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論母嬰之間的愛恨交織
洪雅琴(文化大學心輔所助理教授)
諮商與輔導,242,36-43。
前言
身為佛洛依德忠實的繼承人,克萊因的人性觀受到佛洛依德攻擊和死亡本能概念的影響,她同意嬰兒先天的氣質、挫折容忍力是影響其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環境則是影響嬰兒人格發展的第二因素。這樣的人性觀和假設並經由她對兒女所做的觀察分析,以及多年來從事兒童精神分析等豐富的臨床經驗中,得到佐證。克萊因的理論如同佛洛依德一般,顛覆了一般人對嬰兒一廂情願的假設。人們總是寧願相信嬰兒純潔無知,有如善良的天使,但這是成人內心所建構出來的最初,也是最終的烏托邦幻想「一個只有天使,沒有撒旦;只有善良,沒有邪惡的王國。」這是一種幻想,而非現實。佛洛依德提到嬰兒期的性生活與依底帕斯情結曾讓他被大肆韃伐,克萊因提出嬰兒對母親的忌羨與攻擊同樣令人難以忍受,而本文中的Raphael-Leff (1986)研究原始的母性迫害,更讓人們心中所懷抱「永遠的慈母」夢碎。有關於慾望、衝動和攻擊的本質總令人們感到不安,人們害怕去思考、面對真相,因為人性的幽暗面太威脅到人們內心對自我的認定,和對這個世界的控制感。
從古至今,東、西方宗教意圖以神性和靈性的力量來淨化人心,卻屢屢受挫,十字軍東征假宗教之名行屠殺之實,九一一的恐怖攻擊被狂熱的宗教份子稱之為「聖戰」。遑論以人性的力量來自我節制、利己利人,所以禮記的禮運大同篇僅是一個理想世界的勾勒。基督教說:「世人皆有罪」,所以需要信仰的救贖,以免受到撒旦的誘惑而犯罪。佛教說人們由於累世以來貪、嗔、癡等業障,故墮入六道輪迴中沈淪受苦。顯然,不同的宗教對人性並沒有太大的信心,仍強調節制慾望,正信正念。對於無法自我節制,其慾望和衝動具有傷害和毀滅性的人,基督教說:「信耶穌得永生。」佛教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上述均反映出人類需要靈性的力量來節制人性當中難以駕馭的暗流。從上述東、西方宗教的價值和人性關懷中,其實均呼應了佛洛依德所談論的「死亡本能」,以至於克萊因從嬰兒觀察中發現的原始的偏執-分裂焦慮狀態、忌羨與攻擊等人性的本質,並非叛逆,也無不當之處。
二、嬰兒早期的心智發展
人類的生命力也非常脆弱,出生後第一年的嬰兒夭折率相當高,多數死亡原因不明。無法得到足夠照顧和醫療的嬰兒很快也會死亡或殘缺,因此,亞洲和非洲的開發中國家驚人的嬰兒死亡率也就不足為奇。在智能的發展上,出生第一年的嬰兒腦神經發展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五,到上小學之前則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人類的發展無論從身心或智能角度來看,最關鍵的時期是在嬰幼兒期。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動物像人類經歷這麼漫長且脆弱無助的依賴期。通常嬰幼兒主要依賴的對象是母親,在不得以的情況之下,則轉向替代照顧者。這幾年來,我個人經歷懷孕、生產和育兒的過程,長期密切地和女兒相處和觀察,使我有機會見證初生稚兒原始的焦慮、慾望和衝動,距離克萊因所言並不遙遠。我相信嬰兒內在的需求是求生存,內在的渴望則是被愛、被接納。然而,母愛來自賀爾蒙或者後天的社會學習卻是不得而知?「生他的人,不能保證會愛他;愛他的人不能保證有能力照顧他或是如願照顧他。」在嬰兒毫無選擇權的情況下,把性命完全交付給另外一個人,基本上是相當具有威脅性的事情。
