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下面的讨论基于吉尔伯特·穆拉利(Gilbert Murray)著名的《奥瑞斯忒亚》译本。我打算考虑这个三部曲的主要角度,是剧中人物显露出的各种象征角色。
首先让我对这三段剧目给出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一部:《阿伽门农》。英雄阿伽门农在劫掠特洛伊之后凯旋归来,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用虚伪的赞美和钦佩接待了他,她说服他走进一间铺着珍贵挂毯的房子。有一些迹象表明,后来在阿伽门农沐浴时,她就是用这件线毯包裹住他,使他无力反抗。她用战斧杀了他,接着以一种大获全胜的姿态出现在长老们面前。她认为她的谋杀是正当的,是对伊菲吉妮雅的牺牲的报复。因为阿伽门农下令杀死了伊菲吉妮雅,以便使风向有利于到特洛伊的航行。
然而,克吕泰墨斯特拉对阿伽门农的报复,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对其孩子的悲痛而引起的。当阿伽门农不在期间,她爱上了他的头号敌人艾吉赛特斯,因此她面临着被阿伽门农报复的恐惧。显然,要么是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她的情人被杀,要么就是她必须杀死她的丈夫。除了这些动机之外,她还给人以深深恨他的印象,这清楚地显示在她对长老们宣布、欢呼他的死亡的时候。在这些感觉之后很快便出现了抑郁。她监禁了艾吉赛特斯,因为他想要立即用暴力镇压长老会中的反对意见,她恳求他:“别让我们为血腥所玷污”。
三部曲的第二部《奠酒人》,处理的是奥瑞斯忒亚,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他的母亲送走了。他在父亲的丧礼上遇到了伊莱克特拉。伊莱克特拉深怀着对母亲的敌意,克吕泰墨斯特拉在一次骇人的恶梦之后,派遣了一名女仆和伊莱克特拉一同到父亲阿伽门农的坟前奠酒。主持奠酒仪式的头领暗示伊莱克特拉和奥瑞斯忒亚,彻底的报复就是杀死克吕泰墨斯特拉和艾吉赛特斯。她的话为奥瑞斯忒亚确认了特尔斐神谕给他的命令——最终来自阿波罗的命令。
奥瑞斯忒亚假扮成一名旅行的商人,在其朋友皮拉德斯的陪同下进入皇宫,为了不在那里被认出来,他告诉克吕泰墨斯特拉:奥瑞斯忒亚已经死了,克吕泰墨斯特拉表现出哀悼的神情。然而,她并没有完全相信,这表现在她派人请来艾吉赛特斯,传讯说他可以跟他的持矛士兵一同前来。女仆的领导者压下了这个讯息;艾吉赛特斯单独一人到达,而且没带武器,于是奥瑞斯忒亚杀了他。一个仆人通知克吕泰墨斯特拉有关艾吉赛特斯的死讯,她觉得自己也深陷险境之中,于是她取来了她的战斧。奥瑞斯忒亚真的威胁要杀她;但是她并没有跟他战斗,反而苦苦哀求他绕了她的性命。她也警告他说厄里倪俄斯会惩罚他【译按:在传说中,复仇女神厄里倪俄斯的职责便在于惩罚任何杀害家族血亲的罪犯】。他不顾她的警告,杀了自己的母亲,厄里倪俄斯便立刻出现在他面前。
第三部《复仇女神》开场时数年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奥瑞斯忒亚一直被亚瑞追捕,远离他的家乡和父亲的王位。他试图抵达特尔菲城【译按:希腊古都,以阿波罗的神谕建造】,希望在那里能够被赦免。阿波罗建议他去恳请代表正义与智慧的雅典娜。雅典娜为此安排了一场审判,她找来了一些雅典最智慧的人,在这场审判前,阿波罗、奥瑞斯忒亚和厄里倪俄斯提出证据。赞成和反对奥瑞斯忒亚的投票数是相等的,而拥有决定票的雅典娜支持赦免奥瑞斯忒亚。在进行过程中,厄里倪俄斯一直固执地坚持奥瑞斯忒亚必须受到惩罚,复仇女神并不打算放弃她们的猎物。然而,雅典娜向她们承诺她会和她们分享她在雅典的权利,她们也依然永远都是法律和秩序的守护者,并将会因此而受到尊荣和爱戴。她的承诺和言论在厄里倪俄斯中产生了一种改变,使她们变成了“仁慈”的欧墨尼德斯。她们同意奥瑞斯忒亚被赦免,于是,奥瑞斯忒亚回到了祖国成为了父亲的继承人。
在尝试讨论《奥瑞斯忒亚》中那些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方面之前,我希望重述我对早期发展的某些发现。在对小孩子的分析中,我发现了一个残忍的、迫害的超我,同时存在于跟被爱的甚至是被理想化的父母的关系中。回溯性地,我发现在生命最初的三个月期间,破坏冲动、投射与分裂在其中达到巅峰,骇人与迫害的形象都是婴儿情绪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时,它们代表着母亲骇人的方面,用所有的邪恶威胁着婴儿,他处于对原始客体感到怨恨和暴怒的状态中。虽然这些形象为对母亲的爱所反制,但是它们是极大焦虑的原因【1】。从一开始,内摄和投射就在运作着,它们是第一个基本客体(母亲的乳房与母亲)内化的基础,无论内化是她骇人一面还是内化她好的一面。这种内化是超我的基础。我试图说明,即使是跟母亲具有爱的关系的孩子,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被她吞噬、撕裂和摧毁的恐惧【2】。这些焦虑虽然已被逐渐发展的现实感所修正,但是在整个早期童年期仍然或多或少地持续着。
这类性质的迫害焦虑,是偏执—类分裂状态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前几个月的特征。它包括了一定程度的类分裂退缩,也含有强烈的破坏冲动(对此的投射创造了迫害客体),以及将母亲的形象分裂为一个非常坏的部分与一个理想化的好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分裂过程,诸如裂成碎片与强烈的推动力,将骇人的形象驱逐至无意识的深层之中【3】。在此阶段期间达到顶点的诸多机制中,有一种是否认所有骇人的情境;这与理想化有密切关系。从最早的阶段开始,这些过程便会受到重复的挫折经验所增强,而挫折是永远无法完全避免的。
骇人的形象无法被完全分裂出来,这是小婴儿焦虑情境的一部分。再者,对恨与破坏冲动的投射只有到某一点时才能成功,在此之前,被爱的母亲与被恨的母亲之间的分割便无法完全得到维持。因此,婴儿无法完全逃离罪恶觉,尽管在早期阶段这些罪恶感只是转瞬即逝的。
所有这些过程都紧密联系着婴儿对象征形成的冲动,并构成了其幻想生活的一部分。在焦虑的冲袭下,挫折加上没有足够的能力表达他对其所爱客体的情绪,就驱策着他将情绪和焦虑转移到周遭的客体之上。这种转移首先出现在他自己身体的许多部分上,也出现在母亲身体的许多部分上。
