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 胡姝婧 江光荣 / 10904次阅读 时间: 2012年2月03日
来源: 心理科学进展 标签: 测量工具 过程变量 过程效果研究 江光荣 效果变量 心理咨询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N7Y)j's IqK`6DUlI0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9{(J{*f*B_"j6k9i y1v0心理学空间3['Fr.^9{ K

胡姝婧 江光荣

(s2^3K[!aJ(v.e0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567~57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L'QL2rL0(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pc0B'VxSz0

Z-ju|L&E{0w|'S0摘 要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考察咨询过程变量对咨询效果的影响。以人为中心流派、认知流派、行为 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等都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有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会谈中的当事 人行为、工作同盟、会谈中的重要内容等过程变量与效果的关系。该领域积累的成果还不多,这可能与过程 -效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同时研究方法尚有许多欠缺,如考察复杂关系时使用的研究设计过于简单、 测量工具不统一导致结果难以比较,有些测量工具不成熟信效度不高。未来的研究除了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外, 还应多考虑理论构建、内隐变量的调节和中介作用、当事人变量,在研究方法上应更为综合和多样化。心理学空间4lQ!RH9eN

心理学空间X G5O4`8y

关键词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过程变量,效果变量

$ZFy1LBzt%B"?6Y T W0心理学空间M(~!qT!}$y9NS

分类号 B849;R395

K.U['T.x3o!Xv0心理学空间9u ~x$u,Au@

1 引言

+vJ3Hd\ UY"fM(b0心理学空间4mx*j jHk5B p

国外对心理咨询的研究由来已久,理论研究由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而用科学方 法进行实证研究约开始于 20世纪中期[1]。心理咨询 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三类:过程研究、效果研究和过 程-效果研究[1]。Lambert和 Hill对心理咨询的“过 程”和“效果”做过界定 [1]:“过程”是指发生在咨 询会谈中的事情,具体包括咨询师的行为、当事人 的行为和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交互作用,这些行为可 以是外显的(如可观察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如 想法、体验);而“效果”是指作为咨询过程的结果 所发生的变化。过程研究专门研究咨询过程变量, 效果研究只对治疗效果进行测量和分析,而过程效 果研究将这二者相结合,考察咨询过程变量对效 果的影响。心理学空间xP9Hrb-TT]q

X8mTC!["R&[%U0在咨询实证研究早期,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流 派内部从事着验证本流派理论的研究,而且大部分 是过程研究[1],在 1952年艾森克对心理咨询与治疗 的有效性提出强烈质疑之后,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效 果研究,并最终得出了一个一致的重要发现,即心 理咨询与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各理论流派的疗效几 乎相当[2]。在此之后实证研究的方向有所转移,并 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研究类型向过程-效果 研究转移。Buboltz等(1999)对 1973~1998年的心理学空间*bu#N} q6O

*Z%e"q{ S}a026年间发表在《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上的研究论文类型进行过统计[3],发现过程-效果研 究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研究的 25%,而过程研究 和效果研究分别占 13%和 6%,而且过程-效果研究 所占比例在这 26年间一直稳居第一,其近年来的研 究地位可见一斑。第二个特征是研究内容向咨询中 的共同因素转移,还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建立和验证 泛理论( pantheoretical)的,即不局限于某一理论 流派、对咨询普遍适用的过程-效果模型 [4,5]。现在 的咨询实证研究中仍然清晰可见这样两种类型:一 类是验证某一流派(尤其是新出现的流派)或比较 不同流派理论观点的研究;一类就是泛理论的研究。 本文是对泛理论的过程-效果研究进行综述,限于某 一理论流派的研究不在考察范围之内。心理学空间-uG/TB#D&cwC

心理学空间,Z RwO5QM u ?

我国大陆对心理咨询的实证研究才刚刚起步, 零星可见几篇对国外效果研究的综述[6,7],对效果测 量的理论探讨[8,9]或过程研究[10],尚未见对过程-效 果研究的综述或实证研究发表。心理学空间3~8UJ2r0MuA0\

心理学空间G'j^^8XgI

本文拟对国外泛理论的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 状,包括理论基础、研究主题和结果、研究方法和 数据收集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 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q#?#\3X_ Z0心理学空间0\6U|"Hl}U1SG.V;RCK:T

2 理论基础

yf2D5D M1u0

4Q6M(C/Ne g0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理论流派繁多,许多流派 都为过程-效果研究提供了资源,Hill曾对一些主要 理论流派的影响作过讨论[1],现结合其讨论对过程 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作简要介绍: (1)以人为中心流派。尽管并非罗杰斯本意, 但以人为中心理论仍然催生了许多咨询师培训系 统,出于培训咨询师的需要,研究者不得不考虑咨 询师的技术对效果的影响,当事人行为对效果的影 响,以及咨询师的技术对当事人行为的影响,等等, 因此启动了对咨询师的言语技术、非言语技术、当 事人行为等过程变量与效果关系的研究,出现了许 多测量工具,也得出了一些共同结论。另外,以人 为中心流派提出的“助长性条件”得到了研究者的 大量关注,该流派的研究结论是大量证据都支持助 长性条件对当事人改变的重要性,但是非以人为中 心流派的研究者却在这些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方法问 题,因此对这些结论不以为然;在这场争论中,有 些研究者开始对一些含糊的概念进行澄清,或进行 方法上的修改,以期得到更可靠的结论。以人为中 心流派对开启和促进心理咨询的实证研究做出了巨 大贡献,许多问题在研究中逐渐清晰,结论逐渐明 朗,有些测量工具也成为咨询领域的共同财富。