克萊因(1946)認為嬰兒早期的自我非常缺乏整體性,自我的功能是為了處理焦慮,有機體內在的死亡本能運作造成焦慮,嬰兒害怕毀滅、死亡和被迫害;害怕毀滅的衝動指向自己,經驗到對不可控制的全能客體的恐懼。嬰兒原始焦慮的其他來源還包括出生創傷(分離焦慮)和生理需求受挫,而這會被嬰兒經驗為是客體故意造成的。即使這些客體被經驗為外在的,他們透過內射成為內在的迫害者,由此增強了對內在毀滅性衝動的恐懼。基於處理早期焦慮的需求,自我發展出基本的防衛機制,但仍無法讓嬰兒解除焦慮;這些早期自我的防衛機制包括了:分裂客體、衝動化、理想化,以及否認掉內在和外在現實與令人窒息的情緒。嬰兒早期的焦慮內容則是恐懼被下毒和被吞吃掉,嬰兒剛出生的前三個月的發展,面臨上述的焦慮和防衛機制;這個嬰兒早期發展階段稱為「偏執-分裂心理位置(schizoid-paranoid position )」。偏執-分裂的產生是嬰兒把有敵意的內在世界投射到外在世界,使外在世界變壞;再反過來內射進來一個有敵意的外在世界,如此增加了被迫害的恐懼,投射更多的敵意到外在世界。投射出來是為了控制客體,以便能夠控制、包含危險有害的部分自我;然而,如此暴戾的投射方式,使得嬰兒的身體和心智反過來被他人以敵意的方式所控制,而再度內射進來的客體則包含了嬰兒自我當中有危險的部分;當焦慮以此方式被累積時,成為偏執妄想症的基礎。
出生四到六個月的嬰兒開始內射完整的客體進來,此時客體關係也開始改變。嬰兒發現它所愛和所恨的母親原來是同一個人,嬰兒開始害怕失落母親,哀傷的感覺湧現,並且伴隨強烈的罪惡感,因為嬰兒發現它把太多的攻擊衝動指向所愛的客體(母親),此即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sion)的到來。這個過程促進了嬰兒自我的進一步整合,同時增進嬰兒對心理的真實和外在世界有更好的瞭解,對內在情境和外在情境有更好的統合。由於害怕對所愛的客體的攻擊導致了客體的失落,此時嬰兒對自身的哀傷和罪惡感有更實際反應,他渴望修復和他所傷害過的可愛客體之間的關係,以達到更令它滿意的客體關係和昇華,這又反過來增進自我的整合(Klien, 1946)。
克萊因(1946)相信:六個月到一歲的嬰兒需要修通其憂鬱心智狀態,但同時間分裂機制仍以一種經過修飾的形式在運作著;早期的焦慮狀態仍須一再地經驗到被修飾。孩童早期幾年間經歷著偏執-分裂心理位置和憂鬱心理位置之間的來回移動和修飾,此即嬰兒式的精神官能症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焦慮的程度下降,客體不再那個理想化,也不再那麼可怕,現實感增加,同時適應力也提升了。憂鬱心智狀態是兒童早期發展的核心角色,在正常的發展中,好的外在客體一再讓嬰兒獲得滿足,則可幫助嬰兒克服偏執-分裂心智狀態,使嬰兒的心智獲得極大的復原力和彈性,嬰兒開始將客體完整的內射進去時,嬰兒的客體關係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完整客體當中好的、可愛的部分與可恨的部分得到整合,使嬰兒感到哀傷和罪惡感,象徵嬰兒情緒和心智生活的重大進展。
三、原始的母性迫害與產後憂鬱
