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 张日昇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 / 48320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09日
来源: 陈香(河北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 标签: 角色混乱 同一性扩散 自我同一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u1ZMV*\d2f/b[Y0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F r,E8XQ;[0  心理学空间Bay5iSJ
  摘 要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概要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此木启吾、加藤厚、张日昇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Ave"Q)P W0  
Ysl)t.[(p0  关键词 发展课题 自我同一性 角色混乱 同一性扩散
i#H1wS ]O$h0  心理学空间` p,h6L'{p1[!v&z
  霍尔(G.S.Hull)曾将青少年期比喻成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strum and Drung)的时期,而艾里克森(E.H.Erikson)则指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人们在惊喜于孩子的成长、聪慧与活力时,也常常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沮丧:他们逃学、追星、奇装、早恋、吸烟甚至吸毒……, 形成了为社会所不予承认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心理学空间 u6f5W2X Y)j S*A
  
Cx7H OiOJlz0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uhG7Bcz ^K0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心理学空间1^ L$Df7_EY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见下表)

5d?|o,{Y5j x4r0
发展阶段(年龄)
n8M0u(y:qS{0 stage(age)
心理·社会的危机
OtTH!Q'kp!}n2Fq0psycho-social crisis
心理·社会品质
6k)\6U@#A8U#\Op7LC?3D0psycho-social virtue
婴儿前期心理学空间[;\ a#P*K4?uG;Dd
infant(0-1)
信赖对不信赖
Xmn;U3VI a)e0LkG0rust vs. mistrust
希望心理学空间a)Y2]r/e0mD1|MA
hope
婴儿后期
ks3L{#f%@.O6r0toddler(2-3)
自律性对羞耻·怀疑心理学空间/W-G&r6p v9x;t4b/Q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意志力心理学空间W'k(UT9ME
will, determination
幼儿期心理学空间'pw0^F S3G5N dl
preschooler(3-6)
主导性对罪恶感
~8LX2\dw$a1[O~2t0initiative vs. guilt
目标,勇气
r$ivF%qN7w0purpose, courage
儿童
fyYY(i1{.l%`0school-age child(7-12 or so)
勤奋对自卑
PMCP'X:\0industry vs. inferiority
能力心理学空间%\.B pTyq
competence
青少年期
aY/m_W0adolescence(12-18 or so)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idV/^4IL;T&p0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忠诚
1uk(f#Zd)N7~6q0fidelity, loyalty
成人前期
;|A"D n%Sw4CTMb0young adult(the 20’s)
亲密对孤独心理学空间&|k$CZk^
intimacy vs. isolation
心理学空间 KL7\ y.Y
love
成人中期
V.Vn"o4n+T0middle adult(late 20’s-50’s)
繁衍对停滞心理学空间8wd2j"z!w ynCc8Q
generativity vs. Self-absorption
关心心理学空间'^M |WWI-w
care
成人后期
T2L){-[V;N0old adult
自我整合对绝望心理学空间BN1e7DH$~%h%T9B1NO
integrity vs. despair
睿智心理学空间{O8hx9p(D2y,]
wisdom
心理学空间de9lh7F


4|-}Tt @~0{uH0  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F`/z.e/~b[^H wK0  
1m J-c~[Y;{;c C1v8g0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心理学空间 W*x4|T*u
  
2m$}3kXHt[(E0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心理学空间*\Q N4Y m9H"L6};e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心理学空间G"@h5\r*na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心理学空间bD'?l4U)n
  心理学空间qQ7b,n"f;{ F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心理学空间#n@[+k&c Ghh
  
zL0ac4oQ1Yd0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憾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心理学空间5q-SO2q:E
  心理学空间$~;`1~ l5S7I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钟,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吧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p|7mC%Z)XEU0  
+m5Fw+Go.d0  在艾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扩散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因此,他称之为“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他指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E.H.Erikson ,1964)
S.o(q xs2tr0  
4p+yG3D9?0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角色混乱,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Identity)。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我们热爱我们所在的社会,我们当然希望它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我们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心理学空间 t'U#tA d$j:u3~Q
  
r0d:_5ZVBzE-k8Q0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良好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h5H W6U3b Ib?,d(m0