孩子从出生中体验到的冲突源自于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挣扎,而这两种本能又表现在爱与破坏的冲动间的冲突之中。它们两者都采取了多重的形式,且具有很多分支。因而,举例而言:忿恨增加剥夺的感觉,这种剥夺的感觉在任何婴儿的生命中都是从不缺少的。母亲的喂养能力是钦慕的来源之一,而对这种能力的羡慕则是破坏冲动的一个强烈刺激。在羡慕中固有的事情便在于,它以损坏和摧毁母亲的创造力为目标,而母亲的创造力同时又是婴儿所依赖的;这种依赖又增强了憎恨和羡慕。一旦与父亲的关系介入,便会对父亲的潜能和力量产生钦慕,这又再度导致了羡慕。逆转早期情境与战胜父母的幻想,是小婴儿情绪生活中的要素。来自口腔、尿道和肛门来源的施虐冲动,在这些针对父母的敌意感觉中获得了表达,这又反过来引起了更大的迫害与为他们所报复的恐惧。
我发现,小孩子频繁的恶梦和恐惧症,都源自于迫害性父母的恐怖,它们经由内化构成了残酷超我的基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在于,尽管父母对孩子有爱和情感,孩子还是会产生一些威胁性的内化形象;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我发现了对此现象的解释:孩子将自身的憎恨投射到父母身上,对受制于父母力量的忿恨又会增加这样的投射。这种观点似乎一度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有所矛盾,他认为超我主要来自内摄惩罚和约束的父母。弗洛伊德后来同意了我的观念,即孩子投射到父母身上的恨与攻击,在超我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逐渐更清楚地看到内化父母的迫害层面,其必然结果便在于他们的理想化。从一开始,在生本能的影响之下,婴儿也内摄了一个好客体,而焦虑的压力则导致了理想化这个客体的倾向,这对超我的发展有一些影响。在此我们想起了弗洛伊德(1928)的观点,在他关于《幽默》的文章中,他提到父母的友善态度会进入小孩的超我(S.E.21,第166页)。
当迫害焦虑仍然处于上升之中,早期的罪恶感与抑郁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体验为迫害。逐渐地,随着自我的强度增加,与完整客体的关系出现更大的整合与进步,迫害焦虑就会在力量上有所丧失,抑郁焦虑便居于主导。更大的整合意味着:恨在某种程度上为爱所缓和,爱的能力增强,被恨并因此而骇人的客体与被爱的客体之间的分裂有所减弱。转瞬即逝的罪恶感——联系着无能阻止破坏冲动伤害所爱客体的感觉——增加且变得更令人痛苦。我将此阶段描述为抑郁状态,而我对儿童及成人的精神分析经验也证实了我的发现:穿越抑郁状态会导致一些非常痛苦的感觉。在此我无法讨论更强大的自我发展出来处理抑郁与罪恶感的多重防御。
在此阶段,超我被感觉为良心;它禁止谋杀与破坏的趋向,并联系着孩子对真实父母的引导及约束的需要。超我是人性中无所不在的道德法律的基础。然而,即使在正常的成人身上,在强烈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之下,分裂的冲动与分裂的危险、迫害的形象,也会短暂地再度出现并影响超我。这些焦虑于是就被体验为近似婴儿的恐惧,虽然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
孩子的神经症越是强烈,他就越是无法引起对抑郁状态的过渡,而抑郁状态的修通也为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之间的一种摇摆不定所阻碍。在这一早期发展中,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对偏执—类分裂阶段的退行,而一个较强的自我与较大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则会导致对其精神现实有更大的洞识,并使他能够修通抑郁状态。如我所指出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此阶段没有迫害焦虑。事实上,尽管抑郁的感觉居于主导,但是迫害焦虑也是抑郁状态的一部分。
痛苦、抑郁与罪恶感的体验——联系着对客体较大的爱——激起了进行补偿的冲动。这种降低了联系于客体的迫害焦虑,因而使客体变得更加值得信赖。所有这些改变都表现在充满希望之中,是与超我严厉的降低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抑郁状态得以成功的修通——不仅在其婴儿期的巅峰期间,也在整个童年期和成人期中——那么超我就会被主要感受为引导并约束破坏冲动的力量,而其某些严厉性也会有所减弱。当超我不过于严苛时,个体就会受到其影响的支持与帮助,因为超我强化了爱的冲动,并增进了朝向修复的倾向。当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倾向,并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改善时,这种内部过程的一个对应便受到父母的鼓励。
在回到《奥瑞斯忒亚》和我从其中就心理生活做出的结论之前,我想处理一下希腊文中关于“傲慢”(hubris)的概念。吉尔伯特·穆拉利的定义是:“一切生物所犯的典型之罪,在诗中都称为‘傲慢’,这个词通常被译作‘自傲’或‘骄傲’……傲慢想要摄取更多、突破界限、破坏秩序;紧跟着它的是重建这些的正义及公正。傲慢¬要接受正义的裁决,骄傲招致衰落,罪恶受到惩戒,这种规律是以希腊悲剧为特色的哲学抒情诗最常见的主旨。”
在我看来,傲慢之所以显得如此罪恶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某些在感觉上对他人与对自己有危险的情绪为基础的。这些情绪中最重要的一种是首先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贪婪;它伴随着对被母亲惩罚的期待,因为母亲遭到他的剥削。贪婪联系着“摩瑞亚”(moria)的概念,这在吉尔伯特·穆拉利所撰写的导论中有详细的说明,摩瑞亚代表着众神分配给每个人的份额;当摩瑞亚超出限度时,众神的惩罚就会随之而来。对这种惩罚的恐惧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即贪婪和羡慕首先被体验为是针对母亲的,她在感觉上被这些情绪所伤害,并经由投射在孩子心里变成一个贪婪且忿恨的形象。因此她便作为惩罚的来源、神的原型,为人们所恐惧。任何摩瑞亚的超出限度,在感觉上都是与对他人拥有物的羡慕密切相关的;作为结果,迫害恐惧便经由投射被唤起——害怕他人会羡慕并摧毁自己的成就和拥有物。
“……俗语有言,很少有人
会不怀羡慕地去爱一个财富兴旺的朋友;
羡慕的毒药深入人心,加倍了生命带来的
一切痛苦;他既要照料自己的伤痛,
又觉得别人的喜悦像一个诅咒。”
