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与情绪
作者: 孙畅 / 22280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1月12日
来源: 中国戏曲学院 标签: 心理学 音乐 Krumhans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R i_)?4j!^g0音乐是一门抽象化的艺术,人们无法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以及强弱中得到具体的信息内容。然而,音乐在影响人们的情感情绪方面却比语言与音响都要准确与细腻。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音乐包含快乐、诙谐、忧伤、孤独等情绪,这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是很简单的。但音乐中的情绪不需要用文字来解释,它能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中去。”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感情和情绪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所表现的更多不属于具体的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对题材的感情关系,它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心理学空间;PI3Gt;C6y$`.Q/^Yy*e0~z

$hex3k8K \:?3C*G0科学家们对音乐如何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实证的研究。英国基尔大学的斯洛波达(John A. Sloboda)开始了最早的研究。1991年,他发表问卷调查报告,指出有八成受访者表示音乐会引发身体反应,包括颤抖、大笑与流泪;199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布林格陵大学教授潘克沙普(Jaak Panksepp)发表调查报告,在几百名回答问卷的年轻人当中,有七成表示他们喜爱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引发情绪与情感”;199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昆曼索(Carol L. Krumhansl)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上面两项研究的内容,昆曼索的研究人员播放代表快乐、悲伤、恐惧和紧张情绪的音乐给受测者听,同时测量他们的心搏、血压、呼吸及其他生理指标。结果,每一种音乐类型都能引发不同的生理变化,而且众人有一致的反应模式。心理学空间+o ]!oe |j7ig}

+ArjG })h7YE0对于音乐这种最能影响受众情绪的艺术形式,心理学家却无法很完美地用理论来阐述其影响情绪的机制。前面谈及的调查报告与实验,虽然在结果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无法给予相应分量的支持。心理学家莱文森把对音乐的情绪反应解释为对音乐的直接感觉(其中因素包括速度、音质、节奏、力度变化等)和认知。关于对音乐的直接感觉,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声音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通过下丘脑边缘系统产生调节血液循环,从而使得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机制下产生的情绪纯粹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听众无需经理性判断,单凭音乐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就能直接感受到,这也被称为音乐的无意识性,相对于人声和音响,这是音乐作用于人的情绪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多种学说对音乐与情绪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但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拓。

2Tr X\Z(o[ {0

Jfo$Vm0与语言不同,音乐不具有直接表述客观对象的功能,它都是通过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来影响人们的情绪的。这几种因素综合作用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如音高越高,旋律音阶上行演奏,会产生紧张或高昂的情绪;低音,慢速,产生较平静的情绪;乐音和声的不协和,能构成音乐的不稳定感,令人感到不安;节奏的快慢与复杂性,会带来受众的舞蹈性联想。下面我们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两方面来具体谈谈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心理学空间w1?!Z7`h?

