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否必胜? 谈谈“心想事成法则”
作者: 心理信息服务中心 / 4893次阅读 时间: 2012年6月15日
来源: 中科院心理所 标签: 高考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5cH#CxetL

新闻事件:

-d3`T NfF$R4a G0

V/^ J C;a0  高考来临,各种相关商品销售如火如荼。印有“励志系列”图案的T恤、补充能量的营养品热销,宣称带有舒缓减压功能的各种商品也成了商家卖力热推的对象。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一个月淘宝网以“高考”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了102%。摆件、特产、衣服、首饰等纷纷被商家冠上了“高考神器”之名。商家反映:“销路最好的是印着‘高考必胜’字样的有领T恤,‘目标750’和‘逢考必胜’也很应景。”心理学空间ZWa+^'EdM]El

3_X\MI3Wu:p0心理学空间 X S*Myd8`|

心理解读:

RaAc:HZ0心理学空间 dwj Jt8?/i

  很多人说高考成败不仅仅在于知识,更要看考生心理素质过不。过关,是一场实打实的心理战。没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参战都难免忐忑,于是家长和考生都愿意通过各种途径来鼓士气,长信心,从励志T恤的热卖便可见一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点唤起潜意识,进行自我激励的原理和方法。心理学空间'VIf Hr*Z!s

X3B)Y3VQ AZ1{8t,g@0  吸引力法则由励志书籍《the secret》普及开来,强调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作者介绍说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过来。该理论强调用吸引力法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又叫“心想事成法则“。  心想事成法则”为何有效?潜能开发大师约瑟夫.墨菲解释说如果你正在建造一座新房子,你一定会先有一张令自己满意的图纸,随后你将设法确保建造者按照图纸的每一个细节建造房屋。因为你知道未来生活的家取决于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你肯定会选择最好的水泥、隔热隔音材料、电线、木材等等。我们建造心灵家园的过程亦如此。房子的图纸就相当于我们为了幸福、富足而规划的精神蓝图。精神蓝图无形中指引着我们经营自己的生活。所有进入你生命的经历和事物,都取决于你建造心灵家园时所使用材料的质量。潜意识力量强调每分每秒你都在按着蓝图塑造着自己的内心,一旦听到你的呼唤,你的潜意识就会接受你的蓝图,把这些东西带到你的生活中,这就是“心想事成”法则的根源所在。心理学空间c NgFYv

心理学空间2bSy Y M'k ["}1m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唤醒潜意识的能量呢?心理学空间gp1PV}O

Zq2U5KThb-Y H4Uns0  首先来看意象训练法,指的是你必须在大脑里把想要的事情想象成一个客观的现实,就好像它们真的存在一样。比如你想克服考试紧张,就要想象自己在考场上镇定自若,把考试的场景设想成一幅幅画面,想象自己在考场上顺利答题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成功应对考试的详细、生动的画面中,体会当时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感受。有人会问这样真的有效吗?是不是太过唯心了?其实,表象亦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真实事物的类似物, 对它的加工类似于知觉真实事物时的信息加工。当想象足够生动具体时,对神经系统而言,想象训练就相当于一次实地体验。表象操作在大脑皮层上所引起的神经兴奋与实际行为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具有同型关系,要知道神经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在区分实际的经验和生动想象出来的经验。也就是说即使是想象出来的,大脑也以为我们实实在在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了。这种方法被很多运动员当做提高运动成绩的辅助手段。际行为所引同心理学空间#|)bP x+L_I

心理学空间9A'a b2E&WU

  再来看一个睡眠法。潜意识会在在睡眠之前和醒来之后这两个时间片段中大限度浮出表面,这种状态下所有意识层面的努力都会减少到最低限度,大脑里的想法都更容易传送到潜意识中,因此是我们向大脑传送愿望的好时机。比如你想要抛弃一个坏习惯,首先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静止不动,然后让自己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中,安静地就像唱歌谣那样反复对自己说:我完全摆脱了坏习惯,和谐和安静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中。每天早晨或者晚上,花5-10分钟,慢慢地、安静地、充满向往地重复吟唱这些话。当你又开始重复那些坏习惯的时候,也对着自己重复这些话。最终,潜意识会接受这个想法,你会彻底抛弃坏习惯。  上文的方法也只是加强我们的行动力,而不是让人用“白日梦”取代行动。拿眼下的高考来说,知识和心理两手抓才是王道。而且真正唤醒自身的心灵能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有本文介绍的皮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潜意识开发的很多技术还有待科学实验的验证,网友们不要把它当做包治百病的良方。心理学空间z)`&T^]7O)t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高考
«如此“考验”道德不靠谱——谈谈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上海地铁抗议事件点评»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