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俄狄浦斯情结
作者: 周华 / 56457次阅读 时间: 2009年8月21日
来源: http://www.cpsac.org.c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k#Ok~_/C EB f0 第二章
  俄狄浦斯情结对人格的影响

  心理学空间ShD4Wj A~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建构中,及人类欲望的定向上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1] 心理学空间 S3H1pik

弗洛伊德在讨论人格形成的问题时,依然是基于儿童性理论开展的。在关于幼儿的生殖器期的力比多的文章中(1923),他发展了儿童生殖器阶段的两性的假设——即,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统治的高点上——仅有一个器官,阴茎。因此,由于对阴茎的关注引发了儿童对出生问题的解释、对性别的认同,确定自己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的位置。这一位置的确定对于人格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心理学空间)eY^+f+uH d$q

俄狄浦斯情结对于人格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在他的第二个拓扑结构中,即它我,自我和超我这个人格三分的结构,尤其是对超我和自我理想的影响。弗洛伊德将这个结构在内在的人格的拓扑结构的起源中起的作用与俄狄浦斯情结的衰弱及进入潜伏期相联系。他强调[2],对于这个情结的一个解除,如果自我的获得没有比这个情结的压抑更多,后者就持续在它我中的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下,最后它将表现在它的病理性的效果上因此,人格结构的问题涉及到认同和俄狄浦斯情结的解体这两方面的作用。 心理学空间eQW+E#Y{i`

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论述了三种情况的认同的作用[3]。第一,认同作用是与另一个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它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作用。小男孩会表现出对他的父亲的特别兴趣——他愿意像他一样长大,并成为像他那样的,处处都要取代他的位置。这种认同稍后,男孩子开始按依恋形式形成向他母亲的真正的对象投注。而正常的俄狄浦斯情结源于这二者的融合。当小男孩注意到,父亲横阻在他和母亲之间的时候,他与父亲的认同就带有敌意的色彩,他可以就他母亲本身而取代他父亲。认同作用从一开始就是矛盾心理的,他能如此容易地转变成一种柔情的表达——就像转变成排除某人的愿望一样,就像力比多组织最早的口欲期的衍生物一样行动——通过将渴望和珍视的对象吃掉而被同化,并以此消灭对象本身。这一点也不难在人类学的资料中找到证实。食人俗在人类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过。文献记载古代北美洲的休伦人如见所杀的人很勇敢,便把他的心取烘烤,割成小块给男的儿童吃,可以获得死者的勇气。许多非洲的部落和南海群岛的土人也为这一动机而食人[4] 心理学空间WHj5{6a(IC%H

回到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除上,弗洛伊德论述道,与父亲认同的随后发展容易被忽视。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俄狄浦斯情结发生了转向,父亲被当成是一种女性气质的对象——性本能直接要求满足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与父亲的认同就成为与父亲对象联系的前驱。同样的情况——经必要的替换——也适用于女婴。与父亲认同和选择父亲作为对象之间的区别,容易用公式陈述出来。在前一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父亲就是这个人想要成为的东西;在后一种情况下,父亲就是这个人想要占有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种区别依赖于这种联想是依附于自我的主体还是依附于自我的客体。 心理学空间H&x1B,wTL(A(Si

第二,把自己置于与别人同样情境的可能性或愿望为基础的认同,完全不考虑被模仿人的任何对象关系。一个人的自我在某一点上感知到与另一个人的自我有意义的类似性,认同作用可能随着对某些个别人分享的共同性质产生任何新感觉而出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属于这类认同作用的性质——以重要的情感共同性质为基础。

i+}"A{2Fkz0

第三,认同作用以退行的方式成为对力比多对象联系的一种替代,正像靠对象内向投向自我一样。如一个小女孩产生了与她母亲同样的痛苦症状。认同机制可能来自于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况下,它代表女孩子取代她母亲的敌意愿望,该症状表达了她对她父亲的对象爱。在一种罪恶感的影响下,致使她替代母亲的愿望得以实现:“你想要成为你的母亲,现在你成了。”这也是癔症结构的完整形式,另一种情况也可以是症状与所爱的那个人的症状是一样的,如同《少女杜拉的故事》中,杜拉模仿她的父亲的咳嗽一样[5]。在这种情况下,认同机制替代对象选择而出现,对象选择被退行到认同机制。这里说明了认同是情绪联系的最早而又最原始的形式,对象选择退行到认同作用中,而将自我表现为对象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有模仿他不爱的人,有时模仿他爱的人。这种认同作用是部分的,仅仅从他的对象人那里吸取单一的特性。

