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霍妮 自我的挣扎
作者: 霍妮 / 67971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来源: 陈珠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ztY$k1@O` t0C.R
心理学空间&j5`F.wg9r*N6H
第四章 心理症的自负 心理学空间]UL_FA8D
  为了让自己安逸地生活于理想的形象下,心理症患者在想像中建立起“自负系统”,以从中寻取生活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的作祟下,自负与自恨却形影不离……它们正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a ie|/KU%b R0  虽然心理症患者费尽苦心,努力以求完美,同时对已得到的完美深具信心,但他们仍未得到自己冒险所求之物:自信与自尊。即使在想像中自己如神一般,但他还是缺乏天真的牧羊人所具有的纯朴自信。即将提升的地位,可能获得的名誉使他 
-v2{N0v jqp0  实地感到自己是不为人所需要、易被伤害,而且需要不断地证实他的价值。只要他支配了权势,具有影响力,而且被赞美与敬重所扶持时,那他便可能会感到坚强而有意义。但这种兴奋的感觉,当他在陌生的场合中失去扶持时、在他遭遇失败时、或当他独处时都甚易崩溃。 心理学空间0Nn v:K4n,P
  让我们观察在心理症的发展中,“自信”所扮演的角色。明显地,为了自信心的发展,小孩需要外界的帮助。他需要温暖、感到受欢迎、照顾、保护,以及受到信任的环境、行为的鼓励、建设性的惩罚。给予这些因素,则他可发展出对人的“基本信赖”,利用冯鹿·拉塞(Marie Rasey)精选的术语而言,这包含了对他人及自我的信赖。但如果有伤害性的影响并发时,必然就会阻止了小孩个性的发展,这些因素及其一般的影响我已于第一章中讨论过,此地我想多加说明使他特别难于获得适当的“自我评价”的理由何在。盲目的崇拜也许会使他觉得极有意义,他也许会因此而感到为人所需要、被喜欢及被赏识,但这并非由于他自己,而只是由于他满足了他父母亲对崇拜、特权或权力的需要所致。一种力求至善的坚决纪律,或许会使他因无法达成这些需求而产生自卑感。譬如,在学校的恶劣行为或坏成绩会因此遭受到严厉的惩戒,而善行与良好成绩则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趋于自主与独立的行动可能被嘲弄。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普遍缺乏真正的温暖与兴趣,带给他一种可耻与不被爱的感觉──或始终让他觉得除非改造自己,否则什么都是一文不值的。 
gc9z)pEJG }0  此外,因早期众多不恰当的因素而形成的心理症发展会消弱他的生存重心。他会因此变成与自我疏远(脱离)而且感到被分割了似的,他的自我理想化乃是一种企图,它是用以补救“为了提升心目中的自我,以超越他自己或别人”的残酷现实所造成的损害。于是就如“魔鬼协定”此一故事中所述的,他在想像中有时是确实地获得了所有的荣誉,但他所得到的并非自信,而是其价值颇受怀疑的一项辉煌礼物:心理症的自负。这两样,感觉上看来都极其相像,以致大部分人对他们的差异常发生不可理解的混淆。例如在韦伯斯特(Webster)旧版本上的定义是:自负乃是基于真实或想像的自我尊重而产生的。区别就在于真实的与想象的优点之间,但他们却都被称为“自我尊重”,仿佛此种差异乃是无关紧要的。 
3[6Y5t&N,?1`0  “混淆”也是因大部分病人将“自信”认为虽无来源,但却最为大家所渴求的一种神秘特质而产生的。他们期望分析者利用某些方法,而将它缓缓灌输到他们心中,这纯粹只是逻辑的推论。这使我们想起了一部卡通,其中有只兔子和一只老鼠都打了勇气之针;而后他们长成平常体形的五倍大,勇敢而充满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病人所不知道的(以及因焦虑而变成真的不了解)乃是个人所具有的优点与自信感间的严密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比下面所述者更为明确,即一个人的金融状况乃取决于他的财产,他的积蓄,或他的谋生能力,如果这些因素都满足了,那这个人将会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或者,另举一例,鱼夫的信赖乃甚于下列这些实质的因素:拥有良好型态的船只,拥有改良的渔具,具有有关天气与水性的知识,以及具有强壮的体力。 
iB&e.c3eWy4_E*X b0  个人的优点乃因我们生活的文化背景,而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如西方文化,系包含有下列这些性质或象征:有自主的信念且依此行事,有因开发我们的机智而生的自恃与自我负责,对自我的资产能予以真实的评价,有强大的力气以及坦率的情感,有建立与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因素完善作用的结果可以主观地表现出自信的感觉,若他们无法健全地作用,则自信必会因之动摇。 
G;pTyctU1W0  同样地,正常的自负也以坚实的品行为基础,它也许确实是对特殊成就的一种最高信仰;就如,觉得以道德勇气的行为为傲或以做好一件工作为傲;或者,它也许是我们对于自己本身的价值那种更广泛的感觉,或更高贵文雅的感觉。 心理学空间}O5b*[,[ize E
