体关系引起的心理障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特定的身体疾病是由特定的心理障碍引起的。斯皮茨所确定的母亲态度与婴儿疾病的关系详见下表:心理学空间P*~8u*tRB
心理学空间!s.lb8Fw/skl2V {
2.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hgCc-hWhu#e5@
心理学空间"t`-b.{ln1d
  斯皮茨在临床上提倡他所谓的依恋性治疗(anaclitic therapy)。由于儿童和成人的障碍都与早前的客体关系有关,因此,治疗就是要返回到前语言期。也就是说,治疗师要提供患者所缺失的客体关系。对这种缺失的诊断可以参考青少年或成人身上的固着现象,因为从这些固着现象上可以追溯到特定阶段的情感创伤。心理学空间nw A+SeS

$e#{.q'V'd0  斯皮茨对固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指出,客体关系的缺失或变异会干扰成熟与发展之间的整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自我会通过变异的整合方式来补偿发展的延迟。由此产生的变异的自我内核与后来正常的环境需求相冲突,引起了固着现象的产生并出现退行。同时,变异的自我内核还与正常的自我内核一起被整合到一个聚合的结构中,结果产生了变异和不平衡的自我。当发展不平衡在某一水平上稳固地建立后,它将会改变下一个组织者的模式。这样,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的关系将遭到严重破坏或是改变。
cr?7Vbtd0
`vj f4QC8{drN0  基于上述原因,斯皮茨将固着点看得极为重要,认为心理治疗的两个目标之一就是发现固着点的位置。而另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是由两个步骤完成的:第一步是降低对适应过程的过度补偿,使得它们不再能侵蚀其他的生活功能。第二步是令患者返回到曾经由于缺陷和不平衡而迷失过的发展中。在这种治疗中,咨询师不是要指导、建议或教育,而是要解放人格使其能够自我调节。
[%N.Yf'jd0心理学空间1z a(U| v4y v
六、对斯皮茨自我心理学的评价
H^#@kH b"B0心理学空间$uA+]Xw@ ]2pz
  1.主要贡献
)T5DD4WE;F N4N0心理学空间9VxJ1D8D-p9`
  首先,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斯皮茨在继承弗洛伊德理论的同时,也对他的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斯皮茨不仅从心理层面,还从生理层面上考虑婴儿与他人的交往。这种对生理的发展和作用的强调是斯皮茨对古典精神分析学的扩展。此外,斯皮茨从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进一步细化了能量的中性化过程、扩大了自我的非冲突领域、增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兴趣。斯皮茨尤其关注婴儿出生头一两年的心理结构的发展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充实了自我心理学对前语言期婴儿的自我发展的探索,也奠定了他在自我心理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斯皮茨的特殊贡献还在于,他一直强调客体关系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将客体关系的发展融入自我的发展之中,甚至将客体关系的进步作为自我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心理学空间g6K(q2? V8U{
心理学空间9F;]!rc;A~!Ay S&|
  其次,对研究方法的革新。罗伯特·N·埃姆德(Robert N.Emd)认为,斯皮茨最重要的贡献包括他对研究方法的革新。这种革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斯皮茨将主流心理学的实验法与测验法引入精神分析的研究中。他借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论对婴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多年系统、大规模的直接观察。而在此之前,精神分析一般只是采用临床观察法。实验法与测验法的运用为精神分析研究提供了量化指标,增加了科学性,使其更容易被主流心理学所接受。二是斯皮茨将电影拍摄作为研究的辅助方法。在斯皮茨之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使用电影作为研究手段之一。可以说,这一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是对精神分析,而且对整个心理学界都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
;M#k)yum2o0
o.V/_"Rf1E0  第三,对儿童教养的贡献。斯皮茨最广为人知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对母育剥夺的研究。斯皮茨通过对育婴之家这样的机构的长期观察,探讨了母育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住院致病症概念。斯皮茨及其后继者的努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婴儿领养程序。因为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婴儿在寄养机构中多呆一段时间比较好,这样可以对婴儿的特点进行观察,以便他们能与领养的家庭更为匹配。但是,斯皮茨却用大量的证据和深刻的分析使人们相信,机构中的经历往往会导致婴儿的发展延缓,由于母育的剥夺,婴儿可能遭受认知、情感和健康上的极大损伤。因此,寄养机构中的等待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待领养儿童在寄养机构中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对于儿童与领养家庭来说都是一个福音。这也是斯皮茨的理论对于儿童教养实践产生的最大贡献。心理学空间!N,K)S9GO jh

心理学空间yS,Ik:i$[+C-y

心理学空间1gj4DH:b1D:Z1S
  2.主要局限
Ww c d3oD:i'w0心理学空间7zWB2?Zd9v9_:e
  第一,理论内容的简单化。斯皮茨仅仅从微笑反应、8个月的焦虑和摇头动作这三种现象中就建构出婴儿生命第一年的发展历程,有过于概括、以点带面之嫌。另外,在斯皮茨的病理学思想中,他认为特定的疾病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母婴关系种类,未必过于简单化。心理的发展和疾病的出现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要在婴儿的身体疾病与母亲态度之间寻找一一对应关系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h'I0sq:S\fP'Q{0心理学空间Yh8Z} g3K0z6|
  第二,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斯皮茨的理论主要是研究从出生到一两岁的婴儿。这一点既是斯皮茨的理论特色,也是他的不足之处。研究对象的相对集中使得斯皮茨的理论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毕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命的第一年尽管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因此,从全面性的角度来看,斯皮茨的理论是存在缺陷的。心理学空间%c/BX5p&vD


生命的第一年——斯皮茨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心理学空间"x2LIX*w&T
The First Year of Life: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itz’s Ego Psychology
2?(XJ7bw5Mh9RC2r0论文作者 郭慧心理学空间-?:[ AeC
论文关键词 斯皮茨/自我心理学/心理组织者
w"l"R$A$Dk0论文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论文单位 ,点击次数 14,论文页数 92~96页2008年
_6]F _8@.|9jf0中图分类号:B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08)02-0092-05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Spitz 斯皮茨 心理组织者 自我心理学 郭慧
«René árpád Spitz (1887 – November 11, 1974) 雷诺·史必兹 | René Spitz
《雷诺·史必兹 | René Spitz》
幼儿的自我发展——三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