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
作者: mints / 14803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8日
标签: 自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h"T+F7`XG

論佛洛伊德的< 論自戀:一篇導論>心理学空间A9H F-\A?+T
On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心理学空间*MB'l)ADq
編者:Joseph Sandler、Ethel Spector、Peter Fonagy心理学空间&\4C6~9tJu
(For the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心理学空间(v$~|6?$X"YS
譯者:李俊毅
? J-|khz0校閱:劉佳昌心理学空间h^J0{4c
出版:五南出版社(2009.04)
G B~xVK d YQF\0心理学空间5fC![(r"VAoCO
佛洛伊德打從一開始就提醒我們「自戀」最初是一個描述性術語,首先由Näcke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用來描述某些人對他們自己身體的態度,非常類似於其他人對待他們性伴侶的身體¾亦即,他們注視著它、讚賞它、撫摸它、溫柔地愛撫它,發現它可以全然自我滿足(self-satisfying)。到達這種程度,自戀已經具備了性偏差的所有特徵。心理学空间+o)jG5`9?/Bs'C a\B
心理学空间{1v+}z2Q4qn[
佛洛伊德抱持的觀點是:這個現象不會以一種極端或是純粹的型態存在。或許他言之有理:的確,假使它確實存在,大概也不會引起注意。它不太可能觸怒一般大眾或是引起警察的注意,而且既然人們不會因這樣的疾病所苦,他們也不會因此來求助。然而,我們確實會接觸到程度較不嚴重的案例。如同佛洛伊德指出的,它是同性戀的一個重要的成分。在分析的過程中,確實多多少少會遇到這種現象。我認識的一位病患在談論她的青少年期時曾經描述過這個現象。她記得有一次注視著鏡中的自己,讚嘆著自己的身體,但若要真正變得興奮,她必須身著尿布浸泡在非常溫熱的水時凝視著自己的鏡像。這個特殊的案例會浮上腦海或許是因為這個經驗中的退行(regression)成分令人印象深刻,也或許因為它關係到兒童時期的自戀。這些青少年時期的經歷並未以一種偏差(deviation)延伸進入這個病患的成年生活。然而,它們確實牽涉到逃離客體關係,並且在這方面關聯到我們的立即關切。心理学空间T+`&mM7O9vs.pG)r`
心理学空间s:m.t#?.q3I y
心理学空间U l+Q6et r
然而,這個例子也勾勒出佛洛伊德長久以來的觀點¾後來幾年出現的偏差必然會出現在正常的兒童發展中¾這在《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中有很精彩的論述。當然,嬰兒得自於尿布內尿液與糞便之溫暖的喜悅未必被視為倒錯(perverse)。這符合佛洛伊德的結論:自戀本身並非一種性倒錯,而是「對於自我保存本能之利己性(egoism)的性補充物(sexual complement)」。它是原欲對於自我依附(self-attachment)與私利(self-interest)的貢獻。
'W5Zd/QP0`i^#|w0
p2F*T\9S N?_0這個重點經得起一再重申:在此脈絡中,「自戀」意謂著自我愛戀(self-love),而「利己性」意謂著表現在自我保存驅力之自尊(self-regard)。為了抓住重點,我們必須牢記本能理論(instinct theory)在1914年時的處境。在1905年第一版《性學三論》中,佛洛伊德早已使用「自體性愛」(auto-erotism)這個術語,認為這種活動是自體與客體分化發生前的一種性本能表現。這個術語是他借自Havelock Ellis,而且早已在寫給弗利斯(Fliess)的信中使用過。「自體性愛」指的是本能發展的非常初期階段。後來承襲它的是本能的「客體選擇」,然而,兒童的第一個「選擇」是他自己的身體,或是身體性自我(bodily self),佛洛伊德在1911年討論史瑞伯(Schreber)案例的第三部份時稱這一階段為「自戀」。性本能已經與「自我本能」¾「自體」(self)的自我保存本能,包括飢餓¾區分開。這篇文章仍保有「自我本能」的概念;但是自戀的概念卻為本能理論帶來許多難題,亟需某些方法來重新評估。
