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科學取向來說明父職角色參與之理論觀點
王致善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近幾十年來,社會結構由農業演化至工商業型態。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95年上半年平均勞動力人數為1,044萬7千人,較上(94)年同期增加12萬1千人或1.17%;勞動力參與率為57.70%,其中男性下降0.37個百分點,女性則上升0.37個百分點,可見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入職場。加上西風東漸,性別平權呼聲頓起,因應時勢之所趨,家庭結構遂由父子軸的大家庭逐漸轉變為夫妻軸的核心家庭型態,而家庭組型亦呈現多元多樣化(陳安琪,2003)。長久以來,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父親主要負責提供家庭經濟需求,或是扮演教訓妻小的嚴肅角色,而家務、照顧子女的工作則由母親擔任。於是,孩子們心目中的父親,成為一個虛幻而不真實的影子,一個既強壯又難以親近的形象。
然而,曾幾何時,固有的觀念已逐漸式微。當今的父親們,已不再是亙古以來所定型的單一形態了。由於科技的發展、社會形態的迥異、經濟結構的快速變遷,使得「雙薪家庭」儼然成為台灣目前重要的家庭型態之一。這種夫妻一起投入職場、共同承擔家庭經濟所需的家庭,有別於傳統家庭經濟來源的家庭型態,打破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及生活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個體對家庭與工作角色的重新定位,使父親與兒女們之間的距離縮短,彼此也變得息息相關;甚至對於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以及對婚姻的角色期望與角色分工產生轉變,而此種轉變對於夫妻關係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從社會科學取向來說明父職角色參與之理論觀點,分述如下:
(一)傳承的父職觀點
1.傳承創新的意義與心理社會發展特質
Generativity 是Erikson(1950, 1982)創造(coin)出來的專業術語,意思是指成人貢獻生命在照顧下一代的活動(an adult’s caring activities which create orcontribute to the life of the next generation)(Snarey, 1993, P.14,引自李淑娟,2003)。。傳承的父職觀點著重於成人的發展,它來自於艾瑞克遜(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 Erikson),根據其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在1950年提出了解釋人生全程發展的一套著名理論,稱為心理社會發展論。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艾瑞克遜將人生全程分為八個時期,可簡稱為人生八段。
自我意識(a sense of self)擴展到下一代(包括自己的小孩及他人的小孩),並承諾照顧他們的表現(李淑娟,2003)。成年人若要順利發展就需要超越遲滯及自我專注,而達到良好創造力、生產力及生殖力的平衡(Snarey, 1997,引自李淑娟,2003)。
艾瑞克遜認為一個人想成為充分發揮功能者,在成年期階段必須學習照顧下一代, 養育後代子孫是成人的基本發展任務,如是才能成為傳承的成人,因此,男性必須積極投入育兒任務,父職參與有助於父親的心理健康。傳承的父職觀點所表達的概念,是指人類發展到第七階段的成年中期時,發展順利者會出現關懷及貢獻下一代的階段發展特徵;反之,若發展不順利者即會出現心理發展危機,如遲滯不前、自憐恣縱、不顧未來。Erikson 認為Generativity 是成人發展的重要部份,而且是人格發展理論中,第七個階段的發展特質。而「關懷與照顧」是第七階段成年中期不可少的力量。成年人必須關懷與照顧所生育、製造、創造的一切。「傳承創新」亦是推動人類組織持續發展的力量,而人類的一切制度,都在支援或維繫此種力量(Erikson,1963,P.267,引自李淑娟)。由於人類是靈長類動物,隨著生物性的進化,使我們成為能學習的動物,同時也使我們成為能教導下一代的動物。Erikson(1968)指出,人們常常認為兒童是依賴成人的教養,而忽略上一代的大人也需依賴年輕一代而漸趨成熟;未成熟的人需要成熟的人來照顧,而成熟的人也需要被自己所生育和照顧的下一代的引導與鼓勵,而更加成熟。
在「傳承創新」的心理社會發展特質中,傳承創新對遲滯不前(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是Erikson 在其八階段Erikson 認為,由於兩性身心的結合,使得自我興趣(self-interests)逐漸擴充,進而將性力(libidinal)投資在生育或創造的對象上;因此,「傳承創新」在心理性慾(psychosexual)和心理社會的發展上極為重要。倘若「傳承創新」的正向特質無法發展,則可能發展成為迷惑於假親密(pseudo-intimacy)、誤以自身為迷戀對象、或夫妻彼此視對方為唯一子女、自憐自顧(self-concern)、內心充滿頹廢遲滯、生活乏味及人際關係貧乏等「遲滯不前」的負向特質(引自李淑娟,2003)。因此生育、照顧、養育、保護子女及引導下一代的經驗是發展「傳承創新」特質的基礎。
2.傳承創新的父職意涵與理論架構
1997 年Dollahite、Hawkins 和 Brotherson 提出”Generative Work”的概念性父育倫理準則。此概念源自於Erikson(1950,1982)的概念性發展職責(developmental conceptual work)及Snarey(1993)的實證性研究(引自李淑娟,2003)。Dollahite 等人(1997)指出,提出此架構並非「真實世界」該如何做的模式,而是傾向提出一個概念性倫理。所謂的「概念性倫理」最主要的並非要描述事實或建立一個模式,而是建議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令人滿意的、值得嚮往的(Dollahite,1997,P.18,引自李淑娟)。傳承創新的父職(Generative Fathering )概念,並非強調「好父親」的角色(good father),而是鼓勵父親做好父親的工作(good fathering)。
Dollahite 等人(1997)提出的Generative Fathering 乃指父親承諾照顧下一代,並透過各項職責工作(work)來符合孩子的需求;而這種依子女需求的父育工作,可以創造及維繫一個親子間的發展性倫理關係(引自李淑娟,2003)。李淑娟認為此定義是根源於Erikson的發展概念而來,強調Generative Fathering 是一個歷程,在此歷程中,父親回心轉意的關心孩子,呵護孩子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社區。Generative Fathering 之理論架構,是依照子女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為假設前提,再提出父親應該如何做,以滿足不同階段子女成長的需求。有關子女各階段的成長需求與各階段父親職責之關係,詳如表2-1。
表2-1
傳承創新的父職理論架構
子女發展階段 | 人類生存環境中的挑戰 | 下一代子女的需求 | 父職的類型--父親的能力與責任-- | 傳承創新父職的期待結果 |
1 ~嬰兒期~ (infancy) | 依賴 脆弱、容易受到傷害的 不確定性 | 安全感 持續性 | 善盡人倫的天職 承諾 持續
| 父親:參與的involved) 子女:有安全感的(secure) | (
2 ~幼兒期~ | (early childhood) 缺乏 抱負
| 需求資源 機會 | 踐履創新的天職 奉獻 創新
| 父親:負責任的responsible) (confident) 子女:有信心的 | (
3 ~遊戲期~
| (play age)改變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