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陪你人生一段路
作者: 迟毓凯 / 3952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Q j#L6J"jh.]0心理学就像黑暗中笼罩于我们身上的一个光圈,当我们的心灵不断成长,知识不断扩充,我们所接触到的黑暗与未知,将越来越深沉,越来越广阔。那些古代的哲学家,就是这样在黑暗与光明的交际处摸索着,寻找内心深处的秘密。即使生活贫瘠,即使病痛困扰,即使生命殆尽,也不能停止思考。即使被误解,被歧视,被打压,也要不断拷问心灵。他们不知道,心理学起源于他们奇怪的大脑,他们更不知道,心理学陪着人类,走过了那么多悠久的岁月。

jF Cyz\0 心理学空间9s,v1X4d#z~]

心理学空间}3Rc(A f!eK8zA

'\v'_!W_'D0

} I@,J$R ~ T0

Y7e8L%A-nX"tW0“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心理学空间.]4Y[[7h!PH

$i;gr OoS0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心理学空间:K4T)}GX,[I n&}^^

心理学空间q$@I;R:U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心理学空间@e?6q(^ly$x

心理学空间E[5`[!rS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2p2FQC:V[E1}2c0

&Y$Z6w"Xp:r0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心理学空间*M%d-sI'o

心理学空间6v{rL8[U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D5pa/L4nm2a0 心理学空间odm&B|.G+d i

《苏非的世界》被称为”全世界最易懂的哲学书”不是没有道理的。

8XLL{%BpS8?-a0 心理学空间K%E}0y |aP)z1I

人生的答案,也许就安静地摆放在一代一代不懈提问的人们的前方,在时间和智慧的小路上,在树荫下一个普通的黄色信封里面,拆开来,另一个宇宙将被展开,无穷无尽的更多的未知就是回答一切的最佳解。

w4r+Yf8fWR4hH0 心理学空间C;mbT/{w[

西西里南部阿克勒加斯的恩培多克勒(前490?-前430)跳入埃特那火山以便不留下曾为人类的痕迹,火山却把他的青铜拖鞋吐了出来,扔到火山口边缘上,从而宣告了他的永生。哲学史上孤独的修行者、耽于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者以及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检视、理解,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控制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心理学的故事,正是从哲学的另一页展开的。哲学永存,则心理学永存。心理学空间E+I.@'t'~YP

sj2@3C+Po ~Z0

)k"L0A$f(~ l"i0 心理学空间t/or x7s Ji7x$Q ^o

6]q;x}-uP's0 心理学空间 w o5b[2v6} wGQ

你是否知道,二次大战的结局其实是一次心理活动的结局。是一个人,这个名字叫爱因斯坦的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L-{%o H:tu-jWO0 心理学空间)j J"i3IF'`O H

当你听说坐在你邻桌的陌生人是一位心理学家时,你在脑子里会有何等想象?

#m-kr4l w9kv0

?X0d-x%M y0在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专业心理学家墨顿·亨特笔下,心理学的历史娓娓道来,栩栩如生,既有生动的故事,也有科学的精神,更有直接可以参考运用到企业营销中的技巧。心理学空间$o m7Q1RN}+]S

hY#h^aL{0647页的厚度及其较强的专业性或许会让你望而却步,不过,如果你真的耐心完整地阅读了这本书的话,至少会知晓如下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本质上理解许多人的行为,比如知道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直接映射的心理动向是什么?也可以知道人们是如何记住你的名字的,也可以知道如何才可以让消费者对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甚至知道许多人类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并且知道在什么年龄可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第二,认识到市场中流行的一些改变人们行为的理论的真假。第三,从应用的角度理解影响人们的普遍方法。比如改变人们态度的基础是人们的认知过程,而不是提供给人们的最终结论,通过广告不断强化企业品牌的美好和崇高不会改变人们的态度,也不会形成积极和正面的认识,但是,通过系列的活动,以及递进的环节就可以最终影响人们的态度,甚至改变态度。

6ZdBQJ!R(SF-q0

#]T/_|q)S{E^Gpo#V0或许,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为心理学人感到悲哀。许多同我一样对心理学抱着热忱的人在接受完整的科班教育后,往往会对心理学失去兴趣甚至最重要的好奇心。我们常常会想 “如果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就好了”。

p(K5^C8n t^5S e/F,Z0 心理学空间g A+d` TZX6i FE,o

“可是,这是一门与大多数科学不一样的科学,它复杂而且繁芜。”

aF0`9BS t0

!|VnO I4iw0“就连为心理学家的特别兴趣和活动形成一个典型的形象也是如此困难的一项工作。心理学家男女都有,身材大小、高矮、色彩、年龄和教育水平及地位各个不同。”会有很多的心理学人,一生都称不上心理学家。但是依然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努力着。

$I)Wv6Qa1d0s1S5k9xT0 心理学空间ZO4mYA a-]g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心理学如今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它在使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易于理解。

] Y.E p.tZI%JWZo0

.n#m B`\@0心理学家中不乏传奇的人物,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则是其中颇为传奇的人物之一。有人认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p\$t c0K5NA6T0 心理学空间JR B;K ~K7Ao)Wg

心理学空间(l/c%u*`LQ,@G2Z`"@z

*vy+zHS"p Ve"lT0心理学空间4W1n&_?*\:X[&L1N w8p

-@6y N%K$@@q0“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却是极其贴切的。

-F&` e,E4n0

}.@R~r O!i/b0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能看到他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心理学空间A:vV&|"d0U2Ow

心理学空间0J?4qV1PA7J,~V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A| K&k M*EJj0 心理学空间%V0XGU0dx"O B

作者还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dMndG0

| A_3QS!d Q0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学空间1t.L ~A7yr|.| O9G