1A2Lv8r/m0

除了这三个方面,弗洛伊德还将认同作用扩展到心理学的“感情移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理解他人内心存在的,而对自我又是陌生的东西中起最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理想从自我中分离出来。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如果在俄狄浦斯情结意义上不同寻常地长期而强烈固着于他的母亲。但在青春期结束后,当他面对通过对象选择代替他母亲的时候,情况将出现转变:这个年轻人不是放弃他母亲,而把自己与她认同;他把自己转变成他母亲,现在为他自己寻找他的自我的对象——他能给这个对象以他从母亲那里体会到的爱和关怀。这将导致同性恋倾向。这一点与儿童因失去心爱的东西而认同它,将自己变成它的情形是类似的。弗洛伊德引用了1920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发表的观察报告[6]

,@I)oTb SX fc7Y0

不幸失去一只小猫的一个儿童直截了当地宣称,现在他自己就是那只小猫,并因此在地上到处爬行,不在桌上吃饭等。这是对象内投射有结果,但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空间zRExpd(`C7C

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用自我理想这个术语来解释了对于真实的或感情上失去所爱的对象而表现出的忧郁症的情感移入的机制。他发现忧郁症[7]的主导特征是对自我残酷的自贬,并与无情的自我批评和痛苦的自我责备结合在一起,这种蔑视和这些责备指向对象,代表自我向对象的报复。对象的阴影落在了自我身上。这表明,自我被划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反对另一半。它包含着自我的良心和批判力,甚至在正常时刻对自己持批判态度。自我形成了某种能力,使自己从其余的自我中分离出来,并与它们发生冲突。我们称之为“自我理想”。其功能是自我观察、道德良心、梦稽查及压抑。它是幼稚的自我从中享受自足的原始自恋的后续。自我理想从环境的影响那里逐渐收集环境施加给自我,而自我又不能达到的要求,于是,当一个男人不能被他的自我满足时,仍然可能在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中找到满足。当自我中的某些东西与自我理想相符合时,总是出现狂喜的感情。而罪恶感及自卑再此也能理解为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的紧张的表现。从症状学的角度来看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关系。弗洛伊德分析,在躁狂症病例中,自我和自我理想融合在一起,以致处于狂热和自我满足的心境并不被自我批评所困扰的这个人,他的自责全部被快乐取消了,而忧郁症的悲伤是他自我的两种动因之间的尖锐冲突,过于敏感的自我理想无情地谴责处于自卑和自贬错觉中的自我。

S#l w&L m0

在《自我与它我》中,弗洛伊德对自我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将自我解释是它我的一部分,是通过知觉-意识的媒介已被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而改变的那一部分。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它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它们中本能所起的作用。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情欲的它我成对照。 心理学空间!PY ^Q"o$XU

弗洛伊德还认为,除了前意识知觉系统的影响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对形成自我并使之从它我中分化出来发挥作用。一个人自己的身体,首先是它的外表,是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皆可由此产生的一个地方。这一点可以像任何其他客体一样被看到,但它把两种感觉让给了触觉,其中一个相当于内部知觉。自我首先是一个身体的自我;它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实体,而且它还是一种表面的投射。自我基本上是从身体的感觉中派生的,主要是从身体表面产生的那些感觉获得的。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身体表面的一种心理投射,它代表心理结构的外现。 心理学空间2Y4wB N$wNZ8g

弗洛伊德在《自我和超我》中,假定自我中存在一个等级,一个自我内部分化的阶段,即“自我理想”或“超我”。由此,他解释在忧郁症那里,是失去了的对象又在自我之内恢复原位。也就是对象贯注被一种认同所取代,这种替代作在形成性格方面起很大的作用[8] 心理学空间6NM:Oy1x#f G [

