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Free Association and Free Floating Attention
作者: 蔡榮裕 / 10073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3日
标签: 精神分析 精神醫學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E7Q+k1XXkHS

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專欄
H0|Zp&p'q1e]6S0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
#fw$uj#]M0Free Association and Free Floating Attention
3@,z{(x*~0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
3}9q;ZyG b0
JH1rz[y4^0緣起:
&P-_)}[/s0心理学空间 ?:e9TUow{
建構< 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的過程,也得思考當把精神分析運用於心理治療時,到底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要與精神分析之間有多靠近,包括一般最常詢問的命題,到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療效與速度為何呢?
2m7Ayg%m~/}Z0
nY;s(Wiz!X:rOT4w B0臨床上,通常若只是思索與解答個案所提出的問題,最後的答案常是無解的或無法令人滿意的。就算是很滿意,但仔細再聽,可能發現個案的收獲與治療者的原先想法,仍有很大的差距,這不是什麼對或錯的命題,而是一個有趣的臨床現象。心理学空间\o6CUzT/{ O{7MT

:t6Yr2B%Xqe0心理治療的療效與速度,在精神分析史裡佛洛伊德與學生S.Ferenczi也在理論與技術上有爭論。佛洛伊德於晚年1937年所著的「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中譯,五南出版社。)至今仍是一篇很有啟發的論文,因為它所陳述的論點與經驗,至今仍是與臨床很貼近的,仍很具有當代性。心理学空间DBj4p$U*e
心理学空间 c\1WIC)cfy`
另設治療目標的命題:心理学空间sMmA9o c:n
心理学空间*s ^4|4jiV
以身體治療為焦點的論述,在療效與速度的強調下,的確獲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以主觀抽象為焦點的心理問題的處理,這樣的邏輯是有助於它的未來發展,或者只是導向自行消失的未來呢。心理学空间G pK8~)D4o

}Kg:{L'Z{0也的確有學者因為研究方法之故,將心理的議題置於客觀具體的現象裡,做為進行研究的對象,但是如果要精神分析放棄潛意識的主觀世界的探索與了解,那麼精神分析還是什麼呢。如果要堅持精神分析是以探索主觀的潛意識世界,就得另有不同於目前大家所期待的觀點。
4`Fe,Q/b0
r:jM$N+dCD7VPD `0先回到佛洛伊德的論述開始思考,他在「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裡,先從與S.Ferenczi的論點差異談起,針對精神分析的期限議題,從理論與臨床實務上多所著墨,這是一篇很值得重覆仔細閱讀的論文,並非它什麼皆對,而是它提出了很多相當貼近臨床的觀察與議論,值得做為思考的起點。限於篇幅,無法在此多所陳述,讀者得仔細閱讀,才不致於落於簡化。
Th r9t's9O0心理学空间:V6G"j0z%?6~MQP9F)]
它的結論是,分析並沒有期限,它是無止盡的。但是以無止盡做為分析的過程,精神分析不需要設定什麼目標嗎。筆者認為仍需要設定一個符合精神分析特質的目的。心理学空间 l4o0s%I,g

"IaB3_B0ioN0回到精神分析的歷史:心理学空间+?b\!nQ sQ

\/|;Y^q;^%\'|0佛洛伊德在技術面,首先強調的是分析師的節制態度(Abstinence),這包括對於分析師注意與節制自己的治癒個案的欲望。何以得強調節制治療者的治癒的欲望呢?一來,是因為臨床上常見個案的阻抗,治療師的欲望不必然會成為個案的欲望。二來,精神分析似乎從佛洛伊德的時代,即建構成不是要強加治療者個人的欲望於個案身上。心理学空间!|:V/]h#M
心理学空间Vo8x@/L QIo&XD
如果精神分析的方向是如此,那麼在這個彷彿人海茫茫的分析情境裡,診療室裡的兩個人如何進行被稱呼為精神分析的東西呢。再回到技術層面的發展來說明。節制的概念,後來被形容成是「free association」(自由聯想),也就是,個案將在診療室裡浮現於腦海裡的想法說出來。心理学空间1_yAlu
心理学空间zS+P~s8z.OHr`
何以需要這樣的分析技術呢?有經驗者皆知,要個案自由聯想,這是一個多麼困難的指令,常見的是當事者在嚴厲的超我(super-ego)的挾持下,去做彷彿自由聯想的舉動,但長期看下來,一點也不自由,而是受制於移情的想像裡,覺得必須遵從分析師的指令,而不是當事者本人在很自由的心境下的自然發揮。心理学空间Qb|6}R T6V

