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作者: 转载 / 78141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空间Bsy4kuT,^Y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同哲学的根本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同心与物、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心理学空间[$R6A1qQ(z@
心理学空间ta ^;HlO,h
  持唯心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脑而独立存在着的一种东西。古代人曾猜测过人的思维、感觉和做梦等是灵魂或精神的活动,这种灵魂或精神,似乎是当人生下来以后就住在人的身体(心脏、血液、瞳孔等)里面,而当人睡着或者死亡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把心理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心理学空间G/m(H m(`(]&E\;Tt G.t
心理学空间$R$g:S'Xu a*H*B1x
  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但在我国,很长时期人们以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因此,汉字里凡是表现心理现象的都带心旁。如思,想、情、意、爱、恨……。这种把心理现象看成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产物的见解,固然是唯物主义的,但说心理产生于心脏,这毕竟不符合事实。
E#d1q$L)i0心理学空间#UR#UYgr
  明代著名医生李时珍(1518一1593年)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①的论断,认为脑是高级神经中枢的地方,是脑神经所在处,它聚集着人的精神。他还说:“耳目口鼻动于内,声色嗅味引于外”①,指出了大脑的精神活动与耳目口鼻等感官的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一1831年)根据他自己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病理的临床研究,也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脑”②的著名论断。心理学空间o+j2d p+|iKP|
心理学空间-OCxpy6NqJ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六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同样都明确地认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活动的产物,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心理学空间!My[e fbD:a^ \y

*iI9lg b#j0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认为,心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世界一切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错误地把心理活动和物质过程径直地等同起来,认为脑髓的分泌思想正好象肝脏之分泌胆汁,胃分泌胃液一样。后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对于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比较进步的看法,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问题,因而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还是不够正确。他们常把人比作机器,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如同机器的功能一样。如: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巧妙的钟表”;③狄德罗把人比作有感觉的钢琴,他说:“我们的感觉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④他们或者把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等同看待,或者把人的心理看作是自然本能活动。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是人具有某种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吗?不是!差别真是在于此,他作为人而具有那些动物作为动物而具有的东西。动物的感觉是动物的,人的感觉是人的。”⑤人和动物的不同仅在于人“是感觉论的有生命的最高级,是世界上最感性的、最敏感的生物。”⑥心理学空间%_iv!I6N8bb
心理学空间,FZFa'H nB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对于人的心理才获得科学的理解。
{#@s'D Q5{&`_0
6m y-G-K A0  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人的心理下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tk1rBf0lsRpI0
@1sq)C@[ K0心理学空间m7Wj*\k$K4L
第一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yUu H+h5dh ^0  现代科学史证明,在没有人类,没有人的心理之前,地球早已存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是无生命物质,后来发展而为有生命的物质,才出现植物、动物,以至人类,才有了人的心理。心理学空间x2R7MQO~:G

