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调查经典
作者: 迟毓凯 / 4204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H"t:OeYWG0  昨天网上看看朋友们的博客,刘良华博士写了一篇《调查研究的经典》。他认为:“就“调查研究法”而言,费口舌解释什么是调查研究法或如何做调查研究法 ,还不如给学习者提供几本有关调查研究的经典名著。”对于这一观点,我是赞成的,但并不认同他随后所罗列出来的一些经典:心理学空间s!p*J&pA^T

心理学空间F#WQa/aF \

  1.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心理学空间9Fji2_8G8W0vT

心理学空间(g$Z$C:XH rP6? H

  2.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心理学空间,o8j~PW*SE

T"MM0P7[0  3.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Nh?LbL!| Hl;g0

Q6g'r(M)Uu6I0  4.怀特的《街角社会》;

(btV p^*e0

`)@3B+OBv/U0  5.薛涌的《美国是怎样培养精英的》及《精英的阶梯》;

ArOB)Z2M0 心理学空间eUa:hKC Q%H fv

  6.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及《我也有一个梦想》……

E _#U RJk%VcGy@;@0 心理学空间lZOv SL

  刘博士概念中的调查研究的经典,其实多是采用的参与观察之类的人类学研究居多,这和现时所理解的调查法的概念多有不同。跟帖中我也说了一句狠话,“对于《美国是怎样培养精英的》这本术,称为调查研究的经典,打死我也不信。”心理学空间l?-V7B:u4W

心理学空间5q"S D {A

  刘博士看后回应:心理学空间U.AV0Qop3pd4Z?.x

心理学空间W;d8KG(M!F&a5O

  “不打你,但还是请你相信:薛涌的那几本书是地道的调查研究。至于是否算是经典,需要时间检验。心理学空间wL2` _F

(u5w6x$q| np0  就研究方法而言,薛的那几本书充满了调查研究的精神,而且至今我尚未发现有多少人能够超越他。如果换了你和我这样的人,我们虽然属于专门讲《教育研究方法》的人,但我们也无法像薛涌那样收集资料,观察事实,然后提交那么多能够吸引眼球的叙事报告。

/f"abW [0 心理学空间P"S{%I\ B

 你之所以声称“打死我也都不信”,那是因为你染上了学术界的典型疾病:总以为记者的文章是没有学术含量的,而且,一旦发现学术界有人写的文章像记者写的,就讽刺他们应该去做记者而不可做学术研究。心理学空间J-i,{8H TR#o2KIn

!DX9w2}7WF;U3x/L'E.r h0这是最可恨的偏见。

hlr'W kh8{0 心理学空间+E5a ~!BG(fjQW2O

  我以为:中国学术界应该低下高昂的头颅,虚心向记者学写作技巧。用记者的灵气和民间的语言改造僵死的学术话语。”

K/O/O`O }0

;j~ n9?yb0  “另外,我所理解的调查研究包括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心理学空间w%|aR.d"\+X

心理学空间al2g7]K!MC4yN

  有些人只承认调查研究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甚至有人认为调查研究就是问卷调查。心理学空间 m)R(U W2`

`*w+NO]:T*BY/o0  随他们去。

4`#`$}$E v2^C0 心理学空间0}C5u y]d,k

  我坚持调查研究含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心理学空间QfP:T;pe iG

K.D.so `5Z;b1_G0  当然不能落后,我又奋起反击:心理学空间)vpe-?5^;N,Q

心理学空间 n4X'p~?8}

  “我以为:中国学术界应该低下高昂的头颅,虚心向记者学写作技巧。用记者的灵气和民间的语言改造僵死的学术话语。”心理学空间]1RI"ku8@~

;RY)hy\`^0  这种思想我认为跟文革时候差不多,“全国人民向解放军学习”,或者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如果中国学术界个个都象记者似的,那么还需要那么多行业干什么。做学术,归根结底其实只是少数人的事,记者做的更多是科普,而不是科研。

j)MFM]c-g0

&Ng5PS4z"S&hV y0  “另外,我所理解的调查研究包括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心理学空间/Ie ^M `u evS#x

0M G+p^1P r4p0  这种观点也无不可,但你所提提倡的经典阅读中并没有你所厌恶的问卷法,使人感觉这类人类学特色明显的研究才是调查研究。其实问卷调查也有经典,《金塞性学报告》就是。心理学空间4Q^Q:oHe

心理学空间Ay:Y;a)G

  刘博士随后洋洋洒洒对我进行了批判:心理学空间\P2` Ppi]9t

心理学空间nv6Y D"^V

  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想象文革。

|!\:d|C b V oo0

}(d6x,zeQ*n0  “这种思想”跟文革时候不是“差不多”,是差很多。心理学空间 X kZ"v:[|S#B7|

心理学空间qj'[\s)p-|

  

^!x u Az3u:S0 心理学空间 k,yN5KU'Y2Ei6AS3\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但是,那种游戏规则发展到装腔作势不说人话之后,就应该调整规则。心理学空间q(]E#R7W g+[!r

心理学空间 X YR;n"s*d

  学术界的语言及其“语法”原本是为了说话严谨,但这种“严谨”被那些没有语言修养的人误解和滥用了。

;G+z]yJY+\7O.f0 心理学空间`A z1fI^?