  就心理症的自负对于“伤害”的极端敏感性而论,我们认为这乃是“正常的自负”的极端发展。它们的主要差异乃在于质的差异而非量的差异上。心理症的自负较为空幻,且完全以不同的因素为根据,这些因素是属于或支持个人自我荣誉化的叙述。这些因此可能是外来的资产──威望的价值──或者也可能包含了个人所独自具有的品行与能力。 
y\C!s?(i0  在“心理症的自负”的种类中,“威望价值”的自负似乎是最接近正常的。譬如在我们的传统下,一般人都以拥有迷人的女孩、来自于有声望的家庭、生于本地──南方人或新英格兰人、属于享有威望的政治或专业团体、谒见过显要人物、众望所归、拥有好的汽车或技巧而引以为傲。 
7r"N0Cky0  这种自负乃是心理症中最不典型的。对于具有大量心理困扰的多数人而言,这些事情所代表的意义与他在正常人之中所代表的并无相异之处;对于其他人而言,若真具有意义,也是微乎其微的。然而有些人却大受此种威望价值的心理症自负所禁锢,或者这种自负对某些人而言乃是甚为重要的,以致他们的生活老在自负中打转,而将大部分的精力耗费在受自负的奴役上。对于这些人,参加拥有威望的团体及加入著名的专业机构是绝对必要的事。当然,他们的兴奋活动藉 
N5tx0y5b#H0  全被“合理化”了。任何能自然增加这种威望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衷心的喜悦;如果他用以增加个人威望的团体遭到任何失败,或团体本身的威望发生消减,都会激起自负伤损的反应,这些我们都即将加以讨论到。例如,如果某人家族中有一人不成器或有智力缺陷,则他会觉得对他的自负而言这乃是一大打击,这大部分都隐藏在表面的亲戚关系背后。又如,有很多女人宁可不上餐馆与戏院,却不可没有护花使者伴随着出游。 
.g j$^ mn@0  所有这些看来与人类学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某些所谓的原始人的行为相似,他们个人主要是而且觉得自己是团体中的一份子。于是自负并不只笼罩于个人的事件上,而且遍及机关与团体的活动。虽然这些过程看来似乎是相同的,但他们之间仍有其主要的差异点存在,这即是:心理症患者基本上与团体无关,他不会觉得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分子,没有团体的“归属感”,而只藉着团体来增加自己的威望。 心理学空间o5rBB en"n)p0E)v8y
  虽然一个人或许会为想像与追求威望而耗尽身躯,虽然在他心目中他随威望而浮沉,但是通常这并不会清楚地被认为是个该被分析的心理障碍问题,这乃是因为它发生得极其普遍,同时也因为它看来就酷似一种传统的型式,或者由于分析者本身也无法免于此病所致。它是一种疾病,有时甚至于可以毁灭一个人,因为它使人变成一个投机者,因而破坏了个人的完整性。它绝非是正常的,相反地,它代表一种严重的障碍,事实上,它只会发生于那些与自我极其疏远而深受自负广泛笼罩的人们身上。 心理学空间:L#PbvT Y0jkD2zT
  此外,心理症的自负散布于个人在想象中所独具有的“特性”上,以及所有那些属于他的特殊理想影像的人。在这方面心理症自负的特性变得更为显著了,心理症患者并不以他生而为人而自傲。当我们知道他对自己的错误看法后,我们就不会因他的自负遮掩了他的困难与缺点而感到惊奇了。他甚至于多半不以自己所具有的优点为傲,他也许只模糊地觉察到它们;他也可能会真的否定它们。即使他真的认出自己的某些优点,但这些对他而言也不具重要性。譬如,如果分析者吸引他注意他工作上的优越能力,或他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性格,或者指出──纵使他具有困难──他也必能写出一本好书,病人也许会真实地或装模作样地耸耸肩,好像漠不关心似地将赞美轻率地置之度外。他特别不赞赏一切劳而无获的作法。譬如,他宁愿放弃为求深究烦恼根源的真诚努力,虽然他曾经真诚地努力过试图继续分析自我。 
1k2VaQk#ysq0  文学家易卜生笔下的比尔·基特(Peer Gynt)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实例。他并不特别强调他自己有很多的资产、有高超的智慧、有冒险的精神以及坚强的生活力。他却以他所没有的一件事──“他是真正的他自己”为傲。事实上,在他的意念中他并非他自己而是他理想化的自我,它具有无限的“自由”与无限的权力。总之,他已将无界限的“自我中心”奉为最高尚的生活哲理。 心理学空间*d9UH,`Lms:@4P
  在我们的病人中有很多像比尔·金特这类的人,他们渴望能造就自己成为圣人、成为指挥者,而且享有绝对的宁静……等等幻想;但只要他们与这些估价稍有偏差,他们就会觉得仿佛失去了“个性”一般,不管“想像”应用于那方面,它本身必会具有无上的价值,因为它能使得它的挑夫(想像者)轻视与事实有关的娼妓及行人。病人当然不会谈及“真实所在”,而只会含糊地说出“实况”。譬如有个病人,他的要求便相当崇高,因此,他期望别人都能够帮忙他,最初他对“要求”所持的立场相当明确而坚定,认为这乃是荒谬甚至是堕落的。但隔天他又恢复了他的自负:认为“要求”才真是“宏伟的精神杰作”。不合理的要求的真正意义已经淹没了,而想像中的自负取胜了。 心理学空间 n1c0sq-E1S(QG
  更常见的,自负并非特别附属于想像,而是附属于所有的精神过程:智力、理性、和意志力。心理症患者认为自己所具有的无限力量,毕竟只是“心思之力”而已,并不足为奇,他将被它所迷惑而且引以为傲。理想化的形象乃是他想像的产物,但绝非是在夜里作梦才会产生的。智力与想像(大都在潜意识里)不断地作用着,他们经由合理化、辩护、外移作用以及冲突意念之和解,以维持个人的虚构世界──简言之,即寻求方法以使事情的发展表现与原来不同。一个人与他自己愈疏远,则他的意念愈变得极度现实,(一个人离开了我的思想就不复存在;我离开我的思想,我也不复存在)就像Shalott夫人一样,除非是经由镜子,否则她是无法直接望见现实中自己的真面貌的。更正确地说:在镜子中她只看见她对于自己以及对于世人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有关智力方面或主宰思想的自负并不只局限于那些从事智力追求的人,而常会发生在所有心理症患者身上的原因。 心理学空间nK0Vd&ZF
