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作者: mints / 14408次阅读 时间: 2009年6月01日
来源: 中国认知语言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K"z\e8o2L0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心理学空间#Fj$Ug']"}-h

心理学空间(IJ~,E7b9QV)e&}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1]心理学空间`/Z.c\:N1K.h;KaX

RdI8z(pz0iIf eQX s0张辉 杨波心理学空间*?3v)m |"U0F4\$xl9`p'b

HH4g,Dp/p;Py0(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心理学空间&v9T"f:H'EH9zc

3Ys)apJ5[4E&J0(To appear in Journal of PLA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心理学空间rn3V@m+N7t5R

心理学空间*c)~8s!}Hxo6c

摘要:本文主要述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近几年的最新发展状况。总体来讲,该理论的发展主要涉及对理论内部架构的讨论和修改以及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具体地讲,本文涉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六个方面:理论的内部架构研究、概念整合与认知文体学研究、概念整合与语法研究、概念整合与比喻语言研究、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概念整合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心理学空间,f$E \[Uh~.^

)R-{ JE!iA0U~0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认知文体学;语法;比喻语言;批评话语分析心理学空间 X;O3Ca n{(C*T"k6V

心理学空间mAk/`X,F7L2j+r

1. 引言心理学空间$L!yy@$J7[

EuC8]1\xt0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根据Dirven(2005:17-18)的划分,认知语言学大体可分为五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研究方向:(1)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格式塔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语法中的应用和描写,代表人物有Talmy,Langacker,Taylor 和Goldberg等人;(2)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体验性(embodiment)、概念隐喻和转喻、原型理论等,代表人物有Lakoff,Johnson,Geeraerts,Ruiz de Mendoza,Panther,Radden 和Barcelona等人;(3)认知语篇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Grady和Coulson等人;(4)认知社会语言学方向,主要研究词汇语义的变异和文化模式等,代表人物有Lakoff和Geeraerts等人;(5)比喻语言加工的心理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方向,代表人物有Gibbs和Tomasello等人。从Dirven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从下面的述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该理论与其它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相互融合。具体地讲,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其研究已深入到其它四个研究范式之中,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研究领域。

RFcVV]0

PP|0Iho1[Fl1g0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是一个关于话语处理(discourse management)的理论框架。在实际的话语理解过程中,我们会在大脑中激活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框架,并存储在工作记忆之中,Fauconnier(1985/1994)称之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储存在人的思维中暂时的、在线的话语信息的集合。Fauconnier(1997),Fauconnier和Sweetser(1996)和Coulson(2001)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发展成为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一个综合性的认知理论。这一理论主要跟踪在话语展开过程中各种心理空间的构建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Fauconnier和Turner(2002)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不仅全面地总结了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成果,还对其内部架构进行了探讨,涉及各种关键关系(Vital relations)、关键关系的压缩(compression)和分解(decompression)以及制约概念整合的一些原则。张辉(2003)对概念整合理论的这一新发展作了介绍,并将其用于解释汉语熟语理解的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和概念整合理论迅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其研究成果除了散落在各种论文集和期刊中的论文外,还见于三本国际上著名的期刊的专刊,即Coulson 和Oakley在2000年编辑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Coulson 和Oakley在2005年编辑的《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和Dancygier在2006年编辑的《语言与文学》(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中的概念整合专刊。Coulson 和Oakley在2000年编辑的《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专刊的部分内容已在张辉(2003)有所介绍,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关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综述文章还有Evans和Green(2006:363-440)和王文斌(2004),他们就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作了述介,但都不够全面和系统。

8G?A6g2g0]Z0 心理学空间 j5}u!]~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两个方面又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对其理论内部架构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些学者开始质疑该理论的内部运作机制,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该理论在应用方面较五年前更广泛,涉及文学、文体学、比喻语言、语法、话语分析和神经语言学等领域。本文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内部架构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对该理论在近几年的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述介。心理学空间r[V_AZ

心理学空间ILj'`FEb

2.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架构的研究心理学空间jzy(l |H

k9o$~K t)H0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本身的理论架构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理论,并提出了修订方案。从1994年正式提出“概念整合”这一术语以来,Fauconnier等学者虽然对概念整合的性质和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Fauconnier & Turner 1998),但还没有交待清楚两个输入空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输入空间中的相关成分压缩到整合空间中去的(张辉2003)。Fauconnier和Turner(2002a)提出,从两个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的整合过程是通过关键关系的压缩实现的。这些关键关系有时间、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变化、价值/角色(value/role)、 类比(analogy)和因果关系等。关键关系连接输入空间中的相对应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间的关系(outer-space relations):在不同输入空间中相对应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压缩这些外在的空间关系,整合空间中形成内在空间的关系(inner-space relations):在一个心理空间中的相对应关系(counterpart relation)。此外,他们还在压缩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压缩相反的分解(decompression)认知过程。关于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Facuconnier 和Turner(2002a)在Fauconnier 和Turner(1998)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简单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这些研究丰富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内部架构,为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c~G{_'N+[#j0

Y&P4i` v&cR Co0Fauconnier(2005)阐释了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产生及其与关键关系压缩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发展他提出的经典整合模式的内部认知运作机制。他指出,类比、范畴化、范畴延伸、隐喻、转喻、框架、违实性和语法结构等心理模式都可视为概念整合的结果。整合网络能将分散的概念结构压缩成为整合空间中的易于理解的且可操作的、人类易于把握的场境(human-scaled scenario),而压缩是在诸如因果、类比/非类比、时间、空间、变化、身份、部分/整体和表征等关键关系的基础上运作的。整合网络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创新的动态结构的产生,二是其整合空间的突生结构通常比输入空间中的结构更为简单。Fauconnier指出,突生结构并不是整合空间本身的结构,而是整个整合网络的动态结构。最佳的整合空间是简单的,并且能利用现存、可及的结构——概念整合的优势正是来源于这种简单的结构和整个整合网络中的所有心理空间的连接。心理学空间E~!LR0tX