隨著新聞的開放和社會福利工作的進步,人們逐漸知道一件殘酷的事情:所有嬰幼兒和孩童們的夢魘是:父親酒後的拳腳相向、母親精神崩潰後的歇斯底里,嬰幼兒的生命終結者往往是產後憂鬱症惡化之後失控的母親。人們如果細心觀察那扼殺嬰兒生命的母親,會發現那呆板迷惘的眼神當中,竟浮現出一張脆弱無助的孩童臉龐,別忘了,每一個為人母者,都曾經是一個脆弱無助的嬰兒。「成為母親」的經驗本身是一種見證,亦即:母職的勝任並非天生賦予的能力,而是漫長的學習過程。當女性遺憾地未能順利地度過自身嬰兒期的被迫害妄想焦慮狀態,進入憂鬱心智狀態,或者憂鬱心智狀態在育兒的強大壓力之下又退化回被迫害妄想心智狀態之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初生兒的脆弱無助和赤裸裸的慾望、需求都可能讓母親無法承受,以致於整個養育的情境失控。
溫尼卡相信多數母親對她出生兒表達了原始的母性灌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他認為母親子宮內的環境象徵著母親對出生兒的包容,這是嬰兒原始自戀和人際關係的基礎(Raphael- Leff, 1986)。同時,溫尼卡在他多年的心理分析師暨小兒科醫生臨床實務經驗中觀察到母親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情感甚至是恨意。溫尼卡提到母親恨嬰兒的十八種理由:(1)嬰兒不是母親概念裡的東西;(2)嬰兒不是玩家家酒遊戲;(3)嬰兒不是變出來的;(4)懷孕及生孩子對母親來說都是很危險的事情;(5)嬰兒打擾了母親的私人生活;(6)只因為婆婆想要一個孩子,所以母親好像是為了婆婆生孩子;(7)嬰兒吸奶時會弄痛母親的乳頭;(7)嬰兒太霸道,恐嚇著母親一定要照顧他,使母親成為不支薪的僕人或奴隸;(8)母親必須無條件的愛她的嬰兒,直到孩子不需要她;(9)嬰兒企圖傷害母親,有時還會咬母親;(10)嬰兒不知道母親是誰,只對母親有一種幻滅的感覺;(11)嬰兒激情的愛會騙人,當他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便把母親拋開,就像丟橘子皮一樣;(12)嬰兒必須被完整的保護,母親必須使嬰兒在任何情況下倖免於難,(13)生活中一切必須依照嬰兒的速度來進行,母親不能太焦慮,否則會傷害到嬰兒;(14)母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為誰犧牲?尤其沒有被允許恨她自己的小孩;(15)嬰兒拒絕吃母親給的食物,使母親開始懷疑她自己,但它卻吃了姑姑給它的食物;(16)經過一個難捱的早晨之後,母親帶嬰兒出門,他卻對著陌生人微笑;(17)如果母親做錯了一件事,嬰兒可能會讓她難過一輩子;(18)嬰兒使母親興奮,又激發母親的性慾,但母親卻不能夠吃掉它,或和它發生性關係(Winnocott, 1949)。
溫尼卡認為作母親的人需要瞭解自身對嬰兒的矛盾情感,使自己有能力容忍對嬰兒的恨意,而不做出任何傷害嬰兒的事情。然而,溫尼卡忽略了母親對嬰兒的恨意中的主動創造角色(Parker, 1994)。Raphael-Leff(2001)承接溫尼卡的論點,針對母親對自己的嬰兒的愛恨矛盾情感,做更深入的論述,並輔以豐富的臨床訪談佐證。他認為嬰兒不僅代表著新生命,還代表著母親自我和內在世界的一部份;和一個依賴的、從她的身體裡生出的嬰兒之間的親密接觸,而且她需要為嬰兒負起責任;這種經驗對一個女人的情緒相當衝擊。除了溫尼卡(1956)先前多數母親對她出生的兒表達出「原始的母愛灌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之外,Raphael- Leff(1986)提到許多母親經驗到的是「原始的母性迫害(primary maternal persecution)」。
