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影响力的老师?—《教师心理学⑤》
作者: 迟毓凯 / 678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G&\T%sw@0U8gI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起,每个人在生活中,随时都受着他人的影响,不管此人是否在场,不管此人是真实的,还是想像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在心理学中,以这种人与人互动中相互影响为主要探讨内容的分支学科称为“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影响力大呢?学生为什么要受你的影响呢?

.jP7H d_|0 心理学空间(|#r(\;aL ]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之所以受别人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信任”。心理学空间DE0WbW D}a

9s#A-V;t*E(kg.L f |0人在生活中,每个人总会相信一些人,相信一些人所说的话。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的独立思考很重要,但一个人如果凡事都仔细思考,别人的任何话都经过批判性思维过滤的话,那一个人会活得很累。比如我和你见面打声招呼:“早上好。”你会不会仔细思考:“为什么他要和我打招呼?”“为什么他说‘早上好’,而不说‘晚上好’?”“为什么他问‘早上好’,而不问‘吃了吗’”……这样的人,活得会很累,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不经济不实惠”。其实,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吝啬者”,用句通俗的话讲,人在本质上就是懒蛋,不愿意动脑筋。但如果一点都不脑筋的话,别人的任何话都不做思考,那么你在生活中上当受骗的机会也比较大。因此,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选择了一种颇具“性价比”的认知习惯,有的时候会仔细思考,但另一些时候会自动地、有选择地相信一些人的话。而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学生对你所说的话信任度比较高,那么教育、管理起来就更容易一些,这毋庸置疑。心理学空间I"[`lR5g^~\ Y

i)^WB.O6V9m/{0人们之所以受别人影响的第二种原因,是“恐惧”。

Z(z5{c7KzO)` ~4G}_0 心理学空间lk|F)Yjd h,oC

因为恐惧,所以受别人影响,因为“恐惧”失去教职,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敢乱说话;因为“恐惧”得到惩罚,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犯罪。由于对别人的“信任”而受到影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由于对别人的“恐惧”而受到影响,是一种被动选择,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时间长形成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选择。学生也一样,他们之所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任凭欲望驱使,很多时候,是源于对周边他人的“恐惧”。具体到师生关系上,说“恐惧”这个词不大让人认可,我们改动一下,学生之所以受教师影响,其中的一种原因是因为“敬畏”。心理学空间]F#V;J Ml? D

5\XS;cX_m0教师让学生“敬畏”和“信任”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教师的“威信”,一个有威信的老师,无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老师。具体到教师的影响力,我们下面准备将三点:一是专业能力,让人钦佩;二是人格魅力,让人喜欢;三是威慑力,让人害怕。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相信”的问题,威慑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敬畏”的问题。心理学空间9P w)c_1j@Ms7s0m

心理学空间-r\8GW DQ

1. 专业能力,让人钦佩心理学空间D,VW_|Vd\2o

(?B k ^b1P(\ezF{!S@0一般人会选择什么人来相信,首先是专家。同样的话,是否是从专家的口中说出来,对听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讲课过程中,对于听我讲课的许多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心理学方面我是专家,讲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大家就容易相信我所说的话,但是,如果讲人生应当怎么过,我就不是专家了,可能需要在人生际遇上更多经验的人来讲会更合适,比如我们找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年过古稀的资深优秀教师,让他来谈谈人生问题,可能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再进一步,假设他今天就来到我们面前,颤颤巍巍站在讲台上,你都担心他随时会跌倒的样子,他哆哆嗦嗦说出一句话,“人生啊,就是一场梦”,你什么感觉?是不是会有些老师激动得还要在本子上记下来:“某某老师:人生就是一场梦。”还有可能觉得老教师真是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人生真谛。同样这句话,我们换一个人来说,会怎么样呢?比如,我们在附近幼儿园找一位小朋友,他来到讲台,用稚嫩的语气向大家宣称:“经过我几年人生经验的总结,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梦。”此时,你会怎么想,会不会尊敬一下小朋友的发现,你不仅不会把他的语录记下来,而且还会嘲笑他,“小屁孩,才过几年啊就人生如梦,你做过几场梦?”所以说,同样话,讲出来的人专业水平大小,会决定其言语的影响力大小。心理学空间`$p+z*o+t9ew

心理学空间ZX.i5N#MP\4|W%h

再说一件事。每年中考或者高考之前,我常会到某些中学,直接面对中学生给他们讲一讲如何在备考中进行心态调整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班主任,他们的心理老师,也常常会提到,那为什么还要邀请我呢?可以说,我所讲的内容也不会超过本校心理老师讲的内容,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的现状下,如果有一些学科的发现可以促进学生考试水平的发挥,早就会引入教育实践中了,轮不到我才来提这些新的主张,但是,也可以肯定的说,我讲的效果,很多时候会比学生的班主任以及他们的心理老师的效果好,原因就在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一位高校来的心理专家。

