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的父母
作者: 陈会昌 / 22814次阅读 时间: 2012年3月10日
标签: 爱人 孩子 人际交往 异性朋友 电话铃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m`X(eZ h


4\Nw_&J&r8o&H0

8~/t7G~9IE D^0心理学空间KS.]8x j4PI&ON/O D

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的父母心理学空间 g} jtIY]].[9{

[A$uaGmE1e7Vl2V&A02005-09-10心理学空间h1m g$ABJn

_gT:]A3G%f4[!c+l4d0陈会昌心理学空间(VJ q[4o-q/M}-d

M|R-p%G {:W0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的父母

*]{h-nh*z){&V0心理学空间.R,t[-^TO:C!i

  儿子读高中时常对我说:"我们班的同学都羡慕我有你这样一个爸爸。"

1I1{,ss5C0L]0

2LQ~;mF3@| ez0  我问:"为什么?"心理学空间:Ws xS-v*W1ky/w

+~ wy,xy1K0  儿子描述了他的同学们对他们父母的描述:有的父母不许孩子锁自己的抽屉,有的父母要检查孩子的日记,更多的父母是限制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班里有个女生,在家里没有接电话的权利,电话铃响,父母先接,如果是女生来电话,她可以接,若是男生,家长则当"信使",一切事情负责转告。

VIn,U8m5a2G.I4ZG0心理学空间(o/|v\ ?"wj

  我不是这样的家长,自从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我对他就很少干涉,除了在学习上提出一些笼统的要求,在其他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我大多持积极支持或中性的不干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爱人和我有些分歧,尤其是在儿子交异性朋友方面,当时我正在国外长期访问,有一段时间,爱人和儿子同时给我写信,说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我给爱人写信,建议她不用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应该象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同时给儿子写信,在强调"学习是目前的主要任务"这一点之外,建议他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处理遇到的问题,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母子之间的矛盾很快解决了。所以我们的孩子受到了同学的羡慕。心理学空间l _ tX~9u'F

心理学空间'u_*G;J9Q

  我这样做有一个前提,通过孩子在儿童期和少年初期的家庭教育,我相信孩子已经形成了在学习上“勤奋”、“自信”和在社会性方面的肯于助人、人缘好的基本特性。另外,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我自己在青年时代不是也不愿意家长过多地干预自己的行为吗?虽然时代变了,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和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干预的内容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让孩子享有他们应该享有的自由,还是限制他们的这种自由。

t'J!kL*^o k0

f*rpaT#A0  去年,儿子考上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几乎在同时,他和他高中时的女友"拜拜"了(这个女孩子考了另一所重点大学)。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得非常自然,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和不快。我问儿子有何感想,他回答:"我们现在还是挺好的朋友,我们都积累了经验。"心理学空间*c[VQ&f\

心理学空间"G2nzXt

  人需要积累经验。我相信,如果儿子没有高中时的这段经历,他也许能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学,但他在另一方面也许还很幼稚。有失有得吧。

9_!mkJ,FDF;B.x0

*NS/_,Y3\a1~V;{g0  我也相信,在目前我国的大环境下,多数家长会不接受我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力量强大无比的传统习惯影响下,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他们相信自己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主要责任,如果给孩子太多自由,放弃对他们的约束力,孩子就会出各种问题,而社会则认为这样的家长是失职的家长。

R'~.Q^v(?:F5dW%_4X0心理学空间6_:p{.IM4D}t,f

  研究资料证明,不仅中国大陆的家长如此,而且我国台湾的父母以及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父母,对孩子也大多持这种态度。

/e|T"P8G@de6G0

f] z5OF9cr0  这个问题涉及到从70年代起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的父母教育方式问题。60年代末期,美国有一位女心理学家,名字叫戴安娜鲍姆琳德,她深入几百上千个家庭,亲自观察、了解父母的教育方式,最后她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划分为最基本的三种类型: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Fg5b-ja;[ c}0心理学空间0I},yL~

  按照鲍姆琳德的解释,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他们与孩子经常的交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卓有成效的帮助。例如,权威型家长想孩子提出一个要求之后,孩子可以对这个要求提出异议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改变自己的要求,而提出另一个更适合于孩子的要求。权威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好,父母子女之间彼此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思和愿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会不惜时间和力量给他们以切切实实的帮助。

or#MN;S#k0

y)\9o;G4vHc q%d0  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态度。但宽容型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

$uofPXk+x0

w8G#e_5F3b0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我养大了你,你就得听我的",这是专制型父母的基本信条。在专制型家庭里,孩子的自由的有限的,因为家长希望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受到保护和监督。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孩子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相对来说,他们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而且这样的家长尽管心的好的,他们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却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j,?e;o!K~:w0心理学空间0J?m_qQf

