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神经症的防御机制-ALF GERLACH
作者: 施琪嘉 / 14797次阅读 时间: 2009年8月01日
来源: 中德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讲演稿,2000,12-2001,1,上海 标签: 防御机制 施琪嘉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Y5E]ul;q7ea h6p

冲动和与人格相关联部分-即所称之为“自我”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这是我们理解神经症和心理躯体障碍的基础。当然,内在冲突本身并不等于神经症,它属于每个人正常精神生活的成分。我们想,在正常的解决内在冲突与问题与以不恰当的对之进行处理的方式上存在着一条畅途。就神经症或心身疾病而言,冲突并未得到良好地处理以适应冲动和自我,如果冲突过强或自我无力应对,冲突就会被以“潜抑”(repression)的方式成为潜意识的成分。尽管潜抑将不可承受的冲动从意识的层面驱逐出去,但它不能保证确保其无害,被潜抑的冲动总会找到返回意识的表达之路,此即为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的伪装形式。

A(Doi4u(L0心理学空间!^.K1H$_H}

易激惹、紧张、焦虑、将想法和冲动以行为表现出来的神经症的所有表现均为避免在感情不可承受时以其他方式表达所作出的努力,至少,病人在受症状的折磨时其自我是和谐的,神经症障碍保护他们免于强烈的不快乐的情感,如无法忍受的焦虑、抑郁或负疚感、羞耻感。所有神经症的症状均可以在痛苦的冲动与抵御这些冲动的防御机制间的辨证过程层面上加以理解。心理学空间+R(\ObaR

心理学空间6b.@ry&uM

为什么这些冲动能带来痛苦?首先的设想为它们是危险的,产生于早期儿时,婴儿由于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他们对满足的需求,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才可解决殊如由饥饿、干渴而产生的紧张,他们还存在着对亲近、温暖和爱的欲望加以满足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常常陷入无法控制的创伤性情景中的原因。如果身体为兴奋所充盈,婴儿视这种体验为“原始或自动性焦虑”。以后,他们在面临即将发生的危险时,以往的这种自动性焦虑又会出现,这时,它以低强度的焦虑形式出现,作为一种信号,引发抵御不可承受之紧张的防御行为。心理学空间.I+OV!_ K2d/z~v

l0M2Y(u"r8|#h Q!C*GD8Z0R0儿童的早期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焦虑形式:心理学空间oSR g2N'r

心理学空间)}+{_M$n'@(H9E-{n

1. 害怕失去能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客体,通常为母亲,孩子害怕冲动(如饥饿)得不到处理,陷入不能满足的无助感中;心理学空间c'K @f'^

心理学空间AX:r|E9s T e:g%[

2. 害怕失去客体的爱:孩子虽然能够确认他们的母亲或其他重要的提供他们生理需求人就在身边,仍存在着对这些人的爱的不确定感;

&vh1X)p(],Q} F/Zu0

T3bHp4ln%G%w {03. 以后,男孩出现阉割焦虑,这也同样出现在女孩身上,在男孩,它意味着害怕失去阴茎,或害怕阴茎受到伤害或被其他强大的男性所控制;对女孩则意味着害怕被剥夺女性的特征,如女性器官或代表女性魅力的特征被毁灭。心理学空间 l?!h-[$G yC'}K

心理学空间)\1CS Y"aGZO

4. 在所谓的“超我”或良知(3-5岁)被建立起来后,焦虑则为负疚感所取代,这是指向良知的自我焦虑的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良知的警示功能显示出避免强烈负疚感引起的痛苦的倾向。这些痛苦包括特别的内在的不悦:害怕失去自尊或害怕失去内在的愉悦感、保护感以及安全感。在良知方面,这一焦虑被内化,危险因此被整合成为属于人格的来自内部的成分。真实的外部惩罚虽以焦虑的方式被感受,但我们不将此称为真实的负疚感,因为这一恐惧不能与其他倾向下发展出来的焦虑信号相鉴别。

-JYP9EFlD:N,SS M0心理学空间b7AN9G;TO6znX

这些在儿童时期非常常见的焦虑也同样出现在以后的生活中。它们均可在心理神经症中出现。区别在于神经症性焦虑及现实性害怕的危险来源不同。真实的危险威胁来自于外部的客体,而神经症性危险则来自于本能的需求。焦虑与神经症之间的紧密关系来自于自我保护自身不受本能的威胁的事实,这与抵御外界真实的危险是一样的方式,即借助于防御机制而逃逸,但从此启动了神经症的过程。

nr|x6iN0心理学空间"av(Zh5A

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防御机制,每个个体实际上应用的却并不多,它们只在内部危险出现的情景下自动开始工作。如果我们在面临特殊的挑战时启用了这一特别情景下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推测,该防御机制也将会为该个体在其他很多情景下所惯用。这就提供了治疗师理解病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自由联想中出现了阻抗,通过上述的观点,我们就能了解病人采用的防御机制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个体特别的防御机制所吸引,我们就可以在所有的活动中对他们指出此点,使发挥着作用的潜意识自动地被呈现于病人面前,暴露无遗。一旦这些机制被确立,便可以按图索骥,追溯到童年它们开始的时候。防御机制及其它们的早期情形一旦被呈现于意识层面,就可能在该层面将个人对现实的判断及推理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开始在主观上的修正。心理学空间Bla \| c$C

