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救妻,犯罪主人公为何成英雄?
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 / 5626次阅读 时间: 2012年8月14日
来源: 心理信息服务中心 标签: 科尔伯格 廖丹 道德两难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9g4CB*{3\3O0诈骗救妻,犯罪主人公为何成英雄?心理学空间#?%S2`5J\U L

心理学空间,jgL^8j-sX ~DB

作者: 心理信息服务中心心理学空间zaP X$W

心理学空间3K$min![D&H0u

新闻事件:心理学空间:qXa"iS9L q,a(B$ei

6So;I0cn e2wV0f|0  为了维持妻子的生命,家境贫困的北京男子廖丹私刻医院公章给妻子做透析,四年骗取医药费十七余万元,事情暴露后,面临着牢狱之灾。这是一个事实清楚的刑事案件,但被媒体曝光后,却引来各种争议。男主人公廖丹被各种媒体包围,许多人称其为“真男人”、“英雄”,呼吁法外开恩。社会大众积极捐款,偿还了他所欠医药费,并且足够支付其妻十年的透析费。心理学空间;f0Ag,p] ho

"bP |;^;|}0心理学空间8h#~x4E qI0a1Td4w

心理解读:心理学空间;BXG'qL+Y3E s

1| V0`[0N @0  通常来说,违法犯罪行为是人们所不耻和唾弃的。但为何廖丹能得到大众的同情与支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经做过一系列道德两难实验,其中著名的“海因兹偷药”故事和这件事如出一辙:医生研制了一种药品,成本只有两百元,但售价却是两千元。一位妻子罹患癌症命在旦夕,丈夫东拼西凑也只有一千块,他央求医生把药便宜卖给他,但医生坚持不降价,无奈之下丈夫砸门偷药为妻子看病。

K1]Had,z0心理学空间0[Qts*wv%sGE

  “这位丈夫的做法对吗?法官该对他判刑么?为什么?”科尔伯格让参与者在听完这个道德两难故事后做出评价。他并不关心听众的回答是什么,而看重人们为什么这么回答。通过总结人们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他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会不断通过学习而修正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心理学空间Cn EZ(F/wRJX'd]

心理学空间iu&]y.__

  第一个阶段叫做“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判断对错基于“是否会受到外界惩罚”。一般来说,九岁之前的儿童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听了“海因兹偷药”故事,认为偷药是错误的,因为偷药是要“受惩罚”的;第二个阶段叫做“习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也认为偷药是错误的,但判断的原因却是“偷盗是不符合规范的行为”;第三个阶段称为“后习俗水平”,十五岁以上会有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他们认为偷药是正确的,因为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高于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心理学空间T?"\({0D c z`*iN*}R.t`

心理学空间@mTK)HH Az

  新闻中对“诈骗救妻案”的同情,就是人们从道德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后习俗水平进行评判的结果。人们已经不仅仅依据是否符合规则,是否触犯法律进行道德评价了,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进行评价。廖丹生活艰苦,悉心照顾妻子数年如一日,为了妻子而不惜触犯法律,人们看到了他的有情有义,看到了爱情的伟大,而相比之下所犯的错误则被轻视,可以原谅。心理学空间(XV^ a0jTv

心理学空间 p;eu KY}(B

  除了认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情感也起着重要作用。亲朋病重无钱医治的事情时常在人们周围发生,当人们看到廖丹为了救妻子无奈的选择犯罪,情绪开始泛化并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在许多人眼中,廖丹就成为了一个有情义救妻子爱妻子的好丈夫,“英雄”好男儿的形象油然而生。

P9@L*}Li0心理学空间DbuzCz,P

  由此可见,相比于完全理性的法律,道德更多了那么几分“人情味儿”。当然了,这并不是在鼓励打着“道德”旗号的违法犯罪行为,而恰恰说明了道德和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缺一不可。心理学空间w4zp2H[%]z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科尔伯格 廖丹 道德两难
«重庆选美:何种面容最动人?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犯罪专家李玫瑾:周克华不是反社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