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下篇)
作者: N. Levinson / 7029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标签: enactmen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Ea,`\{oT

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reported by N. Levinson」(下篇)心理学空间G;aM"jD
蔡榮裕 台北市立療養院
4S | f7Q'GPH/?:m02003.06月台灣精神醫學會通訊心理学空间Z]Sx'uj.e
本土心理治療發展專欄心理学空间m1HZM-G(S0a
心理学空间6F6w6O,s;ZK7t#~)y3E
在上篇裡針對「行動化與enactment」所涉及的一些概念發展的背景,稍加說明。本文將直接介紹該學術研討會關於此議題的部分討論內容,相對於上篇的理論化,筆者在本文將以介紹及說明,演講者所提出的案例。由於為了在有限篇幅裡,針對一個主題來思考,本篇亦將只針對該會議的一篇內容為基礎,並稍探討其所代表的意含與爭議。
#G'VtDa {7T:n0
T,pw!ZZ3uPE0
~)^k;r h)C}y0Maria Ponsi主張「行動化」乃是源於古典的驅力理論(drive theory)與「單人心理學(one-person psychology)」,意味著主事者透過行動,實現了內在的衝動;至於「enactment」,在理論上則被歸於「雙人心理學」,她將焦點置於其中所涉及的人際因素,以及假設enactment反映了,分析師個人不可避免的主觀參與。也就是說,依她的看法,行動化在理論上是針對,個案的舉動裡所隱含的內在意含;enactment則是針對,分析師個人的舉動反應,做為被探索的焦點。她的目的是認為,分析師在治療過程裡的某些舉動(1),並非是分析治療的障礙。這種說法反映著精神分析史的早期爭議之一,起初,認為個案的轉移關係是治療的障礙,讓治療者無法了解個案,而必須排除之。但後來發現,轉移關係非但無法避免,甚且更發現它是窺見個案潛意識內含的重要方式,也就是,不但不是分析的障礙,更是分析的必要因素。心理学空间8C2sT.r%Z6n

z QIIw |k R[PP0
'?X4Hy+_&\ yX0以下將陳述M. Ponsi所舉出的案例,來說明她所欲傳達的訊息。她的個案己經被分析兩年了,某個周末,個案打電話給她,尋問是否能夠參加,某個已知個案與分析師皆將與會的酒會。Ponsi表示,當時她無法遮掩自己的訝異,並在電話中回話「我並不了解這種突然要求的意義何在,因為我們在分析過程裡皆不曾提過。」個案在電話中表示,她覺得參加這個酒會是不適合的,因此她不曾在分析過程裡提過這個話題。但同時,個案卻又單方面地認為,去參加亦無妨,亦曾想過,需要在分析過程裡,進一步分析這個決定的背後動機,但卻又忘記在分析過程裡提及。心理学空间4v~'[1I aF

b4}9le'bOr0
;sX+s1X3j&Dz2r/Jq0個案表示,此刻打電話的目的是,想要了解分析師是否會反對她參加,也就是,個案在電話中所傳遞的未直接言明的訊息是,要參加這個酒會了,但想了解分析師是否會反對,並潛意識地欲從分析師的反應裡,測試分析師對個案抱何態度。Ponsi覺得深受此電話所打擾,並了解個案將權威角色投射在她身上,但個案同時亦想剝奪分析師的此種權柄。她覺得個案在此通電話裡,所欲傳遞的共謀是,「表面上,尊敬規則,但本質上,不必尊敬規則。」
CS#Aw*b8b;T0心理学空间nQ;Q MA

8} zA4p } T9\,~0依Ponsi的看法,在分析過程裡,涉及雙方互動的成份,她標示為enactment,起先,她覺得被個案拋在腦後,彷彿「剝奪了她原本的分析功能」,因為個案似乎更像是要傳遞她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真的要徵詢意見。Ponsi表示,由於察覺到自己已是過度分析(2),且變得甚至更激躁不安。最後,她能夠回穩過來,並由此而了解,個案由於前述的矛盾,且基於防衛那些矛盾的需要,而將權威感投射至分析師身上。個案亦可能覺得,會因打電話而干擾到分析師,進而感到羞愧。個案亦可能覺得因為不知道是否能參與酒會的問題,而使自己顯得無知「愚昧」。心理学空间6e,m5]J$Kd K/mw4V

9`Z;Vr%st0心理学空间+`.m8Y NWL
Ponsi表示,當她了解這些後,並向個案表示,她忽略了個案的要求本身所顯露的重要性,以及個案的確不易分享她亦想參加酒會的期望。Ponsi亦更進一步向個案詮釋,個案的期待是變得更大,成為大人且獨立,但亦同時期待,能夠與分析師一起做些事。個案的回應是,想起了以前某個被遺忘的記憶,記憶裡,期望與母親一起外出,但同時又想挑戰母親的權威,因為當時覺得自己已經有權力外出了。個案經由這些討論(3),個案能夠了解並擁有那些期待,同時亦辨識出自己的孩子氣的部分。
:eI]0]:}0心理学空间 [\JgM,]'_ Xub+Z

