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脑右脑
作者: Cheung, Victoria / 12071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21日
来源: 心灵电子报 标签: Sperr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G1F G;ZD@Q/pA.JA

作者: Cheung, Victoria 
-h"r{tb z%|:O0发表日期: 2006/10/17 
+@9\e.]~/b&|,Pan7K0心理学空间CI*Vb[*M;AMl
文章摘要:
6z:},I)x:{0Qwg0倘若我们诚实的话,便要坦白承认,我们各人都中了摇头丸的毒素。前一阵子看新闻的时候,看见香港艺人被指在台湾收藏及服用摇头丸,被发现後给警方拘捕甚至起诉... 
WO~K }6W0心理学空间3d_d.WW[aB
文章内容:心理学空间5`*DKm2R)T
《左脑》
'L t(y`7G!\g6KyO6l&d0
0OMb]3K|DF7W$N0  倘若我们诚实的话,便要坦白承认,我们各人都中了摇头丸的毒素。前一阵子看新闻的时候,看见香港艺人被指在台湾收藏及服用摇头丸,被发现後给警方拘捕甚至起诉。娱乐界的友好议论纷纷,有些是富於同情心的精神支持,亦有些是带有讽刺的冷眼旁观。在这篇文章当中,我盼望借助「左脑」这个象徵,带出我们急切需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才能避免慢慢地容让摇头丸的毒素麻醉我们的理性反省功能。
+Z4ARvR;[e|,c0
7B?yS*Z'D0  1999年华纳制作公司出版了【廿一世纪杀人网络】(The Matrix)这套名片。这套动作片当然是布满了精彩的动作镜头,有香港导演袁和平为武术指导,再加上电脑动画的特技,使这套片成为当年好评如潮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不过令我更感兴趣的,是这套电影剧本情节背後的理念,对人脑思考功能的分析。根据【廿一世纪杀人网络】的智慧,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疑幻疑真、似实非实的世界。这个梦想的世界是由当时的超级电脑透过线路支配著每一个人脑所建构而成,每一个人虽然都在昏迷的状态,但是意识却被电脑软件操纵著,所以我们的脑海便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实在而又充满幸福快乐的社会。其中一幕,男主角面对关键性的选择,到底他要停留在这个快乐的梦幻世界,还是他愿意回归倒痛苦的现实呢?整个故事便围绕著男主角如何经过种种困难及挑战,去破解及拯救自己的同僚脱离这个捈抹煞人性的网络。
k/nO3f;nn0心理学空间 Mp@7l.UU#Qq9H'@
  这个故事启发我回想起在现实生活里摇头丸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作用,服食摇头丸的人,他们将会在几小时之内经验几种相当强烈感觉如欣悦感、快乐感、人际之间的温情感及自我接纳感。所以有人把摇头丸俗称为「拥抱性」药品或是「爱情性」药品,换句话说,服食这些药物的人,能够经验人情、亲情、友情及爱情的假象。我们不难理解,服食这些摇头丸的人,心灵世界是经验抑郁、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及深层的自我排斥感,才需要药物的暂时麻醉内心世界的痛苦。
x]2O*fb6Me0心理学空间/F[T QY{fO7Y;f V
  也许我们会认为,我们既不是生活在电影中的梦幻世界,也不会幼稚地服食摇头丸,我们又如何中了自我麻醉的毒呢?这个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是比较他人更加清醒。也就是说,我可能也是犯了同一个毛病,带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自傲。我自己也是生长於这个物质主义孕育下的拜金文化社会,我又凭什么唱高调来作出批判及反省的工作。心理学空间G"ZewM4n&r*sU4i

