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11—14节)
作者: 荣伟玲 / 6694次阅读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N4fz Y2s7[Z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台北讲述,心理学空间)RrEci4?y

心理学空间,dM;w2C6D4yON(t

畏因居士根据录音整理。心理学空间0UXv`k7\

kd'`!Avt%{0欢迎读者讨论!心理学空间4u"{ ZX"~/tm

心理学空间 UC]*x'VqV.EO

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区别。在座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来说,这么粗的分别,一地二地等,在他证到初地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心理学空间Ox {.M9oK\,d

njw H-aWK(U{0那我们怎么来定义菩萨各地的不同。一种是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菩萨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x:U t(U-epA7AiB r$} p0 心理学空间!O3CRx5Y }'I \,y

初地和二地菩萨在座下,有两种与成佛有关的特质。初地和二地的菩萨是源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有不同。

~P@M#]!@$q#eQ0

*W1B1^z*ay%?0各地的菩萨在修般若的六度或十度时,修行的重点不同。比如初地主要强调修布施。

]`3d7H:P0

Hj U9L3i H0就好象没有一个学者能找出天上鸟飞过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出座上的菩萨他的踪迹,以及把它表达出来。心理学空间F-r!JPOeD"K+v

0MY.[lL,yh$n0为什么叫地?因为它就象大地,可以长出各种各样成佛的功德。所以有十地。

N`,VKH)Pn6cD;j0 心理学空间AZ4HJy5^"T0~K

第一个叫极喜地,第二个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心理学空间Q"^/f Q4U"g

心理学空间JEESu!lod

进入初地的菩萨被称为佛子。因为他有一种悲心,他自然有一种要度众生的心。他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百万次,上亿次。而安住在这种状态下的菩萨,就是极喜地。心理学空间`6vn _ Z

?n$r OY BL)S3h3uf;V0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现在念的不是修大圆满的人念的那个。

9GC)yq|l7p0 心理学空间.MN ^[-[a F-z B

我们大乘里念的普贤行愿,对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主要修的法。心理学空间-C'{{ho4b%P!{

心理学空间| iw)N8B2j1`Q

现在我们开始谈各地菩萨殊胜的功德。证到初地以后,这个人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他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现在他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Sl4K)n)t0N

心理学空间'|a9|7p%\+c6@

照月称的看法,必须要证到初地,才能叫做菩萨。

3zghz)u0 心理学空间"P)R'Io0X

但在大乘教法里,一个人只要升起要度尽众生的心,就叫做菩萨。

7W{'xs'EM%Pe0 心理学空间a2l"^l!I

一个是以见地为标准,一个以行为。

kyx%tdJ0

BRKHH0寂天菩萨讲的是资粮道的菩萨。以行为为标准。

LPsx1EQ0 心理学空间2AW-qp'r j(o

这里讲的是以证悟为基础的,初地菩萨。

8Uk)P f$R2](H0 心理学空间Do;[YFpX~

他也进入一个特定的家族里面。如来的家族,佛的家族。心理学空间niMew"cm

心理学空间cFv7gV%I(Y]

入中论录音第11节

4W7D3N`.|/N0S0

bt:a|reX0“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Y1Gkc3W v2Gu0

LUd7cn%F)xn.|f a9w0三种结是哪三种呢?

$I$Nr*N{0 心理学空间ho$U$[8[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如来家族的众生,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否成佛,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进入初地以后,我们知道,不论多早多晚,他们就会成佛。就好象看到太阳出来,你就可以确定白天就会来到。

7f4@]O&M:@Wh0

~.p%XZb3z ^V0“断除对于五蕴的执著。”这是断除第一种结。心理学空间|(ITYk

心理学空间*E]\0Z3L

除非一个人完全清除了对于“五蕴是我”的执著,也就是对我的执著,否则他不能免除轮回,进入涅槃之道。

Z/n5U*n7j%z6m E0 心理学空间E(r{~X7g%t(\t w

“疑”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这种“疑”里面,有一种惧怕的味道。心理学空间N)L,WLU4Sn