0?$ApM0[ k0  一、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Cn%~&~8VguH.xH0
S*Y q:C)]-baW%M0  心理不存在于物质之外,心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的属性。所谓反映是指物质互相作用时所留下的痕迹的过程。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由于物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物质的反映形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例如,水滴石穿,盐在水中会溶化,铁在湿空气中会生锈。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生物的反映形式。例如,植物有感应性(含羞草吃虫,向日葵向太阳,柳树叶向水)。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有了心理的萌芽——未分化的感觉(图2一1A、B)。这种感应性是有机体对直接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回答。具有链状神经系统的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由于有了神经节和神经索,每一段神经节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并由神经索联系起来,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头部的神经节更为宽大。因此,开始有了特定的、专门化的感觉一一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图2一1,C、D、E)。例如,蚯蚓和昆虫有灵敏的触觉和视、嗅、味觉,能对物体的光滑或粗糙的程度,对花的气味、颜色、形状作出反映,并与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能揭露刺激物的信号意义的反映形式是心理的反映形式。自脊椎动物起,出现了真正的脑,并分化为延脑、小脑、中脑、间脑和前脑,于是就产生了更为复杂、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图2一2A、B、C、D、E)。鱼类的大脑两半球只处于萌芽状态,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大脑两半球,然而很小,构造简单,爬虫类的大脑两半球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大脑皮层(三层),鸟类的大脑皮层仍然很薄,平滑而无沟回,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得到急剧发展。例如,狗的脑重已是脊髓的五倍,摘除大脑皮层的狗不仅不再对呼喊它的名字给予反应,而且也不会寻找食物了。哺乳动物已有具体思维的萌芽。如白鼠能进行各种迷津的学习,能反映事物的整体,马在战时能救受伤的战士,狗在地震前能拖主人出屋。灵长类的脑是动物脑发展的顶峰,大脑皮层有六层,面积扩大,细胞增多,有了具体思维的能力。猿的脑重是脊髓的15倍,破坏猿的大脑皮层会使猿立即陷入长期昏睡状态。类人猿能接棒取食,能用水壶中的水浇灭存放食物入口处的火,能挑钥匙开箱子取食,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能从七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中选出红色的正方形,能从装满胡桃的袋中取出同样数量(1—3个)的胡桃等。还有笑和哭的面部表情,经过训练可学会“手势语言”。譬如,自1966年起经过五、六年训练的黑猩猩沃休能做160多个手势,并能把它们组成为短语。①经过训练的大猩猩柯柯能正确使用645个不同的手势,其中经常使用得恰当的手势约为375个。还会争吵和撒谎,会给物体下定义(“什么是桔子?”“食品——喝”)。②可见,动物越发展,获得性的行为越是起作用。
2Ot"E|9| R's5Hlh0
6q;|/V1Yn0  从以上关于物质发展过程中的事实,可以说明心理只不过是反映的一种形式,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所发生的属性,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而且,它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
0W'sW${,b5c0心理学空间+^)xb.J}XD
  大约在离今一千五百多万年前,地球表面气候变冷,森林大量减少,人类的祖先中一支高度发展的、已有初步社会化的古代人猿被迫从树上降落到地面上生活。陆地的生活条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产生、发展,才使得他们从类人猿中分化出来成为人类。心理学空间-NJ:Y[%gjV.q t;u
心理学空间%RE zA#]1_E6u8H
  直立行走和双手解放是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③。在此期间,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岁月。而且,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劳动器官的上肢进化成现代人的样子,远远地比人脑达到现代这样大小要早得多。当人类祖先的上肢已经解放,不再作行走器官时,脑子还是相当小,只是到近几十万年内,人脑才达到现代这样大小(脑细胞数比高等猿猴多一倍,比低等猿猴多四倍)。所以,我们说,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才使猿脑变成为更大、更为完善的人脑(图2-2F)。
u5Hu} MU2OS O0
Ed#R3N'^0  由猿脑逐渐变成的人脑是一种在结构上极为复杂、机能上极为灵敏的物质(详见第三章)。心理学空间|G:~/U} f

un VUR.~/T:wy0  现代科学家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没有什么已知的东西可与之比拟。用现比的术语来讲,脑,特别是大脑皮层是接受、综合、贮存和重现信息的器官。据估计,一个人的大脑能容纳全世界图书馆中藏书的信息量。心理学空间z/n tSSRR5i7k
心理学空间/B S\.~*w3WGb{
  人脑这块物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①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正是以这块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心理达到了抽象思维的水平,产生了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它是高度复杂的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即人脑的产物。心理学空间L Ww7c#a!r&o-}

x,Gw N4R@6b0?0  二、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根据大脑研究的资料,儿童在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分为六层,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数与成人相近,但他们的皮层比成人薄,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脑重量也较轻,出生时390克,只有成人脑重的1/3;随着大脑的迅速发展,儿童的脑重量在九个月时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二岁半至三岁的儿童脑重量达900~1000克,达成人脑重的2/3;七岁儿童脑重量达128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9/10;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从人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成熟情况来看,有两个明显的“飞跃”时期:第一个飞跃时期约在六岁左右,这骭销时全部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化已接近于基本完成;第二个飞跃时期约在十三岁左右,这时脑电波的波型及频率开始与成人相同,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到十四岁或再晚一些时候,脑神经纤维仍在渐渐地变粗、增长和多生分支。与此相应的,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从感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内部控制。心理学空间-\}%Y5w1xki
心理学空间~-i7~/F:GFa$^
  三、近代生理解剖学上的许多实验证明,切除和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会引起动物某些正常行为的丧失心理学空间{zI6F0x)[@