i C3? ]3Kk0

TPI~k4b iZ0(2)认知流派。作为认知革命的结果,研究者 开始考虑会谈中咨询师和当事人的思想,这一对内 隐经验的考察是对外显行为考察的重要补充,它对 于建构会谈过程的完整图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 一思路,Hill等提出了一个描述咨访双方的内隐和 外显行为之相互作用的认知调节模型 [4],这一模型 有四个主要成分:咨询师的意图( therapist intentions),咨询师的反应方式( therapist response modes),当事人的反应( client reactions)和当事人 的行为( client behaviors)。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理论 知识、对当事人的诊断和观察形成治疗意图;为了 实现治疗意图,咨询师使用各种干预方式,例如, 为了增强当事人的感受,咨询师可能会释意或采用 开放式提问;当事人对咨询师干预的反应决定了其 行为,例如,如果当事人感到被支持,他 /她可能会 向咨询师揭示更多。咨询师在知觉当事人反应的基 础上,形成下一个意图和反应方式来满足当事人改 变了的需要,这又引起了当事人新的反应和行为, 如此循环往复。一系列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咨询产生 效果,详见图 1(引自文献[4])。这一泛理论的过程 -效果模型最早在 1985年提出,其后不但发展了测 量工具,而且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至今这一套工 具已经比较完备,在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而这一模型也成为过程-效果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 重要而典型的描述过程变量和效果变量间关系的模 型。
CO QXziZbH0
WVmj4yK'U+Q0         当事人的行为

}#u@/d(Q1Q D0

2rg#D-T4|ijn0       ↗        ↘

&khJI Oi0

S]UM._6[)j jb0当事人的反应            咨询师的意图心理学空间OD.vc0Utpz s

6m$n;} |P%xC1a'@0        ↖          ↙
&r-y7O!A@5q"V)]L!q'D\0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

0WsH1z4b#G0

CoZ.zF(aJK$S,u1I0             ↓心理学空间-C"t/se9hI

心理学空间Y*Q5w}h'Y

          即时效果心理学空间{l0Gn#l"u5y+lI

心理学空间2Xpt} L C X

           ↓心理学空间.s6V8M`,O-MtF fIr)L

1xl:p$JJV0         治疗效果

ijt#^Ul*I`0心理学空间9E Bo2P)V$le,l9s:{

图 1 Hill的过程-效果模型心理学空间,J)|@a_ o9B }rQ

I {;X7h a Y[ |v0(3)行为流派。行为理论对过程-效果研究的段的专门化上,它对干预的对象、问题的评估和干 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目标人群、评估方法和干预手预的方法通常都有清晰的描述,在研究中易于操作 的同时得到的结果也便于解释。在研究对攻击性、 社交焦虑的治疗和体重控制等问题时,该流派的影 响都比较突出。心理学空间2@@t!ZYCQ4b J

r]jP.abC-wn:K0(4)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对过程-效果研 究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对咨询关系的研究上。Gelso 等将咨询关系分为真实的关系、工作同盟和移情反 移情三部分[11],在过程-效果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的 是其中的工作同盟,大量研究都已证实工作同盟是 所有已研究过的过程变量中对效果影响最大的一个 过程变量(详见下文)。而移情反移情尽管在精神分 析流派内部被认为十分重要,但是实证研究并不多, 主要原因可能是对这两个概念的操作化困难。 另外还有家庭系统理论、人际理论和社会影响 理论的影响,在此不一一赘述,感兴趣者请参见 Hill 的文章[1]。心理学空间hbc6AfT

心理学空间^"x8WzC)d%Q` a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咨询过程的一些要素、 原理、机制或研究方法等刚开始是在某一理论体系 内部提出、研究和应用,但逐渐为其他流派认同和 接受,泛理论的过程-效果研究将它们纳入自身的体系中来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得到不囿于某一 理论流派的对咨询更普适的理解。在过程-效果研究 的理论基础部分,还值得一提的是 Hill在总结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于 2005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泛理论过 程模型[5],该模型将咨询过程分为初步印象( Initial impression)、治疗开始( Beginning therapy)、治疗 任务( Tasks of therapy)和结束( Termination)四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从咨询师的技术、当事人的卷入 和治疗关系来描述其特点,这三者间相互联系,咨 询师的技术促进了当事人卷入,二者的相互作用形 成了治疗关系,治疗关系为咨询师使用技术提供了 平台,咨询师的技术让当事人更深地卷入,从而更 强化了治疗关系,如此循环,将咨询从一个阶段推 向下一个阶段,详见图 2(引自文献 [5])。如果说 Hill的前一个过程-效果模型是聚焦于会谈中每一 轮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互动,那么这一模型则是将镜 头拉远,着眼于一个完整的咨询,而这些理论模型 的提出对于指导泛理论的过程-效果研究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hvHZx @dw0
心理学空间8t C~]'Wj o

第 1阶段:初步印象 支持/提供信息的技术 当事人卷入(信任)          治疗关系开始
Y%t T%Q|$l9f0第 2阶段:治疗开始 探索的技术      更深的当事人卷入(讲述故事)     更深的工作关系心理学空间9V[+C7}f
第 3阶段:治疗任务 依理论取向而异的技术 更深的当事人卷入(完成治疗任务)   更深的工作关系心理学空间G5j+BNZ(E
第 4阶段:结束   结束的技术      更深的当事人卷入(处理关系和计划未来)真实的关系心理学空间8T1{`(R8d/Y