Raphael-Leff( 2001)說:「嬰兒並不是由概念中長出來的。」她認為孕期婦女心智世界中對嬰兒的概念並不是嶄新的,而是打從她自己嬰兒期早已形成於其心理真實中;幾代間對所有嬰兒創造出的故事中,她正是其中之一。對於一個未出生嬰兒的想像,代表了一個女人對嬰兒各層面的灌注:她的精神、焦慮、夢想和渴望;以及她在妊娠期間對腹中胎兒和古老的孕婦形象的正向和負向認同。有關嬰兒的幻想隨著胎兒逐漸成長,影響到嬰兒和母親的相遇;並逐漸成為真實的孩子被關注的獨特特徵。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視為獨立個體的程度,反映了母親經歷情感轉移,統整好與壞的自我表徵和重要他人表徵的能力;也反映了她能否接納育兒過程中經驗到的對嬰兒複雜的的愛恨交織情感。
溫尼卡認為母親子宮內的環境象徵著母親對出生兒的包容,這是嬰兒原始自戀和人際關係的基礎。Raphael- Leff(1993,1995,1996)則認為孕期母親對腹中想像中的嬰兒所進行的心智建構,形成正向和負向不同的兩人系統。有的孕婦感覺到透過和胎兒分享資源,她和胎兒之間豐富了彼此;也有孕婦感覺到因莫名的恨意所產生的焦慮和威脅感,或是感覺到她和胎兒之間相互毀滅的危機感,包括母親和胎兒之間的相互剝奪、污染和控制等。對一個感覺到被迫害的孕婦而言,她和孩子之間的緊密相連不意味著幸福的共生融合或是複雜的愛恨交織;她感覺到的是胎兒殘暴地寄生在她體內,或是不可避免的互相傷害。
Raphael-Leff( 2001)從研究中發現此種原始的母親迫害影響到整個妊娠過程,有的媽媽感覺到自己被困在一個不可分開的兩人關係中,胎兒惡意地佔據的身體,置她於險境。例如:「胎兒把所有不好的東西排到我身上,這是我嘔吐的原因。」或者媽媽覺得自己的脆弱造成流產,和胎兒之間的共生危害到胎兒的生存,例如:「當我生氣時,我感覺到胎兒想從我身上掙脫出來。」有的孕婦同時有上述兩種感覺:「我流產的時後,想到是我把胎兒悶死的,胎兒佔據我身上的資源,讓我感到害怕;就像我和母親之間的互動:從來只有一個人成功,而且是以對方的犧牲做為成功的代價。」有的孕婦甚至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母親在身體裡面迫害著她:「我不想要母親出現在我的懷孕中。」「我的母親沒有任何界限地侵犯我,她是如此的可怕,我不想要被她污染,這使我想設法把她從我的身體裡面排除出來。」對許多母親而言,心理上的分娩並不順利,懷孕的終止粉碎了母嬰之間的融合系統,生產的過程就像失去自我的某個重要部分一般痛苦,以致於感覺到無法被修復。剛分娩之後的日子裡,母親可能潛意識中覺得自我的某個部分被困在嬰兒裡面,以至於隨著嬰兒的出生,覺得自我的連續感被毀滅掉。產後的適應因母親的防衛結構而有所不同,懷孕過程中,孕婦感覺到茁壯、充實感;感覺到自我看起來比平日的自我的總和更大;這一切卻隨著分娩而失落。社會的注意力如今全聚集在新生兒身上,使得情況更加惡化(Raphael-Leff, 2001)。
Raphael-Leff( 2001)也觀察到:自戀的母親把嬰兒視為自身的附屬物,抑制了對嬰兒自發性的認知,藉機會展示或誇耀他;母親在潛意識的願望、人格中被分裂掉的自我理想、以及古老人物性格中的榮耀部分,灌注在嬰兒身上,也許母親不自知,然而,缺少這些部分讓母親感覺到自己生命的不完整。對邊緣人格傾向的母親而言,生產讓母親變得匱乏,母親感覺到自我身上的重要部分進入嬰兒裡面,產後母親感到空虛、去人格化(de-personalized),無法維持堅實的自我感;甚至想像到自己消失掉了,由於母親的成人認同如此難以獲得,以致於容易被任性的嬰兒所威脅。有些女人感覺到自我變得破碎、迷失,甚至感覺某部分的自我和身體是分開的、不屬於她的、甚至在鏡子前消失掉了。