sje v.IJ%Lz0  临床上发现,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遭受破坏时,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全部或部分地失调。如果枕叶受到破坏,人就变盲。顶叶下部与颞叶、枕叶邻近的部位受损伤,阅读活动就发生困难。额叶某些部位受损伤,人就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运动,不能拟定运动计划,不能适当地调节运动过程,不能把握动作程序,严重的则会出现惰性运动定型。如果损伤的是左半球上中央后回下面三分之一的区域,辨别语言就发生困难,因而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在左半球的下额回有一个布罗卡区,这个区域受损坏,人就不能说出复杂的语言,不能说出他所想说的事情;接近运动分析器肩、臂、手指部位受损,则书写活动就发生了困难。此外,人的头脑受到剧烈的震荡,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和发生失调(产生幻觉、错觉或遗忘症)。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此不能思维,最多只有饥、渴的内脏感觉等。这些事实都确凿地证明心理活动和脑的活动不可分割。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8h#f%`(q(Q \k!kc,@z0
~(l`fu2@o)B0心理学空间 p/MD8EdI r%K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空间2MA)?/}6_+O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头脑本身能单独地产生心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意识是高度组织的物质属性,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人的头脑只是反映外界的物质器官,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的客观现实。
1e}vv O:b4ZH2E0
-d.ZW'{q+E?!`T0  所谓客观现实,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以及除了反映主体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在内。一个人如果不接触客观现实,闭目塞听,孤陋寡闻,那么,心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理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心理学空间7D h {z{ V2o-h ~
心理学空间tl K)Y ltYlG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心理学空间xc*Z8f-g)y3Z_,j
心理学空间J)YD;Sin;g!S9w3n
  人的心理活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它的源泉。例如,明亮和颜色的视觉是由光波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而引起的,声音的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我们的耳朵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光波、声波的作用,我们就不会产生明亮和颜色的视觉以及声音的听觉。当观察到天空中闪电之后紧接着产生打雷现象时,又会引起人们“为什么在闪电之后会打雷”的思索活动。甚至在神话中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荒诞的现象,尽管它本身如此超脱现实,但构成它的原始材料也还是来自客观现实。例如,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只是把猴子、猪的形象拟人化而已。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映象的形式存在于脑中。用列宁的话来说,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象。”①
}'k:S6f!b$a0y0心理学空间i}%Q#A7B.h }5^d~
二、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F;x!]$|*q-m*O0心理学空间c"w.~)gF}E#QqF
  科学的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例如,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取名为卡玛拉。她也有人脑这块精致复杂的物质,但由于她从小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没有言语交际,没有家具、工具,处在狼的生活条件下过活,到了八岁被发现回到人们中间来时,只有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她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从不吃人手里的东西(图2一3)。她害怕强光,夜间视觉敏锐,每天深夜嚎叫。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衣服,摆脱毯子(图2一4)。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与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六个单词,六年学会走,七年学会了45个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十七岁临死时只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学空间 Z:^,o+i8MD_L(J7y
心理学空间8Y/Jd&bM_|hpQ
  被野兽哺养大的以及离开人类社会长大的野生儿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瑞典、比利时、立陶宛、德国、荷兰、法国、肯尼亚等地都有发现,单是有案可考的就有30多例。所有这些孩子都只能发出不清楚、不连贯的声音,不能直立行走,具有强大的体力,活动敏捷,跑得很快,跳跃攀登很出色。他们也有发展得很好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然而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们也都没能学会说话。可见,从小脱离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便不能形成人的心理。
Q~6{ka(A2d4B|u0
~XhY8\0  不仅如此,即使长大成年后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也将使其原已形成的人的正常的心理失常。如,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掳掠我国许多同胞。其中之一的刘连仁不堪日本矿山奴役劳动逃往北海道深山,过了十三年茹毛饮血的穴居野人生活。一九五八年回国时语言十分困难,听不懂也不会说,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①
[8GFL+h@Z0心理学空间 Iv8t gX g.L4tW |
  事实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的作用。人只有经常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才能从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兴趣,并增长能力。由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人们形成着不同的个性特征。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则会丧失人的心理或者失常。
;_9Or_]0rJ1V0
bZ F.oI[V0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WJ]? J-xH^5Z0心理学空间|*n*H:_wA'e[z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的源泉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进行的。一定具体的人在过去实践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无论在反映的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具有不同兴趣、经验、情感和世界观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不作反映。比如,同样强度的刺激,各人产生痛觉不同;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各人接受的内容也不同。即使是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譬如,当一个人生病发烧时,就感到糖是苦的,而不是甜的。个别谈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学空间 y*h#Vfz

e O Z pxv7Vgr}b K0四、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学空间~E4Uz+C
心理学空间4D:^"T:b6ij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反映物象一样。人是在实践生活中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人总是实践着、活动着。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总是在作用于客观现实,完成各种行动,操纵各种事物的时候去反映客观事物的,如造船、装计算机等。也就是说,人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反映到主观上来。人又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由于实践活动,人才能由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了兴趣,也增长了能力。由于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VQqt)Y%F0心理学空间6HV8Q d};b&lwNi
  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人在反映现实的活动中总是依照实践的标准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动,使所反映的东西能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例如,在一杯水里放入一根小棍,两个介质接合处会产生小棍的歪曲知觉,只有把小棍抽出水面时,才能得知小棍的曲直。
'G Ql{GX g]YU0心理学空间d`'B|6nP
  但人的心理能否发挥其能动作用还在于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的规律。当然,人的心理又是支配和调节着实践活动的。 总之,心理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从其内容来说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其中外界影响要通过反映者内部特点的折射。因此,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归根结蒂,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由于在实践中人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日新月异的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的心理也随之而发展。在实践中人的心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xgk4fx0心理学空间3S}m_}`K@:S
心理学空间/BPb3xN
第三节意识及其特征