  心理症患者“自觉有权要求”的能力与特权,也会表现出这种自负。譬如,他会以一种虚幻的“不能被害”为傲,就身体而言,这意味着他应该未曾遭遇过任何疾病或任何身体的损伤;就精神方面而言,意味着未曾感到被伤害过。其他有些人可能会因幸运以及在剧院中被观众所钟爱而引以为傲。又如,在虐疾区域未曾得病、赌赢了、或远足时天气宜人等,都是这种人引以为傲之事。 
C"R;x/GU)l8e Q'P%t}0  在心理症中,想有效地维护个人权益的要求的确是自负的主要问题。那些觉得有权不劳而获的人,要是他们能操纵别人借给他钱,为他们出差,免费供应医术治疗,则他们会引以为傲。其他觉得能支配他人生活的人,要是他们所保护的人不马上遵从他们的忠告,或不事先经过他们的许可而擅依己意行事,则他们的自负便会受到打击。还有一些人,觉得只要他们表示出自己正处于困境,则有权束即获得解脱。然后他们会以他们之能表现同情与宽恕而自傲,如果其他人仍旧对他们吹毛求疵,则他们马上会有被冒犯的感觉。 
kJ [b6ks"wD[,]0  心理症患者为了满足“内心的指使”所产生的自负,表面上看来似坚实,但事实上却如其他自负一样的柔弱,因为它必定与“托辞”相混杂。一位以能成为完美的母亲为傲的妈妈通常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满足,一位以自己独特的诚实作风为傲的人,或许不会明显地说谎,但却常会被潜意识的或半意识的欺诈心念所弥漫着。那些以不自私为傲的人,也许不会公然地提出需求,但却会利用他们的无助与痛苦而欺骗他人,且将他们那种有关正常的“逞强”禁忌误以为是“谦恭”的美德。此外,他们自己的“应该”只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如果是当做心理症的目的却无客观的价值;因此,心理症患者会以不要求或不接受任何帮助为傲,却不顾这样做是否较为明智──这是社会工作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或者,有些人会以谈妥了一项高利的交易为傲,但有些人却正好相反,以不占便宜为傲──这乃看他们的心意是必须永居于获胜的一方,或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应力求私利而定。 心理学空间[f-g!G/dNw
  最后,它也许只是代表着那些被自负所笼罩的“强迫性标准”,所具有的高傲性与严重性。了解“善”与“恶”使他们自觉变为如神一般崇高;正如蛇告诉亚当和夏娃吃下了苹果后,就会像上帝一样能辨善恶一般。心理症患者那种相当崇高的标准使他不顾自己的实况与行为,而觉得他是一个可资为傲的道德神童。他也许已经在分析中了解他对威望的破坏性渴求,对事实的钝感以及他自己的报复心;但这些丝毫也没使他变得更谦逊,或稍微减低他那种自认为是高超的道德者的感觉。这些真实的缺点对他并不算数,并非以本身具有道德而自傲,而是以了解了“他应该如何如何”而感到自傲。尽管他或许会暂时性地了解自责之无益,或甚至有时会惊异于自责的谬误性,但他处身在对自我的需求中却仍无法宽容自己。到头来虽然他已受苦,但这又有何关系呢?他的痛苦岂非是其他高超的道德情操之另一证明?因此维持这项自负似乎是值得的。 
n/_"T9n%[UL.V0  当我们由个别心理症的这些普通性而进展到它的特性时,乍见之下,一切现象仿佛混淆不清的。简直没有一事不被自负所包围,一个人觉得那是自己明显的优点,在另一人看来却成了可耻的缺点。一个人粗暴待人却引以为傲;但另一人却以粗暴无礼为耻,而以仁慈待人为傲。一人以其能虚张生活声势为傲;而另一人却以吹牛为耻。有些人以相信别人为荣,但也有人等量地以猜疑他人为傲──诸如此类等等。 
^-}&X^!HS0  这些潜意识的过程常会令我们想起易卜生(lbsen)《皮尔·金特》一书中的巨人们,对他们而言“黑看来就像是白的,丑的就像美的,大的就像小的,而肮脏的就像是洁净的。”最有趣的是易卜生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来说明这种价值的颠倒。易卜生说,只要你生活在像比尔·金特的自足的梦幻世界里,你就无法真实地对待你自己。梦幻与真实之间并无桥梁,通常他们的差异过大而不容有任何妥协,而且只要你无法真实待己,而生活在想像的伟大“自我中心”中,那你就会挥霍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尺度也就会象那些巨人的价值尺度一样的颠倒,这道道地地是本章所讨论过的一切问题的要旨。当我们一离开荣誉的探求,我们就不再关怀我们自己的真相。心理症的自负,不论出以何种形式,都是错误的自负。 心理学空间6Z m Y&a \ o6D-l
  当分析者了解了,只有那些被自负所包围的倾向,才是用以实现理想自我的这种原理之后,他(她)就要留意地去侦查那些病人行为中所固定而且隐伏着的要素:在行为特点的主观价值与该种特点中所隐藏的心理症的自负之间,似乎存有一定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一项,分析者就可正确地推论出另一因素可能是什么。通常其中必有一项先引人注意到。因此病人在分析进行之初,常会以讥诮的言词或使他人挫折的权力表露出他的自负,虽然分析者当时并无法了解该因素对病人的意义为何,但他可依理推论出它在特殊心理症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心理学空间EOlXxP&p
