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狼人”案例及其评述--杨新
作者: 杨新 / 77773次阅读 时间: 2012年7月2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第二部分 简要介绍心理学空间/U'Z@H2{ I

心理学空间xi6C,d e1uI

“狼人”本名塞尔吉尔斯·潘克耶夫(Sergius Pankejeff),[1]于1886年出生在乌克兰第聂伯河畔一个富有的家庭,1979年终老于美国。他之所以被精神分析的研究者称为“狼人”,是因为他在弗洛伊德那里做分析时回忆了一个与狼有关的梦和画了一幅有狼的画。从潘克耶夫本人的传记来看,弗洛伊德关于“狼人”的记述基本都是真实的,但是弗洛伊德显然并没有完全治好“狼人”的病,而这似乎是精神分析发展初期的通病和弗洛伊德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然而这并不能抹杀这一案例作为精神分析技术和理论文献的巨大价值。心理学空间:D6k/N&F|n/[

!ojgU)F^@CI_0“狼人”二十多岁时因为多种躯体和精神症状而到弗洛伊德那里寻求治疗,弗洛伊德主要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发现了患者当时疾病的一个幼儿神经症的起源。患者家族有精神疾病史,父亲是抑郁症患者,母亲对孩子缺乏照料,唯一的姐姐时常以竞争者的面貌出现。这些都为患者的幼儿神经症及后来的疾病埋下了伏笔。而保姆和家庭教师等也成了患者幼年生活中的关键人物。患者四岁开始出现神经症的症状,先是恐惧症,然后是强迫症,其倾向性延续到成年,同时不时受到躯体症状的困扰。经过弗洛伊德四年多的治疗,弗洛伊德终止了分析,认为患者已治愈,并随即写下了这个案例。一战后案例得以发表,而患者则再次寻求分析,并于几年后又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分析。

9T9g*k$Zz"r(_0

5AC1O N"HM%D3PV0弗洛伊德所写的这个案例中的一个中心词是“原初场景”(primal scene)。弗洛伊德和患者一道构拟了这个原初场景,认为患者大概在一岁半的时候曾经观察到父母性交,这样一个印象在患者后来的童年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患者本人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原初场景、姐姐的性引诱、阉割威胁和寻求父爱的共同作用下,患者发展出了一种同性恋的受虐倾向,然后在宗教的影响下以强迫性神经症的代价压制了这一倾向。其后患者的生活继续受到这一系列事件的深刻影响,包括后来的性对象选择。心理学空间ea`]l}`Vn

心理学空间?]Q ?K*eo)oCJ

通常认为,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拓比理论(topography),一个是前期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划分,另一个是后期的它我(id)、自我、超我的划分。前者以1900年《释梦》的发表为标志,后者以1923年《自我与它我》的发表为标志。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理论,一个是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另一个是人格结构的理论。它们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个案例进行的时间(1910年至1914年)正是处在这两个理论提出的中间,它对于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到人格结构的关注一定起到了一些作用,我们能从中看到弗洛伊德思想的一些变化。

*Ix/i ?o0心理学空间)xK!L9v!G6cW

弗洛伊德的第一个拓比理论主要着眼点是无意识的存在,这是他从癔症的临床个案中(包括释梦)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即在患者的症状和正常意识背后,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存在,并且随时在发生着影响。在这里,弗洛伊德关注的是心理动力学的问题,即有什么样的心理驱动力存在,和它怎样发生影响。弗洛伊德由此强调创伤性事件的病理作用,形成了一套创伤——压抑——无意识冲突——症状的病理学形成及其解释模式。包括其不成功的引诱理论都是在这一理论体系和假设下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拓比理论着眼点则放在人格结构上,即在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和保持正常意识状态的自我这个人格的代理机构之外,还存在着它我和超我这两个代理机构。它我像一个婴儿,只是说“我要”,表达着个体的原始需求;超我则像是一个权威,以“不许”和“应该”规定和监管着个体的思想行为。自我在它我、超我和外部现实之间处理着各种矛盾、冲突,形成一个人的外部表现。这种人格结构的划分对于认识和解释症状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精神世界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空间6@c/d@#l ~'xh

心理学空间Hm#?i-h L

这两个理论不能很好地匹配在一起,除了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深刻的差别之外,也表明了弗洛伊德本人思想的转变。能够影响弗洛伊德思想的,肯定主要是这期间他所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当他发现原有的理论假设不足以解释和说明案例的时候,也就是他重新思考原有的理论假设和深入探究新发现的时候。

!s5I Z\3R$s Gj0

S3Sca N&^+g5{)BR1X0这个案例也许给了弗洛伊德这个机会。当然在两个拓比理论的提出之间、这个案例之前还有几个重要的案例,之后也有几个。在这些案例(如“杜拉”、“小汉斯”和“鼠人”)中,实际上都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创伤事件来概括症状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第一个拓比理论对于一个复杂的案例是不能够完善地解释的,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得到解释。

k^`&T"nJH0心理学空间I{l1g o@ wj

在这个案例中,弗洛伊德多次使用了“自我”(ego)一词(在原文110页到114页就连续使用了14次)。当然这时它还不是弗洛伊德后来所细化的那个意义,但已可以看出弗洛伊德不得不借助于一个人称代词(德语中的“我”)来表达无法用意识和无意识来说清楚的东西。心理学空间WMa4L/bD:f