心理学空间)X9i!jNsm

Harder(2003:92-94)就概念整合理论的论证方法和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principle of Ockham’s Razor),理论假设的复杂性应取决于研究材料的复杂性,即如果一个较为复杂的合一个较为简单的理论都可以解释相同的材料,那么这一较为简单的理论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理论。Harder指出,概念整合理论有悖于这一原则:它总是先解释较复杂的例子,然后再用从解释较复杂例子中得出的规律来解释较简单的例子。这一做法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则所提出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性。基于以上的思考,Harder建议,认识上复杂的问题可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如违实(counterfactual)结构、条件(conditional)结构和复杂的形名组合等;而认识上简单的例子则无需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例如介词短语“in France”可以构成心理空间,但只要其认知过程可以在一个连贯的心理空间内完成的话,就没有必要再区分不同的心理空间。

3L,G? ?6S&I0 心理学空间-j%av?\j

Ruiz de Mendoza 和Pena(2005:252)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对Fauconnier和Turner(2002a)提出的概念整合的内部构架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修改的方案。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的概念投射(projection)和整合的理论。整合空间利用和发展了输入空间之间的对应成分的连接,并把简单的相关事件整合成更复杂的事件。整合空间是动态的,并具有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或非对应的突生结构。这种突生结构和非对应现象的存在是Fauconnier和Turner(200a2)分析中的一个独特之处,Ruiz de Mendoza称之为突生结构假设(emergent structure hypothesis)。

Gg:v^B8s0

+IrY }s8]!a0通过对Fauconnier等人的经典例句(例如The surgeon is a butcher.)的重新分析,Ruiz de Mendoza (2006:256)认为,整合空间的突生结构是整合非对应成分得到的结果,这种分析是不妥当的。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和解释语言材料,Ruiz de Mendoza 在保留Fauconnier和Turner概念整合理论的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的输入空间假设”(combined input hypothesis)。组合的输入空间假设与经典的突生结构假设有许多不同之处:(1)该假设保留了作为动态构建的“心理空间”的概念,还保留来源输入空间和目标输入空间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结构和类属空间。(2)该假设利用了“投射”(projection)和“整合”(integration)这两个基本概念作为概念整合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的认知操作。(3)投射空间(projection space)代替了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整合空间,两者的区别是,投射空间是前期认知操作活动的结果,其本身不是动态的,且不包括与输入空间不一致的突生结构。(4) 组合的输入来源空间和组合的输入目标空间代替了原来的来源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因为前者是多种输入空间多次投射的结果。心理学空间},GAb5I z:J#{E

a9S _J5VE0q)D@#S1li0Ruiz de Mendoza 和Pena(2005:257-258)认为,组合的输入空间假设在三个方面优于经典的突生结构假设:一是在前一种假设中,我们不需要假定隐喻的相关性认知结构中不对应关系的存在;二是投射空间与其它的心理空间本质是一致的,是认知操作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认知活动的产生者;三是相关(correl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的认知操作被置于恰当的位置,即在前一种假设中,相关和整合的认知操作发生在概念结构被整合到投射空间之前;而在后一种假设中,相关和整合的认知操作作为不对应的投射系统是在整合空间内进行的。

j3u,x%X9Bn0 心理学空间b'rl'P,YC MU%h

Brandt(2005)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提出质疑。他指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应当全面地探究语言现象(语义上的矛盾、隐喻和违实条件等),包括对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人类心智的认知和情感产物的结构、功能定位(grounding)的讨论,以及人类心智的语用及符号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改变先前对意义的拘谨的看法和认识,合理完善、发展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Brandt提出了包括多个心理结构层次、多个语义域和多个空间分派(space delegation)的认知符号学的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存在空间(Presence space)、基础空间(Base space)、参照空间(Reference space)、呈现空间(Presentation space)和关联空间(Relevance space)等,它们构成的网络存在于超出语言之外的多种形式(如音乐、绘画等)的意义构建过程中。Brandt对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反思是其提出的认知符号学[2](cognitive semiotics)的重要组成部分。

C%FH YU~:bk3Z0 心理学空间H_*h"C0U8M0s P

Bache(2005)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存在“普遍适用问题”(ubiquity problem),难以对人类认知的具体例子作出精确的解释,因而需要对概念整合的运作进行某种程度的制约。Bache提出了整合的级次(levels)和概念分解(disintegration)这两个概念。他是这样论述不同级次的整合与分解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及对整个整合过程的制约:在整合心理空间中概念整合起到了联合并统一独立的输入空间的作用,而概念分解则起到将概念的整体分解为成分、特征和局部结构的作用,以备单个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第一级(first-order)分解是第一级整合之前的感官刺激的分解,属于纯感官的现象;第二级(second-order)分解是对第一级整合的分解,以便进行范畴化和进一步的整合,特别是第二级整合将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进行匹配,以完成语言结构的构建;第三级(third-order)分解包含了从不同的输入空间提取出成分和特征以实现第三级整合的组合(composition)。Bache的研究强调,对整合的制约是合理且必要的,这将更有利于该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空间V+fJIWT"Qry

u8nmD{,k$Z5?&g0Hutchins(2005)分析了包含物质定位锚(material anchors)且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物质结构的整合,同时指出概念结构与物质结构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策略。整合的“物质定位锚”指的是向整合空间投射物质结构的输入空间。概念整合过程包括对物体的感知过程,因而也包括身体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思维过程中,为了生成并运作概念成分的稳定表征,这些概念成分必须被定位(anchored),而定位是通过将概念成分映现到相对稳定的物质结构上实现的。他指出,(1)词汇也可视为整合过程中的物质定位锚,但其对于整合的物质载体作用不大;话语和文字的时空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语法概念结构的物质定位锚。(2)符号是物质载体中概念域成分最少的一类,因而符号是一种弱物质定位锚。(3)所建立的概念模式的稳定性“锚”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中概念模式结构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其认知过程也随之发生变化。(4)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创新互动结构是我们内在概念机制的基础。