凌驾别人、憎恨、想要摧毁并羞辱他人的愿望,以及因为他们被羡慕而在对他们的摧毁中获得的快乐,所有这些早期情绪都首先是在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它们构成了“傲慢”的部分。每个孩子有时都会有一些羡慕,想要拥有别人的一些属性和能力,首先是母亲的,然后是父亲的。羡慕最初导向的是母亲的乳房与她能产生的食物,其实是针对的她的创造性。强烈羡慕的效果之一,便在于希望逆转这个情境,使父母无助、婴儿化,从这样的逆转中汲取施虐的快乐。当婴儿感到为这些敌对冲动所支配,并在他心里摧毁母亲的美好和爱,他就不仅感到被她所迫害,而且也感到罪恶感与好客体的丧失。为什么这些幻想对情绪生活有如此的影响,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是以一种全能的方式被体验到的。换言之,在婴儿心里,他们已经产生了效果,或着可能会产生效果,他变得要为所有降临在父母身上的麻烦和疾病负责。这就导致了一种持续的对丧失的恐惧,这种恐惧增加了迫害焦虑,并引起了因傲慢而受到惩罚的恐惧。
后来,如果在竞争性与野心这些傲慢的成分中,羡慕与破坏性居于主导,那么这些成分就会变成罪恶感的深层原因。否认可能会覆盖在这种罪恶感之上,但是在否认的背后,源自超我的斥责仍然在运作着。我认为我所描述的这些过程,是为什么根据希腊人的信念,傲慢在感觉上会如此强烈地遭受禁止与惩罚的原因所在。
婴儿唯恐凌驾他人及对他人能力的破坏会把人们变得羡慕且危险,这种焦虑在其后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通过抑制他们自己的天赋来处理这种焦虑。弗洛伊德(1916)描述过这样一类个体,他们无法忍受成功,因为成功唤起了罪恶感,而他将这种罪恶感特别地联系于俄狄浦斯情结。在我看来,这种人原本想要使母亲的孕育力相形见拙,并摧毁母亲的孕育力。这些感觉中的一些被转移给父亲与兄弟姐妹,后来又转移给其他人,于是恐惧他们的羡慕与憎恨;罪恶感在这个方面会导致对才能与潜力的强烈抑制。克吕泰墨斯特拉有一个相关的陈述激起了这种恐惧:“谁害怕羡慕,就是害怕变得伟大。”
现在我要用一些来自儿童分析的例子来证实我的结论。当一个孩子在其游戏中表达出他与其父亲的竞争时——他让一列小火车比一列大火车跑得更快,或者让小火车攻击大火车——后果通常就是迫害感与罪恶感。在《儿童分析的故事》中,我描述了有一段时间在每次会谈中,男孩都用他所谓的一场“灾难”(即将所有玩具都击倒)来作结束。在象征上,这对孩子意味着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摧毁自己的世界。在很多会谈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幸存者——他自己——而“灾难”的结果是一种孤独、焦虑并渴望他的好客体回来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来自一个成人的分析。有一个病人终其一生都在约束自己的野心和想要凌驾于他人的愿望,因此他无法充分地发展他的天赋。他梦到他站在一根旗杆旁,周围都是些孩子,他自己是唯一的大人。这些孩子依次试着爬上旗杆的顶端,但是都失败了。他在梦中想着,要是他尝试去爬但也失败了,那会逗笑这些孩子的。然而,事与愿违,他漂亮地完成了这件事,发现自己爬到了顶端。
这个梦证实并强化了他从先前材料中得出的洞识:他的野心和竞争性比之前允许自己知道的更强,且更具破坏性。在这个梦中,他轻蔑地将他的父母、分析师以及所有潜在的对手都转变成了无胜任能力和无助的孩子,只有他自己是大人。同时他企图阻止自己成功,因为他的成功意味着伤害和羞辱那些他同样爱戴且尊敬的人,于是那些人就变成了羡慕且危险的迫害者——孩子会嘲笑他的失败。然而,如梦所显示的那样,抑制其天赋的尝试失败了。他到达了顶端,并害怕这种结果。
在《奥瑞斯忒亚》中,阿伽门农全方位地展现了傲慢。他对所摧毁的特洛伊城人民没有感到任何同情,似乎觉得他有权力摧毁他们。只有在和克吕泰墨斯特拉谈到卡珊德拉时,他才提到征服者应该对被征服者有所悲悯的戒律。然而,因为卡珊德拉显然是他的爱人,他所表达的不仅是怜悯,而且还有为了他自己的快乐而保留她的愿望。另外,显然他对自己所造成的恐怖破坏感到骄傲。但是他所延长的战争,也意味着阿哥斯城人民的苦难,因为很多女人都守寡了,很多母亲都哀悼着她们的儿子;他自己的家庭也因为十年的干旱而受苦。因而,最后他回来时所引以为傲的一些破坏,伤害了一些他认为是他所爱的人。他的破坏性,包括对那些最接近他的人,可以解释为是针对他早期所爱的客体。犯下所有这些罪行的表面原因是报复对他弟弟的侮辱,帮助他弟弟重新得到海伦。然而,埃斯库罗斯【译按:希腊的悲剧诗人,西元前525—456年,《奥瑞斯忒亚》三部曲的作者】清楚地写道,阿伽门农也受到了野心的驱使,被称为“王中之王”满足了他的“傲慢”。
但是他的这些成功不仅仅满足了他的傲慢;它们还增加了他的傲慢,导致他性格的僵化和恶化。我们知道侍卫效忠于他,他家族的成员和长老们爱他,他的臣民渴求着他的归来。这一切都表明,他在过去比在胜利之后更具有人性。但是,当阿伽门农报告他的凯旋与特洛伊城的毁灭时,似乎不再可亲,也不再可以去爱。我要再次引用埃斯库罗斯的诗句:
“罪恶存在于这条道路。
因为明显可见的傲慢在那些骄傲的人身上酿成了
其自身的回归,当他们家中幸福的财富增多时,
连呼吸都会变得暴怒而血腥。”
他不受约束的破坏力,以及在权力与残忍上的荣耀,在我看来,指向了一种退行。在很小的年纪,小孩子——特别是男孩——钦慕的不仅是美好,而且还有权力与残忍,并且把这些属性归于他所认同但同时为他所恐惧的强有力的父亲。对于一个成人,退行可以复苏这种婴儿的态度并减少怜悯。
考虑一下阿伽门农所展现的过度“傲慢”,那么克吕泰墨斯特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正义”的工具。在《阿伽门农》一段非常生动的段落中,她在丈夫到达之前,向长老形容她眼见特洛伊城人民受苦的情形;她带着同情,对阿伽门农的成就没有表达出任何的钦慕。反而,在她谋杀阿伽门农的时候,傲慢支配了她的感觉,没有任何懊悔的迹象。当她再次向长老们演说时,她自豪于自己犯下的谋杀,并且对这件事感到得意洋洋。她支持艾吉赛特斯篡夺阿伽门农的王权。
阿伽门农的“傲慢”就这样受到“正义”的裁决,接着又是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傲慢,傲慢又再次受到奥瑞斯忒亚所代表的正义的惩罚。
关于阿伽门农在其成功的战役之后对其臣民与其家人的态度改变,我想要提出一些想法。如我早前提到的那样,他对延长战争而加诸于特洛伊人民的苦难缺乏同情,这是相当显著的。不过他又畏惧众神与即将发生的厄运,因此只能不情愿地进入那间屋子,踩上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女仆为他铺上的美丽挂毯。当他说起一个人必须当心不要招来众神的愤怒时,他表达的只是自己的迫害焦虑,而没有任何罪恶感。或许我先前提到的退行是可能的,因为善良与同情从未作为他性格的一部分被充分地建立起来。