*C2w:} f;t6V'rg6D9z0

g cB4PsB|9y0心理学的发现也是如此: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验的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拒绝别人本来就难,拒绝权威的要求更不容易。心理学空间AOiI d&b A o

心理学空间3rb+KT@"oMkt`

专栏:心理学经典服从实验

&ViUfkV4Y$R0 心理学空间\ gKk!V2Sx ERn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莱姆米尔格莱姆提出假设,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倾向性。即使这个命令违背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原则。他认为,虽然许多人从未有意伤害过别人,但是在权威人士的命令下,却很可能对受害人做出伤害行为。心理学空间+A+VQZS^C%fz

*X`^#d\0米尔格莱姆设计了一个看起来非常骇人的电击装置。他准备了一个大电压,里面有30个调节开关,不同开关代表着不同电压。电压从30伏开始,每次以15伏为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伏。主试想用这个装置让权威人士命令被试不断地增加电压去电击另外一个人。不过请注意,那只是一个伪造的电击装置,虽然看起来十分逼真,却不会让任何人遭到电击的痛苦。

%^!U)h.@5D.s&e6P e0 心理学空间D9H7p!bFt'au9I

参与这项研究的被试有40人,全部是男性,年龄介乎于20~50岁。研究者通过报纸广告或直接发短信的方式征集被试,征求他们参加耶鲁大学一项关于学习与记忆的有偿研究。为了获得更多的被试,研究者付给每位被试4.5美圆(1963年的美圆),并清楚地告知被试,报酬在他们来到实验室后便会付清,这就保证被试不会因为担心得不到报酬而在实验中表现得不自然。心理学空间:W"M#Gg1_/JxL8t$~0K

心理学空间2SA2e+?3gN!u ?%u

除了被试之外,该研究还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研究者的助手,扮演一名“被试”,另一位是“演员”,扮演主试。当被试到达耶鲁大学社会互动实验室时,工作人员便安排他坐在另一名“被试”(研究者的助手)的旁边。很明显,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不能告诉被试的,因为那样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行为,所以,主试给他们讲一个“假故事”。他对被试解释道,这是一项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实验通过被试从帽子中抽纸条来决定谁当老师,谁当学生。这个签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因此真正的被试总是抽到老师,而助手总是抽到“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那名“学生”以及“主试”都是研究者的伙伴。心理学空间gO+C7U[/h Ym

,Q tce6z0然后,“学生”被带到隔壁的房间,被试将看到工作人员将他绑在椅子上,用电线将电极与邻近房间里的电击装置连在一起。虽然“学生”的胳膊被绑着,但是他的手仍能够得着标有A、B、C、D符号的按钮,并以此来回答隔壁房间里老师提出的问题。心理学空间`}6p:fL8e"{

心理学空间 oP$B9X{Mm f

@l+aU k9pc)BK:K4c0

rS(@9h:Ld7d2}0经典服从实验的设置场景心理学空间6p4z&Qfuh+@.m

心理学空间#G\/s$Bm;T8|M#L$VL5~

主试向老师和“学生”清楚明了地交代了学习任务,该任务是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单词配对进行联想记忆。单词表很长,因此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任务。老师把每对单词读给“学生”听,然后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主试要求被试在“学生”做出错误的反应时给予电击惩罚。最重要的是,每增加一次错误反应,老师就要将电压强度提高一级。所有的这一切都伪装得极为逼真,没有被试对电击的真假表示怀疑。心理学空间~&{)[?u ug!V

e+?8QgZ-qnA0“学生”的反应是预先安排好的,正确和错误的反应顺序对所有的被试来说完全一致。所以,当电击总量随着错误的反应增长时,“学生”开始从另一间房间发出痛苦的叫喊(这也是预先安排好的,包括其叫喊的话语内容及其心脏不舒服的事实)。当电压达到300伏之后,“学生”变得完全沉默,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主试告诉老师用处理错误反应的方式来处理不反应的情况并继续进行应有的电击程序。心理学空间T uK ZA+E+BP

心理学空间}0cuP#Ma0ysF

大部分被试在电压达到某一点时会转向主试询问是否继续进行电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主试会命令被试继续,且在此过程中很有必要向被试发出一系列语气渐重的命令。

"h4W|LU-MI&U0 心理学空间zFEPm

命令1:请继续

a&O7s.D0s6ZUx0

G7T?T;GQ&\-O{0命令2:实验需要你继续

dEH|(YQSY3NZ0 心理学空间~cC@:Pz[i+| u

命令3:继续进行是极其必要的心理学空间q#I KN5aH

心理学空间gn pD4x)AhW3B

命令4: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心理学空间D:G]#^ M x8aE'b$H2a