ij4Tginil0

1_b%H+AKM4C e0Singerland(2005)也探讨了概念整合的物质基础这一问题。他认为身体印记(somatic marker)就像一个自动信号,给我们的身体意象(somatic images)加上了情感规范。概念整合是通过人类易于把握的情感-身体(emotional-somatic)反应得以实现的,因而整合可以支配产生于基本场境的情感并利用这些情感来影响我们在更为复杂或抽象的场景中的决策。Singerland在简要分析了“digging a financial grave”这样的例子中的身体印记、情感-身体反应后,详细地阐释了多域(multi-scope)整合、身体印记和情感规范在《孟子》一书中的宗教—哲学辩论中的运作和作用。Singerland 的研究说明,处于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人,其内心的情感反应是基本不变并且可以预测的,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构建了普遍适用的概念结构基础。

f|S"n\6d/?0

8~ndg'uLq0u6?]03. 概念整合与语法研究心理学空间 T*L&j4j+k

k\|3D5W0Dancygier和Sweetser(2005:24)指出,人类很擅长框架-转喻推理(frame-metonymic inference),这种能力对语法加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语法构式,考察构式之间的组合,并且考察这些构式能产生的超出组构性所能提供的更多的意义。推理结构、框架转喻推理和语境使我们可以对非组构性的意义进行研究。语法与思维一样是高度具体和普遍相关的,语法可以利用语境中的关联,成功地用最简单的形式作为心理提示生成丰富的意义。运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清晰地揭示语法构式作为心理提示时意义的组构和推理过程。心理学空间r x;x#s"tImS

心理学空间1A'E {/k/|Y8XoO

Fauconnier 和Turner(2002b)首次把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语法研究。他们认为,语法结构常可以反映概念整合对事件的整合。将事件进行整合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这些事件放到已有的整合事件结构中;反之,当人们看到一个典型的整合语法结构时,也将其理解成进行整合或分解的心理提示。Fauconnier等人举例分析了“N+V+NP+PP”这一使动构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在此类结构中,句法成分完全来自整合的使动结构中的输入空间,而其词汇成分则来自与使动顺序相联系的事件空间。英语已经发展了一系列一般的和整合的使动结构,说话人需要进行概念整合以选用一定的语法形式,其目的是表达更普遍的一系列事件的使动顺序;听话者则利用该语法形式作为心理提示来完成相应的概念整合。

g8}9|G:S0

R9D jLk f9DP0Desagulier(2005)提出一个连接形式与意义以及历时和共时的统一整合模式。在讨论 “新现情态”(emerging modals)的〈main verb—auxiliary〉连续体的基础上,Desagulier认为, 新现的过渡形式是反映语言创造和创新机制的首要形式。例如“want (to)”,从其作助词和情态动词的过程来看都具有突显的过渡性。他运用心理空间的整合详细分析了“Marry wants to eat an apple”、“You want to/wanna be careful”、“We’ll want to go easy”等句子中的意志(volitional)、道德义务(deontic)和构式的组构性(constructional compositionality)等问题,指出“want to”的助词化过程(auxilliarization)和情态化过程(modalization)都包含了心理空间的整合。该研究将概念整合和语法构建结合起来进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法整合”和“构建整合”是一个意思。正如Fauconnier和 Turner(2002a)所说,组构性的构式基础(compositional constructional grounding)是语法整合的基础。心理学空间G9R/}0o8O3tM B!]!M

心理学空间YK!|&`9FfD1R1O)z

Nikiforidou(2005:169-206)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解释和分析了希腊语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他认为,我们应该把关系从句看作整合构式(blending constructions),这种构式提示听话人在概念上以某种方式整合关系从句中成分的意义。对解释过程产生影响的词汇和语用因素可以构建相关的“空间之间的”(outer-space)和“空间内部的”(in-space)的映现关系,即跨空间的连接和空间内部的连接,它们决定了最后的解释。具体地讲,关系从句的整合构式含有为听话人提供的常规化的心理提示,这一提示使听话人从概念上把被修饰的名词的意义与关系从句中某些成分的意义整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由句法驱动的关系从句(即缺位关系从句)中,整合完全由从句的句法来引导和决定。在非缺位的关系从句中,当其补语的语义角色在句法上没有明确的标示或标示不清楚时,我们需要通过名词词组和关系从句所建立的心理空间之间的跨空间连接来构建一个独特的整合空间。把关系从句看作符合常规的、有引导的整合(guided blending)的语法构式符合Fauconnier 和Turner(2002a)的观点:不同的构式可产生不同的概念整合的心理提示。

8V,Bb1[;}y oL"T0 心理学空间i"G$kl(X,X%s4v [6Q

4. 概念整合与认知文体学研究心理学空间;HG.P\?/ak Yz(p*b5E

心理学空间 o7vw-];l8K ^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其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文体学的研究之中。Turner(1996)的研究就是典型例子。概念整合作为一个关于意义建构的理论,可使我们更好地描述意义是如何从现存的知识结构中创造性地构建起来的。该理论与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结合,把语言、声音、视觉图像等有意义的人类表达形式作为人们在意义建构和理解中的心理提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意义是在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过程中被动态地建构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该理论特别适用于解释富有创造性的机制和过程,如文学分析、艺术分析、文体学和诗学的研究。

v0lCS w1u%[(g9^0 心理学空间 A ?WI8u~T

近年来兴起的认知文体学试图把传统的文体学对文学作品的明晰、严格和细致的语言分析与对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考察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讲,认知文体学有新、旧两方面:旧的方面是它关注语言选择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篇章与读者对篇章的解读;新的方面是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选择与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而这正是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与文学及文体学的结合点(Semino & Culpeper 2002:IX-X)。心理学空间,c;G!wNcy

o#y PnZ;~8D2\_ Z0Turner(2006)指出,人类通过双域整合(double-scope integration)进行概念压缩(conceptual compression),因而能够进行艺术创作。作者首先分析了Pablo Picasso的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中的Squatter这一人物形象,指出该人物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压缩的整合,其脸部让我们觉得可以同时看到正面、侧面和背面的效果。女性身体这一概念框架将多个输入空间组织在一起,其类属空间体现对多空间的抽象,而其整合空间则体现了多空间的压缩。作者继续分析了的Marcel Duchamp的Nu descendant un escalier(1912)这一体现时间的压缩的作品和《纽约时报》关于Hicham el-Guerrouj打破1英里竞走世界纪录的特别配图等例子。这些例子体现了镜像整合网络(mirror integration networks)的运作过程。该网络中各个输入空间享有一个共同的组织框架,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继续发挥其组织作用。与此相对的是双域整合网络,该网络中各个输入空间有其自身的组织框架,且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一个异构的组织框架,这些各不相同甚至是冲突的整合过程极具创造性。Turner认为压缩并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中的特殊效果中,而是在人类思维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或缺的。他还呼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密切合作对压缩进行深入的研究。心理学空间 kuB \ f9P9}G4]