  分析者渐渐了解每一病人所具有的特殊自负,这对于治疗而言是必需的。只要病人潜意识地或自觉地以驱力、态度、或反应为傲,则病人自然无法将此视为应该给予解决的问题。譬如,当病人已知道自己具有以机智取胜他人的需求时,分析者就会觉得不证自明的,这正是该被解决也是最后该被克服的一种问题倾向,因为分析者考虑了病人真正的兴趣所在。他知道比种倾向的强迫性,它在人性关系中所引起的障碍,造成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目的的精力的浪费。此外,这 
gKbD S:@Zv0  力使他成为一个优越者;于是他私自以此为荣。因此,他对分析以智取胜的“倾向”便不感兴趣,而只关心干扰他达成“智取”的那些因素。只要这种评价上的差异依然存在,则分析者与病人将会分别在不同的目的上移动而发生龃龉、各怀心意地进行分析。 心理学空间A(c@'L!d2s1q
  以如此不稳的基础为依赖的心理症自负,就像纸屋一样的不坚固,连最轻微的气流都可令之倒塌。以我个人的主观经验而言,心理症的自负使人变得易受攻击,尤其是当他被自负所缠住之时。此种自负由里由外都可被伤害,自负受损所产生的两种典型反应是羞耻与屈辱。要是我们进行、思考或感觉某些远背我们自负的事情时,我们便会不自觉地感到羞耻。如果别人做了伤害我们自负的事,或不能满足我们的自负对他们所作的要求,我们就会觉得是遭受了屈辱。对于任何似乎不相称或不合地域时宜的羞耻与屈辱的反应,我们都须先回答下面这两个问题:那种特殊的情况会引起这种反应?那种特殊的根本自负受到了伤害?这二者具有密切的关连,但却无法迅速获得解答。譬如,分析者也许会知道那些对问题持着合理的、敏感的态度的人而言,手淫往往会引发过度的羞耻,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却不加反对。看来,引起羞耻的因素似乎是相当清楚,但果真如此吗?手淫对不同人而言,其所意味的乃是不同的事,分析者无法立即知道许多与手淫有关的因素中究竟何者与引起羞耻有关。因为手淫与爱情脱离,所以对于某些病人而言,它是意味着一种退化的性行为吗?是否因其所得到的满足比性交还大而扰乱了只与爱相连的影像?它是一个伴随幻想而生的关题?它意指允许病人具有任何需求?它对于坚忍的人而言是过于自我放纵吗?它意指失去自我控制吗?只当分析者能够了解这些因素与病人的相关性时,他才能继续追问第二个问题究竟哪种自负受了手淫的伤害? 心理学空间#[8p y:H[7Y2a
  我还有另一例子,可用来说明如何准确查明羞耻及屈辱的起因的必要性。许多未婚女性会以拥有爱人而深感羞怯,尽管在他们潜意识的思想中他们是多么地不愿遵从习俗。碰到这种病案,最重要是先要确定她的自负是否已被她的爱人所伤害了;果真如此,则羞怯是不是因为她的爱人不够迷人或专情而引起的呢?或是因为他待她太恶劣呢?或因她太过依赖他呢?或者与她的爱人有关但却无关她爱人的身份与人格之羞怯呢?要是如此,那结婚对她纯粹是一种威望的问题?或有爱人但还单身乃是可耻的与不吸引人的证明?或她应该像贞洁的处女一样超越于性欲之上? 
M+wa:a C:w%@)N6V0  通常同一事件却可引出羞耻或屈辱二者中的任一反应,但其中必有一者较占优势。一个被女孩所拒绝的男人,他也许会感到被她所屈辱而自问“她究竟自以为是何等人物?”或者他会因为自己的诱惑力与男子气概无法绝对的吸引她而自感羞惭。于是分析讨论中的谈话遂变得索然无味,因为他既会感到被那些“不了解”他而令他讨厌的笨人(分析者)所屈辱,又会为他自己的笨拙而感羞耻。某些人正在利用他,他已自觉到他被剥削者所屈辱,或自耻于他之未能维护他自己的兴趣。有时会因他的孩子并不聪明或不讨人喜欢,使他感到屈辱而欲除去这些缺陷;或者,他会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无法教导他们而感羞惭。 
Q_dt?4RT G$?0  这些观察指出使我们的思考“再定向”的必要性,我们易于对“实际情况”过分强调,而以为它可决定我们的反应。譬如,当一个人被欺骗而表现出羞耻的反应时,我们易于对它视是“自然的”反应,但同样另一个人却会一点也不如此觉得(羞耻);相反地,他反而会觉得他被那些了解他的底细而对他转取敌对态度的人所屈辱。因此我们的反应不只由情势所决定,而且还由我们自己心理症的需要而定。 
u%c%m _H0  更为特出的,产生羞耻或屈辱反应的原理与价值的变形原理恰恰相同。对于富攻击性的夸张型之人而言,他们可能明显地缺乏羞耻反应,即使分析的按照灯作了最细微的澈查,刚开始时亦无法查出任何迹像,这些人就是过分生活于“想像”中以致于在他们心目中,自己乃是毫无瑕疵的;而且他们以战斗的公理作为保护层来掩饰自己,因此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本来就是”对的。因此对自负的伤害只能由外而来;对他们的动机发生任何质疑,当他们解除任何障碍,他们都会觉得是种侮辱,他们只能猜疑那些如此对待他们的人所怀的恶意。 
5W:o)mK0F s*Y GB0  在自谦型的人当中,屈辱反应主要被羞耻的感觉所遮蔽,表面上这些反应消失了,而被他们为满足自己的“应该”所呈现的忧虑盘据住了。但基于我将在后面予以讨论的理由,这种人的屈辱反应,主要是针对因无法达成最高的完美而发生的,因此他们易感羞耻。于是分析者可由哪一种反应较占优势,而推出有关基本的心理症结构中较为重要的倾向此种暂时性的结论。 心理学空间1C_,f+N}C~Tl
  至此,自负与自负受损的反应间其关系是简单而直接的。同时,因为这些关系都相当典型,所以分析者或自我分析的人,似乎都很容易由自负而推论出自负受损的反应,或由后者而推论出前者。认识心理症的的自负的特殊标志后,他可注意到何种自负容易产生羞耻或屈辱。反之亦然,这些反应的发生可刺激他去发现根本的自负并检查其特性。使问题变得复杂的是这些反应可能会被许多因素搞混了,一个人的自负也许极易遭受攻击,但他并不会自觉地表达出有任何受害的感觉。我们所提过的“自以为是”的情形,就可以阻碍这种羞耻的感觉。此外,无懈可击的自负也许会禁止他之允许自我感到被伤害。一个受尊崇的人也许会对人性的缺点感到发怒,但他却不曾被老板或司机所伤害过;他应该伟大得足以宽恕自己的缺点,而且坚强地可轻易完成某事。因此“侮辱”遂以双重方式伤害了他:感到被他人所屈辱以及因为被伤害而感羞耻。这种人通常都处于永久的矛盾状态中:他之易受攻击已到了荒谬的程度,但他的自负丝毫不容许他这么容易就受到攻击。这种内在的情况大大地造成他那种全面性的暴躁。 心理学空间;qH p jHR6o"mT