三、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4l.^I(]%aP0HI0  自我同一性确立是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危机和失败,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不同心理学家都曾有关注和论述。
$F ]Ip|X8^0  
A$P Pj7US0  (一)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
v0A:SJ;n Y#@x#e(xv7u4e;t0  心理学空间*[:B*j-df y)~
  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fanaticism)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些人将其他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超越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心理学空间[2nE#yhp7ngma
  心理学空间 v jU7D\ S'E|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 艾里克森 称之为拒偿(repudiation),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宗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一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他们有自己的“fantasies”热衷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心理学空间%g M7W'IcfZ
  
*_7e0K(z;g0  这两种情形伴随着所艾里克森说的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的选择。心理学空间-G+B4J&k8c iZ2}T
  
LI&M r2Nx%r0  (二)马西亚(J.E.Marcia)的研究
b;`H0UB-PdBm0  
&_;GXC b"u {:k0  马西亚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根据他的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研究,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失败:即过早地取消对同一性的寻求,即早期完成(Foreclosure)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接纳状态”。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可能性的发展。了解同一性早期完成的青少年的特点,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那些处于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可能具有以下的特点:他们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面而缺少自主;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不会沉思;他们较少焦虑,但比较刻板和肤浅;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他们的智商与其他人差不多。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任务时,就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他们喜欢有组织的有秩序的生活;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父子之间),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在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时)。
p5k(y%T+Y8p0  心理学空间q~Z2GIu
  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几乎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并地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等。
$iq CI;o)a4f0  
%ZPaa_0  (三)小柴木启吾关于同一性扩散的论述
s QG @9N2n V2I E*M&^0  心理学空间0S bja'`$b rQ;`
  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扩散主要有表现为以下6 点:心理学空间%O6SrSZ0Cm
  心理学空间YI\)HE A'Z J
  1 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离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己。
,BReo%^7Z7_?n0  
+~"N*j!uBk'R&^m%H0  2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的感觉或幻想无限的自我,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心理学空间$@X)^{1tP V?i-{+c
  
2jR_L*L0  3 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心理学空间fG X4Y,OF}
  心理学空间m^9yTm0S
  4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心理学空间#E)~'W1Fx1}2K6@elbl`
  
D~;}{2p8a:~0  5 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U$`5N#rT0m9_l9V0  
T W p^qtp+@0  6 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心理学空间 b,O1U%E;^y+T[ZC^
  心理学空间TKd"@4C]9{_
  (四)张日昇关于中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
n3jX%ern;s+S3z^r*G0  心理学空间+\3z*q/P,J b[
  张日昇以中日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中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青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年龄差,中日差。张日昇的研究还涉及了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与其它心理侧面(包括自尊情感,独立意识,对人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宗教意识)之间的关系(1991-1993)。这种跨文化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文化和教育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大影响。

%]jO%n;q0

四、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

D N0` i/C*O0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课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c DL:np*nF8R0  心理学空间5H]2{&l1T e#h6ai
  威胁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心理学空间-X9Jj,V{}'QkH,l0u
  
-g5^0D3Py0  (一)在主观方面
2O5z J@'s$W(D|0  心理学空间7eR2r:}8G%Uu0P
  1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心理学空间^1`/q D(`4fG"g
  心理学空间QcT |3HJLxUb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面而真实的自我存在。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教育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青少年解决这种矛盾,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一致,分析、反省、解剖他们的自我观念,以便找到不一致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理想我与现实我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又可能使个体无法企及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在青少学生中经常展开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具有极积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学空间F B x_/t(D7o:t nF
  心理学空间4h3B9frA}y%H'O
  2 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心理学空间g'R o:F4C6ZZtO,V!~
  
+V/V/o*W3T'e5s:j0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国家和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心理学空间:N;w%s5|3XFy!C
  心理学空间'NnzY|s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的青少年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问题行为。心理学空间#z8D:r;{r2hn
  心理学空间7E7Bl K:Q"d xV4`
  关于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有时在我们的教育中会出比较片面进行的情况,我们往往只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而忽略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去正确认识社会,帮助青少年去适应外部世界,教给他们必要的处世技能。心理学空间:j5T#Cm5`~r
  
q_EJ9_$A&Q0  (二)在客观方面,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心理学空间8byvv-i.zub
  心理学空间AW1r4`(l
  1 家庭方面心理学空间qE!Q-` [ c q P5q
  