最初,在人的一生的原始口腔期,对象贯注和认同作用是很难互相区别开的。弗洛伊德假设对象贯注在以后是从它我中产生的,在它我中性的倾向是作为需要而被感觉到的。在开始的时候,还不很强壮的自我就意识到了对象贯注,要么默认它,要么通过压抑过程来防备它们。用认同作用代替对象选择的一个有趣的类似情况可以在民族的信仰里和以此为基础的禁忌里发现,即被吸收为食物的那些动物的属性成了食用它的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心理学空间'pM/l \,u1gmS}*u

当一个人不得不放弃对象时,在他的自我中会发生对象在自我中的复位。通过心力内投,一种退行到口腔期的机制,可以使自我更容易放弃一个对象。这种认同作用可能是它我能够放弃对象的惟一条件。由此,自我的性格就是被放弃的对象贯注的一种沉淀物,它包含着那些对象选择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对象选择向自我的转化,使自我获得对它我的控制。当自我认同为对象的特征时,便把自己作为一个爱的对象强加给它我。这样发生的从对象力比多向自恋力比多转化,从而达到了对性目的的放弃,这是一种失性欲化的过程,是一种升华作用。

X7D)M |"UC!GkM/F0

如果认同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认同的数量而多强大,且互相不容,使认同作用被抵抗而互相阻断,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或形成多重人格,各种认同作用轮流占有意识。

A'E5`iR r3p~v0

童年最早期的第一次认同作用的影响是普遍和持久的。这可以追溯到自我理想的起源。它源自一个人的第一个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认同作用,以父亲自居的作用,这是在每个人的史前期就曾发生的。弗洛伊德认为这不是最初对象贯注的结果,而是一种直接的,即刻的认同作用,比任何对象贯注都早。也可以说是以父母自居的作用,因为在儿童获得性别差异的确切知识之前,他还无法区别他的父亲的母亲的价值,弗洛伊德在此简化了只讨论以父亲自居的作用。

cxBNlI0

回到俄狄浦斯情结中,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发展了对他母亲的对象贯注,最初和母亲的乳房有关,这是最早的依赖原型,男孩以父亲自居的方法来对付他的父亲,这两种关系曾同时存在,直到对母亲的性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而把父亲看作是他们的障碍,这就引起俄狄浦斯情结。于是以父亲自居的作用就带上敌意的色彩,并且变成了希望驱逐父亲以取代他对母亲的位置,男孩对父亲的关系就有了心理上的矛盾。 心理学空间DJ}!wgf2s0It

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退化,男孩对母亲的对象贯注就必须被放弃。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决定了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弗洛伊德分析了俄狄浦斯情结瓦解的原因[9]。弗洛伊德论述,对于一个增长到一定程度的俄狄浦斯情结揭示了它作为儿童早期性欲发展阶段的中心现象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服从压抑,俄狄清浦斯情结被瓦解,并且随后进入潜伏期。女孩喜欢认为自己是父亲最爱的人,但是这个时刻,她不得不忍受父亲的严厉的惩罚;男子将他的母亲视为他的私有财产,但是在这一时刻,他发现母亲对他的爱转移了父亲那里。这个经历伴随着期望的满足感的缺失,不断对想得到的孩子以拒绝,最终会导致这孩子从他的没有希望的渴望中离开。以这种方式,俄狄浦斯情结将从它的成功的缺乏,从它的内在的不可能性的作用中走向它的毁灭;另一种方面,认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瓦解,就像小孩的乳牙要脱落一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判断是相容的,二者是将个体发生的观点与系统发生的观点并列放置的空间。