心理学空间TD6v4b8in v

就好象你问仁波切哪里是厕所。仁波切告诉你了,怎么走怎么走,那里就是厕所。心理学空间5}E5e.^$P4v'{

心理学空间fN1Ow8J)Q:L]0y

在你把门打开之前,你还是会怀疑,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应不应该打开这个门?可能你还是会跑回原来那个地方。心理学空间%e"Z?#H;oL?|+U

心理学空间q A&bY,XM%k

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微妙的疑,不是很粗重的。

lDp#\Oz~0

tq+c$K1Ay_o0比如这个杯子。你看的,不是他看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

M4i0N l#n&y0 心理学空间3Ku!xx:x/V a-Y

仁波切告诉你,观想文殊菩萨,桔色。你会想,到底有多桔啊?这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知不知道?这样一种“疑”,甚至这都太粗重了,资粮位的菩萨都清除了。

0|"WOI^7F[0

!K2]%L)Y-V[+m A0初地菩萨完全清除了这种疑。这是他清除的第二种结。心理学空间vGF/`9o.V g7M

~wDf^Qh7Zrx0第三种不能说是慢。戒禁取。这种对于戒的心。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觉得自己了不起。弥勒菩萨说过,除非一个人能完全断除持戒的骄慢,否则持戒不能圆满。

t&z?!M Mx^6p-? c0 心理学空间4`S,oMP^,F

这三种烦恼完全清净了,所以他有胜欢喜。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过了轮回的边界。这种菩萨都会唱歌,唱很多歌。“我已经度过了眼泪之海,我已经爬过了骨头之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变成和天空同样大小。”同时,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这样的胜欢喜。

.j P9l ~l8ya'aq0 心理学空间7yf'V2^h#[6t7s

他可以震动、搅拌一百个世界。

@]N7zm4c.c&mT0 心理学空间(X `X b pc4o~Ux

我们谈到了哪些功德?他的名字已经改了,生于如来的家族里面。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心理学空间!_oKK,~1x

心理学空间$O9OS9T.J$R ~ A/V

下面又谈到他如何更进一步的功德。

Y z-ZT l0

0Hx$McA4s0任何时间他想要进步,他就可以进步。而不是象一个众生一样,进步很困难。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精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精进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不精进的坏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Q"O8OC1uaA

i!~b0`F$hz0对于这个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

bSm+H$E+g0 心理学空间4V5w+G:K$O+C1O

入中论录音第12节

^;vd_k"JJ0 心理学空间}u|{O%S-P!w,` m

七地菩萨能够在每一个刹那进入空性,也可以从空性里出来。这种能力,声闻独觉想都没办法想到。心理学空间g [? b[R2w+K

4kFh&^9k k"s+d8K/fB0一般认为,声闻缘觉不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在乎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要消除自我就行了。但这里看来,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心理学空间@]!Geu6Y9k

心理学空间-b7U~Z5@9k%{8U/A'S

而初地菩萨,主要强调的是布施。

n,A*r1bhQ0 心理学空间RplA.hi'|u8kO

就算布施给狮子自己身上的肉,他也有这种热忱。心理学空间)QM0o)hN7agm6GO

心理学空间 s u9h9j;lp Fnv6GX

记住,布施不是他在座上的状况。这是他在座下的功德。心理学空间y4}ik)HZ KF

心理学空间? m+i2L x~r3_'a

他在座下布施的这种状况,即使是平常人也能看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他内在的功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外在的行为显现的功德。心理学空间F)N6`/`)}M

M7D+NJ[8ME y0除非他证到初地,否则众生不应该把肉身割下来供养。

bb-O I]0Na)U0 心理学空间r ]`zMc C

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要有资具才能快乐。没有资具就没办法快乐了。释迦牟尼佛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布施的话,他不能有成佛的资具。心理学空间3N+kWtbW\8E

i9}!mi*h/x"@#R0能够富裕是好的。越富裕越好。就象山啊海啊一样多的黄金,我们也不应该说我们不要。这样你可以做很多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样有什么短处。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你每有一点点黄金,你都会有快乐。

y7zzX#B(fVSJ0

t+rZj![H E1m0你要有钱,要么你有做生意的头脑,要么你要有功德。这种功德与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这种光芒,有时候会因为你的贪婪,你的忧郁,而被掩盖了。