心理学空间 Ot4B1}2u*iG2Z

图2 Hill的新过程模型心理学空间-Vx%t D!Z/O#j _

心理学空间8|TIO p{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2n'I`B4KM0心理学空间,g._v&Xz)XC4p

过程-效果研究中一般包括两类变量:过程变量 和效果变量。如果按照上述对咨询“过程”的界定, 从咨询过程参与者(咨询师和当事人)的角度对过 程变量进行划分,则这些变量包括咨询师行为变量、 当事人行为变量和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关系变量。如 果换一个角度看待咨询过程,忽略咨询中的人,而 着重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事和咨询的内部机制,则可 以看到过程-效果研究中经常涉及的过程变量有:会 谈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因素、针对某种心理疾病的 专门治疗方法,等等。

[D$|,rQK;z0心理学空间Y0_/N k Z3KX

按照距离过程变量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效果变 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 immediate outcome)、会谈效 果( session outcome)和治疗效果( treatment outcome),这三种效果变量与过程变量的距离依次 增长。仍然按照上述对咨询“效果”的界定,则即 时效果是在咨询师的某一个或一些反应后当事人的 变化,通常以当事人对咨询师反应的帮助性评价 (helpfulness)、满意度( satisfaction)来表示,也有 的用当事人的动机、体验水平等来表示;会谈效果 是一次会谈结束后当事人的变化,通常以当事人对 会谈的评价和会谈结束后的体验来表示;治疗效果 是会谈全部结束后当事人的变化,通常以对当事人 某些症状或总体状况的前后测的差值来表示[1]。心理学空间Oe)R#l/L#L2o9dZ_

byp UUUt,C#r0以下对过程-效果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 结论加以梳理和归纳:

QI9NA v!tH%G H'uz(K0心理学空间C9WY1L)f~ M

3.1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 response modes)与效果的 关系心理学空间#m"f'xd:uB+zE.{L

)r%zU\W{"a Y5w)U0s03.1.1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即时效果

Jt;U L4~0心理学空间+Q$[ Q6RJU1N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是指独立于谈话主题和内容 之外的咨询师言语反应的语法结构 [4]。它在研究中 获得了大量关注,20世纪中叶开始就有大量研究探 讨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其他过程变量以及与效果的 关系[12]。Elliott等(1982)对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 即时效果的关系研究表明 [13],当事人认为解释和建 议最有帮助,而提问的帮助最小。 Elliott(1985)的 研究表明[14],一般性的建议,解释和提供信息都与 当事人评价的帮助性之间存在正相关。 Hill等[15,16] 的研究表明,咨询师的解释能够减少当事人对问题 的描述,而且能够增加体验和领悟。 Hill(1988)的 研究表明[12],反应方式对即时效果有显著影响,但 影响非常小,只占 1%;当事人认为咨询师的自我揭 示、解释、认同和释意最有帮助,开放式提问、质 对和提供信息中等,而直接指导和封闭式提问则没 有帮助。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咨询师的意图和当事 人的体验水平同时进行考察,结果对即时效果的解 释力显著提高。在当事人的体验水平和咨询师的反 应方式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当事人体验水平较低时 最有效的咨询师反应方式是感受探索、开放式提问 和提供信息;在中等体验水平时,几乎所有的干预 效力都相当;而较高的体验水平在非以人为中心的 治疗中一般很少达到,所以研究很少。研究者认为 这提示了将一些过程变量放在一起同时考虑的重要 性。

8y7~n}6P1D0心理学空间aljr B|.a(jk

3.1.2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

d\$fZ+F0

t]7q%^b:G0许多研究者对该问题进行过研究,常用的研究 方法是考察反应方式的频次与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 的相关,但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却很不一致,有些结 果相互冲突,而有些没有得出显著相关 [12]。在分析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过程中,研究者逐渐认识到, 以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存在问题,频次与效果 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并不一定某种反应方式越 多,效果就越好,还可能受到其他许多因素,如当 事人的需要、准备状态、咨询师反应质量等的影响 [12],Stiles等(1994)认为:“在极端情况下,当咨 询师对当事人的反应性十分完美时,预期的咨询师 的干预与疗效间的相关应为 0”[17]。因此,有研究 者建议摈弃使用相关设计考察咨询师反应方式的频 次与疗效关系的思路和方法,而考察与反应方式距 离较近的效果,如即时效果,或者发展出新的研究 方法来考察这一问题 [12]。目前,有研究者尝试采用 序列分析( sequential analysis)[18]和质的研究方法 [19] 来进行研究,序列分析将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紧随 其后的当事人行为放在一起考察以检验其效果,而 质的研究对当事人进行访谈,用语言而非数字来考 察咨询师反应方式的效果。心理学空间}(t2xKZPR:[ra

