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凭什么喜欢你?—《教师心理学:6》
作者: 迟毓凯 / 866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e/Nj1A3i

2.人格魅力:让人喜欢心理学空间l^tBdO#t

心理学空间TF$q s?;d

人们相信他人的第二种原因是其具有魅力,让人喜欢。《学记》中有句话,叫“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原始出处。虽然在《学记》的原始意义中,“亲其师”与“信其道”之间不见得就是因果关系,但对于许多老师的日常经验而言,如果一个老师让学生感觉到亲近,那么他(她)确实容易听从老师的教诲的,也可以说,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这个人而学习。

I/?|5B$i4r7Y0 心理学空间HJ}] F.z V1^

当然,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比如说你是一位中小学的教师,在听我讲课的时候,如果觉得讲的东西有道理,就会记下来,不管我长不长得难看,是不是招人喜欢,你很理性。不过,作为青少年学生却不见得这样,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愿意学习一门科目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擅长,或者课程有意思,而是因为喜欢讲课者,即因为欣赏一位老师而爱好一门学科。而自己原先的某些学科,即使擅长,但是由于讨厌讲课的老师,也会有所怠慢,最终置之不理。反过来,作为一名教师,也肯定希望做学生喜欢的人,其实不仅教师,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做他人喜欢的人。那么,从心理学上讲,具备什么样的魅力容易导致学生的喜欢呢?我们都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呢?心理学空间0S&@(~+I1cE

心理学空间8vn(Hxf9uO4v

第一,“美的就是好的”,我们喜欢外形有魅力的人。心理学 上有一个“美即佳”效应,即“美的就是好的”,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Eagly等,1991)。

/m ~6W/y;q9}0

8{'K$Pf2C0比如,看到一个美女就会觉得她善良、温柔、贤惠、可爱、可亲可敬。但是哪些美女是不是都是善良温柔啊?不一定。有的简直是野蛮女友。但是我们看到美人,下意识就会觉得他有优秀品质。当然,“美即佳”的刻板印象是有文化差异的,在西方文化下,“美丽”的人常常被认为拥有个人力量的性质,比如个性丰满等等;而在东方文化下,如中国,“美丽”的人常常被认为拥有正直和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心理学空间I!m!A4t W O

心理学空间"w#ip|:vj `b"_

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现在女研究生越来越漂亮,那是不是说明导师们好色啊?这不能这么说,喜欢美丽的事物,其实是人的本性,是多少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果。在座各位老师,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好色之心?你们也可以想想,在你们班上,班干部的漂亮程度是不是大于班级平均水平?1992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发现,教师认为长得好看的小孩比不好看的小孩更聪明;而另外一项管理心理的研究也显示,相貌漂亮的人比不漂亮的人在工资水平上平均要搞12%~14%,这其实也是现在有的女大学生毕业前要美美容,投资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因此,可以说,“美的就是好的”这种心理上的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们也一样,帅哥美女类的老师就是遭人喜欢。

1H%y'QiL I"K0

0kZ+XI:IfsgdY0

&gac8QAM#iH ]9[0

W qWB^n]!N0外形美丽的老师就是容易影响学生。图为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电影广告,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心理学空间D.p6P HQx d`

心理学空间"XivKYXD6@)bb"@

然而,人的容貌毕竟受先天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很多老师,比如像我这样的,长成这个样子就容易产生心灵上的自卑,如果再知道了“美即佳”的心理效应,就更容易丧失教育信心,难道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教育工作吗?其实不然,“美即佳”效应虽然存在,但并非外形不漂亮的人就不能当教师,这种心理效应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教师应当适当注重自己的外在表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平均水平的外在形象,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也最好是大众化,不能奇装异服。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可以不修边幅,但管理者一定要注重仪表。

&gj+D6]"o b s8G0 心理学空间3k9e Mdh#\+i [

另外,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外在形象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说句玩笑话,在高校内,集中了一批长相“奇形怪状”但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你别看我长得难看,在高校里比我还难看的多的是。一般而言,中小学教师的漂亮程度要好于高校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后面会谈到。

1QurKZT7~q0 心理学空间5b]*f1B?V

第二,“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交流中适当的赞美会收到很好的影响效果。

-R8DGvu)L0

B Hs a+pz{(PC0可以说,谁欣赏我,谁对我好,我就喜欢他,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学生喜欢那些认可和欣赏他的老师,老师也一样,同样喜欢那些夸奖他的学生。有一则笑话,说一个物理老师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要学生写出谁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爱因斯坦”,结果成绩一出来,全班就他一个人不及格,原因就在于其他人都写的是老师的名字。

@*RP~[C,@,~U0 心理学空间fCKg!fu ]

