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格及正视人格障碍
作者: 转载 / 6054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18日
来源: 东莞在线心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J R5\w0JR9o+GRH[

  人格(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面具(persona)”一词,是指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和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

-O4q`"Nqf0

(I q.`&Dw_ i0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性格是指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生活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格的另一个更精确、也更复杂的定义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内隐或外显的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i,E Nb(F0 心理学空间 t)]"WH9ZCe4}4O

  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否容易动感情,情绪反应的快慢、强弱、持续性,记忆的快慢都是气质的特征。

GLl%?G5j D$~4W0

4Z;ZG$xo j0  我们了解一个人,从外显的情感反应方式与行为方式来了解他的性格,但一个人外显的情感与行为反应方式取决于其内隐的感知方式,态度与思维方式,这些心理品质构成人格,个性为一个人全部心理过程的特征,所以个性,性格,人格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5ZMk3K9Se|$|0 心理学空间A CdP7T W P

  人格特质是指持久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具有行为的一致性。人格特质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人与人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表面的体格上的不同,更有内心的人格上的差异,表现在精力、工作效率、天赋、敏感性、性情、情绪反应、态度、品行以及对变化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比如说智慧的高或低、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的敏捷或迟缓,对人的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等。

k&X6U4xCG0

qa-Fh_8f0  人格是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所以正常的人格与病态的人格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绝对正常的人格是不存在的,所谓正常人格尽管待人接物的方式大致有其倾向性和可以预见性,但在不同的处境下其应对策略还是有一定范围的变通,从而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M"BmU V7GX/Y ow0

EU4Pk;JZrML0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遣传的影响,但也随神经系统的成熟和社会需要的力量而改变。人格改变可能是原有的人格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尖锐化,例如节约变为吝啬,自信变为浮夸,好客变为滥交,勇敢变为好斗;或者是出现相反方向的变化,例如节约变为靡费,自信变为自卑,好客变为冷漠,勇敢变为懦弱。慢性酒精中毒、脑外伤、脑炎以及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常会使人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心理学空间%^LHHM8E~/l dH*L

心理学空间 I2cu.wX9D@

  认识人格障碍心理学空间i_4\ho2v+H1_[

DH7bN0z|.R;u0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范围,显著性、病理性地增强,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人会因此感到痛苦,并且具有临床意义。

-uyq#_/\.Hts0

x _l6YX @m(R2n0  人格障碍的特点

H6V)K0}r0 心理学空间%^H"]]#q,x2C0c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患者虽然没有智能障碍,但是因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成年后一定程度有所改善。如果人格偏离正常是由于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漫性酒中毒等)所致,或者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心理学空间r~`a _XW

心理学空间1Q9e8F/F5SW#F

  [心理医生提示]

Pj2I6ZC.`%gF i0 心理学空间3J0X4s8zgX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症状标准是: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H-f6B `]^\_0

'q!_M-D[*^a Ob0  ①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心理学空间P:Y5@[/kE;IG Z

心理学空间:C/O1rS.l

  ② 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7~?Qd4SZz0 心理学空间8hpb's*V_T&P'O`&y b

  ③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需要的异常偏离;心理学空间+T$];XA#\c

心理学空间M@%xOt's

  ④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i(OM~pV0

R'A#\"MA&R&S0  如果患者的症状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患者现年18岁以上,症状至少已持续2年,并排除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则可以确诊为人格障碍。如果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患者本身或其他人(如患者的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则可以确定为严重的人格障碍。

)\5x8Th0X4l"]0

~'`rQi-{F/hD|0  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为2%~10%,我国1993年统计为万分之一,这明显是一个较低的数字。通过问卷对某大学2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继而筛查后确认为人格障碍有55人,患病率达到2.5%,比较接近正常值。心理学空间x4RI6tu0H

心理学空间!ayO%O#?-ts d

  人格障碍表现十分复杂。临床常见的描述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群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群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第三群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3@%J7J$`8h ~0

0}u3F'mdz _5WQO0  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5roNj9` b)DE&a@1EN0 心理学空间uB1x E0rN+{

  人格障碍的种类较多,表现各异,但各类型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心理学空间Rc n3dvd_a[4a