  前些时候,我的一位美国朋友,一位心理学者来信告诉我,在她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美国生活的中国大陆、台湾移民都采取倾向于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但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却适应得很好,学习比白人其他种族儿童优秀得多,而且创造力也不差。

(b]UY)va.H`)u0

M.HA8v:~{:? N0  拿鲍姆琳德的标准衡量我自己,我好象介于权威型和宽容型之间,而我儿子的同学的父母大多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心理学空间V(^g~BZ(S

!GAWZ/j)B0  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用鲍姆琳德的标准来划分,大概算介于专制型与权威型之间的方式。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然,也是现代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使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大概很难改变。

+W8V.^0h#R_`O$}/Dej0

PU${M G0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校的学习竞争中不比美国儿童差,但他们同时也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他们牺牲了对自由、自主的追求。他们在学校时有着胜过美国人的聪明才智,但在走上职业岗位以后,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职业成就不比美国人强,尽管他们也加入了美国国籍,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但他们更多地是在欧裔美国人的领导下工作。例如,在美国最有名的微软公司、IBM公司和许多所美国大学里,中国人很多,他们在自己的技术岗位和研究岗位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经理、总裁,到部门经理和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却大多是美国人。华裔美国人只能支配自己领域里的技术问题,却很少能支配别人,也不能支配自己创造出的产品。心理学空间f"^wWZ){

心理学空间&Jn#sjB{E

  这是否因为中国人从小在自己家庭里就习惯于被支配,习惯于在别人的颐使气指和发号施令下生活和工作?

.h.O a;a1X4e+F0

ZR2~3]1i/R}0  在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下的中国,中国的做父母者究竟应该继续对孩子"专制"下去,还是应该反思一下,朝着"宽容"的方向松动松动?心理学空间sdP@,tAm

HF.I!F)x6m0  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文化问题,是整个一代人和几代人的问题。我绝不奢望我们的家长在短时期内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学习美国的父母,象对待朋友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据说美国家长的这种观念转变花了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且他们本没有什么儒家传统)。我只想建议家长们,即便按照儒家老传统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您也应该多给孩子一点本属于他们的自由。心理学空间v'ydcN$I

x.x$V2zzr*{T0(写于1996年6月24日,1996年9期发表)心理学空间/n&Tb pl

心理学空间w[jN1gB%^&G

责任编辑:心理学空间;XU?KV c*Vk

2a9M+x&[3N Iq_p?0guang

u8Clov:`&@!V0心理学空间b}-U Q/zD

平均得分 0, 共 0 人评分心理学空间O \Q&RQ#d5b0r]

心理学空间xQ]m(X

1Qm-Ib!Qa z0w&C0心理学空间%k |#A1Z1NH5}l

心理学空间]Ro{&SB6w7f_

心理学空间0wv0n!hTSD

心理学空间*VNAV,I?5c ].|

\-T;yP'`,]$L-O+J0

0IX:b8\rR^;U+@.y0心理学空间E x`#W7@^~

P%EM&j| J2w0心理学空间B Uk@5o

{8`M0t7X6IEDle0

4a"KHnh0

;JBh_/dWC C I-K3W0

HDE.e~"T.Z0心理学空间-Z[mk ]0PeC6t/n

1\P[Q+U4Nz0

@5l7I:Dum{E m0

5cP!@8phY5R,V0

v.u;^+MF,SU0

+W:J{KY'ZEd W01心理学空间A1|MA2DU ??

Q:i0c$_RW02心理学空间 ^%GAY/m$l$Vam

?/V[c(Vuv03心理学空间K5b Dz{+@0n5nS!P

心理学空间@+g,c@)eZI$k

4

2^$q^d[v0

w/o~-x5X Xk05心理学空间Ip%tB:@

ol D\1xC06

"P%] G l6i+kb g0

V"uYVI07心理学空间$paQEv%GY"qM

AZ z@"C1k-pj08

:m4k7]4N6GZ0

*Y rfq uE/JdQ09

^ z0S:iWQM0心理学空间L(zy'T)al1Z4X Q6I:j

10心理学空间tEx[ }+W,u W0R 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爱人 孩子 人际交往 异性朋友 电话铃
«同伴是个大学校 陈会昌
《陈会昌》
中学生何时能获“解放”?»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荷兰莱顿大学心理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高级访问学者。

陈会昌心理学网站
提供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服务。

http://weibo.com/u/141436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