[]p [*Amb0就患者的各种症状来说,当然可以猜测甚至理清无意识当中各种元素的运作过程,但是我们无法明确地指出一个中心的元素是什么。是“性”吗?显然不是。在患者后来的生活中,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不是一个受到很深压抑的东西。患者经历了什么关键性的创伤事件吗?原初场景只是一个中性的事件,无所谓创伤;引诱也显然不具有支配性的价值,无法说明患者的肠道症状;阉割威胁也同样如此。所以也没有什么关键性的创伤事件。因此为了要说明患者的症状,仅仅用无意识的动力机制是无法说清楚的。心理学空间Uecq2@&WSNzk

心理学空间.gb5w3r{3cf I"U

另外在弗洛伊德使用“自我”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阿德勒的影响。[2]阿德勒强调个体在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中,为了克服自卑而进行“男性抗争”(masculine protest),这显然与后期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相符之处。而在这个地方,弗洛伊德似乎强调的是在控制着患者的无意识运作的一个主人,是还没有详细划分的人格代理机构的总和,有点类似于后来拉康所说的“主体”(subject)。心理学空间(K P rS$gXs&R~

心理学空间 j,a\f l+a:F

而拉康则暗示了在这个案例中弗洛伊德也形成了他有关“超我”的初步概念。[3]这个患者已经接收到了新的信息(即阉割的存在),然而又拒绝承认它。而如果患者要压抑一个东西,必须首先要承认和接受它,然后压抑之后再通过一些过程重新表现出来。压抑的是无意识的愿望,是一个人乐于接受的东西。而对于阉割,患者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这种“拒绝”(德语词Verwerfung)是与压抑不一样的。是愿意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这就需要在无意识当中首先有个价值的判断。这在弗洛伊德原先的理论体系中是没有的。由谁来作这个价值判断?在释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说到了检查机制,但是检查机制是为谁工作的呢?因此在这个案例中弗洛伊德发现需要有一个新的假设来阐明无意识中的工作机制,而拉康认为这就是他第二个拓比理论中“超我”的来源。

7cQ ~1{^8S0

,IWe ~E"S-G0]e0荣格的影响体现在弗洛伊德对原初场景的真实性的讨论上。[4]荣格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先天图式的存在,显然弗洛伊德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在讨论原初场景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后来添加的大段讨论中,[5]弗洛伊德承认了原初场景可能具有的非真实性。并借用荣格的观点来说明“种系发生”的可能性。而这种种系发生的行为模式也暗含了人类本能的存在,同时本能和冲动是一对差异很大又能互相说明的概念,这就与弗洛伊德后期提出来的“它我”概念联结上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在“它我”上可以找到荣格理论的影子。心理学空间*qGT6ST

c%v^$q;^E:W6s`0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在利用这个案例来反对和批驳阿德勒和荣格的同时,却不自觉地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这就像弗洛伊德自己所指出的一种防御机制,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2o+m$r+szD0心理学空间Vx~ rBZ7Cg5ng6R

弗洛伊德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拥有了可以辩驳对手的材料,而且对于他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这个案例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对这个案例的研究,我们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某个方面,甚至具体某一个材料上。在精神分析这个既有详细的理论建构又有丰富的实践技术的领域内,可以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在这个案例中也可以发现很多。为了避免只是流于材料的堆砌和蜻蜓点水式的涉及,我在这里选取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心理学空间A+f"Khi%JY7@9Y8mU

心理学空间-U.qVUy"BVT

 心理学空间4MP;f,_4k4uN

&g_\-u9U%Q0[1] 有关“狼人”案例文本之外的真实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主要见于www.haverford.edu/psych/ddavis/humsem.981023网页。心理学空间H`GV$pl7Y2oH"W

/~+K-p6I4S7^o0[2]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即《标准版》,第十七卷,110页。以下所引本书出处均简略为“原文”。

7A+_`.jH"a vrxh3Z0心理学空间o9EBW1h6m(I

[3] “超我应该被理解为抛弃了(Verwerfung)言语的律令之后在想象事物中打开的缺口。”见于《拉康选集》,“典型疗法的变体”,379页。针对原文79-80页。参见译文脚注。心理学空间Ym-e"?`}C*M

心理学空间*Q6BDc"Bb

[4] 原文97页。心理学空间c`Vd)M2S}]

)AF;WYCn-Sf0[5] 原文95-97页,为弗洛伊德1923年所加。心理学空间"t(m ?`l

心理学空间p3VK+m'`.i#K&_B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345678910...14
«纽约弗洛伊德学会(NYFS)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Freud 1938b[1937] LOU ANDREAS-SALOME 露 安德烈•莎乐美»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