心理学空间z0_8e] Xr

通过记录下每位被试拒绝进行时的电击水平,就可以对服从行为进行测量,在这个电击装置上有30个开关,那么每位被试的得分就在0~30之间,全部过程执行后,获得满分的被试被称为“服从的被试”,而在较低点就中断的被试被称为“对抗的被试”。心理学空间j]O"Pn aH

F3`'H:F*gBP0被试会服从命令吗?他们最多会用多高的电压?你预测的结果是什么?想想你自己、你的朋友和一些普通人。你认为有多少人会使用所有30个电压水平,达到最高的450伏。在讨论这个实验的真正结果之前,米尔格莱姆让耶鲁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四年级学生以及其他同事对结果作一预测。他们的估计最低是0,最高是3%,平均是1.2,也就是说,100个人中会对“学生”施加最高电压电击的不足3人。

wE+GnN{\0

B/pd-Lq `$f0但是,实验结果让人惊讶。在主试的命令下,几乎所有被试都将电压提升到了300伏的水平,直到“学生”猛击墙壁,要求离开实验室,并拒绝回答问题为止。但是,最令人惊讶的是使用全部30个电压水平并使电压达到最大值的被试数量。尽管有14名被试不服从命令,在达到最高电压之前中断了实验,但40名被试当中仍有26名,也就是65%的被试按照主试的命令继续进行实验,并使用了最高电压。当然,被试并不能心平气和或很高兴地去做这些事情,许多被试表现出极大的心理压力并为受电击者的境况而担忧,甚至对主试非常愤怒,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服从了命令。

0K?4t"s(zPg4?0

V.Q6p pZ's Q-rj A0(来源:迟毓凯主编《我问心理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心理学空间DK'pO"W }NrB

of"L\;vy3z U4Z"?/?0如同专栏中所谈到的实验,其实,人们对于专业权威的服从水平远远超过我们的日常想像。心理学类似的实验很多,比如让医生开一个明显错误的处方,但会得到护士毫无怀疑的执行,等等。然而,如果卸下这个专家身份,人们服从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比如在米尔格莱姆所设计的实验中,如果把其中的主试换成一个研究生,而不是一位做心理实验的教授时,抗拒命令的现象就会大大增加了。心理学空间7{;{Z K:^%QTk!@

心理学空间[],a4y i%FM:K#P

许多人已经熟谙专家定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所以在决定影响一个人之前会首先树立自己的专家形象,然后再说话。作为教师,现在听报告的机会很多,在每次报告开场之前,组织者都会对演讲者进行介绍,有的演讲者在主持人介绍完之后,还要不遗余力地用数页ppt来谈自己的“所谓成就”,其实,有的报告内容也不过尔尔,有的自我介绍也和今天的演讲主题无关,但是,这个介绍对很多组织者和演讲者而言似乎不可缺少,因为他们的介绍,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塑造自己的专家形象,当一个人被听众确定为专家了,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会激增,他说的话会更起作用。心理学空间!H}x"S+`adC

C YSJ(Np0这一点早就被一些商业人士所知晓,所以很多商品的广告推广诉诸于专家,用专家来推销药品、用专家来推销食品,等等。不过,有的时候,这些专家只是演员而已,但却被不良商家标记为有名有姓的专业人士,进而欺骗消费者。互联网上,曾有文章揭露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相貌一样,但名字不一样的所谓专家们,实质上是顶着专家的名号来欺骗消费者。心理学空间8N?2Jfb7z4Z

心理学空间^qW:q%[/LO

心理学空间We$H~gK

心理学空间d.w%b%S cL i

这个在医疗广告中被称为“吕青”教授的人,在为某理疗服的广告中叫“张国行”,同时他也是在纪念钞广告中变身为钱币专家“孙云”。心理学空间I:^N&_ yN8^ Q~

心理学空间i\:m ]-F5Ma

(来源:http://news.sina.com.cn/s/2009-02-02/103917133295.shtml)

9B&zJTVjDE/v0

\O.aVa BN#z"\4H.l0专家身份虽然有的时候遭到滥用,但是,这些事实也表明了心理学的规律,我们一不小心就受着“专家们”的影响。那么,回到教育领域,作为一名教师,你可是有着较为突出的教育能力,你是否是一名教育领域的专家?你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是否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或者更进一步,在学生心目中,你是否成为他们所敬佩的教育专家?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你对于学生影响力的大小。

f#M` F7]4T/[0

#\{xB-tZ0下篇预告:学生为什么喜欢你?心理学空间!b/o,j b@[~+vYQ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心理学(4)》 教师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学生凭什么喜欢你?—《教师心理学:6》»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