Z7\5P%S#c1o)Pq)vly&? cq03.1.3 咨询师的自我揭示与效果

3yF(L`z^O0

!k7wMoD1c0咨询师的自我揭示是获得较多关注的一类咨询 师反应方式。在 Hill(1988)[12]的研究中,当事人 评价咨询师的自我揭示最有帮助,而且当咨询师运 用此技术时其体验水平最高,然而咨询师却对该技 术的帮助性评价最低。Hill(1989)将自我揭示分成 若干类型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 [20],当事人认为咨询 师安慰性的自我揭示比挑战性的自我揭示更有帮 助,而且咨询师此时此地( here and now)的自我揭 示和彼时彼地(there and then)的自我揭示似乎并 没有差异。Barrett等(2001)对咨询师的自我揭示 所做的质的研究表明 [19],咨询师的自我揭示能导致 当事人的领悟,而且让咨询师看起来更真实和人性 化,这会强化咨询关系,并且让当事人感到安慰和 自然,而这会让当事人感觉更好,朝着积极的方向 转变,并且在咨询中更加开放和诚实,由此看来, 咨询师的自我揭示对即时效果和治疗效果都有影 响,它和效果之间的联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学空间TY%Wq(Y/S2\

U%J.|u"a0咨询师的自我揭示与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关 系如何并不清楚,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的研究结 果是零相关,有的是负相关,有的是正相关 [21],这 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自我揭示的操作化定义 模糊,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同样存在上述问 题,即用相关的方法来考察咨询师自我揭示的频次 与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关系并不合适。因此,从 现有研究结论来看,咨询师的自我揭示对即时效果 有促进作用,但与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的关系尚不 明晰。心理学空间@0qSU7M.d!i7|&k$m

心理学空间a:sVOW9Y [xN L

3.2 会谈中的当事人行为与效果的关系

#yP,Fbrv0心理学空间/] O8o!bOg3alI

如上所述,会谈中的当事人行为包括外显行为 和内隐行为。外显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而 内隐行为中研究较多的是体验。对外显行为的研究 经常使用的工具是 Hill编制的《当事人行为系统》 (Client Behavior System)[ 22], 这一系统将当事人行 为分成相互独立的8类:认知 -行为探索、情感探索、 领悟、阻抗、同意、合适的请求、描述和治疗性改 变,对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界定,观察员按照这些 界定对当事人的每一个反应单位进行归类,这样可 以得到当事人的每一类行为在会谈中出现的频次。 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当事人体验水平的 工具是Klein等编制的《体验量表》(Experiencing Scale)[1]。它最早在 70年代由罗杰斯学派的研究者 设计和使用,后来由于其测量内容对大多数流派的 普适性和良好的测量效力,在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1]。心理学空间2]6G2`vBzT

$@]GDJw+f HU"\'B"r0该量表测量的是当事人明确和符号化内心体验以及 利用这些信息解决自身问题的程度,在较低的水平, 自我揭示是非个人化和肤浅的;在较高的水平时, 感受被探索,而且体验成为自我了解和问题解决的 基础[23]。它是由受过训练的观察员根据每一个分析 单位内当事人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评估当事人的 体验程度。心理学空间p%vvj4QEC

心理学空间"gw+QS1}%yj

3.2.1 外显行为与效果心理学空间E0Fy8[A y`8d)JU2Fw

*Y+TiJZZTE(T0尽管从理论上来讲,会谈中的当事人外显行为 十分重要,但是对它的研究却十分有限,而且为数 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是过程研究。 Hill在编制《当 事人行为系统》时 [22],曾请 16位咨询与临床心理学 家对其中的各类行为所表明的当事人卷入程度和对 治疗的有益性进行评价,结果把 8类行为分成了两 部分,一部分是阻抗、同意、合适的请求和描述, 另一部分是认知-行为探索、情感探索、领悟和治疗 性改变,对这两部分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后者与 前者相比是更有益的行为,当事人卷入程度更高。 另外,该研究让 8位当事人对其所参与的一次会谈 中的每一个咨询师干预的帮助性作评价,结果表明, 出现在当事人的阻抗和认知 -行为探索之前的咨询 师干预被认为是最有帮助的,也就是说,当事人感 到咨询师的干预有帮助时,他们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阻抗和探索。心理学空间0}(}w?z FI8V3R6Ym

心理学空间!E6]Z!P|

Shechtman(2004)用《当事人行为系统》比较 了对强攻击性男孩的一个团体咨询( 26人)和个体 咨询( 25人)中当事人外显行为的差异 [24],结果表 明,两种治疗方式中当事人外显行为出现的比例十 分相似,简单反应(包括同意、合适的请求、描述) 出现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认知探索和阻抗,其他外 显行为很少出现。该研究还考察了随着咨询进行当 事人外显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阻抗出现的比例 下降,而领悟和改变的比例升高。此外,对咨询师 的干预方式与当事人外显行为关系的分析表明:在 个体咨询中,咨询师提问的技术与许多当事人外显 行为相关,它减少了阻抗而且增加了认知和情感探 索,但在团体咨询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咨询师 的指导除了在团体咨询中导致情感探索的减少外, 与其他外显行为都没有相关。

9ZX1e/w,kG+[7e"B0

^j8x ^ `FV-g(Lz W0Porter等(1996)用《当事人行为系统》研究 了遭受过性虐待的女孩在会谈中的表现 [25],结果表 明,当事人外显行为受咨询师干预的影响要大于咨 询师性别的影响,当咨询师询问关于性虐待的问题 时,当事人会出现更多的关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 探索,而不论咨询师是男是女,这一结果十分重要, 因为在开始咨询之前,所有当事人都认为更倾向于 女性咨询师为自己咨询。关于性虐待的话题最常出 现的当事人外显行为是认知-行为探索,而与性虐待 无关的话题最常出现的当事人外显行为是描述和认 知-行为探索。Lee等(2006)采用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的方法研究了 32例会谈中当事人外显行 为和其出现之前的咨询师干预之间的关系 [18],结果 表明,咨询师的干预对当事人外显行为起着促进或 阻碍的作用,如当事人的描述行为通常出现在咨询 师的封闭式提问之后;感受反映能够促进情感探索, 而重述和开放式提问能够促进认知-行为探索;领悟 通常在解释、主观信息、认同-安慰之后发生。心理学空间iTI@/l A&D