p-p#@xK%U0

另外,弗洛伊德强调了阴茎这一器官的作用。这个器官是怎样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呢?弗洛伊德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中,对其作了论述[10]。他认为,由于孩子对阴茎的关注引发了儿童对出生问题的解释、对性别的认同,确定自己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的位置等一系列的探索。在这个时期,阴茎只是男性的,女性的生殖器还没有被发现。这个生殖器阶段,是与俄狄浦斯情结同时期的,不能进一步发展到确定的生殖器组织,而是被淹没的,并由潜伏期取得成功。当男孩子的兴趣转到了他的生殖器的时候,他开始表现出独立意识开始建立,并且他发现成人不赞成他的这些行为。弗洛伊德解释引起儿童的生殖的生殖器官的毁灭是阉割威胁。而且所有的孩子都通过这个阶段,他们为失去身体上这个具有很高价值的部位做好了准备。弗洛伊德并不强调最初失去的身体重要部——母亲乳房的重要性。他着重阐述了阴茎的作用。他认为最终毁掉了他的不信任的观察是瞥见了女性的生殖器。那此为拥有阴茎而荣耀的孩子,有了一个对小女孩的生殖器的观察,这也不能有助于他确信这些与他如此一样的人是没有阴茎的事实。为此,失去他的阴茎就成了可想象的,并且阉割焦虑自身开始起了延时效果。

G3m\*a)MK2x0

孩子的阉割恐惧,代表了俄狄浦斯对父母的态度,他的手淫仅是属于这个情结的生殖的性兴奋的释放。手淫贯穿他以后的时期,并在俄狄浦斯的关系中拥有它的重要性。他将取代他的父亲,以一个男性的行为像他的父亲那样与他的母亲有性交。儿童对性交的满意的构成仅有一个含糊的概念,但是阴茎肯定是起了作用的,因为他自己的性器官的感觉证实了这一点。到目前他还没有机会去怀疑女性拥有阴茎。但是现在他对阉割的可能性的接受,他对女性被阉割的认识,使他从俄狄浦斯情结中获得满足的两种方式结束了。对于两种失去阴茎所担负的——男子的一种是导致一种惩罚的结果,对女性的是作为一种前提。如果在俄狄浦斯情结的领域中爱的满足是以付出孩子的阴茎为代价,那么在他对自己身体部分的自恋的兴趣和他的力比多投注到父母的客体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个冲突。在这个冲突中,这些力量中的第一个通常胜利:孩子的自我从俄狄浦斯情结中离开。

%`-M |] Iv/G0

弗洛伊德在构建人格结构的理论中,假设了超我的形成过程。他假设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孩子的自我从这一情结中撤离,客体投注被放弃并由认同而取代。父亲或父母亲的权威被内化成自我,并在此形成了超我的核心,它接替了父亲的严厉并使乱伦禁忌变成永久性的,并保证自我从力比多的客体投注中返回。属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力比多的倾向部分是无性欲的和升华的,一部分是对他们的目标和对转变成情感的冲突的禁止。一方面,这整个过程已经保留了生殖器——已经转移了失去它的危险——并且,另一方面,已经使它瘫痪——已经除去了它的功能。这个过程引导进入了潜伏期,这个时期中断了儿童的性欲的发展。 心理学空间*K'Z;|:m7p4^Z'S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11],承认 “压抑”使自我从俄狄浦斯情结中离开,尽管后来的压抑大部分转成对超我的欣赏,在这种情形下超我刚形成。但是弗洛伊德讨论的过程远比压抑更多。即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如果自我事实上没有获得对这个情结更多的压抑,而后来持续在它我处于无意识状态并将表现出它的病理效果。

w:v+A J4YA0

通过弗洛伊德的观察,在他的论述中展示了生殖器官、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情结、超我和潜伏期的形成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使俄狄浦斯情结的毁灭是由于阉割威胁产生的陈述变得有理由。但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是不足的,因而必须将它们放在一个新的视角。因为在此阶段讨论的阉割威胁只涉及男孩,他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女孩中是怎样与她的发展相符合的。

