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家 1 方燕红 2 谢书书 3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7, 949–962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 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 吉安 343009)
(3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厦门 361021)
摘要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领域。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 普遍进化理论认为,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相互独立; 语言关联性假设认为, 颜色词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 折衷的理论认为, 颜色认知既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影响, 又受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 还受语言和文化影响。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 认为颜色认知包括物理-生理、认知-智力、社会-文化三个水平, 涉及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和文化六个因素; 三个层次、六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
关键词 颜色; 颜色词; 认知; 相互作用理论
分类号 B842
颜色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领域。 人类利用语言对颜色编码, 就是颜色词。光波的物理属性客观地表现在连续光谱上, 不同语言表达颜色的术语却不相同, 数量上也有差异。颜色词在各民族文化的渊源中获得了人文性。颜色词的人文性引发了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考: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的关系如何?颜色认知受哪些因素影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的关系备受研究者关注, 成为探讨语言和认知关系的最令人感兴趣的领域。颜色不再是一种空泛抽象的心理表征, 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形象(杨永林, 2000)。国内学者也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来考察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 得到许多有意义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 构建出新的关于颜色词和颜色认知关系的理论。
1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理论
1.1 普遍进化理论
普遍进化理论认为, 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相互独立。虽然不同语言对颜色称谓不同, 但由于人眼的生理构造相同, 对光谱的感受也大致相同。颜色知觉主要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和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 不受语言中颜色词的多少影响。颜色认知是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普遍进化理论的最有力证据是Berlin 和Kay (1969)提出的颜色词的普遍结构。他们对多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大规模调查, 发现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具有共性。每种语言中都有少量基本颜色词, 它们由一个词素组成, 不可能被包含在另一种颜色内。不同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数目不同, 但存在一种普遍结构:每种语言都从黑、白、红、黄、绿、蓝、棕、紫、粉红、橙和灰11 个词中抽取基本颜色词。英语中基本颜色词有11 个, 现代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的数目与种类与英语相当。他们发现, 当一种语言中只有2 个颜色词时, 常会是黑与白; 有3 个颜色词时, 第3 个词会是红; 如果有4 个颜色词, 第4个词会是黄、绿、蓝当中的一个; 最后是粉红、紫、橙和灰。基本颜色词具有普遍的认知意义, 它们是其他颜色概念的语义原型。Heider 和Olivier(1972)发现, 语言中只有两个颜色词的Dani 族人的颜色认知和颜色记忆与英语讲话者并无显著差异。此后, 普遍进化理论就成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主流观点。研究者陆续发现一些证据,表明颜色认知是人类的普遍的、固有的能力。