相比之下,奥瑞斯忒亚刚犯下对母亲的谋杀,他便受制于罪恶感。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雅典娜在最后可以帮助他的原因所在。他对杀害艾吉赛斯特并不感到任何罪恶,然而杀死母亲却让他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他这么做的动机既是出于义务,也是出于对他所认同的死去的父亲的爱。少有迹象显示出他想要凌驾在她的母亲之上。这就表明,在他身上并没有过多的傲慢及其伴随而来的东西。我们知道,导致他犯下弑母罪行的原因,部分地在于伊莱克特拉的影响与阿波罗的命令。在他杀掉她之后,便立刻产生了对自己的悔恨与憎恶,这是由复仇女神立刻对他的攻击所象征的。看不到复仇女神的女仆首领非常鼓励他杀了母亲,她指出在他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还有他恢复了秩序,试图以此来安慰他。除了奥瑞斯忒亚之外没人能看见复仇女神的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内部的迫害情境。
如我们所知,奥瑞斯忒亚是遵从阿波罗在特尔斐给出的命令而杀死母亲的。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他内部情境的一部分。在某个层面而言,阿波罗在此代表了奥瑞斯忒亚自己的残酷与报复冲动,因而我们发现了奥瑞斯忒亚的破坏性感觉。然而,傲慢所包括的主要元素,诸如羡慕与胜利的需要,似乎在他身上并不是主导性的。
重要的是,奥瑞斯忒亚强烈地同情于被忽略、不快乐且悲伤的伊莱克特拉。因为他自己的破坏性是由他对被母亲忽略的忿恨所刺激出来的。她把他送去了陌生人那里,换句话说,她给他的爱太少了。伊莱克特拉憎恨的原初动机,显然在于她并没有得到母亲足够的爱,她想要被母亲所爱的渴望受到了挫折。伊莱克特来对其母亲的恨——尽管因阿伽门农被谋杀而有所加剧——同样包含着女儿与母亲的竞争,这种竞争集中在不让父亲满足母亲的性欲望之上。母女关系的这些早期紊乱是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4】。
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面,是由卡珊德拉与克吕泰墨斯特拉之间的敌对表现出来的。她们关于阿伽门农的针锋相对,说明了母女关系的一个特征——为了同一个男人的性满足而在两个女人之间产生的敌对。因为卡珊德拉曾经是阿伽门农的爱人,她也可以觉得像是一个女儿那样,真正成功地从母亲身边带走父亲,并因此期待着自于母亲的惩罚。这是俄狄浦斯情境的一部分,即母亲以憎恨来回应(或被感受为回应)女人的俄狄浦斯欲望。
如果我们考虑阿波罗的态度,有一些迹象表明,他对宙斯的完全顺从紧密联系着对女人的憎恨以及他颠倒的俄狄浦斯情结。下面这段文字便是以他的女性生育力的轻蔑为特征的:
“不曾在子宫的黑暗中孕育,
她却是一朵生命之花,因为女神
从不会生育……(指雅典娜)
尽管男子们都称她是孩子的母亲,
她却不是真正的生养者,她只是
照料着生命的种子。那播种的人
才是唯一的生养者……”
他对女人的憎恶,也成为他命令奥瑞斯忒亚弑母,且不管卡珊德拉对他而言有多么虚弱,他都坚持迫害她的原因之一。他性滥交的事实,并不违背他颠倒的俄狄浦斯情结。相较之下,他赞美几乎没有任何女性品质的雅典娜,并完全认同于她的父亲。同时,他对姐姐的欣赏,也可能表明了一种对母亲形象的积极态度。也就是说,一些直接俄狄浦斯情结的迹象并没有完全错失。
善良和助人的雅典娜没有母亲,她是由宙斯产生的。她没有对女人表现出任何的敌意,但是我认为这种缺乏竞争与憎恨,与她将父亲据为己有具有某种联系;他也回报了她的热爱,因为她在众神中有特殊的地位,而且众所周知是宙斯的最爱。她对宙斯的完全服从与热爱,可以被看作是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表达。她将其全部的爱都转向了一个唯一的客体,这可以用来解释她表面上免于冲突的自由。
奥瑞斯忒亚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可以从这个三部曲的不同段落中来推测。他责备母亲忽略了他,并且表达了对她的忿恨。不过,有一些迹象表明他与其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克吕泰墨斯特拉给阿伽门农提供的祭酒明显地受到奥瑞斯忒亚的重视,因为他相信这些祭酒正在唤醒父亲。当母亲告诉他,他婴儿时她是如何养育他并爱他的时候,他动摇了杀她的决定,并转而寻求朋友皮拉德斯的意见。还有一些迹象表明了他在一种正向俄狄浦斯关系中所指向的嫉妒。克吕泰墨斯特拉对艾吉赛特斯之死的哀伤,以及她对他的爱,激起了奥瑞斯忒亚的暴怒。在俄狄浦斯情境中,对父亲的恨可以转向另一个人,这是常见的经验,例如哈姆雷特对他叔叔的恨【5】。奥瑞斯忒亚理想化了他的父亲,而且,遏制对死去父亲的敌意与恨意通常比对活着的父亲来得更加容易。他对阿伽门农的伟大的理想化——伊莱克特拉也体验了这种理想化——导致他否认阿伽门农牺牲了伊菲吉妮雅,并且对特洛伊城人民的苦难表现出断然的残酷。在钦佩阿伽门农的同时,奥瑞斯忒亚也认同了这个理想化的父亲,而这是很多儿子克服其对伟大父亲的敌意与羡慕的方式。这些态度因其母亲的忽略与她对阿伽门农的谋杀而增加,从而构成了奥瑞斯忒亚的颠倒俄狄浦斯情结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曾提到过,相对而言,奥瑞斯忒亚是免于傲慢的,尽管他认同父亲,他还是比较容易产生罪恶感。在我看来,他在谋杀克吕泰墨斯特拉之后随之而来的痛苦,代表着形成抑郁状态一部分的迫害焦虑与罪恶感。这种解释似乎意味着,奥瑞斯忒亚因为他过度的罪恶感(由复仇女神所代表)而受着躁狂抑郁症之苦——吉尔伯特·穆拉利称他是疯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假定,埃斯库罗斯以一种夸大的形式说明了正常发展的一面。因为作为躁狂抑郁症基础的某些特征,并没有强有力地运作在奥瑞斯忒亚身上。在我看来,他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我将其当做是偏执—类分裂状态与抑郁状态之间转换的一个典型特征,罪恶感在此阶段基本上都被体验为迫害。当抑郁状态被达到并获得修通时——这在三部曲中是由奥瑞斯忒亚在艾瑞阿帕格斯法庭【译按:雅典的一座小山丘,古希腊最高法庭的所在地】上举止的改变来象征的——罪恶感便居于主导,而迫害则有所减弱。
这出戏剧提示了我,奥瑞斯忒亚可以克服他的迫害焦虑并修通他的抑郁状态,因为他从未放弃净化自己的罪行并回到人民身边的强烈愿望,他大概希望以一种仁慈的方式来统治这些人民。这些意图指向了补偿的冲动,这是克服抑郁状态的特征。他跟将其怜悯与爱激发出来的伊莱克特拉的关系,他即便受苦也从未放弃希望,放弃他对诸神的整个态度,特别是他对雅典娜的感激——这一切都意味着他对一个好客体的内化是相对稳定的,正常发展的基础已经铺设好了。我们只能猜测,这些感觉在最早的阶段以某种方式介入了他与母亲的关系,因为当克吕泰墨斯特拉提醒他:
“我的孩子,难道你就不会恐惧
折磨这乳房?难道你不曾在此酣眠,
吮吸着我给你的乳汁?”