在嚴重的分娩壓力中,假性的妄想、身體的幻覺、失去真實感等,並非不尋常,分娩過程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對產婦所造成的身體和心理衝擊,伴隨著懷孕前的自我認同、熟悉的生活方式的失去;加上產後的睡眠剝奪、住院的疏離環境、以及她所承擔的育兒大事,都使得產後的母親的自我感變得模糊。有些產婦即使回到家中,由於自我感的消失、奇怪的感覺和焦慮等,使得她對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嬰兒仍感覺到困惑、不真實、威脅感和怪異的感覺。
第二種產後的被迫害經驗並非母親的自我被困住,而是被隱藏起來,嬰兒象徵著母親內在嬰兒期自我中被否認和拒絕的部分;或是母親自己的內在世界中無法忍受的層面。透過投射性認同的過程,母親把內在自我中無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到嬰兒身上,藉此控制住這部分的自我。然而,嬰兒日常生活的表現像是揭發了母親隱藏的脆弱般地,羞辱了她的面子;雖然這是母親羞恥感的來源,卻允許了母親自我中被潛抑的部分透過嬰兒做為替身表達出來。除非孩子配合母親,行為得宜,否則,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尖叫都透露了她母職上的缺陷。由於母親把自身無法接受的部分自我投射到嬰兒身上,好像嬰兒就在她裡面,知道她所有的缺陷般,嬰兒的一舉一動好像都在在摧毀、譴責著母親。Raphael-Leff把它稱之為「惡意的自我結構(maligned self structure)」,嬰兒正常的需求,在母親看來是沒有道理的或是侵害性的,有可能是母親自身曾有過被潛抑的受虐創傷經驗未被修通。對嬰兒的焦慮或恐懼,隨著嬰兒每次的哭泣、神情,可能都被母親解讀成嬰兒對來自於她的傷害的表現。在被迫害妄想關係中,嬰兒似乎對母親的錯誤滔滔不絕、和母親競爭資源、抱怨母親的供應不足、批評母親慈愛的能力;甚或在自我預言實現中,引發母親對嬰兒殘酷的報復(Raphael-Leff, 2001)。
統計指出:女性所謀殺的對象之中有45%是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其中的45%被謀殺的兒童在母親剛生下他們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已被謀殺死亡(Green & Manohor,1990),社會壓力、人格問題、智力等都是影響因素。Jane(1999)認為我們的文化低估了女性在過渡成母親的正常過程當中的兇暴本質,女性心智重組運作之際,會將內在世界的暴怒、虐待和沮喪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為母親所不想要包容的任何不舒服感受的包容者,更甚於母親將孩子的感受涵容於其內在心智世界中。嬰兒的外在壓力被母親視為源自嬰兒內在對她的迫害,當其他生活壓力伴隨發生時,母親將嬰兒視為迫害性的客體,必須殺死嬰兒以終結被迫害的狀態。母親在謀殺嬰兒的那一刻往往處於一種如機器人般麻木狀態。
Jane(1999)描述謀殺嬰兒的母親Amy覺得嬰兒死了,就好像她失去了一隻腿般,她說:「我變成跛腳了。」Amy用身體的,而非心理的方式描述她的失落;來自他人的質疑和責難讓Amy感到困惑,而非憤怒。Amy的社交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人們會覺得她是一個溫暖、風趣和完美的母親。原來,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對Amy而言非常重要,但完美卻同樣停留在膚淺的層次,無法讓保持嬰兒隨時保持乾淨,讓Amy無比挫敗和羞辱,她覺得自己整個人被摧毀了。嬰兒的死亡猶如Amy內在不完美的部份的死亡,她相信所有壞的東西永遠消失了。
