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与客体关系
作者: mints / 2997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2月2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 柯赫(Kohut)

*b(Ti0At1o%\)n0

▪ 客体关系强调内化的关系,而自体心理学则强调外在的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及自我的凝聚。柯赫认为一个人强烈的渴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回应以便维持自我的安适感。

.E~4N:P]-\+gUiT+r,?0

◊ 柯赫主要来自於门诊病人精神分析的经验,他发现严重人格的个案存在著许多精神官能症身上所看不到的忧郁、不满又无法描述的人际关系。这些人自尊特别低,对於别人的评论特别的敏感,於是发现自我心理学已经没有办法解释并且协助这些个案。

6u8ekC6Q0

◊ 他发现这些个案形成两种转移关系 心理学空间 [ Yb~2fQ@3z*T

• 镜映转移:就是认为治疗师是一个能够肯定他、验证他,就如同母亲眼中的光芒一样,对於个案夸大自我的表现欲(就是柯赫提到的自大-表现欲的自我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self)能够给予回应,这是小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的正常发展。如果母亲给予回应,孩子会没有办法维持整体感和自尊心,而会形成自我碎裂,之後小孩子会极度的想要达到完美,并且替父母亲来达成期望,只是为了得到最後的赞许。在治疗中个案则会想要得到治疗师的赞同和推崇而发展出镜映的转移。

eyRM&UzU0

• 理想化转移:个案将治疗者认为全能的父母亲,能够无所不能的安抚及治疗他。所以病人会对於理想化的治疗师认为充满了荣耀。就如同母亲没有办法同理孩子的表现欲自我,如果没有办法同理孩子对於母亲的理想化也会造成创伤,因为他需要一个值得理想化和模仿的对象。 心理学空间4\:~ qx:K#Dp*Y

◊ 如果两种转移关系没有获得满足,则会形成有缺陷而且碎裂的自体,并且产生发展停滞。柯赫认为自我心理学的人格结构以及冲突无法解释个案自恋的需求以及追求镜映和理想化转移过程的关系。他表示佛洛伊德认为「个案应该克服自恋的需求而成长到比较关心别人的需求」的这种治疗方式会对个案造成伤害」。因而提出了一种双轴理论(double-axis theory) 心理学空间8~Vw0`G,F N5\

• 自恋的需求和寻求客体的爱是两条平行发展的线。

r(a.uAk0

• 随著婴儿成熟,他们想要追求早年亲子关系所没有办法达到的完美,采取的策略是自大的自体(内在是完美的)以及理想化的父母形象(idealized parent imago,是对於父母的期待)。这两个极端形成了双极自体(bipolar self)。在他最後一本著作当中又提到了三极的自体(tripolar self)加上了第三极是自体客体的需求和孪生的自我(twinship ego,又称为alter ego)。在治疗过程中则是出现想要融合的需求,逐渐出现模仿的行为。由於孪生的转移关系临床上比较没有用途,一般较少提到。

K/Um Q:S!]A8^0

• 如果父母亲的反应没有办法同理个案的需求,就会出现发展停滞。如果父母亲给予适当的回应,自大的自体则转换成健康的雄心;理想的父母亲形象则被内化,成为一个人人生的理想及价值,因此治疗师应该对於自恋给予适当的回应,而不是当成是自我中心或不成熟的加以拒绝。

1H3^h,[{fN6\p(I0

• 自体客体主要担任的角色是要满足镜映、理想化及孪生的需求。从自体发展的观点来看,他人是为了满足自体的需求而来,所以自体客体其实是自我功能(安抚个案、认证个案)的延伸,而比较不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他人。自体客体的功能是终其一生都需要的,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 心理学空间5Jc-[ LK*ba9B G

• 柯赫的概念认为和自体客体的分离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和莫勒认为成熟的人就是能够顺利的和客体分离而且独立有所不同)。柯赫认为随著成熟,我们对於古老自体客体的需求就会逐渐转化成为更成熟、有能力选择更适当的自体客体。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协助个案有更好的自体功能,能够在暂时没有得到自体客体足够的满足下,仍然不会失去自我的凝聚感。

Z8?SU'q8|J#nU0

• 柯赫认为自体不仅等於自体表徵,而是主要精神结构的一部份,这是一个经验、动机的核心。他认为自我的功能对於趋力和防卫比较没有那么重要,并且认为攻击性是来自於自体客体无法满足所造成的(自恋的暴怒),而不是一种原始的趋力。

-|6b p Ma3b0

• 阻抗:柯赫说「我比较喜欢说是一种防卫,这种防卫是有心理上的价值而不是一种阻抗。因为防卫能够维持自我的统整,这也是他们价值的所在。」

/t7U-U^"W*`(dp6b0

• 伊底帕斯情节:认为他只是一种自体客体发展失败的产物,之所以产生性和攻击的行为主要是来自於母亲回应的失败所造成的「崩溃焦虑」(dis-integration anxiety),这是一种自体客体回应不当所造成的心理死亡」、自体碎裂的状态。他认为药物滥用、性滥交、自我伤害、厌食及暴食的症状都不是来自於阉割焦虑。都是个案急著想要维持内在的凝聚及和谐状态所不得不采取的手段。自我碎裂的焦虑从比较轻度的担心到极度的恐慌状态都有可能。 心理学空间4guc{4Q h,M

• 自体心理学回应著「够好的母亲」及「基本失误」的概念。 心理学空间6AE4z;Tz _

• 柯赫之後的贡献

0GM1D W0?0

▪ Wolf(1988)找出了另外两种自体客体的转移 心理学空间4o/da[n9W

◊ 敌对的(Adversarial)自体客体转移:就是个案认为治疗师是一个反对他的人,一点支持性都没有。但是相对而言他也是鼓励个案赶快独立。

)`Z `,ZUH0

◊ 有效能的(Efficacy)自体客体转题:就是认为治疗师容许病人促成治疗师出现许多需要的自体客体行为,有一点类似镜映的转移关系。 心理学空间;H3Z7XF[9F @ [

▪ Bacal(1990)整合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他认为自体心理学可以当成是客体关系的特异学派,并且认为自体连接於他的客体,而不是两者分离的。这对於客体关系来说是相当接近自体心理学的说法。 心理学空间6c'KWt}0s\

▪ 柯赫认为在同理的了解当中,也必需给个案最适当的挫折,後面的好几位治疗师都提到应该称做是最适当的回应,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8b(P a4[w0C7f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系学派-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入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