%t#seQ"}8L q_'rX0Hamilton(2003)首先指出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认知转向(cognitive turn)。文章以对City of Ladies中的隐喻、类比和讽喻(allegory)的分析为例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走出仅靠直觉进行解释的困境。比如小说中的三个拟人化的人物理智(Reason)女士、正直(Rectitude)女士和正义(Justice)女士包含了四个认知域(a person→a virtue; a prototype→a class member)的映现。Hamilton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类复杂的隐喻或类比可以用概念整合模式来分析。正如Grady指出的,概念整合和概念隐喻仅是解释一些相似的例子时有着细微差别的两种互补的方式。作者用“XYZ隐喻[3]”分析了该小说中的类比,进而指出de Pizan 的类比可以看作是带有叙事框架(narrative frame)的整合。Hamilton最后指出,概念整合理论是帮助解释我们理解City of Ladies中的隐喻、类比和讽喻的通用模式(versatile model)。心理学空间Ou+n:p+~\

ji,B5C$wK*toe0Semino(2003)试图说明认知文体学的研究范式如何解释文本的世界观,特别是叙事小说中的“心智风格”(mind style)的语言学构建。文章首先区分了“意识形态观”(依赖于文化的、共享的)和“心智风格”(依赖于个体的经验和认知的、个人的)两个重要概念,采用语言结构(linguistic patterns)分析与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John Fowles的小说The Collector中的主人公Frederick Clegg 如何用蝴蝶和蝴蝶收集等认知域来认识受害者(Miranda)和软禁受害者的行为以及其中的隐喻映现如何反映出Clegg的思想模式。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隐喻理论解释诸如上述特殊隐喻的意义不尽完善,指出了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兼容、互补关系,并用后者详细分析了Miranda乞求释放和她提出与Clegg 发生性关系(以获释)两个例子,说明就Clegg的心智风格而言,隐喻理论解释了其概念结构和认知习惯的某些特异方面,而整合理论解释了其对特殊情境的表征以及这些表征如何发展到小说的悲剧结局。最后,Semino得出结论:文本所表达的世界观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构建,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构建的过程。心理学空间Ifj)F*Q

Y#^gl+@+Cx0Sweetser(2006)以诗剧中的韵律(rhyme)和格律(meter)的使用和Rostand在其作品Cyrano de Bergerac中对诗歌中整合的存在可能性的探索为重点,提出了一种对诗歌形式与文学阐释之间关系的新认识。Sweetser首先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给出了韵律和相关整合的定义,接下来她通过对语篇结构的使用、反语、幽默和对人物的舌战的独特隐喻的分析,讨论了文学特定表达方式中的韵律和格律整合的种种情况,扩展了对韵律整合和格律整合的分析,将概念整合作为互文性诗歌的认知分析框架。她最后指出,诗歌中的整合在主题的表现上起着关键作用,这在Rostand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学空间Fl-w O? C,x6r

心理学空间/yfU0fU-h8u

Semino(2006)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Woolf的Lappin and Lappinova中的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为了说明整合空间对男、女主人公所起的不同作用,作者引用了Palmer关于人物个人心理(intramental)和人际心理(intermental)活动的区分。Semino认为小说中兔子的童话世界这一多域整合空间(multiple-scope blend)可以用概念整合网络来描述:始于个人心理的构建,发展成人际心理的构建,终于个人心理构建,并揭示了女主人公的聪慧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Semino得出,心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和带有突生结构的整合空间以及概念整合网络的创建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它存在于小说人物的心理世界之中,而小说故事的发展就是这个整合网络的发展。

;uO-S:w}K}0

p Nl a8E0Tobin(2006)回顾了不同的读者群体对福尔摩斯侦探故事的不同解读中包含的概念整合。他首先讨论了天真地把虚构的故事当作真事来解读时涉及到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想法如何反映并区别于读者读小说时入迷的情况。然后,作者分析了盛行于当代夏洛克谜的文章中的惯例化的解读,以此为例说明了以特殊的解读方式为基础的复杂整合是如何在一个话语群体内变成惯例的。Tobin的结论是,整合可以固化于话语群体中,众多复杂的话语整合具有和其它任何语法结构一样的固化和语义转变能力。心理学空间*k#u8Z7I(id!uI|1{

DiX4s7E&h gM;c0McAlister(2006)试图说明认知的研究方法如何与其它批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文本进行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研究了Weinzweig的小说Basic Black with Pearls中女主人公Shirley艰难地从破碎的叙述中为自己确立身份的问题。一方面,作者主要通过Caruth的研究说明这部小说如何根据典型的创伤范式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作者在认知文体学框架下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小说的文本。他最后指出,概念整合是突出叙述中身份确立过程的文体特征的重要工具;对创伤身份表征过程的文体特征的分析应该成为对文学文本的跨学科分析的一部分。

1p_4SY{0 心理学空间(G&G^K&~:L0^Ue

Freeman(2006)重点讨论了概念整合这项人类基本的能力如何扩展到人类创造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包括叙述角度、人物和身份建立、诗歌体裁、读者接受与反应或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内的文学形式的阐释都具有启发意义。作者同时也指出,整合要成为人类心智的模型,还必须具有解释人类的意向(intentionality)和感情(feeling)的能力。因此,作者探究了Langer提出的文学创造被感觉的生活(felt life)的观点,该观点意味着形式与意义的整合包含了形式就是感情的图像式的理解。作者运用Brandt对概念整合模式的认知—符号(cognitive-semiotic)的加工和Hiraga关于语言中的隐喻—图像连接(metaphor-icon link)模式,提出了一个可以揭示文学在人类意识和感情中起到的核心和决定作用的文学审美理论的构建的问题。心理学空间r7`)jo3`6T?^3x