!}Sk\h1{h!hX0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认为[12],女性也发展了一个俄狄浦斯情结,一个超我和一个潜伏期,也能将其归为一个生殖的组织和一个阉割情结。但是情况与男孩子不同。因为形态学上的区别必定会在精神发展中找到不同的表达。小女孩的阝月蒂最初表现的就像男孩的阴茎一样,但是当她与不同性别的玩伴做了比较后,她感觉到了她的阝月蒂“很糟糕”[13]并且她感到这就像一个她的错误一样让她感到自卑。她暂时用她的希望安慰自己她希望等她长大一点后,她会有和男孩一样大一点的附属物。这里女人的男性情结分枝了。如果一个女孩不能理解她缺少阴茎是女性的特征,她则通过假设来解释很早的时候她有一个和男孩一样大的阴茎后来被割掉了。本质上的不同的是女性以接受阉割情结作为一种伴随的事实,相反男孩恐惧它的发生。 心理学空间,?i)_$uHN2aO)U

弗洛伊德观察到,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比起男孩简单得多,她很少超越到取代母亲的位置及采取女性的态度对待她的父亲。放弃阴茎而没有补偿对于女孩是不能忍受的。她滑向——沿着一个象征性的等价物,可以说——从阴茎到孩子。在这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一个希望从父亲那得到一个孩子作为礼物——生一个他的孩子的欲望上达到顶峰,这是一个长时间的保留。俄狄浦斯情结以后逐渐被放弃了,因为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这两个愿望——拥有一个阴茎和拥有一个孩子的愿望——保留强烈的投注在无意识中,并且有助于女性以后性角色的准备。

(K&rzo\Y*Kp0

在个体成长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一个体生长中它的位置可被两种情况之一所取代:要么以母亲自居,要么加强以父亲自居的作用。第二种情况,可以把对母亲的深情关系在一定限度内保留下来。这样,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除将加强男孩性格中的男子气。小女孩身上俄狄浦斯的结果,就以加强以母亲自居的作用建立起来。使女性性格固定下来。 心理学空间5f;_8XI.z\B

由于这些认同作用并不把被放弃的对象吸收到自我中去,女孩子如果不再把父亲看作恋爱对象之后,就把自己的男子气突出出来,并以父亲自居,以失去的对象自居来代替以母亲自居。在两种性别中,男性女性倾向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是以一种以父亲自居还是以母亲自居的作用。这是雌雄同体借以取代后来发生了变化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更为重要,这种情结是双重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并且归之于最初在童年表现出来的那种雌雄同体:就是说,一个男子不仅对其父亲有一种矛盾态度,对母亲有一种深情的对象选择,同时他还像一个女孩那样,对他的父亲表现出深情的女性态度,对母亲表示相应的敌意和妒忌。弗洛伊德对两性并存的信念,在《性学三论中》(1905d)第一版中,有所阐述。“如果不考虑两性并存,我认为,我们不可能理解在男人和女人所观察到的实际的性表现。在很多情况下,俄狄浦斯情结的构成成分总要有一方或另一方消失,形成一个系列,即一端是正常的、积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另一端则是倒置的、消极的俄狄浦斯情结,而中间的成分将展示两个成分中占优势的那种完全的类型。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它所包含的四种倾向将以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组织起来,以产生一种父亲认同作用和母亲认同作用。父亲认同作用将保留原来属于积极情结的对母亲的对象关系,同时取代以前属于倒置的情结的父亲的对象关系。任何个体身上两种认同作用的相对强度总要在他身上反映出两种性的倾向中的某一种优势。 心理学空间nNt:R4V0D

弗洛伊德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支配的性欲期的广泛普遍的结果可以被看作是在自我中形成的一种沉淀物,是由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这两种认同作用构成的。自我的这种变化保留着它的特殊地位,它以一种自我理想或超我的形式与自我的其它成分形成对照。

8Eh'zJ T&S)P_\0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不仅是被它我的最早的对象选择所遗留下来的一种沉淀物,它也代表反对那些对象选择的一种能量反相作用。它和自我的关系具有两面性,即“你应该如此”和“你绝对不能如此”。自我理想的两面性,是由于自我理想有对俄狄浦斯情结施加压抑的作用。孩子的父母特别是父亲被看作是实现俄狄浦斯愿望的障碍。这样,一个幼小的自我便得到了强化,通过在自身之内建立这个同样的障碍以帮助进行压抑。做到这一点的力量是从父亲那借来的,这种借出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行动,超我保持着父亲的性格,当俄狄浦斯情结越强烈,并且越迅速地屈从压抑时,即在权威、宗教教义、学校教育和读书的影响下,超我对自我的支配,愈严厉,以良心的形式或以一种无意识的罪疚感的形式而表现。 心理学空间j @S4A&l.[ x^%H