2` V%A E/lB.h0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心理学空间Fd(P%J+QUK

心理学空间-R qh _,?"}}1A

心理学空间M!v#C%Y+A$` [8W

心理学空间-s9~ g_fUF@

心理学空间8z|7D)M/f5U/L

心理学空间c+j5i YD+u*B

“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J5H*rI}_*n0

Cz8k~dd3~ w0“就是使人对自己感觉良好,获得登峰体验。”心理学空间J.Mf kQNG9o

1U*_{6k2~0“什么叫登峰体验呢?”心理学空间li:P%y"rLtv

心理学空间"MB,zJ?VA

“登峰体验原本是马斯洛提出的,它指的是人感到最舒心、最愉悦、最自我充实的情绪体验,那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心理学空间+b&M?*s7_$N(YeR

yi$P!p/tA$R9a0“那你是怎样使人获得这种登峰体验的?”

'w({ jj.Y!z#Ws M!X5z0

&lWC{[QE0“帮助人调整心态,改变认知,以正面、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就这么简单。”心理学空间JM([-fD

心理学空间$`*[)F q*B I

这本书虽非学术著作,但颇具特色。作者通过自身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的经历,精选10个案例,涵盖了心理学的诸多方面。对人本疗法、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格式塔疗法、交叉分析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都有介绍。深入浅出,文笔生动,小字的“心理咨询小知识”让人们对心理咨询这门学科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心理学空间&J&})DhM&?2C"_

1Ts B l"nL(z0“我恨我自己,我实在太愚蠢了”,“我们的爱情还有救吗?”……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起眼问题,却妨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在处理这些心理案例的过程中,作者展现了心理咨询的神奇技巧——原来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因为几句话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实际都是心理问题,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天堂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心理学空间9sBnf C%X

j3k@5R7o${0心理咨询是一项使人开心和不断成长的工作。使人开心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心理学空间a-K?)C ]&j

心理学空间$F0OEN:^o)ZO(E

心理咨询力图使个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它竭力使人们积极地看待个人所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o0}IT8h*[&k&tU0

)EvE z;Z%kV9JE0心理咨询也在于帮助人学会辨证地看待生活当中的忧愁烦恼。但这一切不是靠指教劝导得来的,而靠启发领悟获得的。用马斯洛的话来讲,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获得“顶峰的体验”!

S h2_#RzF8E+l'Yx0 心理学空间~l)Hp.BUJc'k

心理咨询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

lI&y:{Tp+S[0

hgiK8FDa[CU0信就有,不信则无。

\X I}dtG ~;S0 心理学空间.al$J~a(Mu0B6B

现在,你已经对心理学对心理咨询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的好奇心驱使着你去探索人生中的另一面——苦痛与阴暗。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人的心理也可以有那么多的疾病,一个看起来正常的人,有可能并不正常。面对你的,或许只是他24重人格中的一个。心理学空间_%]_$CA]

&] dC M \A/`b0

c\-f9M8hK7D8d3mn0 心理学空间6N8`i:j OK P

%n/Gy:x7`1P$g&y9X.y0 心理学空间$H_;zA quw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的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H$f!C"{e,{K'k7f0

"DX2q$M)C?;X2?0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身份。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的,说话结结巴巴。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心理学空间UFWm,_G

心理学空间"C7FM x$tb

这是一本成功的小说,更是作者卡梅伦·韦斯特博士的自传。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多重人格形成的一种可能:童年创伤在成年后的爆发。即人在孩提时候目睹恐怖的事情,会刻意和非刻意地回避或忘却,有时他们找到一个替代身份,承受这些苦难,以便使自己解脱。这样在自己的人格中不断地分离出其他的人,寄居在自己体内。心理学空间Kqa1Jk hF

心理学空间4Cx5v nnW$w

在卡梅伦·韦斯特的世界里,先后有24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他的身体里登场,他们有着同样的外貌,但是说话的表情、神态和行为却全然不同。在极端的情况下,由于寄居在自己体内的24个身份彼此冲撞,卡梅伦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平静的家庭和生活被打破,他背负着极大的自卑,越是压抑自己的其他身份不表现出来,他的病患就越是严重,甚至用利器无数次割破自己的手臂,用鲜血写下“HELP ME”。心理学空间 w&_'?;[q%k)rJu

,Hxutm-ME%DWf0使精神病症加剧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他人的惧怕、嫌恶和漠视。 卡梅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善良的心理医生和爱他至深的妻子。在他们的帮助下,经过数年的努力,卡梅伦逐渐整合了体内的21重人格,与剩下的3重人格和谐共处,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xX |ak0 心理学空间v5@E-p~ S_C-T%\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微薄的希望,以及主人公们以巨大的勇气对抗命运的坎坷经历,都让人欲罢不能。

N(Q-B.d?t8Kq#D0 心理学空间$c(l,|W$s ],D#m?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园。我们守口如瓶,我们学会遗忘伤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记忆,却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连我们自己也渐渐难以了解的世界。岁月可以埋藏真相,却很难真正磨灭潜意识里那些模糊的影像,它们常常窜入梦呓,有时也侵蚀意志。我们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说我们的精神没有疮痍,我们的心灵不曾哭泣,只是我们残存的意志,在努力维系那根已经绷紧的“弦”。生活的麻木不仁与内心的苦痛不安,源于对角色的绝对界定,源于心理学的缺失。感谢心理学,感谢《怡心园》,在我们茫然无措的时候,陪着我们走下去。

:h/J { y ~1D5r;}0

Y {!u/a(l,n A0感谢李民赐稿

V9gtjXER2N bs7N?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也谈质的研究是不是新闻采访 迟毓凯
《迟毓凯》
虚拟故事,真实人生:教师故事的心理分析»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