j0Yi3y_t `(e'O0Guarddon Anelo(2005)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开放性和人类思维的比喻性决定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运用到诗学分析中去。作者系统地分析了Seamus Heaney的Oracle和Saint Francis and the Birds 等作品中的诗句。他认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解释诗歌语篇中形式—概念(formal-conceptual)成分的连接以及在经验基础之上读者头脑中建立的连贯一致的认知结构中的整合。意义构建受建立在相对固定(理想化认知模式ICMs)和相对变化(心理空间)的认知结构的运用和配置的支配,而这些结构产生于动态的认知网络。他指出,“多样化中的统一性”(unity-in-variety)这一美学原则和人类思维的完形结构(gestalt)密切相关,整合理论在整合网络中可以为诗歌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提供必需的解释。心理学空间dz`HOa

g+^U&y$h8@8dUZ!v05. 概念整合与比喻语言研究心理学空间 i)e%} Y:V_

心理学空间^#~)h.a4c(wnug$nT

在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早期,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与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基本上是泾渭分明的,但近几年来,这两个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迹象。这一迹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学者试图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重新解释隐喻现象,以揭示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的不足之处;二是有些学者认为两个理论是互补的关系,概念整合和概念隐喻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sj-V r7wZ Bj0 心理学空间p {;r4V_3Hz} D(s#A$H

Grady,Oakley和Coulson(2001)分析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系及其各自研究的对象。前者研究人们长期记忆中储存的固化的联系,对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进行概括;后者关注那些固化的联系在在线加工过程中的作用,重点研究单个例子中的特别之处。他们指出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处理隐喻概念化过程中是互补的。具体说来,前者研究的常规概念配对(conventional conceptual pairings)和单向映现(one-way mappings)为后者提出的各种动态的概念网络提供了输入空间,并制约着这些概念网络的运演。概念隐喻理论中的跨认知域映现构成并制约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过程。

9j0c%T"Q1c9e0

X~^:i5M!BVD0Fauconnier 和Turner(2005)认为,随着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映现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隐喻。作者以“TIME AS SPACE”这一基本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分析了E(事件输入空间)、X(物理运动空间)、M(社会和技术计时空间)这样的空间及其复杂的整合空间的构建、压缩和整合过程。他们指出,隐喻本身是概念整合的一种尤其重要和突显的表现形式,是双域整合运演的结果之一。探讨有关隐喻映现的问题时都需要考虑诸如整合网络、突生结构、压缩、推理投射和总体目标等重要认知要素和过程。心理学空间S%L*V3Q.i*{A

1L7xGKZ/u M Q']a,g0Coulson 和 Oakley(2005)首先讨论了字面义和非字面义划分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编码义(coded meaning)这一概念,并分析了编码义在整合空间构建中的引导作用。在讨论违实、隐喻、虚拟运动等众多例子的比喻性时,作者还引入了场景定位(grounding)和场景单元(grounding box)等概念来说明我们用概念整合解释话语的字面义和比喻义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语境知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者最后认为,场景单元可用来表征那些被当前情景所激活的突显概念结构,这些结构在确定说话人构建意义的方式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整个意义构建过程中,整合空间的构建需要运用并综合编码义、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

mZy D&zL_0

,AHg2C_0Grady(2005)探讨了概念整合中的隐喻对应联系(metaphoric counterpart connections)的性质,尤其是那些现成的和概念间的固化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作为实时的隐喻整合构建的基础。Grady指出,物质的“冷”和感情上的“冷”之间的共有联系是不能从类比的角度来解释的;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联系,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常常将温度的概念域和情感的概念域联系起来。作者接着举例说明了整合理论中的因果关系(如target—cause—source)以及实际例子(如Generic is Specific)都不能概括和解释所有的隐喻的基础。相关性(correlation)是认知域和心理空间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基本的隐喻联系建立在经验的相关性基础之上。相关性把来源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中的实体或概念成分联系起来,否则这两个空间无法实现概念的映现。此外,作者还考察了基本隐喻的性质及其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作用。Grady最终想要论证的是,人类经验中基本的隐喻构成了独特的对应联系,这些联系是不能用概念整合理论中诸如类比、因果关系、身份等概念来解释的,因为它们产生于特定类型的心理经验之间的相关性。心理学空间 Iiaz q'wI

心理学空间$Cn%D;EG [.\/R

Brandt 和 Brandt(2005)简要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互关系,在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和认知符号学理论中共同构建的心理空间框架中重新分析了“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这一经典隐喻例句。他们逐一讨论了理解这句话所涉及到的心理空间和认知域,以及心理空间网络的指号过程(semiosis)。他们的新发现是,“不称职”(incompetence)并不是该隐喻原本对例句中外科医生的评判。说话者真正责备的是该外科医生就职业道德而言不负责任(being ethically irresponsible)。分析表明,对该隐喻的理解需要我们考虑职业道德心理图式(ethical schema)这个额外的输入以建立关联框架,作为我们规范评价的基础。他们最后指出,诸如隐喻这样表义丰富的整合(expressive blends)需要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因为这些空间出现在交际过程中,而交际过程本质上讲具有符号性质,意义丰富的整合可看作是其它空间的符号。心理学空间Vzk!C0F2uJ7r

心理学空间x7j8ozdxR

Nunez(2005)探讨了概念整合、隐喻和数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其研究目的包括使用“数学理念分析”(Mathematical Idea Analysis)方法来回答认知科学、概念整合、认知语义学和数学中的无限性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认识超限基数和实无限的认知本质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体系统(aspectual systems)、概念隐喻(如康托尔的“SAME NUMBER AS IS PARIABILITY”)和概念整合(如康托尔的证明中无限性的基本隐喻和映现的使用)。Nunez最后指出,用一个统一的认知机制解释数学中不同领域中的实无限问题,这就从认知角度为认识实无限的本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使我们对超限基数有了人类易于把握的的认识和描述。心理学空间w+t q@ n$]@/O

心理学空间r5r{ U'^4kib3j

6. 概念整合、神经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研究

q/E^7z/zxsQt-P%r0 心理学空间1`L0qT"V5zR&S{V

概念整合作为一个综合的理论不仅为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而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为神经语言学的实验设计提供了灵感和理论依据,同时神经语言学的实验个案研究反过来又为该理论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客观证据。Coulson(2001)首次运用神经语言学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方法为概念整合的存在提供了客观的证据。而Coulson 和Van Petten(2002)则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的观点来设计ERP实验。心理学空间aQ T0_j a$[I