心理学空间/X t!l r;ih(e

节奏的含意可分为两种:广义地说,一切协调、平衡、律动都可称为节奏。狭义地说,节奏是音的长短关系。人声和音响都是有节奏的,比如语速的快慢,钟表的嘀嗒声,行军队伍的步伐。而节奏在音乐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节奏是通过速度和规律来界定的。我们知道,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脏的跳动、呼吸等等都有一定的速度,也具有相应的节奏。有研究发现,在音调完全和谐或音乐的强度猛然更换时以及一曲乐调将终结时,人的脉搏和呼吸速度会变快;又有研究认为忧伤的音乐使脉率变缓,欢快的音乐则使脉率变快。从事现代音乐治疗法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人体的神经和感官都有一定的振动频率与生理节奏,当人听到的音乐的振动频率、节奏与人体内部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一致时,会引起一种共鸣(或称共振)反应,从而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为此,可以利用不同节奏、旋律、音量和音色的乐曲而使人达到不同的情绪。这一发现被称为同质原理,并成为心理学中音乐治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同理,观影过程中,画面和声音的速度和节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节奏配合都是影响观影情绪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电影声音的创作要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观众的生理节奏;与此同时,怎样运用声音的各要素来整合声音各部分之间的节奏关系又成为了新的问题。影片《罗拉快跑》中,罗拉的奔跑过程始终由匀速的音乐伴随。也许有些观众觉得,在这样的影片中,能有如此快节奏的音乐做铺衬,在节奏上已经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但是,如果声音节奏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变化,观众的认知变成了习惯,那么无变化的刺激形成的“注意力分散”现象就会出现。所以在这个场景中,虽然罗拉奔跑的速度是不变的,音乐的节奏也是相同的,但当罗拉碰到陌生人时,画面的闪回伴随着照相机快门声音的出现,此时不但会使观众根据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形成某种新的认知,还会通过音响与音乐的不同节奏调动其观影情绪,无论这一情绪与先前存在的观影情绪是否相同,从创作角度讲,能够加强或减弱某种情绪,以致避免认知的习惯化出现便是成功的。

7gG0^1uNU8FG_*Gc9G0心理学空间$m8SE'pm]+Zx8W f

在音乐中最重要的是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它是由高低、长短、强弱等组成的音的“线条”,也叫“旋律线”。旋律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旋律线的起伏跌宕可以将人们不同的情绪及其变化过程细腻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与节奏不同,旋律首先表现的是音高,强调人们对音的变化的领悟。利用最新的脑摄影技术,加拿大的马其尔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布拉德(A.Blood)教授发现:不同旋律的音乐会刺激不同部位的脑反应,从而使接受者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学空间 t-R)H x1iyP.n

心理学空间ozr?e4`7R

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情绪感受,一方面来自于声音的物理属性,另一方面来自于这些情绪活动所唤醒的对事件的回忆与想象所重新产生的快悦情绪。在情绪与事件的相互唤醒与激发中,两者互相作用。因此,一方面音乐对受众情绪情感的激发、感染直接而强烈,另一方面,接受者对音乐评价、联想的空间会更加开阔,情绪体验也更加丰富。心理学空间hu,K~H6u0W

心理学空间z/y ZOj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或选用现成的音乐为影片编配的音乐,它除了具有音乐本身的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电影中的音乐会以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影响情绪的机理是不同的。主观音乐直接作用于受众,当影片中出现主观音乐的时候,它就会对叙事空间上的事件作情绪上的评价,主导影片总体的情绪;客观音乐指的是叙事空间内的音乐,它的声源是进入到叙事空间里面的,这一点和主观音乐不同,电影中的客观音乐本身形式上的特点就使得它更加依附于画面,所以它似乎更多的是与画面共同作用于受众的情绪,而不是像主观音乐所占的主导地位那么强。下面我们从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入手具体论述电影音乐对于受众情绪的影响:心理学空间L)`w#M%n$HnX

心理学空间Bd\Gbv_^K!]

对于主观音乐来说,作曲家通常会根据需要创作具有不同感情特色的音乐,使音乐情绪与画面内容高度一致,从而帮助受众对画面叙事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约翰?威廉姆斯为《辛德勒的名单》结尾部分创作的忧伤而内省的弦乐,与送别的场面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叙述真实可信且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欢乐的音乐可以强调影片事件的整体欢乐情境;悲伤或不祥的音乐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即便是影片的画面表达了中性或积极的氛围,伴随着的不祥音乐也会使受众越过视觉传达的信息而预感到即将发生灾难。心理学空间MDI4jF N]N|?;l3~

p"_ht,w0作曲家还经常使用各种带有明显情绪暗示效果的音乐作为叙事提示的标志,暗示即将到来的信息,引导受众进入预定的叙事情境。在影片《大白鲨》中,有一段标题为“鲨鱼”的主题音乐。这段音乐首先出现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以固定音型的低声部断奏制造出紧张的效果,烘托鲨鱼出没时的气氛。在后面的段落中,每当鲨鱼即将出现或者鲨鱼活动在浑然不觉的人类周围时,这个“鲨鱼”的主题音乐就会悠然响起,使受众立即意识到险境即将到来,为接下来的叙事做好情绪铺垫。

