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从何而来又如何排解
作者: 迟毓凯 / 9014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oj(dqx'uC6g/[

\7iI*r cr0 心理学空间-R uU_Pm

美国《心理科学》杂志2月刊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古拉斯·埃普利为人们提供了排遣孤独的方法。这项研究恰恰切准了现在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热点话题,即人为何会产生孤独感及如何摆脱孤独。心理学空间F+^)]s0_4_@j

8R.V `V d0近年来,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人们的孤独感进行了两项调查:一项是调查了400名工人,令人吃惊的是,100%的受访者都说常常感到孤独;另一项是调查中发现有67%的人时常感到孤独。

Do0@L2`;V0

:PFxK rjI0由此,他们进行了一些研究,把产生孤独的心理动因分为两种。心理学空间,n Wr;t w`3?!?3@

心理学空间4^0l3]7[(om~YU:w3A1{

首先,孤独是人格因素的产物。英国有位心理学家名叫爱森科,他认为人格存在纬度,纬度的一个极端是外向,另一个极端是内向。大多数人或者偏内向些,或者偏外向些。心理学研究发现,偏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和牛顿都属于这类人。

%ea&_ Mx2s0

2{Rs:jTNn0其次,大多数孤独感都源于适应性孤独。例如独自海上航行的航海家、孤身守边防的战士和独自野外作业的勘探员,他们都是因为离开了以往的人际网络而产生的孤独。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健全的社会关系网获得依赖感、彼此认同和好感,以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而人们一旦失去了过去所熟悉的环境,心理上就会产生巨大落差,产生孤独感。人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许多人易产生“离退休综合征”,也是因为脱离了长期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难以适应生活的变化所造成的。心理学空间~%L&gj&U

.aw#r4j*[&Z*m~4J{0面对孤独,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埃普利指出:“有时排解寂寞很简单,只需群居、养个宠物、留着幼时的小物件或有所信仰。”心理学空间:]4s1d8K d-VxpdmH

@ qe#t/K^0其中,群居自不必多言,要多和人交流,如去邻居家串门儿,与老同事、老同学、老战友、老朋友们聚会聊天儿,多参加社区内的活动,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

u4[)n,_1H#A%f_0 心理学空间buiv2H&XoE1n

留着儿时的小物件和养宠物也是排解孤独的有效方法。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孤独时,会通过宠物、小玩意儿来填补精神空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卡乔波说,汤姆·汉克斯在电影《荒岛余生》中的经历就是佐证。他在岛上与世隔绝,为了排遣孤独感,他将一只排球视为朋友,还给它取名“威尔逊”,而且会对这些物件“倾诉”。儿时的小物件能勾起童年的回忆,回忆总是美好的,能使人在心理上“返老还童”。饲养宠物则能使人与宠物之间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使人的心情愉快,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心理学空间%r{(Rk0cL#Jhy

l FI j{*j D3R%V0此外,信仰和精神寄托也有助排遣寂寞。一则信仰本身让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使心灵不再空虚;二则是信仰和精神寄托能让人有较固定的社交群体,彼此之间能心灵沟通。

dCd z3L ipZe0 心理学空间]_*Ce of^D

作者:何斌

L N ?.ZGm'z7{l(f(j]0 心理学空间S]Xzl7RJpO%v u

来源:天津日报

;v1?d vZ8H0 心理学空间1S ['Ghlz l ^2L

链接:http://news.sohu.com/20080224/n255324463.shtml心理学空间2s6?f:[S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社会心理学经典:我们阴暗的内心——斯坦福监狱实验 迟毓凯
《迟毓凯》
马谢辩论会:需要一个小箱子»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