心理学空间}N8n+oP+C0I y-Y]

关于当事人外显行为与效果关系的研究十分缺 乏,曾有研究者提出过该问题,但似乎并未引起重 视[18]。2006年 Lee等探讨了当事人外显行为与会谈 效果的关系 [18],结果表明,当事人对会谈帮助性和 满意度评价更高时,其描述行为的比例较低,而认 知-行为探索、情感探索、领悟行为的比例较高。

-Dk@P V&pW^0

y'?:? ]2NI%Nw@03.2.2 内隐行为之体验与效果心理学空间t`MAy n#Yp;m

心理学空间$XZ9O|#|e(rz

当事人在会谈中的体验与效果的关系获得了大 量研究,而且研究结果几乎一致表明,当事人的体 验水平与效果间存在正相关。Klein等对采用《体验 量表》进行的研究的回顾表明,在《体验量表》上 得分越高时治疗效果越好,这一结果在对许多流派 的研究中都被证实[1]。Hendricks对 1957~1997年的 27篇采用《体验量表》研究的当事人体验与效果关 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 [26],结果表明体验水平与效果 间存在正相关,无论是整个咨询的平均体验水平、 还是咨询早期、中期、晚期的体验水平,与效果间 均存在这一相关,而且在不同的理论取向和不同障 碍类型的治疗中均发现了这一相关。因此,当事人 的体验水平是一个对效果有影响的重要过程变量。心理学空间/yC ?JH.aL |

心理学空间"kM:L8T1q(C

3.3 工作同盟与效果的关系心理学空间p!Z5a1P.@]0p3J

sx#^NU C`0工作同盟一般被定义为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合 作的和情感的联结 [27]。尽管它最早在精神分析流派 中提出,但已被各理论流派接受为咨询过程中的一 个重要成分,研究发现都一致证实了它与治疗效果 的关系。Martin等(2000)对 79个工作同盟与效果 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27],结果表明,工作同盟 与效果间的相关为 0.22,这一关系十分稳定,不受 其他变量,如治疗类型、效果测量方法、评分者(当 事人、咨询师、观察员)、评分点(咨询的早期、中 期、晚期或平均)、工作同盟测量方法等的影响。对 过程研究的综合性回顾表明 [27],工作同盟对咨询获 益的预测力无论在强度上还是一致性上都要超过其 他任何已经广泛研究过的过程变量。

6_@/Qf;hA+N0

AR g } ^w0eBy03.4 会谈中的重要内容与效果的关系 在咨询研究中,还有一类研究比较常见,这就 是关于会谈中的重要内容的研究,这里的“重要内 容”包括重要事件或重要时刻( important events, significant events/moments)、当事人认为有帮助的事 件和体验等,由于在研究中各种称谓不同,故在此 统称“重要内容”。这类研究常用质的研究方法或质 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到各种重要内容的类别。

+H"N;N4N_4PM-G0

Z!su&IbW*]O0Elliott是该领域的先驱,在 1985年就开始了研 究,在其 1989年对该领域的研究综述中[28],他将当 事人认为的咨询有帮助的方面总结为 5个,分别是:心理学空间5R,c`0v"g4U

5~0vF(`~0(1)咨询师的促进性特质,(2)当事人的自我表达 被接纳,(3)体验到支持的关系,(4)领悟,(5) 咨询师鼓励咨询外的实践。还有研究者考察了会谈 中的重要事件,Martin等(1988)的研究表明[29], 当事人认为对领悟和理解的表达,对个人材料的提 供,对感受的描述和探索,对新的生存和行为方式 的表达这样一些行为是重要的。Gershefski等(1996) 对抑郁的当事人的研究发现 [30],当事人认为最有帮 助的事件是咨询师的帮助(如可以交流和提供反馈) 和得到了一些新东西(如获得领悟),而不论接受的 是何种理论流派的咨询。Paulson等(1999)采用概 念绘图( concept mapping)这一质量结合的方法进 行研究[31],得出了当事人所认为的 9类有帮助的体 验,分别是咨询师的助长性人际类型,咨询师的干 预,自身资源的开发,获得新观点,自我揭示,情 感疏泄,获得新知,咨询的可获得性和改变的决心。 这些研究从另一角度考察会谈过程变量与效果 的关系,但由于绝大部分是质化研究,缺乏数据支 持,得出的结论不够直观。心理学空间C.k6S7m$y:Fv

心理学空间Ec,W$@oC0QM

4 研究方法心理学空间0D2H @uNB#s

8J o[1P%B6`9V6C aE+G6OL0同其他心理学研究一样,在咨询过程-效果研究 中同样存在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两 种方法的结合。心理学空间)P+yQ+T!@7?k

a$@*|,a_ D&z:d Z)w9L0传统的过程-效果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是相关分析,考察过程变量的频数或比例与会谈效 果或治疗效果的相关,考察过程变量随咨询进程的 变化形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相关等,这类研究大多 以咨询师的技术作为过程变量,考察其与效果的关 系。这种方法简便易操作,但其主要缺陷在于没有 考虑到咨访双方互动时的上下文情境因素对咨询师 所采用的技术的影响,咨询师在会谈中并不是机械 地按照固定的顺序采用固定的技术,也不是某种技 术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实际情况是灵活地根据当 事人的不同反应、考虑当事人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 技术,因此,咨询师的技术与效果间可能并不存在 线性关系。尽管采用相关分析考察咨询师的技术与 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关系不太合适,但相关设计 并没有完全被过程-效果研究所排斥,仍然在某些合 适的情境下被应用,如有的研究用它来考察某一情 境下咨询师采用的技术与即时效果的关系 [12];有的 用它来考察当事人的行为与会谈效果的关系 [18],等 等。