9g!ZWi!Z)\ J0簡而言之,Ponsi的意圖是說明分析師辯識出自己的enactment,以及她經由自己在其中所呈現的角色,而讓她有機會在這個僵局的過程裡,了解個案的的行動化舉動的意義,並加以詮釋。在理論的架構上,Ponsi意圖以此臨床經驗,呈現enactment的概念涉及了雙人心理學,而個案的行動化則是以單人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這意味著,單人心理學的思考是以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而雙人心理學則因為考量了分析師個人的內在與外在反應,並由這些反映,來了解與推論個案的內在心理世界,而將這些臨床過程觀察的理論基礎,歸結為較晚近的理論。她意圖由此而推論,單人心理學與雙人心理學是可以相容並蓄的理論,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理論。心理学空间k)[7y n(HLvW

C!V A,F7~I0
zRx\n }0然而,她的論點仍被質疑,這樣的區分,在理論上,仍很難以區隔這些不同事件之間的定位,並進而疑問,個案在治療時間之外,所撥打給分析師的電話之舉動,是否能被概念化為,就是原本持續進行中的轉移關係之展現?這樣的疑問,似乎又將問題拉回到原來的基礎,對於精神分析的未來發展而言,在精神分析理論建構的過程裡,一些新建構並附與新意義的術語,是否能夠幫助於臨床情境的澄清,以及這些新建構的術語所欲說明的情況,是否就原有的理論概念而言,它是一種多餘的新術語。
aW&sbp0
K0r"Q"}0TP2T^fm'k0
:i9@XcY3C8tgf0因此,會場的評論者之一Gail Reed表示,以enactment的概念來幫助分析師,讓分析師有所提醒而不再只是認為,該個案只是抹煞她的權威而成為規則破壞者。但如果行動化代表著,個案嘗試去實現自己的轉移關係,那麼,如果行動化亦是反轉移關係的實現過程,代表著過去史的重覆,也就是,以行動化來代替思考上的記憶。那麼,對於是否需要enactment這個術語,則是值得思考的命題。Reed強調,這些臨床現象不應反被一些新術語的出現,反而隱退了它原本的意含,而是要去分析這些舉動。心理学空间;WO3H |)F7`/G~JX
心理学空间d u?*{$R

B;D6F_,U)O0然而,另一位評論者Paul Denis則抱持不同觀點,他認為行動化與enact ment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Denis認為行動化是泛指一些不特定的行為,而其目的是為了壓抑(suppress)某些情感或興奮。至於,enactment則意味著某種特定的行為,是較針對因為潛抑機制(4), 而在治療的架構裡衍生某些行為,而較不是指壓抑的機制。Denis同意Ponsi的看法,將個案在診療室外撥電話給分析師的行為當做是行動化,然而,Denis認為行動化只是一些非特定化的違反治療架構的行為,但如前所述,Ponsi則將行動化的概念與單人心理學相結合。心理学空间a{0e+jE8s

u'[y6g? G*qYTTw']0心理学空间#G/_ A$v;M!l/c%R8N0_
前述的說法裡又衍生出,另一個在精神分析概念史裡的爭議話題,行動化是專指個案在診療室裡的舉動,抑或包括個案在診療室外的某些舉動?如Ponsi所舉案例,個案在診療室外,撥打電話給分析師的舉動所流露的內在意義。熟知精神分析概念者亦知,在早期的精神分析文獻裡,亦有一些爭議,是否將個案在診療室內的行動化稱為「acting in」,而將個案在診療室外的行動化,稱之為「acting out」。然而,近來這些討論已少見了,acting in這個術語已經很少見了,不論在診療室內或外,個案的行動化似乎皆以acting out來表達了。但在這個討論會裡,並非針對診療室內或外的角度,來探索acting out與enactment的意義,而是較針對探索個案與分析師的舉動裡所隱含的內在意義。心理学空间 z1tp3\8] \Q
心理学空间 h},](Ynh+jZ^(q
心理学空间~ @V9Qw k#X)@
這些探索的背景則是上篇所說明的,由於近來精神分析的不同學派,對於轉移關係與反轉移關係的理解方式的差異,使得是否需要其它的更細膩的術語,來申論轉移關係與反轉移關係的內含。也就是,欲替一句話的可能性做註腳:「透過分析師的反轉移關係,來了解個案的內在世界」,是否這是具有可能性與開擴性的話語,或只是任意的戲言?
p ZRE5k9j0
)kX s}1db&r8p0心理学空间`y d%q8N
註:
y;\:B!Oc01. 在此被稱為enactment,但是其所意指的內含則是,分析師因自己的反轉移,而流露出的任何舉動。心理学空间Ku @6g5uq
2. Ponsi並未進一步解釋此語的意義,我的解讀是,這意味著並非是中立態度,而是混雜著分析師自己的不安、焦慮或畏懼,因此而使得分析師的分析,並非是為了解個案,而是更傾向於,以那些在頭腦裡打轉的分析來保護自己。
&A2I8]e9^)\"a03. 在原文中未特別標明,這些對話是發生於電話當時,亦或是之後的治療時段裡發生了這些對話,但從文本裡加以細讀,應是指後者較符合筆者所知的技術,而不是在電話中仍做那些深入的詮釋。心理学空间,cj xEx.r
4. 一般而言,潛抑(repress)被當做是個案的潛意識反應,而壓抑(supress)則是指意識層次的舉動。

;}C e%RI}#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enactment
«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研討會」上篇 蔡榮裕
《蔡榮裕》
評介Jeremy Holmes的「精神分析的概念:憂鬱症」(1)»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