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狂徒,周克华犯罪心理分析
作者: 心理所 / 10645次阅读 时间: 2012年9月15日
来源: 新闻心解 标签: 犯罪心理 周克华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d ^s3o[-a_b5o0自大狂徒,周克华犯罪心理分析心理学空间^9~ c9Uh }e:F

  

A q LkX-G0 新闻事件:

Mn#Nm!`8d0

"HaN"^3daJ:ZO0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公安部A级通缉犯。下面是周克华涉案目录: 2004年4月22日 ,重庆,打死1人、打伤1人,抢走现金7万元;2005年5月16日 ,重庆,打死2名,打伤1人,抢走17万元; 2009年3月19日,重庆,打死部队哨兵,抢走自动步枪;2009年10月14日,长沙,于公园打死1人;2009年12月4日,长沙,打死1人,抢走现金4.5万元; 2010年10月25日,长沙,打死1人,抢劫电脑一台; 2011年6月28日,长沙,打伤德克萨斯车主1人。2012年1月6日,南京,打死1人,抢走20万元;2012年8月10日,重庆,打死2人、打伤1人,现媒体报道金额为7万。2012年,8月10日,逃逸中打死一名铁路民警。13日晚,周克华跟他的女朋友通话,说10日没搞到什么钱,准备在14日“再干一次大的。此外,从2005年10月到2008年4月曾因非法持有枪支罪,入狱3年。2012年8月14日,周克华被警方击毙。制造者,公安部A级通缉犯。下面是周克华涉案目录: 2004年4月22日 ,,打死1人、打伤1人,抢走现金7万元;2005年5月16日 ,重庆,打死2名,打伤1人,抢走17万元; 2009年3月19日,重庆,打死部队哨兵,抢走自动步枪;2009年10月14日,,于公园打死1人;2009年12月4日,长沙,打死1人,抢走现金4.5万元; 2010年10月25日,长沙,打死1人,抢劫电脑一台; 2011年6月28日,长沙,打伤德克萨斯车主1人。2012年1月6日,南京,打死1人,抢走20万元;2012年8月10日,重庆,打死2人、打伤1人,现媒体报道金额为7万。2012年,8月10日,逃逸中打死一名铁路民警。13日晚,周克华跟他的女朋友通话,说10日没搞到什么钱,准备在14日“再干一次大的。此外,从2005年10月到2008年4月曾因非法持有枪支罪,入狱3年。2012年8月14日,周克华被警方击毙。心理学空间 j_ F%_ZaA Q

心理解读:

B#w0sG5H7c3\'@ |0心理学空间z:a2_3HtR;f

心理学空间2M"B dn v k!a

从04年到05年,周克华两次犯案的时间间隔超过1年,从2009年12月出狱再犯银行抢劫案到2010犯案其间时隔11个月21天,然后仅隔8月再次犯案,随后不到7个月,再次于南京犯案,劫款数跳到20万,接着时隔7个月,又次回到银行抢劫案首发地犯案,受到全国通缉,仅隔4天后想“再干一次大的”。在10日到14日间,在全国通缉他的情况下,周克华并没有到隐秘处躲藏,而是到重庆闹市区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的大融城逛街,他甚至还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用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来说,周克华越往后越自大。

W&H7_;W9n0心理学空间&rf.B]e)K&w e{

控制错觉会让人在自己掌控之外的事情面前盲目自信,之所以存在控制错觉是因为人们在对“过去”知识进行判断中存在智力自负现象,它影响了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尽管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与自身能力缺陷无关,自己是聪明的,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无疑,周克华是有这种控制错觉的,虽然以前锒铛入狱过,但他本人会觉得那与自己的作案能力无关,并不是因为抢劫失误入狱,以后犯案自己也有能力甩掉警方追捕,因此不断犯案。

1o%_IU2e0心理学空间8?{'H+r8U1i(j

而不断加快的犯罪步伐可以看出周克华的心理变化。一次次犯案的成功,让周克华的自我评价越来越高,对自己的作案能力也越来越自信。一个人内心越膨胀,就越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也就越敢冒险。周克华作案准备前奏逐渐缩短,到被捕前夕甚至预谋连续作案,这是由于自大使得周克华控制感增强,从而对风险的估计降低,从而越发“放肆”。之前周克华防范心理很强,甚是小心谨慎,比如他在不同地方的步态都不同,在南京驼着背,在重庆像个瘸子。而在被捕前夕,他的照片随处可见,而他竟在没有太多乔装的情况下公然出入商场和电影院,狂妄之心可见一斑。“南京的案件我们当时没有把他抓到,周克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李玫瑾老师分析说。警方很好地利用了周克华的自大心理,在全面搜捕中采取“声东击西”战略,向媒体公布消息说正集中大量警力搜山,但没有说已经在城区发现了周克华线索的信息,这让周克华以为警方走错了方向,从而麻痹大意,得意忘形。心理学空间/M#D f VBXu8U(\

};Yx.y#ft^;K0就如前文提到的,控制感的增强能够降低人对风险的估计。而一个人会不会做出犯罪行为,会不会连续犯罪,刑满释放的人会不会重复犯罪,这些和个体对犯罪风险的评估有很大关系。对于罪犯而言,实施犯罪行为作为一种风险情境,“收益”与“损失”并存,如周克华可能收获财务也可能被警方逮捕(当然对公众而言犯罪行为百害无益)。个体因为对正性结果的偏好而产生对情景的积极认知,即机会认知,对应着冒险行为;相反,个体因为对负性结果的厌恶而产生对情景的消极认知,即为威胁认知,对应的是保守反应。自大的心理使得周克华对风险地认知发生了偏差,对威胁的感知降低,对机会更加贪婪,从而倾向于冒险。心理学空间6| Z,R5ra*L1l

心理学空间H}b:m+r'R$i

最后我们再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解析下周克华犯罪频率的加快。行为主义强调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也就是当事人的行为得到了强化。在周克华一案中,他掠杀行为的强化物是金钱,还有作案成功带来的巨大满足感。而就像成瘾行为一样,初期可能一点喜欢刺激的出现就能满足当事人,而时间长了需要更大更频繁的刺激才能激起当事人相同程度的满足。对于周克华而言,不断加快的犯罪步伐也可能是由于慢节奏的作案已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

2w!YwC7?UV0心理学空间 WD/j o,y+N;sd

总之,周克华是自大的狂徒,罪行累牍,并非传奇,毙之是百姓万幸。心理学空间(Xf s m"Yiz3[

$kU3O9QA4WMyr-Tkfh0了解更多:心理学空间]5b|zLNX*}

心理学空间#W3} O,Z/U8wV dG

  《疯狂的彩民,你的彩票能中么?》心理学空间XJBX{ H K

  谢晓非,李育辉.风险情景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J].心理学报.2002,3.风险情景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J].心理学报.2002,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犯罪心理 周克华
«犯罪专家李玫瑾:周克华不是反社会人格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当“爱国”遇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