S DVK@%Y@0

t8B3F8imT0针对相关研究的这一弊病,许多研究者提出并 采用了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的方法 [18,32], 这种方法可以考察咨询师所采用的技术与当事人接 下来的反应之间的关系,有力地克服了相关分析直 接把咨询师采用的技术与效果相联系而忽略了当事 人的反应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统计分析十分复杂繁 琐,与巨大的工作量相比得到的有用的结果可能微 乎其微,从而导致其应用不太广泛。 量的研究中还有一种成分研究( component studies)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实验设计来检测某 种理论上认为重要的治疗成分是否有治疗效果的方 法。包括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比较治疗中缺乏某 种成分和不缺乏时两种治疗效果的差异;另一种是 比较治疗中添加某种成分和不添加时两种治疗效果 的差异[33]。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共同因素 说”是相悖的,它认为治疗是因为某些专门的治疗 成分而有效,而这些成分通常“都在治疗手册上有 所说明”[33]。这是一种典型的医疗模式的研究方法, 常用来研究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的关系。心理学空间3vq%meF

心理学空间xq pkk

尽管量的研究能够提供客观清晰的数据指标, 但仍然存在自身的一些不足,研究者们一直在呼吁 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另外加之质的研究方法的日 益成熟和广泛应用,在咨询过程-效果研究领域产生 了一系列用质的方法和质量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研 究,尽管与量的研究相比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它 们的出现对于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仍然具有十分积 极的作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念绘图( concept mapping)等方法都在研究中有所应用[31,34,35]。

u G(N|8[8w0心理学空间F3{7A0aD p0y

5 数据收集心理学空间~7s)]:|^`2g/|9PA#[!I

心理学空间 aZrqsv&U

过程-效果研究要收集的数据资料通常包括三 部分:会谈资料、过程变量数据和效果变量数据。 对会谈资料的收集主要有录音、录像两种方式,也 可根据录音录像资料将会谈转成逐字稿。过程变量 根据其性质,既可以由咨询师和当事人自行评定, 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观察员评定,如会谈过程中当 事人对咨询师的负面情绪以及咨询师对此的觉察, 由当事人和咨询师自己评定;而咨询师和当事人的 言语反应可由多位观察员(一般是 3~4名)评定。

8k-?P8DJ0

kQd8@ ]0观察员评定比较容易操作,而咨询师和当事人评定 相对困难一些,常见的做法是会谈结束后立即请咨 询师和当事人分别听刚才的会谈录音或看录像,让 其尽量回忆当时的想法和体验,由此进行评定。有 研究表明这种事后回忆的方法对某些过程变量,如 意图、反应的测量是可靠的,但对涉及情绪的过程 变量测量不可靠[36]。

Oq4L9j A*~H@0心理学空间SIPm!F

关于效果变量数据的收集:即时效果可以由当 事人和观察员评定,如对咨询师的干预进行评价, 常见的测量办法是在会谈后请当事人听录音或看录 像,并进行评定 [12,36];而当事人的体验则可由观察 员进行评估。会谈效果是在会谈结束后立即请当事 人或咨询师评定。对治疗效果的测量一般是在治疗 开始前和全部结束后请当事人填写反映其症状(如 抑郁、焦虑)或整体状况的自陈量表,还有的在治 疗全部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跟踪测量,通过比较来 确定治疗效果;除了当事人自评外,还可以请当事 人的重要他人或咨询师来辅助进行评定。心理学空间2y@t}(o%m~w5O

?L(yd mY0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心理学空间 G W)c&r2WB

IO LR;K$~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效果研究的方法、技 术、手段都有所进步,但是该领域积累的成果仍然 不多,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心理学空间@Sr:s3V

心理学空间I7p{T4YP

(1)过程-效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影响咨询 效果的过程变量很多,而且这些变量间存在着复杂 的交互作用,某一因素对效果的影响都可能受到其 他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如前文所述,咨询师的反应 方式对效果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变量、咨询情境乃 至反应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脱离其他因 素而单纯考察某一因素对效果的影响,得出的结果 很可能不符合实际。然而,若要在一个研究设计中 同时考虑诸多因素,不但使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都 异常复杂,而且还有可能挂一漏万,遗漏了某些因 素,或者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研究结果的适 用面非常狭窄。因此,过程-效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性, 导致了对其进行研究的不易。心理学空间K'D y6D;S|6G"X3a

{%aRxD(t!G0(2)研究设计不理想。正是由于过程-效果的 关系本身十分复杂,而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可 能并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采用的研究 设计过于简单,或者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并不适合。 如咨询师反应方式的频次与疗效之间,并非简单的 线性关系,而强行地用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得 出的结论很不统一。

xPW/o#@4{&gz GEN0心理学空间%wb$jW#D)I@

(3)测量工具不规范。测量过程变量和效果变 量的工具繁多,有的是比较成熟得到广泛应用的, 而有的是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自行编制的,一方面 这些工具并没有足够的信效度指标,另一方面,测 量同一变量,不同研究者选取不同的工具,这导致 结果难以比较。以对治疗效果的测量为例,Sexton 对 1988到 1994年的 260个相关研究的统计结果表 明[37],260个研究共采用了 297个量表,而其中有 128个(占 43.1%)是研究者自行编制的。 未来的过程-效果研究除了要努力克服以上问 题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HB[U_k)}0心理学空间UqB2UX8[TJD