心理学空间#g@|#Z$M?/J-S

Coulson 和 Van Petten(2002)针对隐喻语言与非隐喻语言的映射、整合过程和难易度连续体假说(continuity claim )(字面和非字面语言的加工发生在同一时间过程,且加工机制相同)和等值假说(equivalence claim )(隐喻语言的理解并不难于字面语言的理解)设计了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根据实验的需要,作者引入了介于完全的字面语言和明显的隐喻语言之间的一类刺激语料:字面映射(literal mapping),如 The ring was made of tin, with a pebble instead of a germ)。观察到的结果是,隐喻引起的N400s大于字面义句子引起N400s,字面映射句子引起的N400s居中;隐喻引起的枕叶和顶叶部的晚期正波(late positivity)大于其他两种句子引起的晚期正波;字面映射句子在额叶部引起的晚期正波最大。Coulson和Van Petten认为N400波幅的梯度差异与连续假说一致,说明字面语言和隐喻语言有共同的加工机制;相反,与等值假说相矛盾,说明加工隐喻语言比加工字面语言需要更多的努力。

?0B}.^,C8f Y$K0 心理学空间G~&kM[ ET

Grush and Mandelblit(2003)首先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一条重要假设:掌握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形式-语义匹配(form-meaning pairs)的结构化的存储。 因此,一个句子的合成意义不仅来自于词汇,还来自语更高层次的句子结构。作者以“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为例分析了此类英语使动构式的理解过程中的整合。其中,原型(prototypes)为使动图式(schema)提供了相关的额外内容;而其它源输入空间提供的突生结构使得类属的(generic)使动场景得以完整地表达出来。我们对物体、典型的物体运动和运动中包含的典型事件的百科知识的掌握引导我们正确地理解和翻译含有这种结构的句子。他们接着分析了大脑皮层的整合,讨论了介于分句结构层次和论元填充符(argument fillers)层次之间的整合。患有称名缺陷(anomia)的病人就是失去了将词汇和词汇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我们知道,语言的理解包含对音位单位的识别,进而激发存储的恰当的概念语义。音位极和语义极的联系就是一种结构,它反映了脑汇合区(convergence zones)的运作。

&i\Y,ot-Z? S/G0 心理学空间2cHKBQ$MO;Z

Sinha(2005)作了不同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家关于人类心智本质的研究。他认为对“体验”(embodiment)的研究需要考虑认知和文化图式的物质化(material realization)方式和物质化过程中人为现象(artefacts)嵌入到人类活动之中的方式。Sinha详细分析了迪斯尼主题公园象征戏剧中的儿童的心理,认为这样的戏剧包含了从想象中的认知和象征价值到儿童的当前环境中的实物和关系的投射。这也反映出语言的象征力(symbolic power)构建想象或者违实的心理空间时的作用。他指出,道具白色牛仔帽和新的身份指称词“Bette Carrera”反映了概念和语法的合作整合过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概念整合是一种微观生成(microgenetic)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交际的互动活动的参与者所商讨的不仅是认知策略,还包括社会角色、关系和身份。这一研究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运用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之中,而概念整合的研究和运用也要强调其社会和发展心理学的因素。心理学空间ne NIxI8P

E]?i] ~`P c(EU0g07. 概念整合与批评话语分析心理学空间 [^Yz3j3G2l

$`LXF(N0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描写语言的劝说和控制功能(persuasive and manipulative functions)以及这些功能在新闻和广告等语篇中的语言表现。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偏见、歧视和虚伪,其目的是提高某一社会成员的意识,从表面意义的背后寻找这些意义所携带的态度和意识形态背后的幕后认知(backstage cognition), 因为幕后认知决定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所以运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更清晰地揭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态度等。

u]8Le\iZc`&l0

6CR i|U k0Harder(2005)认为两极对立(polarization)是整合运作的一类。作者介绍了理解两极对立过程所涉及到的“完全”(full-blown)整合发展的三层次(即突现(emergence)→分化(differentiation)→整合)及其相反过程(即消失→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分解)、情感反应(如小孩对于任何存在物和人(being)的基本意识建立在好与坏的两极对立基础上)等概念,并特别强调了情感和安全感(security)因素在我们如实地认识复杂情景进而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立场中的重要作用。Harder分析了Susan Sontag和Charles Krauthammer关于“9.11”事件后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的辩论和“Sharon—a man of peace”的例子,指出了不同种类的概念整合中矛盾(contradiction)所起到的作用,并从认知、交互和情感几方面论述两极对立的发展中分化与整合及分解与去分化过程。

zQ'b z"nN0 心理学空间2@%lZe(\ A

Grundy and Jiang(2001a, 2001b, 2003)均用认知语义学的心理空间理论进行语篇分析和观念形态(ideology)分析。Grundy 和Jiang(2001a)以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8月就其性丑闻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为例(如“Even presidents have private lives.”),说明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可以指示语言图形(linguistic figure)和语境背景(contextual ground)的关系。作为视角转换器(viewpoint shifter)和空间构建器(space builder),话语标记使语境背景在心理空间模式中得以表现。Grundy和Jiang(2001b)以诸如“Last bus had departed”这样反映香港行政职员“此事与我无关”心态的公共场所话语为例,结合对其文化、政治背景的考察,采用心理空间理论重新分析了时态表述问题,以解释上述例子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Grundy和Jiang(2003)探讨了如何将激活于意识形态之中,且用于描述言语行为的区别特征用认知构建的方式表述出来。文章认为,调查干扰学术自由这一指控的独立调查小组成员在处理话语信息的同时,也在形成和发展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和他们自身作为听话者所理解的意思的心理空间表征。他们认为某些教授的证词不令人信服,而利用并行或多维空间构建却可以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空间z+BhC PVd/_