婴儿当“蓝-绿”、“绿-黄”和“黄-红”交替时, 表现出习惯和偏好的转变, 说明颜色类别存在边界。Franklin, Pilling 和Davies(2005)发现, 婴儿和成人的颜色类别反应相同。Kay 和Regier (2007)发现, 颜色命名具有跨语言的一致性。Soja (1994)认为, 尽管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颜色词的数目不同, 但颜色分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颜色并非为物体所固有, 而是人类的视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颜色词取向与人眼的生理构造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的视觉器官和生存环境在大体上一致, 因而在不同语言中, 表示颜色基本范畴的词具有一致性。
Davies 等(1992)发现, Setswana 语中有6 个基本颜色词, 包括黑、白、红、grue (蓝和绿)、棕、黄, 除了没有分离的蓝和绿以外, 基本颜色词和Berlin和Kay 的等级一致。Boynton 和Olson (1990)让大学生命名424 种颜色, 发现被试在使用基本颜色词时更一致, 反应时更短。Kay 和McDaniel (1978)研究颜色知觉的生理基础, 发现主要色调在功能上可作为颜色类别的原型, 有红、绿、黄、蓝4个基本颜色类别, 次级颜色类别(如橙)由基本颜色类别结合形成。110 个非工业化国家颜色命名的数据显示, 语言中颜色词的最佳样例与英语中的白、黑、红、绿、黄、蓝等颜色原型吻合, 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的最佳样例一致(Regier, Kay,& Richard, 2005)。Catherwood, Crassini 和Freiberg(1989)发现, 4 个月的1.2 语言关联性假设
语言关联性假设主张, 颜色词影响颜色认知。颜色的物理特性客观地反映在连续光谱上,不同语言却有不同分类。这是语言任意切分连续光谱的结果。颜色词使用是形成颜色类别的唯一通路(Davidoff, 2006)。语言关联性假设是在对普遍进化理论的质疑中获得了颜色词影响颜色认知的大量证据, 并逐渐成为关于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主流观点。语言关联性假设对普遍进化理论的质疑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
(1) Heider 等(1972)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和报告存在问题。Roberson, Davies, & Davidoff (2000)采用与Heider 等相同的实验范式, 让英语被试和Berinmo 语(一个保持石器时代特点的原始部落语言)被试完成颜色分类和颜色记忆任务, 发现被试对颜色分类和颜色记忆的差异与两种语言的差异显著相关。Roberson 和Davidoff (2000) 认为,Heider 等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和报告混淆了差异的维度, 只选择了两种被试相同的结果进行分析。
儿童的颜色词习得。“海军蓝”(navy blue)在英语中与“纯蓝”相似, 在Himba 语中却和“黑”相似。在色谱上, “海军蓝”在知觉上与“紫”更接近。在习得颜色词之前, 英语儿童和Himba 语儿童在颜色分类和记忆中并无显著差异。在开始接触颜色词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里, 英语儿童和Himba 语儿童都易混淆“海军蓝”色块和“紫”色块, 也倾向于把这两种颜色块归为一类。到了第三年, 当儿童们分别学习了各自语言中的“海军蓝”、“纯蓝”、“黑”、“紫”4 个颜色词以后, 颜色记忆和颜色分类的错误都发生了变化。英语儿童多把“海军蓝”色块和“纯蓝”色块混淆, Himba 语儿童多把“海军蓝”色块和“黑”色块混淆。按照普遍进化理论, 无论哪种语言的儿童都应该最易混淆知觉上相似的“海军蓝”色块和“紫”色块, 而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
(2)考察对蓝、绿的认知差异。为了进一步证明英语和Berinmo 语的颜色词对颜色认知的影响,Roberson 和Davidoff(2000)缩小了考查范围, 选择蓝和绿这两个在Munsell 颜色制中最大的颜色类别作为实验材料。在Berinmo 语中, “蓝”和“绿”用同一个颜色词表达。结果发现, Berinmo 语被试倾向于把蓝色卡片和绿色卡片归为一类, 英语被试却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两类。这说明, Berinmo 语被试更难以区分出蓝和绿的边界。Davies (1998)比较了英语、俄语和Setswana 语被试的颜色分类差异。Setswana 语用“botala”一个词表达“蓝”和“绿”,英语用“blue”和“green”两个词, 俄语中有“sinij”、“goluboj” 和“zelenyj”三个词, 不但区分蓝和绿,还区分暗蓝和亮蓝。实验发现, Setswana 语被试倾向于把蓝色色块和绿色色块分在同一组, 俄语被试却倾向于把暗蓝色块和亮蓝色块分成两组; 俄语被试比英语被试对蓝色产生了更大的Stroop 干扰效应, 表明他们对蓝色有更大的区分性。Winawer 等(2007)发现, 当颜色块属于亮蓝和暗蓝类别时, 俄语被试能够快速分类, 英语被试分类显著慢。Davidoff 和Roberson (2004)观察了纳米比亚Himba 语(3)物种比较研究。为了反驳语言关联性假设在蓝、绿类别认知中的证据, 一些学者采用婴儿和灵长类动物为被试, 证明颜色知觉是灵长类动物先天存在的普遍能力。Franklin 和 Davies (2004)让4 个月的婴儿习惯化绿色刺激后, 同时呈现蓝、绿刺激, 发现婴儿对蓝色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语言反馈亦能加快和细化儿童对颜色词的学习(O'Hanlon & Roberson, 2006)。语言学习、颜色偏好和儿童的颜色认知发展相互联系, 知觉本身并不能够孤立地决定儿童的颜色词获得(Pitchford &Mullen, 2005)。Matsuno, Awai 和Atsuzawa (2004)训练一只猩猩将“绿”类别标签贴在墨绿色卡片上,再给猩猩呈现淡绿色和淡黄色的卡片, 发现猩猩给淡绿色卡片贴上“绿”标签, 而不给淡黄色卡片贴上“绿”标签。