  问题有时也会被弄得模糊不清,因为自负受损的直接反应除了羞耻与屈辱之外,还可以自主地转变为其他的情感。要是丈夫或爱人对其他女人发生了兴趣、忘了我们的愿望、或他的心思全被工作与嗜好盘据住了,这些都会伤害到我们的自负,但我们意识所可以感觉到的一切,乃是对单恋的悲伤。轻蔑也许只是引起失望的感觉。羞耻的感觉在我们知觉里,可能表现莫名的焦虑、困窘,或更特别的,它会变为罪恶感。最后一项转变特别重要,只为它可以让我们很快地了解到某些罪恶感。譬如,如果有一个人充满着广泛的潜意识托辞,当他自感犯罪地被某些无害的及不重要的谎话所搞乱时,那么我们便可明确地推论出他较关心外表的真诚而不关心实际的真诚;他的自负因他无法维持他那种最高且绝对的真诚的想像,而受到伤害,或者,要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不体恤他人而产生罪恶感,那我们必须要先查问他的罪恶感会不会是并非因自觉污损了美德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他虔诚地懊悔着,他并未如他所期望那样去怜悯人而发生的。 心理学空间2}%[7C.u;X"IV/a
  此外,这些反应不论是直接的或已经转变的,也许意识里都不被感觉到;我们也许只能知道我们对于这些反应的反应。在这种“再次的反应”中,显著地有愤怒和恐惧存在,我们都知道对自负的任何伤害会激起报复的敌意;它可由不喜欢变为憎恨,由暴躁变为生气,进一步变成盲目凶狠的愤怒。就观察者而言,愤怒与自负间的关系有时候是甚易确立的。譬如一个人会对待他傲慢的老板感到无比愤怒,或愤怒那欺骗了他的司机;充其量所愤恨的事故只是一些烦恼的小事。这个人自己必定只知道自己应对他人的恶行产生义愤,但就观察者(如分析者)而言,却可了解他的自负被这些事件所伤害,以及他感到受屈辱而报以愤怒。病人也许会承认此种解释最可能说明他的反应何以会过度,也可能会坚持他的反应一点也不过分,而认为他的愤怒乃是对于别人的邪恶与愚蠢的正当反应。 心理学空间 I8izL1x+fuJr ^
  当然,并非所有无理的“敌意”都因自负受损而生,但它却比一般人所想的还担当了更重要的角色,分析者应该永远记信这点可能性,特别是要注意有关病人对他(分析者)、对于解释以及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中所表现的反应。如果敌意中带有损毁、轻视及屈辱的意向时,则与自负的关系更可辨明,这就是报复的直接法则,如果不懂此种法则的病人,感到受屈辱于是同样地要屈辱别人时,这么一来,如还需要谈论病人的敌意就完全是多费辱唇舌了。分析者必须提出病人心目中所想的,而被认为是敌意的问题直截了当地去解释问题。有时当分析刚开始,分析者尚未搔及疼处之前,病人会产生屈辱分析者的冲动或想法,乃是自然之事。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可能在潜意识里觉得被分析就是被屈辱,分析者的主要工作乃在于如何使此种关系明朗化。 心理学空间Rbt(^K!]7C s
  无疑地,分析中所发生之事,除了分析之外也会发生其他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如果我们更常想到攻击行为可能是因为自负受损而发生的,那我们就可使自己免于许多痛苦与伤心的困扰。因此当朋友或亲戚在我们已对他大力帮忙后,仍旧是一付行为可憎的样子,我们就不该为其忘恩负义而感到烦恼,而应考虑到他的自负也许已因接受帮忙而相当严重地被伤害到了。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与他谈及此事或尽力循着能保其面子的方法去帮助它。同样的,关于别人藐视群众的态度,我们也用不着去愤恨他的自大。我们必须认为他可能是因为自负的作祟而变得如此易受伤害、满身伤痕且苦不堪言地生活着。 
0t+R} r`0  较不显著的一种情形是当我们觉得我们冒犯了自己的自负时,敌意、憎恨或轻视同样也会指向我们自己。强烈的自责并非是愤怒自我的唯一形式,报复性的自恨的确具有极其深远的含意,因此,如果我们现在一直在讨论因伤害自负所引起的反应,则将失去线索。所以,我们须把这一点留到下章再予以讨论。 
m3p aN\k%dJ7D:z X0  恐惧、焦虑与惊慌都是对于预期的屈辱或已发生的屈辱之反应。预期的恐惧或许与考试、公演、社交取会或约会有关;这些例子通常被称为“怯场”,要是我们隐喻地将此用于任何公开或私下表演前所发生的不合理恐惧,将是最好的描述术语。它所包含的场合有:当我们然冀给予别人例如新的亲戚或一些达官显贵、或是餐馆中的侍者领班好印象,或在我们开始一项新活动的场合,譬如开始新的工作、准备绘画或上公众演说课时。因这些恐惧而感到痛苦的人,常会将他们归之于对失败、耻辱、嘲弄的恐惧;这正是他们所感害怕之事。不过,此种想法却易令人产生错觉,因为这表明了对实际失败的合理恐惧。在这点上,它忽略了一项事实──构成个人失败的事项都是主观的。它可能包含了所有与未能获得荣誉与完美有关的事项,而预期比种可能性,明显地乃是轻度怯场的要因。个人害怕自己无法做得像自己的“应该”所要求的那样完善,因此他会恐惧自负受到伤害。另外还有更严重的怯场形式,以后我们自会了解;其中,潜意识的力量参与了作用,而阻碍了他的表演动作。此种怯场乃因他自己的自毁倾向而产生的,于是他会荒谬地变得忸怩不安、忘却动作的方向、而告中途辍止,因此而自觉耻辱,自觉失去光荣与胜利。 心理学空间a,j8GJ@:cE[