心理学空间!Y~u6w9? r;?4OwR

如今,我们将熟知的不同的防御机制分为四大类:自恋性、不成熟性、神经症性及成熟性防御机制。

,C*r&jE~f0

1、 自恋性防御机制

/Fe3mUM9`kf0这一防御机制通常见于5岁以前的幼儿,在成人的梦境及幻想中也很常见。运用它们可以改变现实,但这将使运用者看上去与“疯子”无异。一般而言,它们难因心理治疗性的解释而发生改变,但可因现实的改变(如药物氯丙嗪或应急环境的解除)而改变。心理学空间5X ObZ S~8O8xJ(y

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精神病性否认(Psychotic denial)、歪曲(distortion)和分裂(splitting)均属于自恋性防御机制。

oZvC Ng0xixA0心理学空间u/Sr\V4lz9f|@

妄想性投射指对外界现实直接的妄想,常伴随被害的成分。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人将自己的感觉指向他人并以此指导行为(如“别人要害我,我必须保护自己” );我们还发现有的人将其他人的感觉或情感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敌人摧毁了我的灵魂” )。妄想性投射与歪曲的区分在于是否存在对愿望满足的缺如。

8V L;|~po0心理学空间kW,d T3q(}!ae

歪曲包括非现实性无限夸大的信念、幻觉以及欲望需得以满足的妄想、妄想性自大及自以为是的感觉。它可导致个人对其自身行为的持续性否认,对所有外部现实的接受程度只取决于内在的需要。不愉快的感受为其相反的成分所取代,在妄想性投射下,所有不愉快的感觉均视为应在别处产生的另人生厌的感觉,这样就达到了减轻自身不愉快的感觉。

z^+hf,{e?d0

~G+RA m-L)]0精神病性否认指对外界所有事实的否认(如“我从来就没有过父母”)。这包括了运用幻想替代重要(特别是当其不在时)的角色(如“我将在我的内心里创造父母”)。心理学空间H!pg W;A"^/V

Nx8cd3D W)m0分裂的防御机制帮助我们避免内心里相互对抗的两种或多中成分具有一致性,一般说来,它们是在意识层面上的成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被否认掉(如某人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数分钟后,该人生气了,说:“我恨你!”)

;uSJb!k@n0

2、 不成熟性防御机制

;C0b%k@6q'?0这一防御机制通常见于3-16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也常见于人格和情感性障碍的病人中。常由于受到来自人际间过于亲密关系的威胁或害怕体验这种关系的丧失而作出的对应急状况的改变。其表现形式常为不受社会接纳的错误行为。一般说来,通过交谈,可以达到改变的目的,但这种改变需要反复强化的长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即需要治疗师以更成熟的直觉的方式去发展关系)。心理学空间.I3pQ7O `.w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非精神病性投射(non-psychotic projection)、作为防御的认同(identification)、分裂样幻想(schizoid fantas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ur)及见诸行动(acting-out)。

#u4S Rm0r8YK0

Pd#?4r.~?4o@0非精神病性投射指将个人不确认的感觉指向他人,这包括严重的偏见、由于不恰当的怀疑而导致的对亲密关系的拒绝及对外界危险过度的警觉(如:“不是我或我们不好,而是别人不好” )。心理学空间6G0d2J!V?@ TI5I

心理学空间![LI[N[

认同在此是指与攻击者认同(如“我必须想象作为一名攻击者,这样才能保护我免受焦虑的煎熬” ),认同也可以癔症性症状表现出来:一些病人的症状(如咳嗽或瘫痪)与其最近生病的父母亲类似。通过认同机制,他们就能够抵御分离和精神上的痛苦。

V0]~-_0l0心理学空间~&I R&t{i2WD7SL

分裂性幻想指运用幻想的倾向,以内向化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并获得自我满足,这常导致全面的人际间亲密关系的终止,通过内向性的奇特思维将所有其他人逐出内心。与精神病性否认相反,分裂性幻想并不坚持其信念,也不将其幻想见诸行动;另一方面,分裂性幻想也不同于纯粹的欲望, 它避免了指向他人的攻击性和性冲动的公开性表达。心理学空间im!u3g0uPQt