心理学空间M vpVr EH

  1、一般始于儿童、青少年期。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也是如此。人格障碍的特征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因为年龄越小,人格的可塑性就越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轻易论断为人格障碍。心理学空间c1`0TX6N] \6^

b"Q J.f G4z Axc0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的行为特征。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如偏执、自恋、反社会攻击等,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祸害。

~2~T,`B4E5@O"K0

)X t2b'{.U;^0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处。因而不会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而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的、不应该如此。

nCzz`EqW0

kGB gM^`p4ej0  4、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如对不道德行为没有罪恶感、伤害别人而不觉后悔,并对自己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己以为是的辩护。他们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状态。心理学空间/M[/V@ p

{U/CUCV Jd0  5、总是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他们的嫉妒心极强,思维意识狭隘,任何新环境的气氛都要受其行为特点的影响。

$`3tbiJd&\e&^.S0

#s&v:W G l _$n0  6、其行为后果有害。其行为所致的后果常常伤及和致痛别人,使左邻右舍鸡犬不宁,而自己却泰然自若。心理学空间/}QmG~ }%Wq

4WZ v+lK'L1qlg:J0  7、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怪癖和不良行为并无自知之明,通常是由他人予以揭知。心理学空间Qd*_5yn(FF

5ql4Lz6o$S0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程度各有不同。轻者完全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紧密接近的人(亲属或同事)才会领教他的怪癖,觉得他无事生非,难于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且积极表现于外,使他甚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心理学空间yI)l L,d+TH oD

Q5]E&^ A#?BjZ@0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心理学空间$VM)K/O7e+PUJh

*H L$\y{],kE0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心理学空间tgQ%G"F dd)j&R

心理学空间iT6P e)B~ m~fF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罗姆勃索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也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学空间e W E*Xc)vhs0Zo"u

ww0~8wGd'r0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如果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例如婴儿的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继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到蔑视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人格障碍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迟缓,与之相联系的是只具备缓慢和软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研究表明,人格障碍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人认为植物神经反应低下,皮肤电恢复缓慢,可作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疾病素质特征。心理学空间5Q \H eV.i9I P

心理学空间l6V)w5t.^)q WT

  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容易形成不良人格;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心理学空间2|(~zL,w`*QG

心理学空间$E'fYQGRB

  预防人格障碍心理学空间^pSIU1cA

心理学空间 s p%Bh s7?[

  在诱发人格障碍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心理环境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幼年时期家庭心理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儿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正确,孩子的人格发育一般良好;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良,孩子成年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人格障碍,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gt9b3Q u8S{6E0 心理学空间3u"X/Ls9pl|

  在有人格障碍倾向的孩子中,表演型、强迫型、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人数居前三位。这三种人格障碍倾向的发生分别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素有关。所谓拒绝型养育方式是当子女做错事时,父母严厉批评或惩罚,父母在旁人面前打或责骂羞辱子女,过度体罚;子女在家中被父母当作“替罪羊”、“出气筒”,父母对子女过分刻薄和吝啬。而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是子女做每件事情时,几乎均受到父母的干涉和批评,父母对子女过分望子成龙,对子女要求过高,对子女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太过焦虑等。这两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都会使孩子的人格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心理学空间RMz&gJ

"M(h"^/|&Vs0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 H1x3BF.wR0 心理学空间+Hz8u_,A

  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被认为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即父母经常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子女做错了事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可求得父母的谅解、安慰和鼓励,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经常表扬子女,父母亲自参加与子女的兴趣和爱好有关的活动,子女和父母的相处平等、温暖和亲切,当子女获得成功时,父母表示为之高兴和自豪。这种养育方式,子女的人格发育一般都是健康的。

r1Kq ]-S c/m0 心理学空间| Nt/wNAY({,to

  母亲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在孩子的养育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人格障碍倾向;高年龄较低年龄易发生人格障碍;家庭收高、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其子女人格障碍倾向发生的几率低;父母关系不良及单亲家庭是导致人格障碍倾向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易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倾向。心理学空间#c:| t [P1t

bW8T~:_0WpBk0  [心理医生提示]

3a`7y"Gc0 心理学空间 ek L i-p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症可以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因此进行心理保健,并须重视人格障碍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QOJ7}6Y/U$V)xI&hin0 心理学空间(l.l+r G5N\b

  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障碍倾向如果及时纠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逆的,因此,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倡采取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使青少年人格健康发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的问题。

&]&I4TNO#h3y.LG/Y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为什么会患妄想症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循环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