  另一种预期的恐惧与个人的表演能力并不相干,但与他希冀去做将会损害他的特殊自负此一顾虑有关,譬如请求提升或帮忙、申请、或与女人亲近,因为这些事情都可能遭受拒绝,要是性行为对他而言意谓着丢脸之事(或被屈辱),则在性行为之前可能会发生此种预期的恐惧。 心理学空间,hw\q6N-{fd4c
  恐惧反应也可能因“侮辱”而引起,很多人会表现出抖颤、战栗、出汗、或其他因别人对他缺乏敬意或待他无礼而产生的恐惧表情。这些反应是愤怒与恐惧混合而成的,此种恐惧有几分是因怕自己受到伤害而发生的。同样的反应可能因羞愧感而生,一个人如果忸怩、胆怯或令人不快,则他可能会突然感到被无常、甚至于惊慌的感觉所击溃了。例如,有个驾车上山路的女人,他从山路一端的小径欲达到山顶。虽然山路相当陡峭,但要是没有泥泞湿滑,却甚易步行。然而她却穿着不当的依饰:穿了新衣、高跟鞋而无手杖。虽然如此,她仍试着走;跌了好几跤后,她终于放弃了。休息时,他远远望见下面有条大狗正对行人狂吠着,她不期然地产生一种怕狗之情。这种恐惧令她大感惊讶,因为她平常并不怕狗,何况还有很多人围绕在狗的主人身旁,根本是用不着畏惧的。因此她开始思索这些事,她想起年轻的时候曾经发生一意外的事使她感到极端羞怯。这时她遂知道了那时她正像目前的情况一样,因“无法”达于山顶而感羞辱。她自语道:“不过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易解决的”;她又接着想道:“但我应该能够解决它才对。”这么一来,她获得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知道了那只是因“愚蠢的自负”在作祟所致,这种自负受了伤害而且使她──面对可能的攻击就感到束手无策。就像以后我们将会了解到的,她因此而无助地被投放于她对自己所做的攻击中,而且将此种危险外移了。此种自我分析虽不完全,但却十分有效:她的恐惧终于消失了。 
ldz2^3q a _;h3e-N+\0  对于愤怒的反应,我们远比对于恐惧更能直接地了解。但在上述的分析中,他们乃是互为连锁的,缺乏其中的一种我们就无法了解另一种反应。二者情形都因自负受损所造成恐怖的危险而发生,其理由一部分由于自负取代了自信,以前已讨论过,然而这并非答案的全部。就像我们以后将会知道的,心理症患者乃生活在自负与自卑的交替情况中,因此,自负受损便会使他很快地坠入自卑的深渊中。欲了解焦虑的各种魔力,就必需紧记住这种重要的关系。 心理学空间-GW y,r*k,s{*|
  虽然愤怒与恐惧的反应在我们心目中或许与自负无关,但它们依然被认为是指向自负方向的最好路标。如果这些“再次反应”不以如此的方式出现的话,那整个问题就会显得更为混淆,因为不管理由为何,这些再次的反应在转变中或许会被压制而消失不见。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导致或促成某些症状的产生,如心理变态的症候、忧郁、饮酒及身心失调。或者欲压制生气与恐惧情绪的这种需要,可能会变成了导致情绪平服的因素。不只生气与恐惧,甚至于所有的情感都会因此而有转变,成为较不完全或较不强烈的倾向。 
'[T(Ov)LA-^PS0  心理症自负的恶性,在于它对个人既是颇为重要,但同时却又使他极易遭受攻击的这种复合关系。这种情况造成了紧张,因为他们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是根本无法忍受的,因此他们便需要得到治疗:当自负受损时,自己设法去重建它,或当它遭遇危险时设法避免伤害。 心理学空间#~:UhRd(q#Zr
  保全面子的需要是急切的,这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事实上,因为有太多种不同的方法,粗鄙的及精巧的,所以我必须将我的陈述限于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些方法。最有效且最普遍的方法与因感羞辱而欲报复的冲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认为它乃是因对于自负受损所引起的痛苦与危险,因而表现出的一种“敌意反应”。但报复或许也是为求自我辩白的工具,它包含了一种信念──藉着向得罪他的人报复,则他的自负便可获重建。此种信念乃基于如下的感觉而生:得罪我们的人藉其权力伤害我们的自负,如此则他已凌驾且打败我们;如果我们藉着报复而比他伤害我们的程度更伤害他,那情势就反转了,我们将获得胜利而打败他,心理症的复仇目标并非是“报复”,而是在于藉着更厉害的还击而获取胜利。不获胜利则无法重建被自负所包围的想像中的伟大;而指出心理症报复中不正当的固执性,并说明此种报复的强迫性正是重建自负的能力。 
5{W}:Em%Y8lZ(w0  因为“报复”我将在以后详细予以讨论,现在我只概略地提出一些主要的因素。由于报复力对于自负之重建甚为有益,所以这种报复力自身可为自负所笼罩,在某些类型的心理症患者的心目中,它就是力量,而且通常是他们所认识的唯一力量。反之,无力还击通常意味着柔弱,不管是因为内在的或外在的因素抑制了他报复的动机。因此当这种人感到被屈辱,或当这种情势以及存于他内心的某些事物阻止他报复时,他会苦于受到双重的伤害:本来的“侮辱”以及因他无法还击所受的伤害。 
M&H/f0] MT0  诚如前述,报复的需要乃是荣誉探求中一项不变的成分,要是一旦它成为生活中的显著激发力,那么它将开始造成难于解决的恶性循环;心理症患者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中,欲凌驾他人的决心是相当巨大的,因此更加强了追求荣誉的需要性,也加强了心理症的自负;自负被加强后,依次地又增强了报复心,因而又导致为求胜利的更大需要,如此循环不已。 心理学空间wfB0o(O:t5c&]c#`#p