3R'La4xfU&~s.lv0疑病症为基于被他人不接纳、独处或因对不能接受的攻击性冲动的批评性转换类型,它表现为1)对自我的指责;2)以躯体疾病或神经衰弱的形式表现。与认同不同在于,疑病症导致烦躁与苦恼,与癔症样转换症状不同,它常混以多种内容截然相反的成分。这一防御机制可使个人不断通过其痛苦和不适直接造成可对他人提出要求的局面,或通过描述自身的不适使得他人不能忽视自己未得以满足的欲望。心理学空间 DL#FfE

心理学空间{+z9n$bmp

被动攻击行为指攻击指向他人,但以间接无效的被动形式出现,自虐或转向自身的冲动,包括失败、拖延、或生病对别人的影响胜于对自己。愚蠢或带有挑衅性行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gOV$H-Y;D/K'`0最后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为见诸行动,指将潜意识的欲望作直接的表达,包括采用动作性行动、渎职或冲动性行为以避免自身内在的感觉被察觉。心理学空间J]$j!| F:ps]

3、 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心理学空间3@u%v*i R"N)`

这一类防御机制通常见于神经症患者中,但也可在应对急性的成人性应急状态下出现。使用该机制的目的在于能改变自身的感觉或本能的表达,故常以个性怪异的方式显现出来。心理治疗性解释常能促使这类防御发生戏剧性的改变。心理学空间*Ae9?2^`

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包括潜抑(repression)、置换(displacement)、反向形成(formation reaction)及各种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防御机制,如隔离(isolation)、合理化(文饰, rationlization)、抵消(undoing)及奇特思维(magical thinking)。

_r8]4J"{0

i4^&|"\B%h'V0潜抑指潜意识地有目的的遗忘或不愿承认了解内在的冲突、对选择性感觉器官的感受或对外部事件的知情,承认这些一般就意味着屈从于因本能需要而带来的诱惑或惩罚。将这些意识层面的感受作有目的性的排除显然是为着隐藏真实的情感及这些情感被意识到时可能带来的痛苦。尽管潜抑不为意识所察觉,但在潜意识情感仍被保留下来。潜抑为癔症的主要防御机制。潜抑的例子如容易忘记名字或健忘的倾向。通过分析发现,在这遗忘名字或健忘倾向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被压抑的与之相对抗的动机,通常与一些客观的本能需求相关。在有着遗忘倾向的情况中,潜抑虽然一直处于潜意识下,在主观的情感上则直接被体验为似乎应该知道要忘记的是什么,甚至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回忆起来。遗忘常与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行为相伴随出现,这提示潜抑并非真的遗忘,在有时能够回忆起来的材料中,相互关联的部分、其显著性及情感成分被作了潜抑性的处理。

oc8J!xmN.N0

#B*G@Qz8{)U/S0潜抑与压制(suppression)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冲动的抑制是通过有效的潜意识处理而达到对关键点的遗忘,而非通过对欲望达成的拖延来实现。与否认相比,潜抑防止本能及情感的表达及被感受胜于其影响对外界事件的认识及反应(如看见一个人在哭,但他自己确说不知道为何而哭或否认他很伤心,此为潜抑;如果他连自己在流泪都予以否认,或坚持他所悼念的对象仍活在世上,此为否认)。心理学空间+My UY9{

心理学空间 n`1W3V|8_j5G^

对由个人或情景所导致的情感取向所作的改变,使其转向相对不被关注的物体上的过程称为“置换”。情感上重要的人或情景被偶然的情景或陌生的人物所取代。如隐藏着敌意的玩笑或讽刺为置换的一种形式。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症性焦虑的恐怖为不重要的外界因素所置换,小的动物或紧闭的房间或电梯均成为焦虑的来源。

,JJsz gs+f/S,BJ0心理学空间.j }&B;Y4}ff

许多狭隘和僵化的神经症性定势很显然为旨在拒绝或潜抑某些冲动的尝试,或为帮助个人抵御来自本能的危险。它们直接反对不能被接受的本能性冲动,阻止对立的冲动表达,然而,在某个时候这些冲动常会以不同的方式而爆发。这样,我们就能够证实在潜意识中原始的相对的定势仍然存在。这种继发性的相反表现为反向形成。习惯于反向形成的人在受到本能危险的威胁时不会发展使用其他的防御机制,他们将其人格结构作了改变以适应于在他们看来持续存在的危险,他们作好了准备以应付随时到来的危险。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包括过分地关心某人以掩饰自己想得到关心的愿望,“恨”某人或某事实则代表喜欢的事实,“爱”的背后也可以隐藏着仇恨的对象或不喜欢的工作。临床的例子为强迫性神经症病人的洁癖或有条不紊,这种性格特征的含义为与本能需求中肮脏的、不合常规的东西作出抗争。洁癖与有条不紊的僵化性以及在肮脏及无序环境下(症状)偶然的发作暴露了性格特质中相反的一面。

