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Graham Music的【情感與情緒】
作者: 劉佳昌 / 8246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标签: Emotion emotion 情感 日常生活 心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G#I)|"E/y2K

評介Graham Music的【情感與情緒】心理学空间'U!A+b7L.S)Y
台北市立療養院 劉佳昌心理学空间/T.` F-c6y*W-q qQ
原刊載於< 台灣精神醫學會通訊>2003.12< 專題報導:本土的心理治療發展>專欄心理学空间M ]K J'QA

!`%Sk(^ci)_0
K4O{i6aPn.qw C0情感(affect)與情緒(emotion),似乎可以是一個相當「通俗」的話題。人人都有情感,情感的字眼充塞在日常生活中,像七情六慾、火冒三丈、悲從中來、樂不可支、哀哀自傷等等,情感彷彿是生活的顏料,不管喜樂或悲苦,有了情感,人生才增添許多色彩。但是情感往往也會構成困擾,甚至成為疾病。做為臨床家,異常或病態的情感才是我們交手的主要對象。來到心理治療的診療室的個案,許多人都有些情緒的困擾。最常見的是憂鬱和焦慮。於是很自然地,心理治療師被期待是情緒方面的專家。然而,情緒的經驗雖然像是普世的經驗,但情緒究竟是甚麼?這問題卻不像表面上那麼容易回答。直觀上情緒有點像是貼著鼻子的一張紙,太近了以致看不清楚上面的字。情緒其實是構成我們之所以是我們自己的重要成分,那彷彿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東西,但我們卻對它所「知」有限,就像我們不能直接看到每天拿來面對著別人的,自己的臉。
z*w$[gyo nVB0
} H,D^7Oi0
{mn l\1a Ex0Z0牽涉到情感的生活經驗,除了表面上一成不變,實則不可預料的日常生活本身以外,身為文明人,比較相關的似乎多半是文學和藝術。跟數以百計的陌生人一起坐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瞪視著銀幕淚流滿面,相信是很多人的共通經驗。當然,獨自關在房裡埋首一本小說欲罷不能,隨著書中人物同喜同悲,是另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感動經驗。的確,情緒或情感好像比較不是拿來說的,而是要直接經驗,情緒不像是被你「知道」,而像是你被它「感動」。
$V3n,?F2qU[&w0
)Rd lM#utq,T6cq0心理学空间X!Kg7ja
如果我們可以如其所是地經驗情緒,不論喜怒哀樂,它都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讓生命更增光彩。然而為美學所描繪歌詠的情感,偏又那麼常失去控制、泛濫成災、或扭曲變形。也許這稍可解釋為甚麼哲學與科學要進來插上一腳。然而不論是正常或異常,做為一個事項或議題來了解時,情感都不是很容易的主題。
E q+S)BI!|$s.[0心理学空间c:gp2}E.{

GX7E,cBK7z I F0【情感與情緒】這本小書的作者是個在東倫敦的NHS 工作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同時也主持一個青少年諮商服務,自行開業為成人個案做心理治療,同時在Tavistock Clinic擔任客座講師。在書中,作者論述的角度是多方向、兼容並蓄的,因而他對情感與情緒的看法可說是科際整合的角度(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雖然這本書是「精神分析之觀念」系列之一,但他的論述並未嚴格的限制在精神分析的立場與角度,而是同時引用當前似乎頗熱門的的一些研究,如情感之神經科學研究、依附理論的相關研究、嬰兒觀察之研究、發展心理學,加上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綜合起來,依次論述與情感有關的幾重常見的現象:衝動與本能(驅力);失落、哀悼與憂鬱;早期經驗與情緒狀態;與感受切斷連繫;情緒的渲洩與處理;被情緒淹沒;情緒與身體;快樂起來。
)FJ%?o/F)o,U0
/h_)N6uzkL0
(N;P*H$Kw5k2O!\'u"U0就一本介紹精神分析觀念給一般讀者的小型導論書,作者採取如此的論述方向,是可以理解的。就情感研究的現況而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等學門在情緒研究方面,確實稱得上「風起雲湧」,以致於任何人在今天若要談論情感與情緒,不去綜合討論這些研究成果是很奇怪的。就如當今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位居要津的Peter Fonagy教授與另外三位作者合著的【情感調節、心智化、與自體的發展】 ,這本具有宣示中心思想意味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同樣也是擺明了以如江海之納百川一般的開放態度,歡迎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來豐富精神分析的情感的理論。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認定傳統上精神分析缺少一個夠好的情感的理論。他認為分析師普遍同意,相較於在實際分析工作中情感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情感一直只能尷尬地處於邊緣地位。這和他會主張博採眾議,並且強調以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及發展的角度為基礎從事實證研究,以期建立一個通盤的情感理論,顯然有重要關係。因為理論的現況似乎說明了,精神分析傳統臨床研究方式對情感的理論論述已到極限。心理学空间6FXuqT3Q"l&Bc