  重建自负的次要方法,乃是对足以伤害自负之人或事物失去兴趣与关怀。譬如,很多人放弃了对运动、政治、智慧的追求兴趣,因为他们那种欲擅长于某一工作或完成某一事功的急切需要,尚无法满足这种情势,使他们无法忍受,于是他们便放弃了。他们并不晓得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只是变得兴味索然,而且可能会转向于一种实际上低于他们自身潜力的活动。一个好教员,被分配到他无法立即精通的工作或自感被降级的工作后,他对教学的兴趣会因此大减。此种态度上的变化也与学习过程有关。有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开始狂热地从事戏剧或绘画工作后,他的教师或朋友觉得他在这方面会很有前途因而十分鼓励他。但当他想起就才华而论,自己毕竟不是巴利摩尔或雷诺,而且他也知道,他并非是班上唯一的天才时,于是他不再热衷于最初的努力成果。他的这些顾虑却伤害了他的自负,而且他可能会突然地“了解”绘画或戏剧并非其才华所在,何况他未曾“真正”地对此种追求感到兴趣。于是他失却在这方面的兴趣,缺课,然后很快地就完全放弃了。转而从事其他的事,但只是在重复着此种循环而已。他可能常因经济的理由,或因自己的惰性,而停留于某种活动中,漠不关心地从事此种活动,因此他无法了解,如果专心从事此种活动的话将会使他鸿图大展。 
~M-eC4Ez0  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可能也会发生同样的过程,当然,我们可能有很好的理由不再去喜欢一个人:可能因为起初我们过于高估他,或者彼此的发展力方向歧异所致。但无论如何,探究我们由喜欢而变为漠不关心的原因乃是值得的,别一味地推诿没空或者肯定错在当初,而不肯做进一步的分析:也许在过去的交往中真的发生了某些事情伤害了我们的自负;也许因为在与别人比较之下,我们觉得他并不像以往那样敬重我们;或者,我们知道过去曾经胜过它,因此替他感到羞耻。这些情况在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上可能扮演了相当尖刻的角色,于是我们易于固执地说“我不再喜爱她”。 心理学空间T|:q4U2Dt*IS#w
  所有的这些“退缩”带来了精力上的徒然浪费,通常也惹来很多的悲苦。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乃是因我们不再以真我为傲而对之丧失兴趣──此一题目将留到后面讨论。 心理学空间k8f1lpml AN
  还有更多的方法可用来重建自负,这些方法虽是浅显而易知,但并不为人们所深入细解。譬如,我们或许说了某些话,而后发觉那是愚蠢的──说题外话、不体恤、过于自大或过分认错──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忘却它,而否认我们曾经说过这话,或争论说所说的话乃是另有他意的。跟此种否认类似者,譬如将扭曲为减少我们的负担,略去了某些因素而强调于我们有益的一面来解释他们──可以使我们的自负最后免受伤害而且能洗清自己的一切。令人困窘的事或许还会 心理学空间"dD&G#D5N ~U K/LQ
  所拂拭掉。某些人虽或承认自己做了下流之事,但那是因为他已三夜没睡或其他人引诱了他的缘故。他已伤害了某些人的情感、轻率且不体恤他人,但他的用意本质上是良善的。他曾经让需要他帮忙的人失望,但这是因为他抽不出时间的缘故。所有这些藉口或许是部分或许全都是真实的,但在人的心目中,他们并不是因失败而请求原谅,而只是意图掩饰失败。同样的,很多人觉得事事只要说声抱歉就可以万事OK。 心理学空间5y G;XP6P
  这些诡计都有一点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在逃避自我的责任。不管是忘却我们引以为傲之事,或润色它、或谴责别人之事,我们都不想坦承自己的缺点,藉以来保全自己的面子。减低“自我负责”的心理也可隐藏于“虚伪的客观性”背后,譬如,有个病人对自我做机敏的观察,且对自己所不满意的地方提出一项相当正确的报告。表面上他似乎是知觉敏锐且诚以待己,但“他”也许是一人被抑制的、怒怖的而具狂大需求的聪明观察者,因为,他不对他所观察到的人负责,更因为他的“自负之光”集结于他那智慧而客观的观察力上,所以他的自负所受到的伤害遂被压制了。 
nWx o7L3yFN0  其他有些人并不喜欢客观或诚实地待他们自己,不管这种态度是否惹起了广泛的规避行为,当这种病人觉察到某些心理症的倾向时,他就会在“他”与他的“心理症”或他的“潜意识”间做一个明显的区别。他的心理症乃是与“他”毫不相关的某些神秘事项,这似乎是骇人听闻的;事实上,对他而言,它已不只是保全面子的方法,而且是保全生命或圣者的方法。他自负的弱点已占取了如此极端的部分,因此他必会因他承认横在自己之前的障碍而自觉四分五裂。 心理学空间Z2[0S"Ug.t
  此地所要提到保全面子的最后一项诡计就是幽默的使用。无疑地,当病人能坦率地认识他的困难,而用少许的幽默来承受困难时,这就是一种内在的抒发。但有些病人在分析之初,即老对自己开玩笑,态度不够真诚,甚至于还夸大他们的困难,致使他们看来仿佛是在取闹似的,同时他们还会对任何批评都表现出一付荒诞的敏感。在这些例子里,幽默乃是在替其他无法忍受的羞耻找下台。 心理学空间!e7vAv*F*W+jHv0bTg }