(1)研究者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应多从理 论的建构上进行思索,既要能够扎进具体实在的研 究中,也要能跳得出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 盘的理论建构上的考虑。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 这一问题,如 Hill的新过程模型( 2005)[5],就是 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但对前人的大 量研究进行了总结、提炼和升华,而且对于指导以 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w @@;yyP7s0j0

$}h6Q`4|~0(2)除了研究看得见的过程变量外,对内隐的 过程变量,如态度、期望、需要等应进行更多研究, 考虑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这对于深化对过 程-效果关系的理解,了解过程变量的作用机制具有 重要作用。心理学空间AEwQM,S;|

8^x#]"C]U i0(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应更为多样,量化研 究的方法之外,还应多考虑质的研究方法和质量结 合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空间*c_sC]? Wo(B

心理学空间c5j/jk W L{ g4U

(4)在过程变量的选择上,以往的研究大多考 察的是咨询师变量,试图对咨询师的行为与效果的 关系有更多了解,为咨询师的实践和培训提供参考。 在这类研究中咨询师是主体,当事人是客体,当事 人的反应只是作为对咨询师行为的反映来对待,被 用来说明或评价咨询师行为的作用。很少有研究把 当事人的反应作为其内部加工的结果,结合其期望、 态度、体验等来综合考虑,但是显然这部分内容对 于当事人的反应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这些内容 对于咨询师更清晰地了解当事人、把握咨询互动、 达到更好的咨询效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考 察当事人变量(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与效果的关 系,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重视。

!baZ,PZY+b&hK0心理学空间8M&Y ~#P&vg~]

尽管过程-效果研究的工作量往往十分巨大,从 会谈资料的收集、转逐字稿、对每个分析单位(有 时是每分钟,有时是每句话)的分析到统计计算, 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最后得到的结果 还很可能不理想,但这并不能成为研究者回避过程效 果研究的理由。我国大陆现在已有一些研究者开 始关注咨询研究领域,并已经着手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更多的新生力量投入到其中来,在这一过程中, 参考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回避前人出过的问题是 开始研究之前不可缺少的功课。心理学空间0w3v!]5h{

心理学空间#Y|YuW,V9p,s

参考文献

Q!z~0b hb*IUR0m3c0

2aR!d,iKgTM01 Hill C E, Corbett M M.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process and outcome research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3, 40(1): 3~24心理学空间z H)FXT]6t2X*c9Ih/B

心理学空间0B Ms`/K@&q

2 江光荣.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 35

w"|['Gi/\3O0心理学空间Cx.Jd|8}x'o V

3 Buboltz W C, Miller M, Williams D J. 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73-1998).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9, 46(4): 496~503心理学空间h\`3e,F2eR3}

心理学空间{3S)A["m3nH

4 Hill C E. An overview of four measures developed to test the hill process model: therapist intentions, therapist response modes, client reactions, and client behavi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2, 70: 728~739心理学空间}V@7ZP'as J

心理学空间*yaJ[%~#W+Z)k+t2c

5 Hill C E. Therapist techniques, client involvement,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in the therapy process.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2005, 42 (4): 431~442心理学空间2b7Z&t!H;S%~8U|

心理学空间*r q r @&d)r/R1a

6 吴明霞, 郑涌, 汤万文. 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 . 心理学 动态, 2001, 9(2): 151~156

1^fSJ_F0

U9\ Yc)n0g07 夏勉, 江光荣 . 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进展 .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 2005, 19(3): 217~218

jr3q:?$S0心理学空间x)w{]M](q

8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组织和概念图式简介 . 心理科 学, 2002, 25(5): 588~590

!LZD5sH;?,rCcW0

e}Y |&t\[Y09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初探. 心理科学, 2005, 28(3): 656~659

6MA;^8wd ]+]0

+c+yo;g9T-a010 胡姝婧, 江光荣, 朱旭. 整体与切割评估法考察咨询会谈 深度结果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1): 59~63

sYid*h:}*^zk0

{;d^adO;^IE011 Gelso C J, Carter J A. Components of the 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 their interaction and unfolding during trea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4, 41: 296~306心理学空间f$El8b%`2e E

9u-~ h)Y7MUYb0Z012 Hill C E, Helms J E, Tichenor V, et al. Effects of therapist response modes in brief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8, 35(3): 222~233心理学空间,B6qq%Y _j[/\!\z

心理学空间K/cJSv,o6E

13 Elliott R, Barker C B, Caskey N, et al. Differential helpfulness of counselor verbal response mod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2, 29: 354~361

&|^k!e^O0心理学空间5oESz%r'_ }

14 Elliott R. Helpful and nonhelpful events in brief counseling interviews: an empirical taxonom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5, 32: 307~322

W exC8L6??0心理学空间,E$}1}S I!{"V&E#q/}

15 Hill C E, Carter J A, O'Farrell M K. A case study of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time-limited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3, 30: 3~18心理学空间BEnd4Tf?