C9pEd!IO)\w0心理学空间:Uw&d p+[*B W
此一論證看似氣盛理足,但卻決非定論。雖然我們應該都會樂於見到人類對情感的了解已經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然而真實狀況是否如此,恐怕仍有爭議。目前在精神分析內部,對於精神分析研究的未來走向,仍有著激烈的爭議 ’ ,自然也會涉及與情感有關的研究。而情感在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方面呈現的特殊處境,說明的未必只是不足,而有可能代表著某種特色,情感與精神分析交會而彰顯的特色。已經過世的大老級分析師,也是Peter Fonagy的老師Josef Sandler,曾形容情感理論在精神分析裡的現況,充其量只能稱為一種「健康而建設性的混亂」 。他比較憂心的是混亂,但形容為健康和建設性,應該不僅是文飾。我們讀完Music的這本書,雖說頗有收穫,但仍不禁會問,有沒有更為純粹或嚴格的精神分析觀點可用來看待情感?
)g W"w9W"b0心理学空间!S'^{d Gt}
心理学空间 EcR t/z~1uS+[/}
法國精神分析師Andre Green ’ 或許是個例子。他對情感這個概念的研究方向與前面提及的諸位作者迥然不同。相對於前述許多實證的研究,他的方法結合了精神分析傳統的臨床研究,與精神分析理論,尤其是後設心理學,的概念史研究。他並未迷失在情感這個廣泛的標題裡,而是很清楚地去探討精神分析裡的情感,包括理論上和臨床上的。理論的部分他先有系統地研究佛洛伊德情感理論的演化,其次論述佛洛伊德以後的理論發展。他對於以Hartmann為首的美國分析師們處理情感理論的方式多所批評;對法國的拉岡(Lacan)褒貶各半;而特別讚揚英國的Winnicot和Bion。最後他加上本身的意見。他的論述很鮮明地是站在嚴守精神分析之獨特發言角度的立場,推論之力持嚴謹,與理論精確性的講究,使得他的論文讀起來格外艱難,但是細讀之下卻有不少地方發人深省。
D9f5c L.o9_~0
&bl!Lf0\ Gy5V5q3a0
7BO)Q~tr0例如Green試圖闡明:本能(驅力)的理論始終是佛洛伊德的核心概念,任何理論都得思考如何放在驅力理論下理解。意念的表徵(ideational representation)與情感都是源自驅力,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可以見到意念內容與情感分別有各自的變遷(vicissitudes),但細審佛洛伊德的理論演進,可見到早期顯然重內容而輕情感,但越到後面卻明顯傾向重視情感,而將分析中情感的變遷當作驅力和潛抑之主要指標。心理学空间h3byJ}+A