奥瑞斯忒亚犹豫地放下了他的剑。养育者显示出的温暖,对他而言,提示了在婴儿期被给予与接受的爱。这个养育者可以是母亲的替代者;但是在某个点上,这种爱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母亲。当奥瑞斯忒亚从一个地方被驱赶到另一个地方时,他心理上与身体上的痛苦,是在罪恶感与迫害感处于高峰时所体验到的一副鲜活的痛苦景象。迫害他的复仇女神是坏良心的拟人化,不允许他受命犯下谋杀的事实。我在前面就曾提出,当阿波罗给出那个命令时,他代表了奥瑞斯忒亚自己的残酷,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复仇女神不允许阿波罗命令他犯下谋杀的事实;因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超我的特征,所以它不会宽恕破坏性。
我认为,超我不宽恕的特性,以及它唤起的迫害焦虑,都在古希腊神话中获得了表达:复仇女神的力量甚至延续到死后。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惩罚有罪之人的方式,而且是大多数宗教所共有的一个元素。在《复仇女神》中雅典娜说道:
奥瑞斯忒亚》的一些省思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steia"
作者:梅莱妮·克莱因
译者:李新雨
下面的讨论基于吉尔伯特·穆拉利(Gilbert Murray)著名的《奥瑞斯忒亚》译本。我打算考虑这个三部曲的主要角度,是剧中人物显露出的各种象征角色。
首先让我对这三段剧目给出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一部:《阿伽门农》。英雄阿伽门农在劫掠特洛伊之后凯旋归来,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用虚伪的赞美和钦佩接待了他,她说服他走进一间铺着珍贵挂毯的房子。有一些迹象表明,后来在阿伽门农沐浴时,她就是用这件线毯包裹住他,使他无力反抗。她用战斧杀了他,接着以一种大获全胜的姿态出现在长老们面前。她认为她的谋杀是正当的,是对伊菲吉妮雅的牺牲的报复。因为阿伽门农下令杀死了伊菲吉妮雅,以便使风向有利于到特洛伊的航行。
然而,克吕泰墨斯特拉对阿伽门农的报复,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对其孩子的悲痛而引起的。当阿伽门农不在期间,她爱上了他的头号敌人艾吉赛特斯,因此她面临着被阿伽门农报复的恐惧。显然,要么是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她的情人被杀,要么就是她必须杀死她的丈夫。除了这些动机之外,她还给人以深深恨他的印象,这清楚地显示在她对长老们宣布、欢呼他的死亡的时候。在这些感觉之后很快便出现了抑郁。她监禁了艾吉赛特斯,因为他想要立即用暴力镇压长老会中的反对意见,她恳求他:“别让我们为血腥所玷污”。
三部曲的第二部《奠酒人》,处理的是奥瑞斯忒亚,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他的母亲送走了。他在父亲的丧礼上遇到了伊莱克特拉。伊莱克特拉深怀着对母亲的敌意,克吕泰墨斯特拉在一次骇人的恶梦之后,派遣了一名女仆和伊莱克特拉一同到父亲阿伽门农的坟前奠酒。主持奠酒仪式的头领暗示伊莱克特拉和奥瑞斯忒亚,彻底的报复就是杀死克吕泰墨斯特拉和艾吉赛特斯。她的话为奥瑞斯忒亚确认了特尔斐神谕给他的命令——最终来自阿波罗的命令。
奥瑞斯忒亚假扮成一名旅行的商人,在其朋友皮拉德斯的陪同下进入皇宫,为了不在那里被认出来,他告诉克吕泰墨斯特拉:奥瑞斯忒亚已经死了,克吕泰墨斯特拉表现出哀悼的神情。然而,她并没有完全相信,这表现在她派人请来艾吉赛特斯,传讯说他可以跟他的持矛士兵一同前来。女仆的领导者压下了这个讯息;艾吉赛特斯单独一人到达,而且没带武器,于是奥瑞斯忒亚杀了他。一个仆人通知克吕泰墨斯特拉有关艾吉赛特斯的死讯,她觉得自己也深陷险境之中,于是她取来了她的战斧。奥瑞斯忒亚真的威胁要杀她;但是她并没有跟他战斗,反而苦苦哀求他绕了她的性命。她也警告他说厄里倪俄斯会惩罚他【译按:在传说中,复仇女神厄里倪俄斯的职责便在于惩罚任何杀害家族血亲的罪犯】。他不顾她的警告,杀了自己的母亲,厄里倪俄斯便立刻出现在他面前。
第三部《复仇女神》开场时数年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奥瑞斯忒亚一直被亚瑞追捕,远离他的家乡和父亲的王位。他试图抵达特尔菲城【译按:希腊古都,以阿波罗的神谕建造】,希望在那里能够被赦免。阿波罗建议他去恳请代表正义与智慧的雅典娜。雅典娜为此安排了一场审判,她找来了一些雅典最智慧的人,在这场审判前,阿波罗、奥瑞斯忒亚和厄里倪俄斯提出证据。赞成和反对奥瑞斯忒亚的投票数是相等的,而拥有决定票的雅典娜支持赦免奥瑞斯忒亚。在进行过程中,厄里倪俄斯一直固执地坚持奥瑞斯忒亚必须受到惩罚,复仇女神并不打算放弃她们的猎物。然而,雅典娜向她们承诺她会和她们分享她在雅典的权利,她们也依然永远都是法律和秩序的守护者,并将会因此而受到尊荣和爱戴。她的承诺和言论在厄里倪俄斯中产生了一种改变,使她们变成了“仁慈”的欧墨尼德斯。她们同意奥瑞斯忒亚被赦免,于是,奥瑞斯忒亚回到了祖国成为了父亲的继承人。
在尝试讨论《奥瑞斯忒亚》中那些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方面之前,我希望重述我对早期发展的某些发现。在对小孩子的分析中,我发现了一个残忍的、迫害的超我,同时存在于跟被爱的甚至是被理想化的父母的关系中。回溯性地,我发现在生命最初的三个月期间,破坏冲动、投射与分裂在其中达到巅峰,骇人与迫害的形象都是婴儿情绪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时,它们代表着母亲骇人的方面,用所有的邪恶威胁着婴儿,他处于对原始客体感到怨恨和暴怒的状态中。虽然这些形象为对母亲的爱所反制,但是它们是极大焦虑的原因【1】。从一开始,内摄和投射就在运作着,它们是第一个基本客体(母亲的乳房与母亲)内化的基础,无论内化是她骇人一面还是内化她好的一面。这种内化是超我的基础。我试图说明,即使是跟母亲具有爱的关系的孩子,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被她吞噬、撕裂和摧毁的恐惧【2】。这些焦虑虽然已被逐渐发展的现实感所修正,但是在整个早期童年期仍然或多或少地持续着。
这类性质的迫害焦虑,是偏执—类分裂状态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前几个月的特征。它包括了一定程度的类分裂退缩,也含有强烈的破坏冲动(对此的投射创造了迫害客体),以及将母亲的形象分裂为一个非常坏的部分与一个理想化的好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分裂过程,诸如裂成碎片与强烈的推动力,将骇人的形象驱逐至无意识的深层之中【3】。在此阶段期间达到顶点的诸多机制中,有一种是否认所有骇人的情境;这与理想化有密切关系。从最早的阶段开始,这些过程便会受到重复的挫折经验所增强,而挫折是永远无法完全避免的。
骇人的形象无法被完全分裂出来,这是小婴儿焦虑情境的一部分。再者,对恨与破坏冲动的投射只有到某一点时才能成功,在此之前,被爱的母亲与被恨的母亲之间的分割便无法完全得到维持。因此,婴儿无法完全逃离罪恶觉,尽管在早期阶段这些罪恶感只是转瞬即逝的。