A-\M8k.^R!rN4{ b0心理学空间JMi2?#aH5N U4epn4{
佛洛伊德轉向到某些精神病現象來協助重新評估。史瑞伯案例為他打開了許多重要而嶄新議題,其中有些對於本能理論產生重大影響。他特別關切的問題是,精神分裂症與妄想症是否可以,或是有多少程度可以藉助原欲理論(libido theory)而得到瞭解。他認為這類病患有兩個明顯而基本的特徵。第一個是「自大狂」,它對於自體的過度重視緊緊伴隨著第二個特徵¾撤回對人與事情的關心與興趣(第二個特徵讓佛洛伊德相信這類病患無法接受精神分析治療)。他始終認為自大狂是從客體撤回後的直接結果。
S!Y r8fSF8G8} oW0心理学空间p-J+E)t4vN
心理学空间2`+d*j|_9e\J
佛洛伊德早已認為精神官能症牽涉到從外在世界¾即客體世界¾撤回,促成這個撤回的是失去客體、失去客體之愛(object love)、無法適應客體的本能要求¾簡言之,根本上是因為本能的挫折(instinctual frustration)。不過,在精神官能症中,與客體維持的性愛關係並未被放棄:它被保留下來,但僅存於幻想中。在真實世界中的失望或挫折導致灌注於幻想客體,即使是潛意識層面,這大體上依據兒童時期的客體關係。由這個觀點而言,這種灌注仍然屬於客體灌注,而非精神病的自戀灌注(narcissistic cathexes)或自體灌注(self-cathexes)。
^ e BrDU,E?}0心理学空间Lo ]"g^Po D]
心理学空间sJ yi,{A
讀者將會熟悉佛洛伊德為精神官能症之症狀形成(symptom formation)概念化後的後續步驟¾亦即,本能如何自真實客體撤回到幻想客體(他過去稱呼這個過程為「內轉」(introversion))而導致退行,以及防衛性自我(defensive ego)(從這個觀點而言,它是一個結構)如何對抗與掩飾過去被潛抑部分之復返,這些則透過妥協(compromise)而導致症狀形成。所有這些都與我即將談到的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間之共通問題密切相關¾這些不僅是這篇評論的重點,而且也是個持續性的問題,並且依然是個爭議焦點。心理学空间;@:u,Y.wc_:bkX-p
心理学空间w%M0Pf.s9?2Z
心理学空间 Tg4H4H"mZ)j*f4X
(節錄自:< 論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五南出版社。)
V#_B!_"u]i$h0心理学空间9C Y7cZ1W
心理学空间ce#[#@KG_KeRj`
< 論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
J0d%oV _0第一部分
x9hq'i"KSy0論自戀:一篇導論(1914) 西格蒙.佛洛伊德心理学空间3q7Wfed RC}rt/Z`
心理学空间a4Jle_
第二部分
NL+Kbc P^0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教學文本
itkdQ}0《論自戀》:本文與脈絡心理学空间*LL$|X u+zefO5j
《論自戀》導論心理学空间9x)k~8i%rhn1oz
寫給佛洛伊德的一封信心理学空间7`2FV$U4K
佛洛伊德的自戀
g U/z4AN:AA"x0「論自戀」的當代詮釋
"a5~.KH Najl0佛洛伊德與克萊恩著作中的自戀理論
}0Q:r(H%z|;p6\)m0從自戀到自我心理學,再到自體心理學心理学空间 lkEF r EI\r
作為一種關係型態的自戀
1QTs? p/rd d0自戀與分析情境心理学空间#k ~T*Au:V)v2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自恋
«評介Graham Music的【情感與情緒】 劉佳昌
《劉佳昌》
傾聽前線的聲音»
延伸阅读· · · · · ·

 劉佳昌

私立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 倫敦大學理論精神分析研究碩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