oKg]M!Q(sA!X s0心理学空间Y-LKSSe/\$B
Green論述的方向應該是所謂歷史的視角。他嚴謹依循佛洛伊德的理論做推論,但遇到矛盾或不通之處,他並未選擇揚棄佛洛伊德的理論,而是以佛洛伊德視角的思想脈絡試圖推測他原本可能的意思(例如對情感表徵的討論);或建議如果如何修正,則其理論將會更完善(例如對潛意識中理論上容許存在的形式,建議可以包括內容和情感的各種不同模式。)有時他又會對佛洛伊德的思想演變做一種綜合性的評論,例如他指出,佛洛伊德的後設心理學論文,似乎是當他正在致力於做理論之改變的時刻,對他的全部基本概念做全盤掌握的工作。心理学空间U\2Rs"]7u*A Q
心理学空间m'B z6|B4D.d7g

4z |qG/y0Green批評Hartmann的問題是他在詮釋概念時採取了一個心理學的轉向。他把精神分析加上起源學的(genetic)、結構的、和適應的觀點。這些美國學者為了澄清理論,壓抑(掩蓋)了矛盾(contradictions),但他認為這些矛盾最好還予以尊重,直到精神分析的經驗得以做出更好的論述。他強調,有成果的模糊會比過早的澄清更有價值。透過精神分析情境的獨特設置,研究的對象是對準精神內在的現實。若要在精神分析裡談情感,就應該是談精神現實角度的情感。就算這種視角的堅持證明了會見到許多無法解釋的矛盾,也不應輕易偷渡源自其他觀察角度的知識來彌縫一時。心理学空间 M6[ ew4YVw6?
心理学空间4NG(`!wNI
心理学空间z/VN'V\_b
做為一個讀者,面對如此分歧的精神分析論述,或許容易覺得氣餒,但精神分析從來就不是一門簡單易懂的學問。相反的,或許其中針鋒相對的辯論,糾纏不清的理論,及無數懸而未決的爭議,更能反映潛意識的實況。這不是另一則意識形態的宣言,而是臨床經驗的體會。筆者認為,對精神分析傳統(診療室內的)臨床研究形式的堅持,不應只被視為狹隘的門戶之見,而是認識到那種方式對心智的探索確有獨到之處。當然,要不要選擇用這種角度看人,看人心,看情感,那是個人的自由。
SG^XK N0
{5b v H lC/z f?0
!U$p-LBv0i8q Z&E/q7RR0註:
:fPbY?J01.Music, G. (2001). Affect and Emotion. Icon Books.心理学空间u4p1Ga$D
2.NHS是英國的健康保險制度,有許多特約醫院,類似台灣的全民健保。心理学空间qE Vg4fqz
3.Fonagy, P. et al. (2002). 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Other Books.心理学空间9w3AQr;Vl~
4.Fonagy, P. (2002). Reflections on psychoanalytic research problems--an Anglo-Saxon view. In An Open Door Review of Outcome Studies in Psychoanalysis, 2nd revised ed, (Ed.) P. Fonagy.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k|d4S4l$~05.Green, A. (2000). What kind of research for psychoanalysis? In Clinical and Observational Psychoanalytic Research: Roots of a Controversy, (Ed.) J. Sandler, A.-M. Sandler and R. Davies. London: Karnac Books.
5e&q7t&SG5H9uql!k06.Sandler, J & A-M. (1998). On object relations and affects. In: Internal Objects Revisited. Pp. 57-77. London: Karnac Books.
,qmud`N07.Green, A. (1977). Conceptions of affect. In: On Private Madness. London: Karnac Books. (1986, 1997).
"d A8u%dSJ$p h A:@08.Green, A. (1999). The Fabric of Affect in the Psychoanalytic Discourse. London: Routledge. First published as Le Discours vivant in 1973, by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心理学空间nc%gkM$MjR)i Ri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Emotion emotion 情感 日常生活 心理
«評介Jeremy Holmes的【自戀】 劉佳昌
《劉佳昌》
論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

 劉佳昌

私立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 倫敦大學理論精神分析研究碩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