;Y)v7[#D |z{0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各种不同的水平。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是意识。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由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心理学空间}9K"fJ ^ K*D]
心理学空间9y ^OU(U/B$\X
  即使是意识水平较低的心理现象,譬如,睡眠时出现的梦,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对感觉不到的、但实际上是起作用的刺激(这是由于没有和词发生联系的缘故)所引起的回答反应;原先是意识的行动,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变得自动化了的,只需用很少的意识去控制的行动(譬如,一个人在书写时,以及走路时的动作常常是自动化的动作);精神病患者的妄想、幻觉等。它们也是由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OF]jZ0心理学空间yAIML~il
  意识是以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为基础的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其中,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是意识的主导方面,特别是语言和思维是意识中的核心因素。因为人只有掌握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有可能有日益丰富和不断概括的主观世界(意识),才能进一步接受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行评价和作出取舍的选择。但是,情感、意志也是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意识也表现为一种内心体验的形式,如满意或不满意,爱或恨等;意识也是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并促其实现的内部调节和控制的力量。
7XJ to_0
/l'['Z-A1B7sr!SY0  意识又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①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需要、愿望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周围各种事物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怎样,应当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sU_9i(J m2C0心理学空间#V.dil0]#X]
  这种有意识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词来实现的。人只有在通过语词对自身的存在,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对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进行概括的反映时,才能意识到所反映的映象,才能使人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达到意识的水平。动物没有语词,它们没有自我意识,因此它们的心理活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人所能达到的意识的水平。心理学空间!P5K5g _0Hqg

jm[Hy{:E6jZ0  人的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S1yw!L-iV0心理学空间0ph i1C7dJ#WI+E'r
  1.自觉目的性心理学空间Ov/iG;B9D_ f
心理学空间iQJd\'M
  由于人有意识,人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有动机、目的、计划、办法等等,而后才行动。例如,制造工具之前,通过语言活动在头脑中已产生了所要制造的这个工具的典型映象,构成了一个明确的目的物,还可以估计到达到目的过程遇到的困难。甚至在布置房间中的家具时,人也要先在头脑中移动家具,想象出布置后的景象,然后再动手进行布置。这种意识的自觉目的性是动物所没有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①
*xtzy&[us0
nHolT1]6^0  由于疾病或其它原因,致使人的行动无目的、无计划地进行,可以看出是意识的破坏或障碍。
X;g9R)}F0
!X8uf4{AD0  2.能动性
u%t R c1}0心理学空间,KF8u(F1B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生活中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感性材料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种把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意识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现。(2)人能够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又一种表现。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能动性,归根到底还是受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所制约的。心理学空间sKh%kR6{#UH(j9]
心理学空间V&Bb5kV/FV\
  3.社会历史制约性
y1IY1T? Yn9xrdB0
L%y*zM#aTaH0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②心理学空间-dQc1w2d J-D

B;l(k2X-[MJ0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主要表现在:(1)人的意识在劳动中产生。劳动促使猿脑逐步变成人脑,并产生了人的意识。而且,人类的祖先只有结合成社会集体,才能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在社会集体性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的制约。(2)人的意识和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在社会劳动中产生,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它以一定的词(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表示一定的概念。由于有了词,大脑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也才可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在与人们的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语言的发生、发展上,也可以说明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3)意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和社会实践的领域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现代人的意识内容比起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人来说更为丰富和发展。例如,射电望远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制成,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活动的范围扩大,人已经可观察大到一百亿光年(宇宙半径),小到1O-15厘米(粒子内部)的空间范围,漫长到二百亿年(宇宙演化史),短暂到10-24秒(粒子衰变)的时间过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活动的内容也更为深入和广泛。(4)个体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即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社会上的某种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内容又受到各个人的意识的影响。
}e0m ur3N8Y0
:g_T/hq oW0  4.主观选择性心理学空间:|/B3?a;N*FQw lb

3}Ff1Wm3}X*C0  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的活动者,他经常主动地探索周围世界,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首先反映那些对他来说最具有社会生活意义、符合活动目的的东西。一个人从婴儿开始就能主动地注视周围的事物;开始直立之后,便更能广泛地、多方面地、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和认识各种事物,从而使心理更快地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教育的影响下,人们按照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有选择地反映各种对象、评价各种事物的能力日益发展,意识的主观选择性的特征也就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心理学空间 om+p3B~
心理学空间4nOK9Rsg@2?gsF
思考题
;mS%@~6uh { Cw.I0
?\\-Yv0  1.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3K7pDQsu l4~!M0  2·试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c^7PQb1~"P0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实质的理解。心理学空间 ] J0`:aa3b7\z
  4.试说明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fn1d2A8?7Onk?0  5.什么是意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v!tI?3K5o0(祝蓓里)心理学空间w-hA"ck,u_.dO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 Oskar Pfister Award 综合
《综合》
2010美国心理学院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