所有这些过程都紧密联系着婴儿对象征形成的冲动,并构成了其幻想生活的一部分。在焦虑的冲袭下,挫折加上没有足够的能力表达他对其所爱客体的情绪,就驱策着他将情绪和焦虑转移到周遭的客体之上。这种转移首先出现在他自己身体的许多部分上,也出现在母亲身体的许多部分上。
孩子从出生中体验到的冲突源自于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挣扎,而这两种本能又表现在爱与破坏的冲动间的冲突之中。它们两者都采取了多重的形式,且具有很多分支。因而,举例而言:忿恨增加剥夺的感觉,这种剥夺的感觉在任何婴儿的生命中都是从不缺少的。母亲的喂养能力是钦慕的来源之一,而对这种能力的羡慕则是破坏冲动的一个强烈刺激。在羡慕中固有的事情便在于,它以损坏和摧毁母亲的创造力为目标,而母亲的创造力同时又是婴儿所依赖的;这种依赖又增强了憎恨和羡慕。一旦与父亲的关系介入,便会对父亲的潜能和力量产生钦慕,这又再度导致了羡慕。逆转早期情境与战胜父母的幻想,是小婴儿情绪生活中的要素。来自口腔、尿道和肛门来源的施虐冲动,在这些针对父母的敌意感觉中获得了表达,这又反过来引起了更大的迫害与为他们所报复的恐惧。
我发现,小孩子频繁的恶梦和恐惧症,都源自于迫害性父母的恐怖,它们经由内化构成了残酷超我的基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在于,尽管父母对孩子有爱和情感,孩子还是会产生一些威胁性的内化形象;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我发现了对此现象的解释:孩子将自身的憎恨投射到父母身上,对受制于父母力量的忿恨又会增加这样的投射。这种观点似乎一度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有所矛盾,他认为超我主要来自内摄惩罚和约束的父母。弗洛伊德后来同意了我的观念,即孩子投射到父母身上的恨与攻击,在超我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逐渐更清楚地看到内化父母的迫害层面,其必然结果便在于他们的理想化。从一开始,在生本能的影响之下,婴儿也内摄了一个好客体,而焦虑的压力则导致了理想化这个客体的倾向,这对超我的发展有一些影响。在此我们想起了弗洛伊德(1928)的观点,在他关于《幽默》的文章中,他提到父母的友善态度会进入小孩的超我(S.E.21,第166页)。
当迫害焦虑仍然处于上升之中,早期的罪恶感与抑郁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体验为迫害。逐渐地,随着自我的强度增加,与完整客体的关系出现更大的整合与进步,迫害焦虑就会在力量上有所丧失,抑郁焦虑便居于主导。更大的整合意味着:恨在某种程度上为爱所缓和,爱的能力增强,被恨并因此而骇人的客体与被爱的客体之间的分裂有所减弱。转瞬即逝的罪恶感——联系着无能阻止破坏冲动伤害所爱客体的感觉——增加且变得更令人痛苦。我将此阶段描述为抑郁状态,而我对儿童及成人的精神分析经验也证实了我的发现:穿越抑郁状态会导致一些非常痛苦的感觉。在此我无法讨论更强大的自我发展出来处理抑郁与罪恶感的多重防御。
在此阶段,超我被感觉为良心;它禁止谋杀与破坏的趋向,并联系着孩子对真实父母的引导及约束的需要。超我是人性中无所不在的道德法律的基础。然而,即使在正常的成人身上,在强烈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之下,分裂的冲动与分裂的危险、迫害的形象,也会短暂地再度出现并影响超我。这些焦虑于是就被体验为近似婴儿的恐惧,虽然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
孩子的神经症越是强烈,他就越是无法引起对抑郁状态的过渡,而抑郁状态的修通也为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之间的一种摇摆不定所阻碍。在这一早期发展中,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对偏执—类分裂阶段的退行,而一个较强的自我与较大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则会导致对其精神现实有更大的洞识,并使他能够修通抑郁状态。如我所指出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此阶段没有迫害焦虑。事实上,尽管抑郁的感觉居于主导,但是迫害焦虑也是抑郁状态的一部分。
痛苦、抑郁与罪恶感的体验——联系着对客体较大的爱——激起了进行补偿的冲动。这种降低了联系于客体的迫害焦虑,因而使客体变得更加值得信赖。所有这些改变都表现在充满希望之中,是与超我严厉的降低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抑郁状态得以成功的修通——不仅在其婴儿期的巅峰期间,也在整个童年期和成人期中——那么超我就会被主要感受为引导并约束破坏冲动的力量,而其某些严厉性也会有所减弱。当超我不过于严苛时,个体就会受到其影响的支持与帮助,因为超我强化了爱的冲动,并增进了朝向修复的倾向。当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倾向,并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改善时,这种内部过程的一个对应便受到父母的鼓励。
在回到《奥瑞斯忒亚》和我从其中就心理生活做出的结论之前,我想处理一下希腊文中关于“傲慢”(hubris)的概念。吉尔伯特·穆拉利的定义是:“一切生物所犯的典型之罪,在诗中都称为‘傲慢’,这个词通常被译作‘自傲’或‘骄傲’……傲慢想要摄取更多、突破界限、破坏秩序;紧跟着它的是重建这些的正义及公正。傲慢¬要接受正义的裁决,骄傲招致衰落,罪恶受到惩戒,这种规律是以希腊悲剧为特色的哲学抒情诗最常见的主旨。”
在我看来,傲慢之所以显得如此罪恶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某些在感觉上对他人与对自己有危险的情绪为基础的。这些情绪中最重要的一种是首先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贪婪;它伴随着对被母亲惩罚的期待,因为母亲遭到他的剥削。贪婪联系着“摩瑞亚”(moria)的概念,这在吉尔伯特·穆拉利所撰写的导论中有详细的说明,摩瑞亚代表着众神分配给每个人的份额;当摩瑞亚超出限度时,众神的惩罚就会随之而来。对这种惩罚的恐惧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即贪婪和羡慕首先被体验为是针对母亲的,她在感觉上被这些情绪所伤害,并经由投射在孩子心里变成一个贪婪且忿恨的形象。因此她便作为惩罚的来源、神的原型,为人们所恐惧。任何摩瑞亚的超出限度,在感觉上都是与对他人拥有物的羡慕密切相关的;作为结果,迫害恐惧便经由投射被唤起——害怕他人会羡慕并摧毁自己的成就和拥有物。
“……俗语有言,很少有人
会不怀羡慕地去爱一个财富兴旺的朋友;
羡慕的毒药深入人心,加倍了生命带来的
一切痛苦;他既要照料自己的伤痛,
又觉得别人的喜悦像一个诅咒。”