R)o"Et4\+N d0心理学空间|3\5?8B!g(wQtz

理智化、隔离、合理化、抵消及怪异思维的神经症性防御机制虽然互不相同,但它们通常伴随发生。理智化指对本能的欲望以公开的、情感平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非见诸行动。如将注意力不恰当地放在非生物特征上以避免内在情感的表达以及将注意力放在无关部分以避免感受整体。隔离指将实际上共属一体的事物分开看待。有时人们在两种事件或思维间添加进去一些内容或时间上的间隔以达到将其分开的效果。这一防御机制最重要而特别的情况为将原本与感情相关的想法隔离出去。在涉及到应该是令人兴奋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可以很平静,而在其他本应安静的场合却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情感,他/她并没有意识到其情感发生了置换。这种神经症性隔离的正常原型为逻辑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客观兴趣中的情感性联想被永远地排除了出去。抵消及怪异思维的防御机制指无论是在实际上还是在想象中完成某项事情或想法时,似乎这些事情或想法的对立面曾经实际上或在想象中已经完成。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导致固定的强迫症状的产生,它们有如下的两个过程:第二个行为为第一个行为直接的反转(如将石头放置于马路当中的动作是为着以攻击的方式来对付他人,然后返回来将石头搬开)。为了抵挡冲动而采用防御时,抵消性防御机制若失败则可解释一些常见的强迫现象,如增加强迫动作必要重复的次数,或放宽仪式性的可信度、或尽管抵消虽曾经有效,而现在则心存怀疑。

&h&sGH'msyH7q[0

4、成熟的防御机制

心理学空间8YC2F"h)AZ"kc

这些防御机制见于10岁以后的正常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作为认同的副产品产生,为原始良知在发展自我理想化形象的取代产物。它们反映了皮亚杰所提出的与青少年认知相关的逐渐增强的精神整合复杂性。如升华(sublimation)、压制(suppression)、参与(anticipation)、利他(altuism)及幽默(humor)均为整合了的良知、现实、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出现于恰当的场合,在一定情况下,它们有着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差别,在应激性增加的情况下,这些机制可变为成熟程度较低的防御。心理学空间F&~|(?2F4U,^

m7`2P s6J"V@4E.d!A0通常,所有成功的防御机制均归于升华的摩下,严格地讲,升华为本能的间接或减弱后的表达,它既不导致严重的后果,也未将快感明显地剔除。其表达方式包括带有攻击色彩的带有快感的游戏、运动或嗜好和和缓地降低性的欲望。与神经症性防御机制不同,在升华的作用下,本能有释放的渠道,而非被压制或埋葬。情感可以被认识、修正并直接指向相对典型的曾提供给本能以满足结果的人或目的物。
9r2g!F0X6Zo0压制指在意识或下意识中延迟对意识上的冲动或冲突的注意,在压制的作用下,人们会说:“明天再说吧!”,等到明天,他真的会去想它,故它是有意的延迟,而非拒绝或试图减弱不适。与此机制类似的为对现实的参与或对即将出现的内在不适事先作好计划,包括目标明确后的仔细盘算或担心,如过早而现实地体验死亡、手术或分离,心理治疗能够获得意识上内省的能力。心理学空间9F9Pc:A^kJf/T ?

心理学空间7Oz D K:~

对他人表达直接的情感而不引起个人的不快或触动、不会产生负性情绪的可能方式为幽默。一些游戏及带游戏性质的退行也可归于幽默一类。而玩笑则与使情感转移或置换有关。幽默能够公开地表达情感,与分裂样幻想相比较,幽默从不排斥他人。

N ZF!R-D0

心理社会防御机制

Wd\RZ#L-f o:H5G0所有上述提及的防御机制为内在精神的行为。当过程不限于内在精神的交换,而是当与他人的关系在潜意识的构筑中重现并延伸了内在的过程时,这种行为就被称为心理社会的防御机制,这包括选择能对神经症性要求起补偿作用的合适对象或旨在实现自己欲望而对这些对象进行操纵、引诱及施加影响。如父母将自己特殊的理想寄托于他们的孩子身上,其目的在于让孩子实现自己隐密未能实现的愿望。心理社会的防御机制存在于许多人际关系中,为集体及家庭治疗中的可观察到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j ]2_ X!@,x0心理学空间"Jh4il{*c*e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施琪嘉 译)心理学空间(eIp n6P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防御机制 施琪嘉
«没有了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自我冲突的处理»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