0WtPgi)N{n0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考?我们批判的是什么?反省的是什么?诚然,我实在不敢在拥有哲学训练的读者面前班门弄斧,在哲学的研究当中,有一套严谨的逻辑分析方法,来判断一个假设或者学说是否拥有强烈的说服力。我所主张的反省及批判,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终极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用什么地方法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保护内心世界最深层的痛楚。我们的心灵好比身体一样,当身体受了深层的创伤,我们将会自然地出尽千方百计,减低这个伤口的痛楚,又或者是防止伤口流血,最显浅及简易的做法,便是在伤患处贴上一块药水胶布。我们的调理心灵创伤,也是一样地用心灵的「药水胶布」来企图作出医治。这些心灵的药水胶布,便是心理学上经常提出的所谓「防卫机制」。我们当心理治疗的研究及工作者,经常要反省及批判的,便是要明白及理解这一块心灵的「药水胶布」。心理学空间"d m1d9{Nr |

fi F;nfP,y q7}-@0  无论是大人或者是小孩子,我们用个药水胶布的,都会记得,倘若伤口还未痊癒,也许还在剧痛之际,我们要揭开这一块药水胶布,都是小心万分,因为担心痛楚难当。要揭开心灵的「药水胶布」都是一样,都是小心翼翼。所以我经常建议,要批判他人,帮助他人反省,其实是揭开别人的药水胶布,也许我们需要学习经验一下自己的药水胶布被揭开的那一刻,是如何的伤痛,才好去轻轻地、及适切地调理他人的心灵创伤,免得他人不单只痛苦难当,也许不幸地加深已有的伤痕。心理学空间H+^$b/cr?-x#GD0f
心理学空间q$P\-B#\-vu R
  那么我们会问:到底什么是心灵的深层创伤呢?近三十年的心理学及神学的研究,经已有很多学者带有强烈的理据指出,我们经常所说所谓心灵的深层创伤是指人性的羞耻感(Shame)。心理学巨擘汤金斯(Tomkins)研究发现,我们都拥有七至九大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Innate Affect),这些基本情感可以分为正面、负面及中性。正面的情感有两类:第一类属於兴趣或兴奋类,第二类属於喜乐或满足类。负面的情感包括害怕或恐惧类,忧伤或痛苦类,愤怒或暴戾类,尴尬或羞耻类,而最後的惊讶类是属於中城的情感。而今天我们的社会最困扰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情感是羞耻感(Shame)。能够经验短暂的羞耻感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我们需要这个情感的引导才能认识什么是对与错。但是倘若一个人由童年开始,不断的在强烈的羞耻感下成长,他的人生很容易地便会由这种根深蒂固的羞耻感主导。也许我们觉得自己无用或十分愚蠢、认为自己无得救、觉得自己十分丑陋、种种所谓自卑或自我形象低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深层的羞耻感所引发出来的。而这种深层而又根深柢固的的羞耻感,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心灵创伤。这种深层的羞耻感,是起源於童年的时间,是经常在我们的家庭关系当中被藐视,被忽略,被否定,被拒绝甚至被虐待所引起。换句话说,这种深层的羞耻感也就是扼杀我们人性及危害我们心灵的毒素。
:] ~L5R;^x(nIu0心理学空间8h7f^a$[v#y
  我曾描述的自恋性倾向,便是当代很多人潜意识地减低这种深层羞耻感最畅销的「药水胶布」。可惜,这种药水胶布只是短暂地减轻心灵的痛苦,很快地根深蒂固的羞耻感会再次发作,但既然我们不敢向他人展现这种丑陋的感觉,心灵的剧痛不单止得不到舒缓,与此同时我们会经验到所谓的空虚感及孤单感,因为受了创伤的心灵,早已被一块一块的药水胶布贴著,与外界产生疏离及隔绝。
?R3t7?2T0心理学空间 zr _'s$M`9|,Uj

8N R.} A7`C:P0
/L6q:A lV0《右脑》
1W3E%j7e9b0
7?d4Cs2us0  根据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史裴利(Roger Sperry)的实验证明,认为大脑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而产生了左、脑两个半球的分化。就犹如现今的电脑一样,有硬体与软体的搭配状况。