~b'?CF$zytv0

S+r)x b?&r co0所以积聚功德很重要。心理学空间YlegUF mM_?}L

9k$\&b#g0b,mm*p0不慈悲,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他也要得到富裕的东西。怎么得到呢,要布施才能得到。

U;mbD&J |o0

5{8U:Ig3|@0第十和十一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因素。

E\a7^3V(qq1Ak/Q0 心理学空间T:P i+rw-Mml@%z;S

第十二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永远痛苦的因素。有时候,布施的时候会遇到圣人。心理学空间AiCGZ

Ut2FhU,k0当你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功德的大小当然跟你的动机有关系,也跟你布施的对象有关系。你给一群乞丐每人一分钱。这群乞丐中有一个圣人,这个因缘就可以让你永断三有,证得寂灭。心理学空间JIw;C$Ui

5[#ZH @S;r0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因为他有期望马上得到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嘛,那他可能会停止布施。但对于那些不要求回报的菩萨来说,这不能停止他布施的行为。这种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能享受布施的快乐。

!b/d md/EbR oA0 心理学空间j w\!g~O&bs

他想要布施的结果,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人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快乐。这样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于布施。这是菩萨式的布施。

Yfz3C2j)G+K"q0 心理学空间7K$v r:g&Vt

入中论录音第13节心理学空间&IC)tEk'G

0\O*}-a M0F0这种菩萨一布施,就能享受布施的结果。对这种菩萨来说,他所想要的结果,就是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已经感到快乐。这样的菩萨,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这就是菩萨式的布施。

*a1?I@["D`.c0

(}}jVq*m+G0当他听到一个乞丐说,给我一点东西,那种快乐就相当于修声闻缘觉的人证到了声闻缘觉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有这么大。

xIK0iTdL%Rf0 心理学空间{9v;~$x*Qe/A;U tY1J

当他割下自己的身体时,有点痛。他把这个痛跟地狱中的众生比较一下,他会对地狱道的众生产生非常大的悲心。他不仅不会犹豫,还会更快地把身体割下来布施。心理学空间(XT6bb!SLMl

心理学空间9LKb:}Ln

现在谈到两种般若蜜。心理学空间.PL,O`-vi[

szWe#E7Y:PR[0如果一个菩萨已超越过了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就叫出世般若蜜多。如果执著于这三者,就叫世间的般若蜜多。但你还是要回向,回向给出世的目标。心理学空间z3fl D%n.W

]3LO9VR*Q0但我们这些人往往不仅执著概念,也没有回向。

9gK%B&G?$Z0

Ou$fI'J:u%b0这种菩萨就象是月亮。为什么象月亮,因为它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心理学空间i/Db+[e/^]&P

k(B9K[1Ku3W+g0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Mko3x*kmf0

*k5_qQ}7k_? |Y0这就结束了关于初地菩萨的讲解。

1Q(JB%]eJh'f'q|0 心理学空间 pV oCot F

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也应该布施吗?”心理学空间Z o7T9c,J

(Ipi"NsW3Nv0zC0仁波切答:“是,也应该布施。”

6I}gV0M AV0

)` E)p.V UX8z+`%]v6_0问:“什么构成众生?”心理学空间O4nAS$`L

d$V b4oD7w1i1{mI0仁波切答:“藏文里众生的意思是有情。”心理学空间5?9])R pk-z7[:d"l

(E~rgb ]%tP0f!P}0问:“末法时期具足法缘悲的上师有什么条件?”

TY&@s/h?/L0 心理学空间 D%[-aq9eN;@]

仁波切答:“要了解无常。”

h/u2nOA9vBy)V0 心理学空间;W-cw&Q4L"d

仁波切提问:“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Z.]f+A1C7sl%hZJ

心理学空间ph.GB [Tyb9x^

答:“大悲心。”

NoGd0kn1yj0

/DBYvT#Y\/hl't0仁波切问:“为什么月称菩萨第二喜欢的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心理学空间'C[*bs1y#M&G

心理学空间x;X2Te{)LRUu.E

无人回答。

7pH?.c&[PM0 心理学空间}\l:r4eia j

入中论录音第14节心理学空间.~r q+Z F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小心钥匙 荣伟玲
《荣伟玲》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