v$uyr!L2x#fc0自我站在原我的旁邊:
%[!}z u;o Ke@VdR0
zf]~8W0佛洛伊德在「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提及治療目標時,提及讓個案在分析過程裡,個案從潛意識不由自主卻重覆發生的悲慘裡走出來,而變成意識上的不快樂。何以不以讓個案快樂為目標呢?至今,的確仍少見精神分析師在談論如何讓個案快樂,或者做什麼可以讓個案變得快樂,這顯示的是精神分析認為個案需要的是自己找到自己快樂的方式,而不是以分析師為模樣。心理学空间HiM {$yx(m|0H

XwHg4g0臨床上,其實要讓個案得以走出重覆又重覆的悲慘,就已經相當閑困難且耗時,常常不是以所謂正向思考,即可掩蓋掉那些悲慘。分析師若強調正向思考,通常只是讓個案變得順服,彷彿隨時擔心分析師會因為他們沒做到正向思考,而會被拋棄。因此,也常見個案為了避免被拋棄,而先行離開治療,而離開時是以「彷彿」已經好了的方式。試想這對個案是多麼深層的悲哀與失落。
fN4\3z6vEk s0心理学空间1z9h4P0w cjr
這涉及佛洛伊德提及治療目標時,也提及精神分析是讓個案得以讓自我(ego)站在原我(id)的旁邊。原我是人類心理動力的重要起源,也就是說,並非要將原我踢走,而是因為內在問題的來源,常是原我身旁站著的是超我,嚴厲的超我並非只是合乎現實的道德者,而更是如暴君般苛責,而且需要對象能被苛責,超我才會滿足。而原我與超我的互不相讓,也就變成症狀的來源。心理学空间Gz4`PYa/b!y)RW

%XQ+UHz0佛洛伊德因此強調要讓自我站在原我旁邊。因為自我的角色是協調者,而不是脅迫者,所謂讓自我站在原我旁邊,筆者的理解是指,讓自我能夠協調原我、超我與外在現實之間的種種衝突,進而找出妥協的方式。簡言之的比喻,就像藝術家得以創作,是潛意識裡,自我找出妥協方式,讓生機無限的原我,在超我的種種自己侷限下,仍能夠發揮原我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S4SLn yp'q:y|Gy0
7Kl&Qr g ?9M0個案free association的困境是什麼?心理学空间vt-HA1g?nY(L#vb

M0{3I @~X)?;f0如前述以藝術家的模式為例,科學家的創造應也類似。如何在原來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力,需要的是有足夠的自由。以之前的說法是指,讓原我在自我的監護之下,免於只受超我與外在現實的塗毒,進而發揮創造力。
u1Wz4R7Q.Or`J9|0心理学空间G#G)Z1}~%J/E
在這個思考模式下,讓個案在自我、原我、超我與外在現實,這四個層面裡能夠不相互掣肘,而能夠妥協地找出出路,而發揮原我的生命力。也就是,在這些四路的平衡裡,能夠自由地找到出路,發揮創造力是個重要的目標。心理学空间X"u/o&p1a'I x
心理学空间f-X0t4t W:ci5Q
以這模式進一步思考,自由聯想的困境會是什麼呢?除了前述的四個層面所涉及的個案內在世界外,在診療室的臨床實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會造成自由的困境。那就是,移情(transference)與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對於分析過程的影響。通常這種影響對於分析的進行當然有其正向推動力,但是筆者將更著重它們對於分析過程的阻力,尤其是它們會如何阻礙自由的獲得。
MwJ!z!`K d0
^U Q}6G$i4V X0分析師的free floating attention的困境是什麼:
GeF.u t#I0
zYhF e0前述的內容乃是針對個案的內在世界的思考,接下來將加入分析師的因素。雖然近代逐漸觀察與思考,治療師的反移情是了解個案的重要工具,讓大家對於治療師的反移情不再那麼排斥。但是Bion仍強調,這不能遺忘佛洛伊德當初指出的反移情,是針對個案的情境,對分析師所帶來的困境,這些困境並不會因為分析師對於反移情的觀點不有擴大即不見了。
,F gSD{_0
B7L"d{IVZ-zCFM0也就是說,反移情會妨礙分析師在技術上無法做到evenly suspendingattention(漂浮平均的注意力)。這是佛洛伊德期待分析師對於個案的陳述,要維持著平均的注意力,才不致於沈浸過早地固著於某個彷彿是重大議題,但其實只是一個防衛的故事裡。意即維持此種漂浮注意力,才能使分析師得以不因小而小之。心理学空间G(Gn.qH4h5o:]9f_