一位教师也给我讲了一则师生之间由赞美导致亲近的真实案例:她是一个初中的老师,已经送走了很多界学生。一次过教师节的时候,收到一则已经毕业的学生的祝福短信。和其他同学有所不同的是,这则短信不是网上摘抄或者转发,而是学生自己写的,并比较长。当然,教师节给老师发短信,当然要说点好话,所以,学生也真的是从这位老师的优点出发,对其做出了一番赞美。这位教师看到之后很高兴,她也想起了给自己发短信的这名学生。说实话,这名学生在念书的时候很普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学生的类型,觉得她的优点也不明显,对她的印象也不深刻。但是,人家发来短信,总要回复一下,所以这位老师就凭自己的印象,夸大着说了发短信同学的优点,然后表示了感谢。不想,这位同学立即打了电话回来,和老师做起了交流,两个人越交流越觉得:学生是好学生,老师是好老师,现在,她们还常常亲切地电话交流。这位老师在给我讲述这则案例的时候感慨地说,要知道这样,早点对她表示一下认可和赞美,对方会在学生时代更开心,对老师也会更信任一些。心理学空间jMuC8Zn0E

心理学空间}b9_&yJ

其实,不仅老师和学生是这样,只要是一个对生活美好希望和憧憬的人,谁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呢。比如,很多女性就怕别人夸她,特别是夸她漂亮,这样一夸,她们就觉得对方很好,是可以亲近的。一位男士跟我抱怨说:真受不了自己老婆,每次买完衣服都要穿给自己看,而且还要对其进行“逼问”,问她穿的漂亮不漂亮?坦白讲,这么多年了,谁愿意看啊。我对他说,在这个时候,你不仅要看,而且还要很真诚地说:真的是非常漂亮,这套衣服,没有比她穿着更合适的了。这个时候是不能说实话的,因为一方面,如果说实话,她也觉得穿着不漂亮了,那么她会拿出你的银行卡,再去买几套,经济损失更大;另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其实女士买回家衣服,给自己心爱的人穿,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个肯定的回答,可以说,这套衣服,首先她就是觉得漂亮,才会买回家的,否则的话为什么要穿给你看,如果你这个时候说不漂亮,无疑是对她的判断力和自信心的一种打击,对于更多的女人而言,这种打击比听到虚假的恭维要难受得多。因此,不管怎样,都要夸你面前的女士漂亮,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剂。

V yA\'Dcm0

mTU0EQ0话说回来,我们讲了两种让人喜欢的人,一种是“美人”,另外一种是“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这两种特质,容易让我们喜欢,也容易让我们因此而受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上当受骗也常常因为这两种原因。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特质对于两性的影响力略有区别,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男人上当受骗,往往因为第一种因素,即因为对方太漂亮;而女人上当受骗,往往因为第二种因素,即因为对方的花言巧语,不吝惜赞美的语言。

!U s$L[~j6U9~0

4lw5i\ X k E0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其实也一样,我们相信,如果一个老师注重外在形象,又愿意赞美认可自己的学生,那么,没有理由不得到学生的喜欢。(关于老师如何赞美学生,表达对学生的认可,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

~3GE/U)k9X#Ly0 心理学空间1TO+H2O!P)\2Y:] lxC

第三,“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心理学空间 ~/d8rP*Rt

心理学空间m7ZO"}ZZKM B

两个人接触,有没有共同点对于其后来的交流质量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原理我们平时可能并不知晓,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设想,假设两个人头一次见面,他们也希望能今后进一步沟通,那么他们在第一次的接触中会怎样通过谈话促进彼此的好感呢?虽然可能聊的内容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肯定相同,他们肯定在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比如,比较常见的,中国人一见面就会互相讨论一下彼此的地缘,询问一下对方是哪里人,如果两个人碰巧能是老乡,那么交流起来两个人会不由自主地亲热一些。心理学空间ua!A r'[$V}f b

` Mg!S/@2U0有一些善于交流、招人喜欢的人就特别善于寻找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说夸张点,不管见到什么人,他都能和别人“拉”成老乡关系。比如,如果他是辽宁人,而你是黑龙江人,他就说咱们是“东北老乡”;如果你不是黑龙江的,是河南人,他就会说咱们都是北方人,是“北方老乡”;如果你不是河南人,你是湖南人,他会说自己也在湖南工作过多年,和你算“半个老乡”;如果你是海南人,他会说自己的前任女朋友是海南人,和你也算“半个老乡”……总之,不管哪里人,他都会和你找到一些共同点的。当然,在人际接触中,可以找的共同点有许多种,并非只有“找老乡”一项,工作相关的,生活相关的,娱乐相关的,等等等等,只要你和别人找到了共同点,找到了相似之处,彼此有了共同的话题,你们就会觉得彼此好感顿增,越聊越觉得对方可亲可敬,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心理学空间7_D'L:_KU-D X\V