8@vO nMK`0Hougaard(2005)探讨了会话分析中的概念整合和分解过程。研究重点一是介绍整合认知过程的分裂(splitting)和分割选择(partitioning selection)两种“概念分解”形式,二是讨论整合过程与方法论,即以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交互序列中的整合研究。作者采用建立在认知分析基础之上的交互谈话(talk-in-interaction)意义构建的微观社会学分析分别考察了关于空袭德累斯顿(Dresden bombings)印象的电话采访节目和“Richard is at war with himself over whom to marry”中分裂的自我(splitting self)。作者归纳了分裂和分割选择的特征,提出概念化与高度整合的内部结构有关,这个高度整合的结构将在整合空间中被分裂;分割选择的要求越高,整合的构建就越难。Hougaard强调并肯定了关于在线的意义构建的交互研究方法,认为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分裂与分割选择本身就是两种与概念整合能力相互作用的认知能力,构建性的概念分解操作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

S }(s(V/e)b"o6A1{` n0 心理学空间|fCM*p J

8. 结论

5B;Gni)~G6HG0 心理学空间&B/m{d_L m9O!A l

综上所述,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本身的理论架构不仅有其发展和完善,也有批评和修订,涉及到的术语和研究包括关键关系的压缩和分解、突生结构假设、组合的输入空间假设、整合的级次和概念分解、物质定位锚、身体印记等。在此基础之上,此理论构架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广泛的。概念整合与语法研究包括使动构式研究、新现情态的语法整合研究、希腊语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从句研究等;概念整合与认知文体学研究包括人物肖像的双域整合和概念压缩研究、小说作品中的隐喻、类比和讽喻研究、小说人物的心智风格研究、动画片中的多层次整合和超整合研究、诗歌中的韵律和格律研究、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分析、侦探小说的话语整合研究、小说的认知批评研究、文学审美研究、文学摹仿技巧研究等;概念整合与比喻语言研究包括概念整合与概念隐喻相互关系研究、整合空间的编码义研究、整合中的隐喻对应联系研究、整合中的认知符号学研究等;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包括ERP实验研究、形式-语义匹配脑区研究、儿童剧中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等;概念整合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包括两极对立的整合运作研究、电视讲话等的语篇和观念形态分析、话语的概念分解研究等。总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方兴未艾,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焦点,也是认知语言学和其它很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合点。最后,在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其适用范围,不要将其看成是解决一切语言和认知问题的灵丹妙药,避免研究过火、过滥;二是要注重和加强对该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实证研究(如ERP实验等),向“硬科学”靠拢。心理学空间5\Mu1cV)B8b,M)C

y%r"VWa/Hk@M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5N\&~;HN~`t'M'p$\ q

心理学空间!E@t]{&TJ+R0Jt

Bache, C. 2005. Constrainin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Levels of blending and disintegrat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0CO1tH P*{|:Z0

gZ R\ I/E0Brandt, L. & P.A. Brandt. 2005. Making sense of a blend: A cognitive semiotic approach to metaphor [J]. Ruiz de Mendoza(ed.).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Vol. 3.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心理学空间8h"h/A4BQ_7J

Pz#y[7d w~(m*Q@}0Brandt, P. A. 2005. 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 A Critical Com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O`m m,{(` c2p0 心理学空间^1D;g;N6w$m4R+m

Brandt, P.A. 2004. Spaces, Domains and Meaning: Essays in Cognitive Semiotics [M]. Berlin/Bern: Peter Lang Publishing Group.心理学空间hG)O|TZ9T_2O)?

心理学空间-z7h7F1y"]2\nC

Coulson, S. 2001. Semantic Leaps[M]. Cambridge: CUP.

5M @MI2C#T t0 心理学空间5U{ a] k/A'S

Coulson, S. & C.V Petten. 200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metaphor: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 Memory and Cognition 30(6). 958-968.

W"AP{ {^0 心理学空间L;D,LQ;R2c3f8IJ

Coulson, S. & T. Oakley. 2005. 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5Y6z9aR(p-o0

sw{/~2V|8D3s7]0Dancygier, B. & E. Sweetser.2005. Mental Spaces in Grammar. Cambridge: CUP.

W"jm5\ R2g^0 心理学空间2Pvfp`Fi6O

Desagulier, G. 2005. Grammatical Blending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omplex case of interpretational overlap: the case of want to/ wanna [A]. Ruiz de Mendoza(ed.). 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q#G ht5c1Ak(v.^0

7E6AM)C jqgY6r0Dirven, R. 2005. Major stran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F.J. Ruiz de Mendoza and M.S. Pena Cervel.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eary Interaction[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RY-[S}0 心理学空间 m;Y8s?,T-O

Evans, V. & M. Green.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d$fm`3f.w

:ZR,ctY8nY0Fauconnier,G. 1985/1994. Mental Spaces[M]. Cambridge, Mas: MIT Press/Cambridge: CUP.

"[]]&s1z+Z5E0 心理学空间G(`K)I$ce!H

Fauconnier, G. & E. Sweetser. 1996. Spaces, Worlds and gramma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心理学空间"p6`L+k T;?&L-d?[p$ID#A

心理学空间$g&es*RH3z-V

Fauconnier, G. &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Cognitive Science.

a%oVNH7l0 心理学空间J2h0NV2lG6Z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a. The Way We Think[M]. New York: Basic Books.

h5A r4h ^5SKZ0 心理学空间*LXX;oTy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b.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A. Goldberg (ed.).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ford, CA: CSLI, 113-130.心理学空间0Qf8S$T v)y ~4L

心理学空间7E O-LA%z#| Ye"Q7G

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 Cambridge: CPU.心理学空间L8PQD`0\)e

2c3Q4](mnn0Fauconnier, G. 2005. Compression and emergent structure. [J]. Language & Linguistics. Vol.6(4): 523-538.