凌驾别人、憎恨、想要摧毁并羞辱他人的愿望,以及因为他们被羡慕而在对他们的摧毁中获得的快乐,所有这些早期情绪都首先是在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它们构成了“傲慢”的部分。每个孩子有时都会有一些羡慕,想要拥有别人的一些属性和能力,首先是母亲的,然后是父亲的。羡慕最初导向的是母亲的乳房与她能产生的食物,其实是针对的她的创造性。强烈羡慕的效果之一,便在于希望逆转这个情境,使父母无助、婴儿化,从这样的逆转中汲取施虐的快乐。当婴儿感到为这些敌对冲动所支配,并在他心里摧毁母亲的美好和爱,他就不仅感到被她所迫害,而且也感到罪恶感与好客体的丧失。为什么这些幻想对情绪生活有如此的影响,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是以一种全能的方式被体验到的。换言之,在婴儿心里,他们已经产生了效果,或着可能会产生效果,他变得要为所有降临在父母身上的麻烦和疾病负责。这就导致了一种持续的对丧失的恐惧,这种恐惧增加了迫害焦虑,并引起了因傲慢而受到惩罚的恐惧。
后来,如果在竞争性与野心这些傲慢的成分中,羡慕与破坏性居于主导,那么这些成分就会变成罪恶感的深层原因。否认可能会覆盖在这种罪恶感之上,但是在否认的背后,源自超我的斥责仍然在运作着。我认为我所描述的这些过程,是为什么根据希腊人的信念,傲慢在感觉上会如此强烈地遭受禁止与惩罚的原因所在。
婴儿唯恐凌驾他人及对他人能力的破坏会把人们变得羡慕且危险,这种焦虑在其后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通过抑制他们自己的天赋来处理这种焦虑。弗洛伊德(1916)描述过这样一类个体,他们无法忍受成功,因为成功唤起了罪恶感,而他将这种罪恶感特别地联系于俄狄浦斯情结。在我看来,这种人原本想要使母亲的孕育力相形见拙,并摧毁母亲的孕育力。这些感觉中的一些被转移给父亲与兄弟姐妹,后来又转移给其他人,于是恐惧他们的羡慕与憎恨;罪恶感在这个方面会导致对才能与潜力的强烈抑制。克吕泰墨斯特拉有一个相关的陈述激起了这种恐惧:“谁害怕羡慕,就是害怕变得伟大。”
现在我要用一些来自儿童分析的例子来证实我的结论。当一个孩子在其游戏中表达出他与其父亲的竞争时——他让一列小火车比一列大火车跑得更快,或者让小火车攻击大火车——后果通常就是迫害感与罪恶感。在《儿童分析的故事》中,我描述了有一段时间在每次会谈中,男孩都用他所谓的一场“灾难”(即将所有玩具都击倒)来作结束。在象征上,这对孩子意味着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摧毁自己的世界。在很多会谈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幸存者——他自己——而“灾难”的结果是一种孤独、焦虑并渴望他的好客体回来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来自一个成人的分析。有一个病人终其一生都在约束自己的野心和想要凌驾于他人的愿望,因此他无法充分地发展他的天赋。他梦到他站在一根旗杆旁,周围都是些孩子,他自己是唯一的大人。这些孩子依次试着爬上旗杆的顶端,但是都失败了。他在梦中想着,要是他尝试去爬但也失败了,那会逗笑这些孩子的。然而,事与愿违,他漂亮地完成了这件事,发现自己爬到了顶端。
这个梦证实并强化了他从先前材料中得出的洞识:他的野心和竞争性比之前允许自己知道的更强,且更具破坏性。在这个梦中,他轻蔑地将他的父母、分析师以及所有潜在的对手都转变成了无胜任能力和无助的孩子,只有他自己是大人。同时他企图阻止自己成功,因为他的成功意味着伤害和羞辱那些他同样爱戴且尊敬的人,于是那些人就变成了羡慕且危险的迫害者——孩子会嘲笑他的失败。然而,如梦所显示的那样,抑制其天赋的尝试失败了。他到达了顶端,并害怕这种结果。
在《奥瑞斯忒亚》中,阿伽门农全方位地展现了傲慢。他对所摧毁的特洛伊城人民没有感到任何同情,似乎觉得他有权力摧毁他们。只有在和克吕泰墨斯特拉谈到卡珊德拉时,他才提到征服者应该对被征服者有所悲悯的戒律。然而,因为卡珊德拉显然是他的爱人,他所表达的不仅是怜悯,而且还有为了他自己的快乐而保留她的愿望。另外,显然他对自己所造成的恐怖破坏感到骄傲。但是他所延长的战争,也意味着阿哥斯城人民的苦难,因为很多女人都守寡了,很多母亲都哀悼着她们的儿子;他自己的家庭也因为十年的干旱而受苦。因而,最后他回来时所引以为傲的一些破坏,伤害了一些他认为是他所爱的人。他的破坏性,包括对那些最接近他的人,可以解释为是针对他早期所爱的客体。犯下所有这些罪行的表面原因是报复对他弟弟的侮辱,帮助他弟弟重新得到海伦。然而,埃斯库罗斯【译按:希腊的悲剧诗人,西元前525—456年,《奥瑞斯忒亚》三部曲的作者】清楚地写道,阿伽门农也受到了野心的驱使,被称为“王中之王”满足了他的“傲慢”。
但是他的这些成功不仅仅满足了他的傲慢;它们还增加了他的傲慢,导致他性格的僵化和恶化。我们知道侍卫效忠于他,他家族的成员和长老们爱他,他的臣民渴求着他的归来。这一切都表明,他在过去比在胜利之后更具有人性。但是,当阿伽门农报告他的凯旋与特洛伊城的毁灭时,似乎不再可亲,也不再可以去爱。我要再次引用埃斯库罗斯的诗句:
“罪恶存在于这条道路。
因为明显可见的傲慢在那些骄傲的人身上酿成了
其自身的回归,当他们家中幸福的财富增多时,
连呼吸都会变得暴怒而血腥。”
他不受约束的破坏力,以及在权力与残忍上的荣耀,在我看来,指向了一种退行。在很小的年纪,小孩子——特别是男孩——钦慕的不仅是美好,而且还有权力与残忍,并且把这些属性归于他所认同但同时为他所恐惧的强有力的父亲。对于一个成人,退行可以复苏这种婴儿的态度并减少怜悯。
考虑一下阿伽门农所展现的过度“傲慢”,那么克吕泰墨斯特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正义”的工具。在《阿伽门农》一段非常生动的段落中,她在丈夫到达之前,向长老形容她眼见特洛伊城人民受苦的情形;她带着同情,对阿伽门农的成就没有表达出任何的钦慕。反而,在她谋杀阿伽门农的时候,傲慢支配了她的感觉,没有任何懊悔的迹象。当她再次向长老们演说时,她自豪于自己犯下的谋杀,并且对这件事感到得意洋洋。她支持艾吉赛特斯篡夺阿伽门农的王权。
阿伽门农的“傲慢”就这样受到“正义”的裁决,接着又是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傲慢,傲慢又再次受到奥瑞斯忒亚所代表的正义的惩罚。
关于阿伽门农在其成功的战役之后对其臣民与其家人的态度改变,我想要提出一些想法。如我早前提到的那样,他对延长战争而加诸于特洛伊人民的苦难缺乏同情,这是相当显著的。不过他又畏惧众神与即将发生的厄运,因此只能不情愿地进入那间屋子,踩上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女仆为他铺上的美丽挂毯。当他说起一个人必须当心不要招来众神的愤怒时,他表达的只是自己的迫害焦虑,而没有任何罪恶感。或许我先前提到的退行是可能的,因为善良与同情从未作为他性格的一部分被充分地建立起来。
相比之下,奥瑞斯忒亚刚犯下对母亲的谋杀,他便受制于罪恶感。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雅典娜在最后可以帮助他的原因所在。他对杀害艾吉赛斯特并不感到任何罪恶,然而杀死母亲却让他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他这么做的动机既是出于义务,也是出于对他所认同的死去的父亲的爱。少有迹象显示出他想要凌驾在她的母亲之上。这就表明,在他身上并没有过多的傲慢及其伴随而来的东西。我们知道,导致他犯下弑母罪行的原因,部分地在于伊莱克特拉的影响与阿波罗的命令。在他杀掉她之后,便立刻产生了对自己的悔恨与憎恶,这是由复仇女神立刻对他的攻击所象征的。看不到复仇女神的女仆首领非常鼓励他杀了母亲,她指出在他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还有他恢复了秩序,试图以此来安慰他。除了奥瑞斯忒亚之外没人能看见复仇女神的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内部的迫害情境。