d'@t t"{}0筆者依此而認為,或許可以將原先提出的evenly suspending attention改為free floatingattention。筆者強調其中所意含的free,自由之意也,意味著能夠自由地了解與認識個案是什麼,而不是被種種的恐懼與焦慮所捆綁。這個相對於個案的自由聯想,而提出的相對論點,假設分析師在技術與態度上,需要讓自己是自由的,不被個案的移情與自己的反移情所框死而動彈不得。或者被分析師自以為是的了解所捆綁 而未能讓個案真正被了解。
?QBp/jP#p0
Mmf${4T1[3w G0以自由為標的:
'V$C^#P$S*pQvA0
8^S/@|%]\5G5T)|(PO p*\0個案的自由聯想與分析師的自由漂浮的注意力,皆是不容易的事,這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如果個案能夠真的自由聯想時,即是分析可以終止的時候了。心理学空间 MtZ3N&k7fc"X
既然診療室裡的兩造皆是以自由為標的,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分析師的interpretation的技術呢?先從interpretation的兩種可能中譯「解釋」與「詮釋」,做為思考的參考點,如果「解釋」意味著如庖丁解牛般的將骨頭與肉分得很清晰,這的確有精神分析的「分析」的意含。這是很科學的一面,也是佛洛伊德以降的精神分析師努力以赴的方向。但是如果分析師未能了解人的心理是多麼難以了解,而太以為以為已經了解了個案,而進行了移情或早期生命史的「解釋」,卻又變成很容易像是「暗示」或「建議」,而不是讓個案有自由地想像空間。
,`w ttH0心理学空间J0zVhx U$Bd,Xe
如果interpretation是「詮釋」,如果它意指如音樂家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詮釋」他人的作品,那是一種活的且具有開展的過程,而不是一種固著式的說法。由於個案移情是一種整體的運動,在心理的層面上,也就是如小孩般將整個身體與感受皆移至治療師,對於這個整體的運動,需要如音樂家般「詮釋」這種情感與情緒的律動。以語言如達成「詮釋」的意含,而不是將它彷彿釘住在某個地方動彈不得。但精神分析做為一種科學,如何將這種整體的運動與律動,亦如庖丁解牛般科學地解析移情,似乎也是目標。但是在此對於移情的完整「解釋」是可能的嗎,這很難回答。因為會一直有事後的再解釋加在上面。
-}(D Kt,cr0
L:j${pn;\&F0筆者認為任何技術的介入,其目標皆是以,能否讓個案得以更自由地,嘗試以自己的方式,慢慢了解自己,以及自由地開展他們自己,而不是只吞下分析師的想法,一如偉大音樂家對於前人作品的重新「詮釋」。也就是因此而更能自由聯想。至於分析師則是因此而更能自由地了解個案的更多面向,而不是拘泥於個案的某個面向而難以前行。但是分析師能夠如音樂家那般「詮釋」個案嗎?或者應該定位在「解釋」即可了?心理学空间2x rM R_$}
心理学空间)p3Z3b3LY `LG_
特別感謝:
9QN\ID:`mM0心理学空间 vCU#vAA-a
關於interpretation的中譯與內含的說法與例子,主要來自李清發醫師的啟發。心理学空间r[ kL9t H6m ?k
 心理学空间Y s4T%s M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精神醫學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在台灣的發展 蔡榮裕
《蔡榮裕》
長夜漫漫路迢迢»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