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匪为何送来道歉信
作者: 迟毓凯 / 4129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g7ak$WOkH

“双抢重镇”广州近期发生了一起颇有意思的抢劫案,一个劫匪当街抢劫了一位阿姨的皮包。数日后,在被抢者通过手机短信的请求下,抢匪又将其中的一些关键证件通过邮局寄了回来。而且,还附了一封道歉信,原文如下:心理学空间 w8Ww6l2`-PR_T

心理学空间5tI7bX}(S

我不知道您已经超过50岁,我看上去超过50岁的人我都不会抢的,您是第一个,因此我只能说对不起了。您发的短信,我和拍档都看到了,不过他一看到就把卡丢掉,另外一张电话卡是洗包时发现的,我偷了拿出来,给您女儿(编者注:应为“侄女”)打电话想要个邮政号码,把证件寄回去给您。谁知她不说,还叫我去派出所。银行卡您挂失再办吧,我把这几张作用大一点给您寄回去,以上是我个人做的,给我拍档知道肯定挨骂了。其行实我本人很不想做这行,觉得好种是这个社会逼出来的铀。你说的酬谢,那不必了。

@@]ds1B R'l~0

uy5b[9Cwq!U)o'Z0(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xkb/2006-10/27/content_1258912.htm)心理学空间 `"s K hd }"U2Wn

心理学空间-[2|#w.NL AT)^U

事件发生后,《羊城晚报》的记者打电话来,要我据此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此前,对此事我只是在报纸上扫了一下新闻标题而已,并没有特意关注。根据记者的介绍,我也发表了几点看法,随后也发在了次日的《羊城晚报》上。不过,也许是篇幅所限,最后报纸所采录的本人观点基本是无关痛痒的几句话了。好在有博客,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出来,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

PPY:D{C0 心理学空间q ZZ)vYIo _x

刚听到记者的电话时,我的第一感觉这不应该是什么心理问题,应该属于社会问题,就象网络中有些人谈到此事的标题,“抢匪的道歉信也是求救信”,这本来就是一个良心未泯的犯罪嫌疑人自己生活无奈的呼救之声,这件事,更需要的是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而不是心理学工作者对此做一些有用无用的所谓分析。

)h4dw\;cHn0 心理学空间.Z_/eZO"F

然而,话说回来,就此事件而言,能不能做一些心理分析呢?当然可以,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嘛。在抢匪良心未泯的背后,也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学空间%J/S!H hM

心理学空间x!I;]-qpG

首先,抢匪的“道歉信”就很特别。从新闻的角度,道歉信是这则新闻的“新闻眼”。而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说,道歉信则是抢劫案件中的“识别标志”。所谓识别标志,是指那些不是为了完成犯罪而做的事,而是为了表达犯罪人情绪而做的事。从完成抢劫获取财物的目的来看,道歉信纯属多余,然而,对于表达犯罪人情绪而言,它却成为一种必须。那么,就此事件中的道歉信而言,又说明了什么呢?心理学空间*~pW5D P'J _o5rI

%E-x#o Q kJ0在表达自己对被害人的歉意之外,其实泄漏出了抢匪的一些心理活动。据此可以推测的是,抢匪是一个自视颇高的人,在他内心深处,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不道德、不仁义的人,他不希望别人将他与更多的抢匪混为一谈。在他的道歉信当中,首先便强调了自己抢劫的“原则”,50岁以上的人不抢,给出一种“盗亦有道”的解释。其实,对更多的双抢份子来说,用抢劫作为谋生的手段,根本就是在搏命,也不会想这么多。就是因为他还自认为是个“盗亦有道”的抢劫者,是一个有自尊、有人格的人,那么,他必须对自己的抢劫恶行做出解释。在有良心和抢劫犯的矛盾之间需要寻找一种平衡,所以便给自己定下“50岁以上不抢”的原则,并用道歉信、邮回主要证件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错误,进而维护自己的那一点可怜的自尊。

H3i6l ^8x c | {Mh0

8O%b,`:| s|2D0其次,从道歉信的表述来看。语句比较清晰,逻辑性较强,估计应当有初中或以上的文化。一般而言,文化太低的抢匪,由于受教育不深,在文字表述上估计不会如此顺畅,也很少会在抢劫之后,如此“婆婆妈妈”地道歉。通过道歉信,可以看到他的表述结构:解释自己的抢劫原则——道歉——表明自己和别的抢匪不同——自己做了悔过的努力——将自己的恶行归结为社会所迫。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良心与自尊尚在的抢劫者对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内心的挣扎。心理学空间`5H9O,t-M!{ }[;n

9xDV0E'rCe3z0最后,抢劫者是个年轻人,而且是个犯案不多的年轻人,或许来广州的时间也不长。知道这一点很简单,如果是一个抢劫惯犯的话,哪里有什么闲心在抢劫之后忏悔,还不如再次策划一个更有价值的抢劫案更划算。而且,如果抢劫之后都有道歉信的话,那么这则新闻已经不会是新闻了。现在的犯罪嫌疑人,已经很少能向当年的行者武松一样,在快意恩仇地干掉若干人等,然后在墙上告诉刑侦人员一声,“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现在的社会变了,人心也变了。心理学空间 _!G-Y`%pa

心理学空间6Ccpz/f

记者采访,强做分析,如是而已。心理学空间1Obec \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于读书点滴 迟毓凯
《迟毓凯》
男性比女性聪明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