N0F B$V?%n.?g+V_vJ0  (1) 家庭环境心理学空间]~4p7~:W6B^;i1Hs
  心理学空间nIk0U1L` gt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心理学空间8@7O9@.C4M
  
7nD0]|)Rg[G0  (2) 亲子关系心理学空间P4K;H4D_n Y"L
  心理学空间&J\,RYq"x^8s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心理学空间P9`$jcjT p
  心理学空间5UE6UQEb*zr\
  (3) 父母的期望心理学空间/[qUxa(I+^JJH
  
q$J;T[sQg*g0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是被剥夺了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可能,艾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g+@.Z/oQ3b F.?0  心理学空间2u1UZ5_1Ib+I
  还有一种不当期望,即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他自己的发展愿望。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而孩子感到“我不愿意,我不想,这样很痛苦……”,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这也可能是消极自我同一性选择的家庭教育因素。“在另一些病历中,消极同一性是出于想寻找和保持一个的适当的地位,以对抗有病态野心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过分要求的不得已的结果”。(艾里克森,1968)
;h \OLEkKp#SN Lr0  心理学空间B%Kqt YC
  2 学校教育的影响心理学空间piqi:Y9M
  心理学空间%Is7eg(zgw Y zf
  (1)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心理学空间%j.B#hz EO"W\a
  心理学空间7ms-jf ] @t }!D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教师以“大纲”为依据,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和讲授,再加上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也非常小。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为创造力而教”也只是口号。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8p Pc'P5Jh8z0  心理学空间uwS?v1Cq
  新的教育形式下,新的教育举措——“减负”能否真正带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而且,由如何“减负”以及学生“减负”后的心理空间该如何填充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心理学空间;V/sf S%eP"lV
  
#^$K#}/Eu7R&MU(u0  (2) 学校中的归属感
h)hh"^PY0A0  心理学空间 l p+N(`sWh5]c)YT#n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社会环境
~#lXM5K@ Y2TE0  
'L}w0mW7N0  艾里克森非常强调社会环境对同一性确立的重大影响,如果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出现“垮掉的一代”,青少年的“普遍”伤感也就不足为奇了;“60分万岁”“打砸抢”是青少年问题,更是社会病态的反应。
t%Wjsl0  
-uH4Z$C{\1D Bj#X0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主流文化
.XX%Z!N;[0  心理学空间:D3z^bIhtsa-l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仰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现在对代表着社会最新时尚的青年人有一种时髦的称呼叫“新新人类”,他们代表着一种追求和一种认同,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这种追求和认同称为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从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决定了该社会中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
i?,`~|W#u;d0  心理学空间!nsU { Xf M I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
Y\.jUd7S @0  心理学空间G[;WYZ$u ]
  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的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有时他们对心中偶像的向往大大超出了我们设想的程度。青少年的追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自己喜爱的名星身上,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去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相反,如果社会中没有这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榜样,而有的只是被炒作得令人眩晕的名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青少年去追星呢?心理学空间(m}{I-z
  心理学空间U;_;I7[u A7b&b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心理学空间s(D:q7xSh~
  心理学空间Xm1K!C&~{
  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气氛。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和永恒反应倾向是不满与逼迫,对于这一点,艾里克森的“心理延缓偿付”的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心理学空间K]CE!y
  心理学空间V(F9vb_W?9K}
  艾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moratorium)。心理延缓偿付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乃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延缓。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这个时期所表现的特征,在社会方面是一种选择性许可,在青少年方面是挑衅性的嬉笑行为。(P157)
L+Rf4A$Q.]Gu6X%J'O0  
\k}s`1WuB0  艾里克森建议青少年拿出一段时间——“如果有钱,去欧洲旅行;如果没钱,就在国内转转。暂离学校,找一份工作;暂离工作去上学,休息一下,闻一闻玫瑰花香,以此达到自我了解”(C.George Boeree,1997)。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段时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意义的,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给青少年一段时间,一个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有一些看似“荒唐”的行为,给他们选择的可能性,他们仍然需要“游戏”。心理学空间sgdg,|,ijc

参考文献:

2J+F[Fw!I L+X0  1(美) 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RG!s"W:\#VTX-GP0  2 张日昇著:青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心理学空间BloG ^4|(s
  3 张日昇;自我同一性一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自我测定,心理科学,2000第2期心理学空间T4fP'{y4}
  4 (日)高木秀明·张日昇:关于中日青年亲子关系、友人关系和自我同一性相关的比较研究,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实践研究指导中心纪要,1992年第8期
;|,}J eV+^0  5 Broson,G.W. Identity diffusion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9,414-417心理学空间0U&J4}oY'rh
  6 Waterman,A.S. & Waterman,C.K.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Ego Identity status during the freshman year at colle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5,167-173
`ud0N9h ?9xe7h0  7 Waterman,A.S.,Geary,P.S. & Waterman,C.K.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 in Ego Identity status from freshman to the senior year at colle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4,10,387-392
F._+E$Y ]-\e6wG#n0  8 Waterman,A.S. & Watermam,C.K.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shman ego identity status and subsequent academic behavior: A test of the categorization system for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2,6,179心理学空间 j5gri;e7]
  9 Whitbourne,S.K., Telsma,B.M. & Waterman,A.S. An Eriksonian Measur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tudent: A reexamination of Constantinople's data and a partial Replic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h,1982,18,367-371心理学空间+Bx(\ad$J |[
  10 Stegarud,Solheim,B.,Karlsen,M & Kroger,A.J. Ego identity statu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A replication study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9,85,4567-461心理学空间$v9oh4YDQpp
  11 Sanders,J.L. Religious Ego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aith Maturity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8,132(6),653-658心理学空间9yT(oc,L+Va-zv
  12 Dr. C. George Boeree, Erik Eriksonhttp://Eriksonship.edu/~cgboeree/erikson.html
c[C I9|0  13 Molla,M. (English version by Raeleen Mautner)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an elaboration on a test of identity(1978,1989)

%z r P"{acW0心理学空间V3G)e*J9_H!W

心理学空间X z:y9B4^ {)qT+w+Mo k


v&h;k3sS-t Gv SL3p1F@0【 文献号 】1-696

O lvg.G*D%iYH4u3C0

Y|0g3x8YG@:V/P0【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空间"vf6I7M J-of7qD

V f nrX&Cg(vL0【原刊地名】保定心理学空间kr0vt#l$r];oF

zX%\X'\c V0【原刊期号】200101心理学空间+JXWjs.c0a

e%JV*m y ^?0【原刊页号】11~16

r0Xj#e4H6}0心理学空间 XTC.iD,XnX-z @

【分 类 号】D421心理学空间 b,SD`$m

心理学空间2[K(q a ko

【分 类 名】青少年导刊

I%s.\9k ^L3W R{)C&I%S0

U.T4~a"`Q}0【复印期号】200104

:{:~"`EZ$i'dWL0

;Z b#h/w$ki5^0【 标 题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空间I9q#{6@+L!S4A;Y]]

PG*I(bAR{0p0【英文标题】Developmental Tasks of Adolescence:Identity Achievement and its Related FactorsZhang Ri-sheng,Chen xiang(1.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ejing Normal Universrty,Beijing 100875,China 2.Institute of Education Psychology,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心理学空间SPL:qF`Vfv8\P

心理学空间(@^KmC gf&Vdr r

【 作 者 】张日升/陈香

'}?r3{#Y1F'\0

@5ZE,G p0【作者简介】张日升(1962- ),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兼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陈香 河北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2心理学空间kB5rDa{.P.H}

E6N1A h0v0【内容提要】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概要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此木启吾、加藤厚、张日升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空间7[E*~ T_Z~

心理学空间:XW`4uRx

【英文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s of E.H.Erikson's theory of ego identity and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achievement.It further studies the causes of those problem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心理学空间d/J5@h K#bf

$^,oy"?,?)L[vm0【关 键 词】发展课题/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扩散developmental task/ego identity/identity diffusion心理学空间7arao%lUDZ

心理学空间5[["w FV)B)Y`

【 正 文 】心理学空间"yK:sfO

心理学空间-eM"yc.b!qy Di7e!r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1)01-0011-06心理学空间c_oYw3ib

#A*d CU7z q~4T Y4]'ZZB0

Ib%}JcpE4w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角色混乱 同一性扩散 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 12 埃里克森 | Erik H Erikson
《12 埃里克森 | Erik H Erikson》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