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铮1 张景焕1 刘桂荣1 李 鹰2
(1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济南 250014)
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作用途径上, 奖励可以通过动机或认知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作用对创造力产生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综合了奖励和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
摘 要 在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的问题上, 相关研究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在系统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奖励既可以促进创造力也可以阻碍创造力, 这取决于对奖励的界定及对创造力的理解, 也受关键词 奖励; 创造力; 个体差异; 环境因素; 动机; 认知
分类号 B844; B842
创造力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个体的创造性也就成了各个组织的重要目标。在提高创造力的众多方法中, 研究者首推奖励并就其如何影响创造力开展了广泛研究,但研究结论存在很大争议(Eisenberger & Cameron,1996; Hennessey, 2003)。一般而言, 设置各种奖励可有效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但奖励能否真正提高创造力, 此前近40 年的研究仍然不能给出明确一致的答案。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即奖励阻碍创造力和奖励促进创造力。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 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动机的支持, 因为奖励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削弱个体内部动机, 因此奖励会降低创造力(Amabile, 1996; Hennessey, 2000)。持后一种观点的研究者指出, 创造力和其它行为一样, 会在奖励的作用下得到提高(Eisenberger & Shanock,2003)。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比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奖励影响创造力过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及机制, 同时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1 奖励影响创造力初期研究的分歧
关于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 存在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取向(cognitively oriented)和行为主义取向(behaviorally oriented) (Deci, Koestner, & Ryan,1999; Eisenberger & Rhoades, 2001)。认知取向研究者基本上认为, 奖励是削弱创造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行为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基本上认为奖励可以促进创造力。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同样存在分歧。
1.1 奖励影响创造力的理论分歧
认知取向研究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卢梭和罗杰斯等人对人性的理解,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自发的自我表达, 认为只有在个体感到充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 西方文化传统所提倡的自我表达、自我决定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得研究者相信创造力必须是自发的、不受外部限制的。因此, 认知取向的研究者们认为, 与其它能力相比, 创造力需要更多的内部动机驱动和更自由的外部环境支持。他们用一系列理论解释奖励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其中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theory) 和过度合理假设(overjustificationhypothesis) 的影响较为广泛。认知评价理论指出,奖励会降低个体从事任务的动机质量进而降低创造力(Deci & Ryan, 1985)。过度合理假设认为, 奖励的出现会使个体对自己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理由由对创造力本身转向奖励, 这种转变会削弱内部动机进而削弱创造力(Lepper, Greene, & Nisbett,1973)。此外, Amabile (1996)用“迷宫比喻”来解释奖励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她指出, 在奖励和评价面前, 个体的目标是尽快走出迷宫, 所有的行动将被限于这个目标, 个体会在奖励和评价面前选择最直接和安全的路径, 而创造性想法经常需要深入迷宫找到更多新出口, 因此奖励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
行为主义取向的哲学基础是人类本性的实用观, 认为行为是被积极的结果所驱使的, 并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指出行为要得以维持和增强, 强化是必要条件; 认为强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工作效率, 同样也可以提高创造力。行为主义取向的研究者指出, 之所以得出奖励阻碍创造力的结论, 是因为研究者不加区分地对被试的行为给予奖励, 而这种奖励的不可控性使被试产生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导致动机降低进而阻碍创造力(Eisenberger & Cameron,1996)。事实上, 在大多数情况下, 恰当地操纵奖励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促进内部动机和创造力,并且这种操纵很容易做到(Eisenberger & Shanock,2003)。Eisenberger (1992)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习得性勤奋理论(learned industriousnesstheory)。该理论指出, 付出努力会使人产生厌恶感, 而奖励则会减少这种厌恶感。个体会更加愉快地学习他们能得到奖励的那类表现(如速度、精确性、新颖性等), 并把这种学习泛化到新的任务中去。
关于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 虽然在理论上明显的存在两种取向, 但在实证研究中, 研究者往往不把研究范式固定于某种研究取向上, 而是采用多种方法来探索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尽管如此, 在实证研究方面,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仍然是奖励是促进还是削弱创造力。
1.2 奖励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分歧
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实验将被试分成3 组, 分别为实验者奖励组(由实验者给予奖励), 电脑奖励组(由电脑给予奖励)和无奖励组。研究发现, 前两组被试的任务创造性都显著低于无奖励组。随后Amabile (1996)对奖励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实证研究总结后发现, 各种形式的奖励对内部动机和创造任务表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削弱作用。
一些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 奖励会削弱内部动机进而削弱创造力(Hennessey, 2003)。如Amabile 等人(1986)在一项考察预先奖励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中发现, 同样是先玩照相机再讲故事, 但被告知将玩相机作为讲故事奖励的被试,其创造力要低于未作任何说明的被试。Hennesey(1989)考察了奖励对7~13 岁另一些研究则表明, 如果奖励与创造力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积极联系, 奖励就会促进创造力(Eisenberge & Rhoades, 2001)。Eisenberger, Armeli(1997)以120 名5、6 年级小学生为被试, 研究针对创造力的奖励的作用。在任务中要求被试重复画出册子上的图案或增加组织新颖的图案, 两种选择都能得到奖励。实验发现对创造性表现的奖励增加了被试随后选择画出新颖图案的次数; 对不具创造性表现的奖励增加了随后选择模仿相似图案的次数。Eisenberger, Shanock (2003)对大量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 奖励可以提高内部动机和创造力。
1.3 奖励影响创造力的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系统分析, 发现这一领域的前期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研究都过度强调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作用。研究往往从奖励对动机影响的角度来探讨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 忽视了认知因素、奖励和创造力本身的特点以及对奖励影响创造力深层机制的探索; (2)实验设计中, 动机和创造力的测量方法不够完善导致测量效度较低; (3)由于奖励往往伴随着一些说明性或暗示性信息, 这些信息本身会影响创造力,实验难以揭示纯粹的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Niu,2009; Winston & Baker, 1985); (4)对奖励的性质缺乏清晰明确的界定。
由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因而研究者很难简单地得出奖励是促进还是阻碍创造力的结论, 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都需要进一步仔细分析和鉴别, 这也极大地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