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 郑剑虹
论文关键词 ,
论文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 ,论文页数 1-4页1996年1996月
人格的主观间理论(Intersubjective
theory)是关于人与心理环境或人与人际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强调人格前后联系性,把人格变量放在不断转变和暂时界限的人际环境中。人作为一种动力和反应,总是被持续性的心理活动所影响,同时又不断地影响着心理领域。
主观间理论与人格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主义”(Interactionist)的观点有关联。这种观点是基于不满意特质说(特质说认为行为和经历的决定因素是独立的个体)和情景说(这种理论把环境作为主要决定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相关的理论是沙利文(H·S·Sullivan)的“人际精神病学派”。沙利文从个体的人际环境出发重新构造了人格功能和心理病理学的心理分析观点,这里特别有趣的是他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产生于早期双亲的“评价反应”(reflected-appraisals),它突出了社会性和人格相互作用的性质。沙利文的某些理论观点构成了主观间人格理论的历史基础。不过,沙利文的观点却曾受到英国“不列颠学派”的影响,因此,下面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英国传统心理分析学的一个主要人物温尼科特(winnicott
)的研究。
温尼科特总结了他作为一个儿科医师观察母亲和她们的婴儿的经验。强调了人格的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概念。他认为婴儿的心理世界与对环境的反应紧密地连在一起。因此,他强调了“好母亲”的重要性,通过连续不断地、重复地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好母亲”能使婴儿发展他本身的功效和体验上的信赖感和现实感。
温尼科特的观点导致了他对“心理边界”(Psychic
borders)的强调。这种心理边界是介于相对脆弱的、无差别的婴儿和具有差别性的母亲之间的。母亲间的差别则表现在她们调节婴儿的心理波动、情感状态方面所提供的必要反应上。因此,在这种观点中,人格是建立在发展的前后关系和人际的基础上的。虽然温尼科特提出了人际领域和主观间领域历史的重要性,
但它只有在海因茨·考夫特(Heinz Kohut)的自身心理学(Self Psychology)中才得到完整的论述。
一、考夫特的自身心理学
自身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在人格理论上主要有三点区别:首先,自身心理学对人格的本质有根本不同的假设。虽然在结构的假定上与精神分析学有关联,但它极少注意那种属于生物学上的基本驱力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冲突。考夫特论述的不是驱力、防御和冲突,而是论述了在可感知的环境特征背景上的凝聚性、暂时的稳定性和自我体验的情感质量;其次,自身心理学的临床实践是围绕着对治疗的不同理解而组织起来的。这种临床观点直接起源于主观间的概念化人格,在许多方面,它更类似于现象学和人本主义疗法的临床理论;再次,自身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在方法论上有不同描述。主观间方法的思想反映了知识、材料和证据的观点,这决定了不同于传统心理分析理论家在方法上的自然科学观点。最为关健的是,主观间方法把知识背景作为知识的决定因素,它要求在一种有目的的、特定的背景中去了解人格。
考夫特的临床理论与罗杰斯的临床理论虽存在显著性联系,但考夫特的理论不同于那些经验主义心理治疗家的理论。首先,是它的历史。考夫特的研究产生于传统的心理分析学派,他似乎未受到人本主义现象学、经验主义理论研究的很大影响。他的理论十分注意发展问题和个体人格的历史性,这反映了它的精神分析的起源。从这点来看,自身心理学要求对患者的过去经历进行精确的重建的观点,我们就能理解了。其次,它很少强调“此时此地”的体验。最后,考夫特和罗杰斯两人虽都把共情(empathy)作为治疗技术的中心, 但考夫特仅仅把共情作为能够发现他人主观经验的一种方法来看待。
考夫特在自身心理学研究上的进展(1959、1971、1977、1984)已经引起了心理分析家和心理治疗家的很大兴趣,考夫特及其后继者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正在改造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他对自恋欲(narcissism)的新论述和他的“自我客体”(selfobject)这个中心概念, 提供了一种对主观间理论的清晰说明。
