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性恋憎恶掩盖了对同性恋的兴趣吗?
作者: 周旭 / 13033次阅读 时间: 2011年7月21日
来源: 周旭的博客 标签: 弗洛伊德 同性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Crv#_x]4P#j2A0 前一阵吕丽萍发表歧视同性恋的言论一事,已经过去好一阵、渐渐平息下来了。发表言论是她个人自由,她所持的态度也代表某些群体,我无意评论。但在观看因此事而掀起的参与讨论的群体间的不同态度和言论之余,对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感兴趣。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接受和不接受的事,说者可以自由表达、听者也不会大惊小怪,很少情况下能像对待性道德、同性恋的态度那样,引起外显的爱憎情绪反应、并冲动地在公共场合表达,这到底触动了TA们心理深处的什么东西?这些支持或反对同性恋的人们的性心理上真的有明显区别吗?

6|Ut;@6D ^2zA0

6_3N ~/O WM3x3A0

心理学空间o+{ |9u(cY
一些性心理学研究者将对男同性恋的消极、否定态度标定为“同性恋憎恶”;而另一性学研究中,则把一些人对自己的或他人的同性爱情感感到害怕或厌恶、对同性爱怀有偏见表现,称之为“同性爱恐惧症”(homophobia)。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同性爱恐惧症可能反映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对同性爱神经质般的害怕和拒绝,是对一个人自己不能接受的同性爱愿望的无意识压制。由于占主流的异性爱的文化,一个人不愿意相信自己会对一个同性在性的层面产生爱意,为获得潜意识与意识的协调,就无意识地将可能存在的同性爱转变为一种憎恶同性爱的信念。但这可能是一种理论说词、主观臆测,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呢?
]W"x:A,~H-G#[0心理学空间Y&A{.e'S-W I.j
1996年,Adams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对同性恋不同态度的人性反应研究。加该项研究的64名男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完全的异性恋者”。他们填写了测试同性恋憎恶的25个项目的表格。从这些表格数据统计中,有29个学生被认为是没有同性恋憎恶的,而有35个学生都被认为是有同性恋憎恶的。接着,让他们观看异性恋、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色情录相带。同时,通过一个检测他们的阴茎周长变化的仪器来评估每个学生观看这些录相带引起的性唤起。结果显示:这些有同性恋憎恶和没有同性恋憎恶的男生没有差别。而且,相对于没有同性恋憎恶的男生,有同性恋憎恶的确实显示了更强的性唤起。(《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补充。但这一结果至少说明:那些有同性恋憎恶的人,至少不能排除观看同性或异性性行为时,有同样的性唤起。
'^'~z.S2?4h&v.HJ(^ l*_0
h[/lnA0dGy0美国著名性学家、生物学家金赛认为,完全的异性恋和完全的同性恋取向是一个连续体上相反的两极,而每个人的性取向则是位于这两极中的某个位置,一个越男性化的,其女性化的特质就越弱,反之亦然。这是同性、异性的“一维”观点。而心理学家斯多姆则根据人们对性幻想内容的报告研究,提出“两维”观点:异性恋和同性恋是两个分开的维度,如果两个都强,则为双性恋者,如果两个都弱,则为性冷淡。心理学空间NF)M{P!s.k:c
心理学空间h5Mhz#s'o? z
正如金赛所言:“世上的事情并不总是非黑即白的。羊不是生来就被分成山羊和绵羊----只有人类才愿意发明种种类别,然后再把大千世界都一一归档-------;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件事以及这些事的每个部分都是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我们对人类的性行为认识得越深,则对性的实质的理解也就越深
I&ls Tb&^rl*Yi G0
1m7NC q{ w,ge6e[&G z0我在想,如果让那些说自慰有罪、自慰有害、提倡禁欲、提倡女性贞操观的性道德卫士们来参与类似上述的实验,让TA们在看色情录相的同时带上测试阴茎变化的仪器、或女性用上检测阴道湿润的仪器,结果又会怎样呢?-----心理学空间7h N U/{#p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同性恋
«金莲要小,鹿角要大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我们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论《路西法效应》»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