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午晴:中国人为何难以接受心理咨询?
作者: 迟毓凯 / 379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o-^D:C#b'y b0

f0JC lP0g0

4S4r+A%F4r8z2{0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过度,很多在别的国家很正常的事,到了中国便麻烦许多。心理咨询也一样,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心理咨询仍然和精神病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办法,中国人对心理咨询就是难以接受。转帖一篇相关文章,作者:陈午晴。来源:人民网-北京科技报。——www.xlxcn.net心理学空间#LYUUg

心理学空间r1c;o)ZkQ e

如今,我们中国人对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医生这些概念已不陌生了。

6MkNZvl*^(s0 心理学空间!yapX }h9@

可是,有一个事实还是得到业内人士和一般民众的广泛认可,即我们中国人仍然大都难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cE%J1hz5C8xko0 心理学空间!Ie/flb+D

有资料表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心理不健康的人处于非疾病的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很易发生精神疾病,但是亚健康状态的咨询率不足1‰。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何难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M })o CjIOR0 心理学空间Y^*Tp:o h!Q2d

业内人士一般认为,我国当前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事业刚刚起步。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事业必将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兴旺、繁荣。作为一个推论,所谓“中国人难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自然也只是一个暂时的判断。果真如此吗?

1[#mP @;r0

]'JL5R&nq,e cZ"D0心理咨询专家和心理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神父或牧师的“代理”地位心理学空间n1W#VO+Z0\1c&yx!D

D{)O.Rq d)|s+l0坦率地说,就中国人为何难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而言,上述“初步发展阶段论”只解释了问题的一半甚或是一小半。因为,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科学技术,也不单单涉及科学制度构建,更触及到深层的文化元素及人们文化心理上的应对。

9Y1Q#h_U b0ur,g0 心理学空间f t'l)^tp*sw O

从逻辑上说,我们是否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最核心的决定因素在于其是否具有权威性。当然,这种权威性有不同的层次,如专家的权威性、咨询机构的权威性、使用方法的权威性等,但最终的权威性是其背后理念的权威性。

m?#H+cG ptX*E/r2H9c0

_1w1cJm4O0我们知道,西方人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一个主要的方式是求诸宗教,而神父或牧师就是上帝、基督在人世间的代理,他们无条件地接受教民前来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焦虑、痛苦、原罪感,并代表着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他们指点迷津;随着“上帝死了”,科学发展了,心理学也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了,于是乎,心理咨询专家和心理医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神父或牧师的“代理”地位。

.|4Y$F/}0G0 心理学空间 W da'b,t RI8]D Nw

事实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权威性正在于其背后的科学理念,即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心理障碍问题是其心理活动偏离正常规律,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可以按照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说,尽管西方学者已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如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且其相互之间还有流派、门户之争,但其背后的理念及其权威性不外乎如此。心理学空间.[@$x)[2TW'i!|8g

$r+ti,F$I&r0中国人通常认为心理问题是综合性的现实人生问题,心理咨询缺乏最终的权威性心理学空间Q&@W Y^ ]/e

心理学空间!G#UU N ] ~5`O[3c#o

然而,心理问题真是科学能完全理解和解决的吗?

0~f7KqAM2y S3M0

}3}-|}.w&|kHu0与西方人不同,我们中国人从来就认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神秘的心灵问题,但更主要是综合性的现实人生问题,故不可能完全由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和解决,自然,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也就缺乏最终的权威性。心理学空间DH1H!],t&n+U|!Hyo

?5D|3|"J9y9s0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看成综合性的现实人生问题,其主旨就是将人心看成人生的主体,看成自身与外界(事物、人事)会通的抽象标志,故人心若出现问题,自然得求诸有关整个现实人生的理解和解决。

Jq'K Q~+jrkQ0

e3~M!IH$a-u0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家心性理念大行其道。确切地说,与道家和佛教及各种民间宗教、命运观念浓厚的神秘色彩不同,儒家思想通常将神秘的心灵问题暂时悬置起来、存而不论,如“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知生焉知死”等。儒家着力讲心性,其实就是在讲人生,讲伦理道德,讲修身养性。心理学空间/K u6p8QH

心理学空间 j@-WAi(AN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或是认为自己难以完全合乎或实践儒家的道德理想,或是不认同儒家思想,但总还是从其它的人生角度来综合地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如熟谙世事、通达情理等。事实上,中国文化数千年积累下来的许多民间生存智慧虽不成系统,但都透射出对心理问题的综合性理解。

[ P7}U1px.c$_2E0 心理学空间)W~/q1L?T~6G']

中国人有关隐私泄露的恐惧心理令其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或难以真心接纳

Hx;YVe$`T1^*ym0 心理学空间qk Q n.Tn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有一些国人认为心理咨询能理解和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或是认识到心理咨询能帮助当事人理解某些局部的心理问题,但有关隐私泄露的恐惧心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令其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或难以真心接纳。心理学空间)X4c}$Dn#zVsu2s

心理学空间 TgP5k.R

可能有人会说,心理咨询本身不是蕴涵了确保当事人隐私权利的价值理念、责任伦理吗?再说,难道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还重视隐私的保护吗?

~Q W)SY0

~8YB9IYv0的确,西方早期的神父或牧师代表着上帝,固然不存在泄露个人隐私问题;现代心理学家代表着科学,再加上权利平等观念及法制约束,似乎也不存在泄露个人隐私问题。

_o;?;B mAm8]:}!\3bf0

L)xD;A)^1s0然而,我们中国人的权利平等观念还远未真正形成。因此,问题不在于中国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从业人员是否有保护当事人隐私的真诚,而是心理咨询专家有可能在一个权利不平等的文化氛围中无意间泄露或实际上无力保全当事人的隐私,更重要的是,一般民众普遍存在一个隐私泄露的恐惧心理。在我们这个心理问题就是道德问题、就是人生问题的国度里,人言可畏呀!心理学空间6m(];b;xG7vd ^4j P

心理学空间)A]L ^G/M:Pk

事实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隐私保护意识,所缺乏的只是隐私权利平等意识。所以,中国人可以在亲朋情义的名义下轻易打开个人隐私的闸门(其中自然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但在陌生人及一般熟人面前却要极力禁闭个人隐私的闸门(甚至乔装打扮、以假乱真),与此同时,还十分想挖掘到别人的隐私,而且,一旦亲朋情义发生裂变,随时可能泄露别人的隐私。

x?P,} l0

'UzE&Y%@5T"f4^a0一般人与心理咨询专家或心理医生的关系当然是陌生人关系,而对中国人来说,陌生人关系要发展到心灵对话、人生对话的关系确实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看到,即便当事人因种种原因坐在心理咨询专家或心理医生面前,也往往话到关键处语焉不详、吞吞吐吐,也有人因在生活中久经考验能够面不改色地虚构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人际情境或故事……

0B;B5I,B0@0

'beuL I]P``%q0来源:北京科技报心理学空间PJC`#^_`9?

r ]$]T;Al{&KF0链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893/3576038.html

KOYE0k nv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如何写文献综述(修订版) 迟毓凯
《迟毓凯》
湖南教育网:宜章县班主任工作专题报告会»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