针对这些研究, 主张语言关联性假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 就算颜色知觉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 也不能排除它被后天经验改变的可能性。颜色类别可以因为与语言和文化的类别相同而被强化, 也可以因为与语言和文化的类别不同而被削弱(Werker & Tee, 1984)。Fagot, Goldstein, Davidoff 和Pickering (2006)考查了狒狒和人类在蓝、绿区分任务中是否存在差异。按照普遍进化理论, 应该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却表明, 人类区分蓝和绿的分界十分鲜明, 却没有一只狒狒能够区分蓝和绿。
(4) 神经心理学证据。De Renzi, Figlioni,Scotti 和Spinnler (1972)要求被试将彩色羊毛线分堆, 发现表达性失语症患者无法进行正常分类。颜色的知觉力、准确性和理解力都健全的失语症患者, 在颜色知觉分类任务中表现出无能(Roberson, Davidoff, & Braisby, 1999)。
尽管主张语言关联性假设的学者能够证明语言影响颜色认知, 却难以回答语言对颜色认知的影响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的问题, 因为多数实验都包含记忆成分。Pilling 和Davies (2004)指出, 在记忆颜色阶段, 被试有可能先将颜色转换为颜色词, 在再认阶段再通过匹配记忆里的颜色词和目标颜色名称来完成任务。当实验中的颜色刺激大量可命名时, 这种效应就更加显著, 这被称为“直接语言效应” (direct language effects)。如果直接语言效应是语言影响颜色认知的唯一途径, 那么, 颜色的类别知觉与语言之间就应是相互独立的, 语言不过是一种策略, 影响力是暂时的,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颜色知觉。Özgen 和Davies(2002)却认为, 语言和文化可以塑造颜色的知觉表征, 形成一个曲形的颜色知觉空间, 将人引向语言和文化所定义的颜色类别分界。即使没有语言策略参与, 颜色知觉的类别效应也会出现, 这被称为“ 间接语言效应” (indirect languageeffects)。Özgen 和Davies (2003)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如让颜色刺激和干扰刺激同时呈现, 减少被试运用语言策略记忆的可能, 发现颜色认知的类别效应依然存在。但是, Özgen 和Davies (2003)的实验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语言策略问题。只要在实验中颜色块可命名, 就很难说明语言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的颜色知觉。这样,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又回到普遍进化理论上。主张普遍进化理论的学者再次强调, 人类的颜色知觉是先天固有的,颜色词不会影响人对颜色的类别知觉(Franklin,Clifford, Williamson, & Davies, 2005)。
因此, 普遍进化理论和语言关联性假设并未对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的关系作出清晰定论。所以如此, 是由于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普遍进化理论强调物理刺激和视觉器官的重要性, 忽视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 语言关联性假设强调语言和文化在颜色认知中的作用, 对物理刺激和视觉器官在颜色认知中的作用估计不足。为了撷取两种理论之长, 弥补两种理论之不足, 折衷的理论就应运而生。
1.3 折衷的理论
折衷的理论认为, 颜色认知包含了物理、知觉和文化的成分, 它既是生物事件, 也是文化事件(Schirillo & Wake, 2001)。折衷的理论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支持。Berlin 等(1969)让不同文化的被试将颜色片分组, 发现组间边界具有很大变异,这可能由文化差异造成; 如果让被试在颜色片组中找出最佳样例, 基本颜色词的原型又有普遍性。Davies 和Corbett (1997)让英、俄和Setswana语被试按照相似性将65 种颜色分类。结果表明,三组被试的分类既相似, 又存在差异。Setswana语被试比英语、俄语被试更多地将“蓝”和“绿”分在一起, 俄语被试却未比英语被试更多地将“深蓝”和“浅蓝”分开。Setswana 语被试在分类一致性、分类数目上也与俄语、英语被试不同。这些结构差异反映了语言在颜色类别的凸显性和可利用性上的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在总体上支持普遍进化理论, 同时又表明, 普遍进化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语言的颜色词分类(Davies & Corbett,1998)。Jameson 和Alvara (2003)对英语被试和越南语被试的研究表明, 颜色认知既与颜色特性有关, 也与颜色词有关。颜色认知和颜色词的关系远比现有的理论预言得更为复杂。Roberson,Davidoff, Davies 和Shapiro (2005)发现, 在有相似颜色类别的语言中, 文化差异造成不同的颜色知觉。Roberson, Davies, Corbett 和Vandervyver (2005)让不同文化的人自由分类颜色, 发现被试基于知觉相似性来分类, 但语言中有大量基本颜色词(5~12 个)的人更容易于采用基本颜色词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