YiQ~k,T0\ n0
$l#j?l0p0  脑分为大脑皮质,称为理性脑、上意识脑或新脑、左脑;以哺乳类动物最发达。左脑的功能为发音、理解、分析、计算、逻辑、推理……等,具有一切学习的能力,是理智的,一般称为「意识」,但它的速度是十分缓慢,少量地用点滴的累积方式去吸收与记忆。   
1`A u@1Xf)|~:U0心理学空间 _iaT:dw,Aa
  脑另一部分为骨髓质,称为本能脑、下意识脑、情绪化脑、或称旧脑、右脑等,主要控制非意识的活动,包括调节体温、血压、体内生化的均衡,消耗热能及贮藏特殊的数据,是控制人的情绪。右脑主管人的声音、律动、形状、大小、色彩、印象、感觉、欣赏、享受与想像力等,用直觉去思考,并自动去辨识、消化、然後自然的记忆。但它却是十分情绪化,脑波不稳定,亦称为「潜意识」,即一般人所说的「潜能」,同时必须在「自然」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启动;但是非常快速,可以以画面的方式,产生高速而大量的轻松的方式去记忆。  
;R7^*Ud z"@i%b0心理学空间k2bpsV0J4E
  人脑的主要功能是使人类能学习、反应及调适,维持生存。杰史裴利(Roger Sperry)由脑梁切断的癫痫患者协助进行的实验中得知,左脑为理性脑、右脑为感情脑,人类即从理性与感情而产生平衡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
y7El(\,Q OC&Y(W x'r4g'c0  
9~ y Th"U+u_8Gf BO4F0  右脑可以代表情际的关系,在应用方面,常常听到的同理心,就是右脑主导,甚么叫同理心? 
%}&N)\F9c6B0
s4v(T+b[z/D2Q0  同理心的首要条件是进入他人的处境去感受他人的感受。亦即能够进入对方的参考架构(参考架构 (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是指每个人的主观经验:如感知,记忆,意义,知识,信念,偏好等,凡属个人主观世界中能够被个人所用,进入了个人的意识,使个人用来看世界的眼镜。)去了解他的经验、想法和感受──去知觉他所看到的外在世界。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将心比心」。对对方的了解之後,进一步地,要以自己的词汇与方式向对方相表达,使他知道我已了解了他的感受和经验。心理学空间:Z(v}P&].U
  心理学空间4G!C'q)s7`pw6l V3z
  同理心可分为初层次同理心和高层次同理心两层面。初层次的同理心是能表达出对对方所谈的经验、想法和感受的基本了解。而高层次的同理心则不仅反映对方已陈述的经验,也反映对方在谈话中所透露的明显或暗晦的内容,能明确掌握真正的含意。
[)yDK'^k8J0  
+|)U*j&@8lT(|0  至於如何增进同理心的能力,可努力的方向:第一、与人沟通多用情绪性的字眼,例如:难过、懊恼、悔不当初、困惑、高兴、感恩等等,都是常见用来形容情绪的字眼。第二、专注倾听对方的话,多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因为从对方所说的话中可以了解他的经验与心情,另外从对方的身体姿势也可以揣测他当下的心境;如果他沈默不语、双眉深锁、就表示对方的心情可能非常沈重。第三、用来表达同理心的语气、用词应与对方的年龄、背景吻合。心理学空间1O8ee0IiS
  心理学空间9Pz%fYqED&z_
  同理心与同情心不一样之处,是同理心是将心比心,代入到一个地步像是自己发生对方所说的这些经历,自己也会与他一样有这些心情与感受。同情心则是我们对对方的经验投以怜悯的心态。同理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情心会与对方保持距离,甚至会使对方对自己的遭遇感到自卑与沮丧。 心理学空间4B sMLU
  心理学空间`0G]Id+|