  当自负受到伤害时,将有这么多的诡计可用以重建它,然而自负甚易遭受攻击却又如此的珍贵,因此即使是在未来,它也需要受到保护。心理症患者为了防止未来遭受伤害,而会建立起精巧的“回避系统”,这也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过程;他并不是因为发觉到某种活动可能会伤害到他的自负,才要去防止它的,而常是不了解他的情况就去避免它。这种过程与活动本身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有关,而且它会阻碍实际的奋斗与努力。如果它被扩展了开来,便能削弱了个人的生活力。于是他不会去从事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任何真正追求,因为他怕无法获得显赫的成功;他很喜欢写作或绘画,但不敢动手,他不敢亲近女人,因为恐怕被拒绝。甚至因为与旅馆经理或守门员不熟,而不敢出外旅行。或者,他只敢到他甚为熟悉的地方,因为他并不喜欢陌生人。他因怕不自然而对社会生活畏缩不前。或者,因自己的经济状况,他无法做出有价值的事情,因此他固守在平凡的工作上,严格地限制自己的开支。此外,在更多的方式下,他生活得比他的财富水准还低下。最后,这使他不得不远离他人;因为他无法面对落后同辈的此一事实,所以他只得规避别人对他工作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或所做的批评与比较。为了忍受生活,他必须使自己更坚定地生活于一己的幻想世界中。但所有这些作为对他的自负而言,并非是补救之道,而只是一种掩饰;他也许从此开始培养他的心理症,因为具有大写字母的N的“心理症”(Neurosis)已变为何以自己缺乏成就的宝贵藉口。 心理学空间xh3{^E2]d
  这些都是极端的发展,不用说,虽然自负是促成此症发展的主因,但并非是其中的唯一因素。更常见的,有些“回避行为”常被限制在某些方面。譬如,某人或许对于一些很少被抑遏的追求以及荣誉的追求十分积极、十分有办法;他或许在他的生活领域内非常勤奋而成功地工作,但他却会规避社交生活。相反地,他也可能觉得在社交活动中,自己应像唐璜这种角色,这样子会生活得更为安全,但他却不敢冒险去测验自己潜力有多大。他也许会觉得当召集人较为安全,但却要回避任何人事关系,因为他觉得牵涉到人事关系就易受攻击。恐怕情绪上会受到别人的打扰,通常以恐怕自负受伤害为最明显。基于很多理由,一个人可能特别畏惧于不能极其成功地与异性相处;如果是个男人,那他潜意识里就会期望着,当亲近女人或与她们发生性关系时,他的自负将受到伤害。于是女人对他(他的自负)产生了颇具威力的打击,有种恐惧可以大到减弱甚至于粉碎女人对他的魅力,而使他回避与异性接触。虽然这种禁忌并无法完全说明他之转变为同性恋的缘故,但却是促使他偏爱同性的真正因素之一。在许多反常的方式中,自负往往是爱情的劲敌。 
w"aD+~B7T7q V0  这种“回避”现象可能牵涉到很多不同的特殊事件。譬如,某一个人,他或许会回避在公共场合演说或回避参加运动或逃避打电话。如果有旁人在打电话、作决议或与房东谈交易时,他会显得毫不理会。在这些特殊的举动中,他很可能知道他在回避某事。然而,在更多的场合里,这问题通常被“我不能”或“我不喜欢”的态度搞得更为混乱。 心理学空间Ab4pR l
  当我们检查这些回避行为后,我们可以发觉有两项原理可以用来决定它的特性。简言之,其一为轻由限制个人生活的活动以求安全。抛弃、撤退或放弃远比冒着让自己的自负受到伤害的行为更为安全。在许多情况下,或许看不到自负会像“心甘情愿”一样具有明显而且压倒性的重要性。为了自负的利益,而愿将个人的生活限制到已受阻碍的程度。另一原理为:不尝试远比因尝试而导致失败更为安全。后者之极致使“回避”变成“结局的顿足”,因为它剥夺了人们渐渐克服困难的机会,就心理症患者的前提而言,此种作法并不实在,因为他不但必须付出过度限制他生活的代价,而且最终还需付出使他的自负受到更深伤害的代价。当然他并不做长远之计,他只担心因当前的尝试与错误所造成的危险性。如果他毫不尝试,则他不会遭受损害,同时他可找到各种的托辞。不过在他的心目中,仍至少会产生一种自慰的想法:要是他早已尝试过了,他将早已考及格了,已觅得更好的职业了,或赢得一位漂亮的女人了。通常他还更会幻想着:“要是我专心写作或作曲,则我必比巴尔扎克或萧邦还伟大。”心理学空间YWcW/{Z*H"S4V
  在很多情况下,“回避”扩展到我们渴求事物的情感中:简言之,回避也许会围绕住我们的愿望。譬如有一个人,他觉得无法得到所愿望的东西乃是一种不名誉的失败。因此单单愿望这一项就产生了很大的冒险性,愿望遭受阻碍对他而言却意味着我们的活力被加上了一重束缚。有时候人们也须规避任何会伤害他自负的思想,在这方面,最重大的回避乃是对死亡的规避思想,因为“必须变老”而且像其他人一样地死去,此一观念乃是无法忍受的。 心理学空间j;cVaHg1g3M k9t
  自负的发展是心理症患者人格发展中势必形成的结果;其过程的顶峰与巩固化,乃因追求荣誉而引发。最初个人可能怀着相当有害的幻想,而将自己刻划成一个很富魅力的角色,而又继续在他心目中创造他“实际上”所能够或应该成为的理想形象,最后则达于最坚决的步骤:他的真我凋谢了,有用的精力被转移到理想自我的实现上。此种要求乃是他为保障他在世上所拥有的立足之地──合乎他理想自我的意义以及支持他的地方──的一种企图。利用他的“应该”,他驱策自己去实现这种自我的完美性,而且,最后必须发展出一种私自的价值系统,以便利用此种系统来决定他所该喜欢的与该承受的,以及他所该赞美的与值得引以为傲之事。但这种价值系统也必须决定什么该被拒绝、被痛恶、被轻视、被憎恨以及何者该引以为耻。二者缺一便无法作用。于是自负与自恨变得更不可分离了;事实上他们乃是同一过程中的两种表现。
2rL1zT}Y:K%LH8C"?"@8R0
e:pz BYMI0心理学空间a5JQ#`n7?3?7T;X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45678910111213...18
«《霍妮文集:我们的内心冲突》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
霍妮:如果我不能漂亮 我将使我聪明»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