(U9I3{Nv;{1mU(U&y0 心理学空间_!~i I u4c+REM-x"MD

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2005. Rethinking metaphor [OL]. Http://blending. standford.edu.

v;a8B+Z'K._)R.[c3r0 心理学空间u[ K$y6z:Y;Cn

Freeman, M.H. 2006. Blending: A response[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B,a^!Hb9Rx8e0

G]li`,]0Grady, J. E., T. Oakley and S. Coulson. 2001. Blending and metaphor [A]. In R. Gibbs and G. Steen. [eds.].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心理学空间6l~vc C;d+@)QsN F

gPJpT5YY|,Z0Grady. J. 2005. 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eptual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心理学空间/m CKboi

-}7Qe%}-dRi?w6R3\0Grundy. P. & Y. Jiang. 2001a. Ideological ground and relevant interpretation in a cognitive semantics [A]. R. Dirven, B. Hawkins and E. Sandikcioglu. (ed.). Language & Ideology, Vol. 1: Theoretical Cognitive Approache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心理学空间R8U4QlAX1bn

3D4M&h I oM#v\{m0Grundy, P & Y. Jiang. 2001b. The bare past as an idi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Hong Kong discourse [A]. R. Dirven. R. Frank & C. Ilie. [eds.]. Language & ideology, Vol. II: Descriptive Cognitive Approache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O_*I\/K7m-l0

%G.?-WpvFZz0Grundy, P. & Y. Jiang. 2003. Linguistic action verbs and logical prompting in Schwend and C. Todenhagen (eds.). Political Discourse: Different Media-different Intentions-New Reflections[C]. Tubingen: Stauffenberg Verlag.

r EWG3v%L'A0rX0

j:G}B6x0Grush, R. & N. Mandelblit. 2003. Blending in language,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he cerebral cortex[CL]. http:blending. stanford.edu.心理学空间2E+}L hO

Qk2`/w-RHQc0Guarddon, A.C. 2005. Blending as a theoretical tool for poetic analysis: Presenting an integrational methodology [A]. Ruiz de Mendoza. Annual Review of Cognitvie Linguistics. Vol.3.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G1VgC2bbkFh'J0

1o~&@[] i;\0Hamilton, C. 2003.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Christine de Pizan’s City of Ladies [A]. Semino, E. and J. Culpeper. Cognitive Styl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心理学空间8Zb2T5`;[.A

#{E QyU2Vi)M4G.?0Harder, P. 2003. Mental Space: Exactly When do we need them[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4(1)91-96.

q0y TP(q6YIkXy0

0B*hZ ^(l(Y+?;Bv0Harder, P. 2005. Blending and polarization: Cognition under pressur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7. 1636-1652.心理学空间@)PB0Jd

心理学空间i gI'_0j

Hougaard, A. 2005. Material anchors for conceptual blending [J]. Journal of Pragamtics.

2r&yLS7@._(tr0 心理学空间#B t {H|V fG&E8n

Hutchins, E. 2005. Material anchors for conceptual blend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7, 1555-1573.心理学空间8RZ/S8@%p\

心理学空间2z6}O7I+Xk

McAlister,S. 2006. ‘The explosive devices of memory’: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narrative[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5, 91-106.心理学空间:Uj@"y d

心理学空间*S%GX%J@0N dX

Nikiforidou, K. 2005.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atives: A case study from Greek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6-1:169-206.

'l ?nB{D6_+qMg8|Ts;t0

Ux,q,a%Y|8g0Nunez, E.R. 2005. Creating mathematical infinities: Metaphor, blending and the beauty of transfinite cardinal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心理学空间+J.Uwi7H@d

u(?8TN.L q+I-n:gtR0Ruiz de Mendoza F.L. & M.S. Pena. 2005. Conceptual interaction,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projection spaces [A]. F.J. Ruiz de Mendoza and M.S. Pena Cervel. (eds.). Cognitve Linguistics: 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A[#S%t:Iv3^0

nW&~Y4l-j7st1G0V%Q0Semino, E. and J. Culpeper. 2002. Cognitive Styl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R)lli6Rv V8E*l0

#[n {I%h!Lv0Semino, E. 2003. A cognitive stylistic approach to mind style in narrative fiction [A]. Cognitive Stylistics.

5kr&bjS+U|0 心理学空间4P9]7Rgt+lA

Semino, E. 2006. Blending and characters’ mental functioning in Virginia Woolf’s “Lappin and Lappinova”.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心理学空间2I*h8F0i5|Be5dD

JAi,g5Q u8]u0Singerland, E.G. 2005. Conceptual blending, somatic marking and normativity: a case example from ancient Chinese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B*k*zcS}0

[H)x*L3i{0Sinha, C. 2005. Blending out of the background: Play, props and stag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r \!~ ~}$m0 心理学空间 dcN.Zq{

Sweetser, E. 2006. Whose rhyme is whose reason? Sound and sense in Cyrano de Bergerac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Lo`],U6U["B r0 心理学空间+H9A vm]

Tobin, V. 2006. ‘The explosive devices of memory’: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narrative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X}8J0

/PL |7SU2}0Turner, M. 2006. Compression and representation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心理学空间 J]#|-Y s o1W:]

心理学空间 }?G.g"rFm

Turner, M.1996.Literary Min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8yw4m8n+_0jn

心理学空间c-]'h J[1V5?m

王文斌 2004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 《外语研究》第一期。心理学空间7fn Q$|0P+tu?4q P

E#S4T+Z `Lq0张辉. 2003. 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M].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心理学空间%xa*J#N1z e5H

心理学空间K1stnOIX_

作者简介:张辉,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空间$eI$RB5U D+TI

8n"O(A,CN m j%f0杨波,男,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

du9z5W%_9w/I0 心理学空间g)` AY6o0e9bu

[1]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06BYY0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30740040)的资助。本文第一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t.WE^@2o0 心理学空间m!M Y+jt D

[2] Brandt(2004)在其著作“Spaces, Domains, and Meaning:Essay in Cognitive Semiotics”中从符号学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心理空间理论、语义域的语境定位(grounding)假设以及与我们大脑的神经组织和人类现象学一致的心理结构(mental architecture)的问题。

x7C,pu5V-]0

[J N:I!n+L*DV i4j OmHe0[3] Turner(1991)所谓的“XYZ隐喻”包含了三个显性explicit的项目(XY和Z)和一个隐性(implicit)的项目(W),类比项目相互作用的方式很直接:X:Z=Y:W 比如,X指Nature, Z 指God ,Y指 chambermaids, W指 Y的 masters 或bosses。

*^1I+U,gHg'[7E4R0

ZcA a6_0Z0---发布人:本网---时间:2007-11-27---心理学空间R"G3YF6~5]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合分析模式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