心理学空间C0b ` j)m$O8R)w0[

专栏:人际沟通中可以用来寻找共同的内容

KuV6?FdQ0

~a~OLY0①品位和兴趣:食物、音乐、读物、影视、家具、聚会

NOeK]C*~-d0

NvUv,kS X|&r0②态度和观点:宗教、教育、喝酒、性道德、漂亮标准、男人渴望心理学空间)zZj`x5Y/M

m8WZ_!Ts0③工作或学习:喜欢做的,自我优缺点,职业抱负心理学空间seK3V%Z

心理学空间3J2K*gk7YR

④金钱:工资,债务,存款,收入来源;心理学空间kLt%_z;B tP

心理学空间mj~v5bd

⑤个性:不喜欢的内容,难以控制的情感,性生活状况,害怕的事,羞愧的事;心理学空间{x"s3R7[r4o

3sm.dj6\ S e6j0⑥身体:面貌长相;身体健康,病例病史,减肥经历

8\:b8i`0j`1}q0 心理学空间%bN8c7x~

……

t5Z3P|-I0 心理学空间S{{-B#F_5ElwAw

为什么人在接触中交流双方找到了共同点,或者说发现对方和自己的相似之处就会开心呢?表层原因是这样一来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可以更进一步交流;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心理学认为是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什么时候觉得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呢?一种情境就是当两个人有共同点的时候,当一个人发现了另一个人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就觉得对方更可能认可自己,换言之,一个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他存在的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他的存在就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而当一个受到认可和肯定的时候,开心则是必然的事情了。心理学空间L:i#E`Y&m8Y V

B%R|,}*Ac9?pc j ~0反之,如果在交流中不找共同点,两个人一见面拼命找不同点,那么,人们就会觉得你不是反对我的观点,而是觉得你不认可我这个人。心理学空间+`:n_ NW4{h

心理学空间O(H e/y(V:hU C

比如:我是辽宁人,你是黑龙江人,你说“咱们是东北老乡”,而我却说,“哪里是什么老乡,中间还隔着吉林省呢,咱们不算老乡”。心理学空间Y+d"N2e5R)hT

n4?v6w)yv @g0你说,“我最近看奥运会了,很热闹”,我却说,“奥运会有什么看的啊,那么多国家争那几块牌,有什么意思啊,给我有什么关系啊”。

5w"UXf+|j0 心理学空间&IL)T8@T*FM8Erx0B

你说,“那不看电视我们上网看看新闻,网上新闻很有意思。”我却说,“网上新闻都是骗人的,我从来不上网”。

NK$A!AzV0 心理学空间q/r ] ~8_.xk8BfJ

“那你平时干什么?”“你干什么我不干什么。”

*]/yE;T,elE0 心理学空间^ ^EYT @Sl

……

)q&opr)n*}:]0 心理学空间"`2sr`T0t1Q,z0xl

如果这样下去,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人沟通的前提是寻找彼此的共同点,那么,你找不找得到与他人的共同点,你善不善于去找这些共同点?

)D&kgFDN._[(dY0

.vJ2h+GO#x#|r0回过头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怎么做的?我们在和学生接触的时候,是否首先去寻找了自己和学生的共同点?很遗憾,一些教师不仅没有主动去寻找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共同点,而是拼命去亮出自己和学生的不同,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例如,有的老师常对学生讲,“你们这一届学生多么差劲,与前几界学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孩子让人失望,我们当初当学生的时候……”,这些表达方式,只能给学生一个感觉,老师并不认可他们,和他们没有共同点,自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也不会高,影响力也会受挫。心理学空间]#P'FIId1A1\)z2ld

心理学空间 a c RC#e!gFo&S6O7l

其实,基本所有的优秀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语,即“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也……”,这样说法有什么好处,很简单,表明和学生有共同点,暗示对学生现状的理解和认可,而这,则是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例如,当一个女同学为了自己的恋爱问题而不知所措,颇感踌躇,找到老师后想说又不想说,欲言又止。这时候怎么办,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会说,“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也有过青春期的困惑,这是人之常情,当年我……”,这样的表达,也容易引发学生对困惑的深入说明,以达成老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首先一顿训斥,表达自己对早恋的鄙夷,强调早恋多么影响学习,可以想见会是什么效果,下次有这种问题的时候学生会不会再来找你。

E^-y U1x:d5x0 心理学空间XU I_tQV

然而,也有老师会说,这样一来,为了和学生找共同点,总去向学生叙述自己过去,会不会讲自己的秘密太多,最后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学生不怕或者瞧不起自己了呢?这也有一定道理,其实,和学生找共同点并不是要求老师都成为个人隐私的“暴露狂”,有的时候可以调整一下表达方式即可。比如还是上面的情境,如果一个老师觉得为了争取学生的认可首先暴露自己的隐私有些危险,完全可以这样说,“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她也……”,然后把自己的经历放到这个所谓的“好朋友”身上说出来,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曾经有一个人,也和你有过相似的经历,但她就是老师最好的朋友,你这样的人老师理解,也一定可以成为老师的知心朋友……”。心理学空间Y#}2Ic'^8e1L Z

心理学空间@?6LqM9Jq:b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和他们寻找这种共同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如何利用心理技术去和学生寻找这种共同点,找到之后又如何达到我们的教育影响目的?心理学空间C-?j,E8S&Pj2v1g

心理学空间,s EO'K FG%q"H)X&w&{

下篇预告:如何与学生找共同点?

'ol.a:m}+p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做有影响力的老师?—《教师心理学⑤》 教师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要让学生害怕你吗?—《教师心理学⑧》»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