超我的起源来自两个因素,一个是生物因素,这表现在人类在童年时期长期存在着无能和依赖性;另一个是历史性,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事实及压抑,都与力比多潜伏期的发展有关。 心理学空间0r9Z[6pT8sx

在涉及到精神分析不顾及人类本性中较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的意见时,弗洛伊德仍然以精神分析的实践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自我与它我》中指出,在自我理想或超我中,确有那种更高级性质,它是孩子和父母关系的代表,当人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这些更高级性质了。因此,弗洛伊德将自我理想称为是[14]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者,也是它我的最强有力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比多变化的表现。通过建立这个自我理想,自我掌握了它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时使自己处于它我的支配下。自我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和它形成对照,是内部世界的代表,是它我的代表。自我和理想之间的冲突,反应现实的东西的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

&~/^8]9h\&}7N x0

因此,弗洛伊德认为,通过理想的形成,生物的发展和人类种族所经历的变迁遗留在它我中的一切痕迹就被自我接受过来。自我理想和每个人在种系发生上的天赋——他的古代遗产,有最丰富的联系。因此,这种每个人心理生活中最深层的东西,通过理想的形成,才根据人们的价值标准变成了人类心灵中最高级的东西。因而,自我理想在一切方面都符合人类的更高级性质。并且,他强调就其是一种取代父亲的渴望而言,自我理想包含着一切宗教都由此发展而来的萌芽。随着儿童的长大,父亲的作用就由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继续承担下来;他们把指令和禁律权都交给了自我理想,并且继续以良心的形式行使道德的稽查作用。在良心的要求和自我的实际表现之间的紧张是作为一种罪疚感被经验到的。社会情感就建立在以别人自居的基点上,建立在有同样的自我理想的基点上。

)~ N Ax@#E-?mFP0
 

[1] 参见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nlysis,by Jean Laplanche et J.-B.Pontails. Translate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niet Lagache,The Hogarth Press Ltd.1973,P285]心理学空间1y ANX5?

[2] 参见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nlysis,by Jean Laplanche et J.-B.Pontails. Translate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niet Lagache,The Hogarth Press Ltd.1973,P284。

T9zn~gl0

[3] 参见弗洛伊德文集,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第七童,认同作用,第77-78页。 心理学空间R9A Q_c'N{a)}%z

[4] 参见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北京。

K9Rb$N;l G/W;]0

[5] 参见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著,文荣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第一版。

_,h2_6Pl8wai y z l&Q0

[6] 参见弗洛伊德文集,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第七童,认同作用,第80页。

~)M,cY#Lt0

[7] 注:弗洛伊德习惯上用“忧郁症”(melancholia)一词表达现在被称为“抑郁症”(depression)的那些状态。参见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注解2,第80页。

8^T'@6q&w4u q(iu0

[8] 参见弗洛伊德文集,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自我与本我,第129页。心理学空间up6elAJ6Tr6q

[9] 参见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标准版”,第十九卷 P173179页。 心理学空间(XZ%T%{H%T}

[10] 参见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标准版”,第十九卷 P173179页。 心理学空间 Zrk/X+o Q Z)Br,k

[11] 参见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标准版”,第十九卷 P173179页。

wr1e)ld*P-V^U0

[12] 同上。

,N Sah9~ i;R6NZ0

[13] 注:参见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标准版”,第十九卷 ,注解2:字面意思是:很短小,第178页。

7h0v`7`*|;Qp0

[14] 参见弗洛伊德文集,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自我与本我,第133-134 页。心理学空间-Aj5SWM-~.S ?Q1]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45678910111213
«NEW IDEAS ABOUT THE OEDIPUS COMPLEX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爱列屈拉情结»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