  电影《移魂追凶》(The Cell )可以说是同理心的最贴切的解画。奸杀案接二连三发生,一个个有娃娃脸的女孩子被涷水淹死,过程中被摄录下来,然後是奸屍和漂白。联邦密探洛加拘捕了变态凶手卡尔,但卡尔已因脑病昏迷不醒,为要找出最後一名失踪者的下落,洛加向心理学家嘉芙莲求助,由她透过先进的设备进入犯人的思维,要深入变态杀手的意识底层查明真相。结果嘉芙莲在意识底层揭开了卡尔在童年,父亲非常严苛的守教条者,幼小的卡尔在严冬时接受一种浸冷水的宗教仪式中几乎窒息至死,被救後的惊恐号哭不单无人安慰,反而遭父虐打,可说饱受父亲虐待。卡尔玩洋娃娃,被父亲视为同性恋,用尽一切粗暴及精神折磨的方法对付他,所以卡尔对有娃娃脸的女孩又爱又恨,用冰冷的水慢慢淹之,录下她在痛苦挣扎中浮沉至没顶,才再奸屍,更用漂白水把屍体漂白如洋娃娃。嘉芙莲在卡尔的意识世界中亲眼目睹童年的卡尔的恐惧,身心受创,因父亲虐打头部而脑伤,影片对变态凶手以同情的角度处理,视他为 受害者,因同理心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宽恕 。
{h Eg0p!JT3Ym.f0  心理学空间{,V*y#O-^){2S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要明白受助者的潜意识,唤醒被积压著的痛苦经历与记忆,得到处理与化解,苦毒才能得到释放。卡尔压抑著父亲虐待的过去,引致精神分裂而行凶,这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最後嘉芙莲让被治疗者进入自己潜意识的观点,而开发另一个接受治疗的方向,更是同理心的更具体的阐释。
f&{9}L0K0  
Js;lO-pp0  当然,现实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事件,我只是藉此影片说明同理心而已。较接近真实生活的情际关系,反而是以下的一个故事:
2J#Oi\^.~4U I0  
i0L*Ss@*Y9i0  电视剧「街坊北斗」的片段:『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被怀疑偷表,当众被搜书包,自尊心大受伤害。愤懑不平地找朋友吐吐苦水;却遇上朋友的对头寻仇,怏及池鱼,被斩伤手臂;一回到家,父亲不问情由,破口大骂,他不单得不到安慰,更在弟妹面前尊严尽失。不愤之下欲离家,父亲早已收拾好旅行袋,更把他那心爱的篮球割破了,一并掷於他脚前。慈母知道他他这时最需要人帮助,於是与儿共进退,一同离家。心理学空间\-u*m-b.^TS
心理学空间R ?-K a|(_
  子见母辛苦,欲辍学。社工晓以大义:「你以为妈妈一定也想离婚?你可有亲自问问她,究竟她是不是这样想?」这句话提醒他不能单靠主观的「认为」,而应尝试亲自去关心,促使他打开与母沟通之门。
_C"a]I*Y0  
/AbjroxdA0  而父亲在社工的游说下与一群父母,参观大型商场,在青年人消费的热点亲手摸摸儿女们梦想的名牌,球鞋、手提包、书包、服装、手表及其他精品等;逛唱片铺、看最hot的影碟,明白了子女的零用钱到那里去,不必瞎猜瞎闹瞎担心。再到游戏机中心,亲身体会打机的感受。到快餐店看看,当中有一些复杂的人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坏人。他明白到儿子需要空间去宣泄一下情绪的郁闷,不必一回家就查这问那甚至向以闭门羹。
Ki l.`~`U0  心理学空间@%co;md;QZ t;b
  这父亲去球场,主动要与儿子一同打波,起初儿子与波友们都轻视他,子更不愿意交波给父亲,终於失手。经父亲再三叫唤,儿子在极不情愿下交波,谁知父亲一投即入,在众人掌声下,父子遥遥相望,感情在眼神中流转,至互相举起大拇指,在会心一笑中前嫌尽释。球赛继续,波友视父子为劲敌,合而围攻。剧终处不断听到他们在喊:「mark住那老波骨!睇住那老波骨…..」』心理学空间 mdo i H9Eo
  心理学空间4df;P8HQH T ` iI
  圣经约翰壹书一章七节:「行在光明中」其中一个解释是:「去了解,也愿意被了解」,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信焉?(完)心理学空间*q{[ C@{b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Sperry
«没有了 44 斯伯里 | Roger W .Sperry
《44 斯伯里 | Roger W .Sperry》
奇特的裂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