如我们所知,奥瑞斯忒亚是遵从阿波罗在特尔斐给出的命令而杀死母亲的。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他内部情境的一部分。在某个层面而言,阿波罗在此代表了奥瑞斯忒亚自己的残酷与报复冲动,因而我们发现了奥瑞斯忒亚的破坏性感觉。然而,傲慢所包括的主要元素,诸如羡慕与胜利的需要,似乎在他身上并不是主导性的。
重要的是,奥瑞斯忒亚强烈地同情于被忽略、不快乐且悲伤的伊莱克特拉。因为他自己的破坏性是由他对被母亲忽略的忿恨所刺激出来的。她把他送去了陌生人那里,换句话说,她给他的爱太少了。伊莱克特拉憎恨的原初动机,显然在于她并没有得到母亲足够的爱,她想要被母亲所爱的渴望受到了挫折。伊莱克特来对其母亲的恨——尽管因阿伽门农被谋杀而有所加剧——同样包含着女儿与母亲的竞争,这种竞争集中在不让父亲满足母亲的性欲望之上。母女关系的这些早期紊乱是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4】。
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面,是由卡珊德拉与克吕泰墨斯特拉之间的敌对表现出来的。她们关于阿伽门农的针锋相对,说明了母女关系的一个特征——为了同一个男人的性满足而在两个女人之间产生的敌对。因为卡珊德拉曾经是阿伽门农的爱人,她也可以觉得像是一个女儿那样,真正成功地从母亲身边带走父亲,并因此期待着自于母亲的惩罚。这是俄狄浦斯情境的一部分,即母亲以憎恨来回应(或被感受为回应)女人的俄狄浦斯欲望。
如果我们考虑阿波罗的态度,有一些迹象表明,他对宙斯的完全顺从紧密联系着对女人的憎恨以及他颠倒的俄狄浦斯情结。下面这段文字便是以他的女性生育力的轻蔑为特征的:
“不曾在子宫的黑暗中孕育,
她却是一朵生命之花,因为女神
从不会生育……(指雅典娜)
尽管男子们都称她是孩子的母亲,
她却不是真正的生养者,她只是
照料着生命的种子。那播种的人
才是唯一的生养者……”
他对女人的憎恶,也成为他命令奥瑞斯忒亚弑母,且不管卡珊德拉对他而言有多么虚弱,他都坚持迫害她的原因之一。他性滥交的事实,并不违背他颠倒的俄狄浦斯情结。相较之下,他赞美几乎没有任何女性品质的雅典娜,并完全认同于她的父亲。同时,他对姐姐的欣赏,也可能表明了一种对母亲形象的积极态度。也就是说,一些直接俄狄浦斯情结的迹象并没有完全错失。
善良和助人的雅典娜没有母亲,她是由宙斯产生的。她没有对女人表现出任何的敌意,但是我认为这种缺乏竞争与憎恨,与她将父亲据为己有具有某种联系;他也回报了她的热爱,因为她在众神中有特殊的地位,而且众所周知是宙斯的最爱。她对宙斯的完全服从与热爱,可以被看作是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表达。她将其全部的爱都转向了一个唯一的客体,这可以用来解释她表面上免于冲突的自由。
奥瑞斯忒亚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可以从这个三部曲的不同段落中来推测。他责备母亲忽略了他,并且表达了对她的忿恨。不过,有一些迹象表明他与其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克吕泰墨斯特拉给阿伽门农提供的祭酒明显地受到奥瑞斯忒亚的重视,因为他相信这些祭酒正在唤醒父亲。当母亲告诉他,他婴儿时她是如何养育他并爱他的时候,他动摇了杀她的决定,并转而寻求朋友皮拉德斯的意见。还有一些迹象表明了他在一种正向俄狄浦斯关系中所指向的嫉妒。克吕泰墨斯特拉对艾吉赛特斯之死的哀伤,以及她对他的爱,激起了奥瑞斯忒亚的暴怒。在俄狄浦斯情境中,对父亲的恨可以转向另一个人,这是常见的经验,例如哈姆雷特对他叔叔的恨【5】。奥瑞斯忒亚理想化了他的父亲,而且,遏制对死去父亲的敌意与恨意通常比对活着的父亲来得更加容易。他对阿伽门农的伟大的理想化——伊莱克特拉也体验了这种理想化——导致他否认阿伽门农牺牲了伊菲吉妮雅,并且对特洛伊城人民的苦难表现出断然的残酷。在钦佩阿伽门农的同时,奥瑞斯忒亚也认同了这个理想化的父亲,而这是很多儿子克服其对伟大父亲的敌意与羡慕的方式。这些态度因其母亲的忽略与她对阿伽门农的谋杀而增加,从而构成了奥瑞斯忒亚的颠倒俄狄浦斯情结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曾提到过,相对而言,奥瑞斯忒亚是免于傲慢的,尽管他认同父亲,他还是比较容易产生罪恶感。在我看来,他在谋杀克吕泰墨斯特拉之后随之而来的痛苦,代表着形成抑郁状态一部分的迫害焦虑与罪恶感。这种解释似乎意味着,奥瑞斯忒亚因为他过度的罪恶感(由复仇女神所代表)而受着躁狂抑郁症之苦——吉尔伯特·穆拉利称他是疯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假定,埃斯库罗斯以一种夸大的形式说明了正常发展的一面。因为作为躁狂抑郁症基础的某些特征,并没有强有力地运作在奥瑞斯忒亚身上。在我看来,他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我将其当做是偏执—类分裂状态与抑郁状态之间转换的一个典型特征,罪恶感在此阶段基本上都被体验为迫害。当抑郁状态被达到并获得修通时——这在三部曲中是由奥瑞斯忒亚在艾瑞阿帕格斯法庭【译按:雅典的一座小山丘,古希腊最高法庭的所在地】上举止的改变来象征的——罪恶感便居于主导,而迫害则有所减弱。
这出戏剧提示了我,奥瑞斯忒亚可以克服他的迫害焦虑并修通他的抑郁状态,因为他从未放弃净化自己的罪行并回到人民身边的强烈愿望,他大概希望以一种仁慈的方式来统治这些人民。这些意图指向了补偿的冲动,这是克服抑郁状态的特征。他跟将其怜悯与爱激发出来的伊莱克特拉的关系,他即便受苦也从未放弃希望,放弃他对诸神的整个态度,特别是他对雅典娜的感激——这一切都意味着他对一个好客体的内化是相对稳定的,正常发展的基础已经铺设好了。我们只能猜测,这些感觉在最早的阶段以某种方式介入了他与母亲的关系,因为当克吕泰墨斯特拉提醒他:
“我的孩子,难道你就不会恐惧
折磨这乳房?难道你不曾在此酣眠,
吮吸着我给你的乳汁?”
奥瑞斯忒亚犹豫地放下了他的剑。养育者显示出的温暖,对他而言,提示了在婴儿期被给予与接受的爱。这个养育者可以是母亲的替代者;但是在某个点上,这种爱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母亲。当奥瑞斯忒亚从一个地方被驱赶到另一个地方时,他心理上与身体上的痛苦,是在罪恶感与迫害感处于高峰时所体验到的一副鲜活的痛苦景象。迫害他的复仇女神是坏良心的拟人化,不允许他受命犯下谋杀的事实。我在前面就曾提出,当阿波罗给出那个命令时,他代表了奥瑞斯忒亚自己的残酷,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复仇女神不允许阿波罗命令他犯下谋杀的事实;因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超我的特征,所以它不会宽恕破坏性。
我认为,超我不宽恕的特性,以及它唤起的迫害焦虑,都在古希腊神话中获得了表达:复仇女神的力量甚至延续到死后。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惩罚有罪之人的方式,而且是大多数宗教所共有的一个元素。在《复仇女神》中雅典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