5FMz/]](W0心理学空间H9Hf&i(P1QG1A{

音乐还可以作为“介入”画面内容的“第三叙事者”,对画面传达的情绪进行“否定的”和“不一致”的评论。例如在一些喜剧电影中,音乐以极度诙谐的情绪配合人物行动,使得受众能从画面给予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来故事和人物。心理学空间$J*Bq;y1f$i7G)_"a(y

0K] s;iL!E7r0客观音乐有时也会起到跟主观音乐相同的对受众情绪的影响。首先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不同的乐曲,其次创作者可以对选定的乐曲加以设计,使其具备所需要的情绪。与叙事空间发生的事件情绪相符的客观音乐在总体上会加强情绪,也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将情绪相悖的音乐与画面结合,通过情绪刺激的反差,使受众产生更加强烈或其他种类的情绪体验也是创作者经常采用的做法。心理学空间5YPo;z7@f[

q+gMyR*Z0在影片《发条橙》中,库布里克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作为客观音乐与暴徒们的残暴行径结合在一起,并且使其成为一对固定的搭配,深刻地刻画了暴徒们施暴时的冷酷和当其面对被害人的痛苦时显示出的心安理得。分开来看,画面与音乐的确传达着两种不相符合的情绪,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差,即对被害者的同情与对暴徒们的愤怒与厌恶。在其后的剧情中,亚历克斯被小说家锁在房里,小说家在楼下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由于受到治疗的原因,以前自己喜欢的音乐对亚历克斯身心带来巨大的折磨,一直到他忍受不住跳出窗户,栽向地面,音乐渐弱,画面渐黑。此时音乐与画面带来的情绪依然反差强烈,只不过亚历克斯已由施暴者变为被害者。

EaL}5U/w/K0心理学空间 h4I:mq F8x{(J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和色彩性,不同的受众往往会对曾经熟识的音乐充予着不同的主观情绪。一方面对于同一首乐曲,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不同的受众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不同,就会对其充予不同种类的情绪;另一方面,这可以用上一章提到过的华生的实验结果来解释:某一乐曲对于受众可能因为接受乐曲时发生了能够引发受众情绪的事件,所以这首乐曲也被赋予了某种情绪,这种情绪于乐曲本身想传递的情绪无关,而是取决于发生事件的刺激性质。在《发条橙》中,剧中主角亚历克斯在对小说家实行残忍的暴行时,哼着好莱坞歌舞片时代的经典《雨中曲》,这样原本优美轻松的《雨中曲》就被充予了新的情绪,当后来小说家再次听到亚历克斯哼唱《雨中曲》的旋律时,条件反射地想起了上次被施暴的噩梦般经历,顿时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h-_-n,H3u0心理学空间t-C"r*},lP-g@

总体看来,主观音乐与客观音乐都有着影响情绪的功能,只是由于在影响情绪的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不同,导致在作用上的不同。对于受众来说,主观音乐传达的情绪就是叙事空间中事件的总体情绪,受众是由直接接受刺激,对音乐的认知以及通过对已获得的情绪所唤醒的记忆中的事件重新再组织产生情绪这三种方式单纯地或综合地获取对主观音乐的情绪体验。客观音乐则是通过与画面配合,使受众结合了客观音乐的直接刺激、对整个叙事空间的事件的认知归类或是认知评价的结果而产生情绪体验。

+NT;WKD]0

(出处:《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六期)心理学空间ax9mf+Oz 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学 音乐 Krumhansl
«没有了 Carol L. Krumhansl
《Carol L. Krumhansl》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Musical Pitch 音调的认知基础»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