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论
作者: 网络转载 / 15059次阅读 时间: 2009年8月21日
标签: 依恋理论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空间9km\*Ibp
  
b0J rPh)RD0^!L0  依附理论描述和解释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期中,人们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依附理论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际理论相重叠。由于人们认为依附具有生物进化基础,所以依附理论也与进化心理学相关联。
#Y\'xs-SK$A*lh_8o0  心理学空间v*{_2e%M.eq5d#ek
  对依附的研究最初是在非人类动物身上进行的,然后在人类婴儿身上,后来又在成人身上进行。
?hR4u!O"Ck@W0  
q;c&q]2\!s#?0  要把对动物行为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身上,就必须假设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两者具有同源性。同源性是指不同物种的解剖或行为架构具有相同的机能和 相同的内在机制,这是由于这一事实:各种物种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对印记行为的行为学研究似乎与对人类依附现象的研究有关系,因为印记行为似乎就是一种 亲-子依附。但正如一位著述者所说,“鹅和鹤向它们的饲养者(它们孵化出后即对此人产生了印记)求婚的迷人故事哄骗了我们大家” (Klopfer, 1984, p. 157)。印记似乎类似于人类亲-子纽带,但鹅、鹤、鸭等动物的印记行为可能与同源性不相同,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从蜥蜴演化而来,但没有迹象表明现代蜥 蜴具有亲-子纽带(Crnic, Reite, & Shucard, 1982)。心理学空间^&n({s%LK~/W
  心理学空间$U#g"R-tUi
  研究显示,狗和猴子具有依附性(Crnic et al., 1982; Gacsi, Topal, Miklosi, Doka, & Csanyi, 2001; Topal, Miklosi, Csanyi, & Doka, 1998)。一个可能与人类的依附有关的动物研究是Harlow的实验,该实验显示,幼猴更喜欢柔软毛巾布做的假母猴而不喜欢铁丝做的假母猴,即使只有后 者才能提供给幼猴牛奶喝。而且,被严重剥夺(依附关系)的幼猴在长大后的行为常常不同于得到正常养育的同伴的行为(Novak & Harlow, 1975)。心理学空间J0hmY6]dhgT9m'j
  心理学空间P/@ Q3uP[3q8k
  当人类或非人灵长类婴儿被与其母亲分开时,婴儿会出现一种三阶段的情感反应。首先是反抗,这时婴儿哭喊,并拒绝别人的安慰。第二阶段是失望,这时婴儿悲哀消沉。第三阶段是漠然,这时如果母亲返回,婴儿会主动漠视和回避母亲(Hazan & Shaver, 1987)。心理学空间n |P M1lJ E
  
p7v@7D3lp%e8j0  对人类婴儿的依附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基本假设是,母亲对婴儿的需要的敏感反应,会使婴儿表现出安全型依附,而这种敏感反应的缺乏会导致不安全型依附(Lamb, Thompson, Gardner, Charnov, & Estes, 1984)。理论家们假定出若干种的不安全型依附。Ainsworth最初提出了两种:回避型、以及抵抗型(也称为矛盾型,Ainsworth, Blehar, Waters, & Wall, 1978)。这种安全、回避、抵抗的三原型分类法被用来把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分类。心理学空间 k\yZ U&V]
  心理学空间ER&j*u9`#W|e6I(r2D
  安全型婴儿:寻求接近、接触母亲,或在远处以微笑或招手问候母亲。
GR^8OH0  回避型婴儿:回避母亲。心理学空间\3Za[~+?
  抵抗/矛盾型婴儿:冷淡或主动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敌意。
P4d.L*J\&h0  心理学空间%k2Im(f+M
  依附理论不仅为理解婴儿的情感反应提供了架构,还为理解成人的爱、孤独、悲伤提供了架构。成人的依附风格被认为是直接来源于自己及他人在婴幼儿及童年 时代发展起来的依附模式(或心智模式)。Ainsworth的依附风格三重分类学已被用以解释随后成人期的恋爱关系。心理学空间 Fo@uZ7A'?l
  
)QK{V,K4~5TK&?0  安全型成人:发现接近他人较容易,并能自然地依赖于他人和被他人依赖。安全型成人不会经常忧虑于被抛弃或与人关系过于亲密。
+]:ap&E:Z0  心理学空间{1d'I(OE#ht!N7y
  回避型成人:在与他人关系亲密时会有些不自然;他们发现难以完全信任他人、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人。回避型成人在与别人关系亲密时会感到紧张,并且经常是,他们的情人所要求的更亲密关系使他们感到不自然。
+em6@EycAc0  心理学空间&m]1\ qo7YN3_[
  焦虑/矛盾型成人:会发现别人不乐意象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关系亲密。焦虑/矛盾型成人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不是真的爱自己、或担心伴侣不想与自己在一起。焦虑/矛盾型成人想与另一个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这种愿望有时会把别人吓跑。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与心智化
《依恋理论与心智化》
依恋《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书摘»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