心理学空间O'?_]6az*n~d6[

16 O'Farrell M K, Hill C E, Patton S. A comparison of two cases of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86, 65: 141~145

OJK6r n\2})L0

(f*WfB$Qh U s017 Stiles W B, Shapiro D A. Disabuse of the drug metaphor: psychotherapy process-outcome correla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4, 62(5): 942~948

2z)t,y2od0

Z$T-n/hD{S5B018 Lee Han-Jong, Shinobu N. Clients’ response modes and session outcome.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6, 99(3): 911~922

;nrn#W+l*u0

A$@"I ]dSV Wg:UT5Y019 Barrett M S, Berman J S. Is psychotherapy more effective when therapists disclose information about themselv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 69(4): 597~603

e2H!E*a O%c0心理学空间 ]/\/Q7U)UvH/F

20 Hill C E, Mahalik J R, Thompson B J. Therapist self-disclosure. Psychotherapy, 1989, 26: 290~295心理学空间#LqbQ"FSa

&l&~hE1\,a }t9Kw021 Hill C E, Knox S. Self-disclosure. Psychotherapy, 2001, 38(4): 413~417

E/HDJ*KNy_9I0心理学空间&QZRzdj#?1K

22 Hill C E, Corbett M M, Kanitz B, et al. Client behavior in counseling and therapy sessions: development of a pantheoretical mea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2, 39(4): 539~549心理学空间pP.Y+W7|,p

^bR6rq6_0第 16卷第 4期心理咨询过程 -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575

Y1[f'U y yw4gW0@0心理学空间5`m+tW R

23 Watson J C, Bedard D L. Clients’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996, 6: 233~247 psychotherapy: a comparison between cognitive-behavioral 31 Paulson B L, Truscott D, Stuart J. Clients' perceptions of and process-experiential therapi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helpful experiences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 74(1): 152~159 Psychology, 1999, 46: 317~324

[3x8Z ^;K0

"b#P3G/S9AyP024 Shechtman Z. Client behavior and therapist helping skills in 32 Sexton H. Exploring a psychotherapeutic change sequence: individual and group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boys. Journal of relating process to intersessional and posttreatment outcome.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4, 51(4): 463~472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3, 61(1):

I-n/od)q0心理学空间n`u6iElFc

25 Porter R L, Wagner W G, Johnson J T, et al. Sexually abused 128~136 girls' verbalizations in counsel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client 33 Where oh where are the specific ingredients? a meta-analysis behavior system.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 of component studi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43(4): 383~388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1, 48(3): 251~257

)} GhE h:mwY0心理学空间's;} g kfC}

26 Hendricks M H. Focusing-oriented/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34 Levitt H, Butler M, Hill T. What clients find helpful in心理学空间 z$o`$h!j8e

心理学空间L H1~v4WYBm

In: David C, Jules S. Humanistic psychotherapy: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developing principles for facilita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oment-to-moment chan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2001. 79~98 Psychology, 2006, 53(3): 314~324

;e*iO1a%x6{r\ e0心理学空间 W%jo@)zQ-_v3|

27 Martin D J, Garske F P, Davis M K. Relationship of the 35 Hanson W E, Creswell J W, Clark V L, et al. Mixed methods therapeutic alliance with outcome and other variables: A research design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2): 224~235 Psychology, 2000, 68(3): 438~450 36 Hill C E, O'Grady K E, Balenger V, et al. Methodological心理学空间Scb3h?

AY1~Y)Sw0t5a028 Elliott R, James E. Varieties of client experience in examination of videotape-assisted reviews in brief therapy: psychotherapy: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helpfulness ratings, therapist intentions, client reactions, mood, Psychology Review, 1989, 9: 443~467 and session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心理学空间^s3xC!j.S z@J

F d.K/Xh.V2TT029 Martin J, Stelmaczonek K. Participants' identification and 1994, 41(2): 236~247 recall of important events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37 Sexton T L. The relevance of counseling outcome research: Psychology, 1988, 35: 385~390 current trend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心理学空间G0]+_*@c}4mf@

;Z&mz-l?8T E!L/iq030 Gershefski J J, Arnkoff D B, Glass C R, et al. Clients'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6, 74: 590~600 perceptions of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1. Helpful aspects.心理学空间;o?)llZ+^

9ax)?W(O)N$P$\rF!|0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Counseling Process-Outcome Research心理学空间se;nI1G}m

c;qm:b8N.^ H2]X0HU Shu-Jing, JIANG Guang-Rong心理学空间%i?|0h%U#i"d/t}s g

#~d-W!P8]0(School of Psych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心理学空间8J I s&Q&[Z;v

心理学空间_%^0in8]x

Abstract: Counseling process-outcome research studies process variables’ impact on outcome. Person-centered theory, cognitive theory, behavior theory,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some other theories all contributed to this research field. Process-outcom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cess variables and outcome. Main process variables under research are therapist response modes, client behavior in counseling,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important contents in counseling. Fruits in this field are not so rich at present, probably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 itself is very complicated. Besides,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with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ome designs are too simple for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too many measure tools lead to hardness of results comparison, some measure tools are not matu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e poor. In addition to conquering these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nsider more on theory construction, inner variables’ moderator and mediator effects, and client variables. Besides,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more integrative and diversified. Key words: counseling, process-outcome research, process variable, outcome variable. 心理学空间 mEHh}6\$U8^[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测量工具 过程变量 过程效果研究 江光荣 效果变量 心理咨询
«设置、病人与诗 督导/案例/设置
《督导/案例/设置》
谁适合做心理治疗师»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