  如果中国学术界个个都象记者似的,学术研究者也不会变成记者本身,总体上看,高学术研究的人比较笨,他们无法挤占记者的位置。

AO/q7}p:K)I(i0 心理学空间U~3[8y d3o%E

  我的建议只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应该谦虚一些,不要为“以记者为伍”感到降低了身份。可能真实的情形恰恰相反。

-R(YaU+}-M+K0 心理学空间A-U_.L_4P@n9xs

  比较笨的人做学术研究,比较聪明的人做记者。如果说“做学术,归根结底其实只是少数人的事”,那么,这说明比较笨的人还不多。这是好事。如果很多人笨到连正常的说话技艺都没有掌握然后就去做所谓的学术研究,那这个民族就惨了。

kR#F9}v%D+_N0

f8A&^ `w6] GN nmr-aH0  迟博士说:“记者做的更多是科普,而不是科研。”可以想象迟博士说这话的时候的傲慢,像个骄傲的公鸡。心理学空间&MpPz G

心理学空间[ uVe4OER

  其实,即使你是研究心理学的博士,你为了研究“神童的成长”去采访(访谈法),你很可能没有记者的水平。央视的“新闻调查”做的“神童的成长”我看过,那个调查(访谈)做得不错,迟博士如果去试试,大概很难再像个“骄傲的公鸡”那样说话。心理学空间0Hp%u-W*V,[/S

心理学空间 T6cPT-\-y

  如果你说“神童的成长”是科普,也不见得。没有必要说人家做的是科普,说自己做的是科学。这是睁眼说瞎话。心理学空间-]u;^!j}HL'{+f

心理学空间0f l/c @ZR `O

  正当的说法是:大家都在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建议。心理学空间*V8K^TXw.w ou

心理学空间@&}M4ov)veLJ/A

  我当然又不服:心理学空间-anJ"bro+Q

.T1ha6H;JA!F0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但是,那种游戏规则发展到装腔作势不说人话之后,就应该调整规则。”

n!@Ab0un NZ`q0 心理学空间 \:J2h4Zf

  科研就是科研,科普就是科普,你不能要求所有的研究都象讲故事,你看不懂不能说明人装腔作势,当前的统计方式不是每个老百姓都看得懂,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运用了复杂统计技术的人都象记者一样说给老百姓听,那样的话,一篇文章都会附带一本统计学教材。

8~%jQa&~ b0

u5SN8P!y0 “如果中国学术界个个都象记者似的,学术研究者也不会变成记者本身,总体上看,高学术研究的人比较笨,他们无法挤占记者的位置。

}Zu.tB0

4W}2G(z,Lh0  我的建议只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应该谦虚一些,不要为“以记者为伍”感到降低了身份。可能真实的情形恰恰相反。”心理学空间G/\-y]9eD(@0`

心理学空间T\o?e7X

  学术界不可能都变成记者,也没有那个必要。研究有研究的游戏规则,记者有记者的游戏规则,没有谁高谁下,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做好皆可。你这里说“搞学术研究的人比较笨”又是信口而言,无凭无据,提升记者地位而贬低研究地位也不可取。

!@:P'z a:Z g0

th5z%VHV5q0  “迟博士说:“记者做的更多是科普,而不是科研。”可以想象迟博士说这话的时候的傲慢,像个骄傲的公鸡。”

@-Fo!Z}}v0

c0\b'm.|"j2s5D0  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个前提,科研比科普伟大,而其实这并不是本人所想,就如同记者同研究者一样,科研与科普也各有巧妙不同的,当前的众多研究者遭到你的批评恰恰是他们科普能力的缺乏,没能用通俗的语言将自己的研究表达出来。所以,在这里贬低科普的是你,而不是我。

mJ1U/SIi0v0 心理学空间:Eb@)|Br

  “如果很多人笨到连正常的说话技艺都没有掌握然后就去做所谓的学术研究,那这个民族就惨了。”心理学空间!lyA:?q&`^G;@9g

心理学空间o ]&e(N~QG

  也不尽然,当年陈景润就是表达不佳被赶下讲台之后去搞数学研究的。

jR6toj+Q!Jk0 心理学空间4^k6OjDq

  然而,遗憾的是,随后我的一篇回复写了很长,但估计又碰到某些词汇,发丢了。唉……心理学空间YL_^o$~$N@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于阅读经典 迟毓凯
《迟毓凯》
填表恐惧症»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