考夫特把自恋欲作为心理发展的一个独立方向和独特性来看待。他认为自恋欲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幼稚幻想,即倾向于一种对自我全能和他人全能的夸大性和理想性的幻想,或者幻想成极端的无助和无能。另一个表现为发展上的积极性和心理上的健康性。如追求成功,积极投身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具有稳固的自尊和自信等。考夫特理论的中心是个体观。他认为个体(individuals)存在于“自我客体子宫”(selfobject matrix)的心理背景里和对环境的自我延续功能(self-sustaining functions)的心理内部表征上。沃尔夫(wolf,1988)认为“自我客体”既不是自我(self)也非客体(objects),而是一种主观面貌和一种通过自我对客体的关系所执行的自我延续功能,这种关系是通过自我和客体的存在和活动所唤起,而保持自我以及“自我中心”(selfhood)的体验。这里有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自我是不断地被埋置在对他人响应体验的背景中,如果没有对环境响应质量的明确参照物,内心状态就不能被确定。因此,情感状态总是和变化的自我客体环境相联系,这种变化或者能提供足够的所需的共情协调(empathic attunement),或者不能。共情的失败会导致自恋欲的强烈情绪发生(如狂热、盛怒等)、自恋欲的分裂和自我衰歇,最终将导致惯性的空虚感和自我的过度兴奋。
考夫特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发展。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很大部分受周围环境性质的决定,这一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观区别不大。但是它很少强调心理内部的内驱力状态,而更多地强调儿童和他的抚养者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质量上。这种相互作用既是成人人格滞后也是成人人格组成成功的决定因素。
考夫特理论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认为个体的自恋需要始终贯穿于一生。心理健康的成人也需要自我的镜子,“这个镜子是通过自我客体实现的……另外,他仍需要目标以达到自身的理想化……自我客体关系发生在所有的发展水平上和健康心理上,就象发生在心理疾病上一样”(Kohut,1977)。由于个体保持在贯穿于他整个生活的“自我客体子宫”的动力学领域内,所以考夫特的人格理论具有人格发展上的完全联系性,仅仅通过参照相应的自我客体环境,就能如同了解儿童那样了解成人的主观体验。
二、主观间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强调背景(context)的重要性, 这也许造成了与实证式研究者的相异处。虽然在过去十年里自身心理学在临床上和理论上的文献以指数的形式增加,但是很少研究运用实证方法来检验自身心理学的概念和假设。一个理由可能是认为人格研究只能在一个共情协调的人际关系中进行。因此,自身心理学家所选择的调查方法就是对个体主观世界的“持续共情式探究”(sustained empathic inquiry)。这种观察者影响和控制观察对象的观点,使现代心理学专心于客观性知识产生了困难。然而,在主观体验的领域内,主种观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考夫特和他的后继者有这样一个假设,即只要通过患者与心理分析治疗家之间的良好沟通,自我条件、自我状态和心理结构就能被理解。那就是说,对于自身心理学家,心理分析方法就象共情——内省法(empathic- introspective method)一样,是一种研究主观体验和它的结构的优秀方法。从这个观点看,在自我的主观领域内,用客观方法去发现普遍的事实或原理是不可能的。
如上所述,对人格的主观间理论在理论和临床上的假设进行系统地、严格地检验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方法既能应用于临床上,也能满足系统调查研究的需要,这些方法的发现也许能修改目前流行于行为主义科学家之间的科学有效的观点。此外,心理学的非临床领域的研究也能影响主观间理论。下面我们简要论述一下自身心理学的当前研究状况。
许多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自我表象和他人表象发展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能直接应用于心理分析理论和实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工作提出的自我表象和他人表象起源于婴儿,形成、发展于人的各个发展阶段,它是婴儿与有意义的人物相互作用的特殊模式的结果。这些典型地建立在母婴相互作用的微观分析基础上的实证式研究,提供了一种对发育过程中婴儿具有前符号表象能力的观点,婴儿有一种对关系的预期的观点和母婴间可以彼此影响各自的内心情感状态、以及母亲身上的婚姻失败和协调失败会显著地影响她们的婴儿等观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