洪雅琴(文化大學心輔所助理教授)
諮商與輔導,242,36-43。
前言
身為佛洛依德忠實的繼承人,克萊因的人性觀受到佛洛依德攻擊和死亡本能概念的影響,她同意嬰兒先天的氣質、挫折容忍力是影響其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環境則是影響嬰兒人格發展的第二因素。這樣的人性觀和假設並經由她對兒女所做的觀察分析,以及多年來從事兒童精神分析等豐富的臨床經驗中,得到佐證。克萊因的理論如同佛洛依德一般,顛覆了一般人對嬰兒一廂情願的假設。人們總是寧願相信嬰兒純潔無知,有如善良的天使,但這是成人內心所建構出來的最初,也是最終的烏托邦幻想「一個只有天使,沒有撒旦;只有善良,沒有邪惡的王國。」這是一種幻想,而非現實。佛洛依德提到嬰兒期的性生活與依底帕斯情結曾讓他被大肆韃伐,克萊因提出嬰兒對母親的忌羨與攻擊同樣令人難以忍受,而本文中的Raphael-Leff (1986)研究原始的母性迫害,更讓人們心中所懷抱「永遠的慈母」夢碎。有關於慾望、衝動和攻擊的本質總令人們感到不安,人們害怕去思考、面對真相,因為人性的幽暗面太威脅到人們內心對自我的認定,和對這個世界的控制感。
從古至今,東、西方宗教意圖以神性和靈性的力量來淨化人心,卻屢屢受挫,十字軍東征假宗教之名行屠殺之實,九一一的恐怖攻擊被狂熱的宗教份子稱之為「聖戰」。遑論以人性的力量來自我節制、利己利人,所以禮記的禮運大同篇僅是一個理想世界的勾勒。基督教說:「世人皆有罪」,所以需要信仰的救贖,以免受到撒旦的誘惑而犯罪。佛教說人們由於累世以來貪、嗔、癡等業障,故墮入六道輪迴中沈淪受苦。顯然,不同的宗教對人性並沒有太大的信心,仍強調節制慾望,正信正念。對於無法自我節制,其慾望和衝動具有傷害和毀滅性的人,基督教說:「信耶穌得永生。」佛教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上述均反映出人類需要靈性的力量來節制人性當中難以駕馭的暗流。從上述東、西方宗教的價值和人性關懷中,其實均呼應了佛洛依德所談論的「死亡本能」,以至於克萊因從嬰兒觀察中發現的原始的偏執-分裂焦慮狀態、忌羨與攻擊等人性的本質,並非叛逆,也無不當之處。
二、嬰兒早期的心智發展
人類的生命力也非常脆弱,出生後第一年的嬰兒夭折率相當高,多數死亡原因不明。無法得到足夠照顧和醫療的嬰兒很快也會死亡或殘缺,因此,亞洲和非洲的開發中國家驚人的嬰兒死亡率也就不足為奇。在智能的發展上,出生第一年的嬰兒腦神經發展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五,到上小學之前則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人類的發展無論從身心或智能角度來看,最關鍵的時期是在嬰幼兒期。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動物像人類經歷這麼漫長且脆弱無助的依賴期。通常嬰幼兒主要依賴的對象是母親,在不得以的情況之下,則轉向替代照顧者。這幾年來,我個人經歷懷孕、生產和育兒的過程,長期密切地和女兒相處和觀察,使我有機會見證初生稚兒原始的焦慮、慾望和衝動,距離克萊因所言並不遙遠。我相信嬰兒內在的需求是求生存,內在的渴望則是被愛、被接納。然而,母愛來自賀爾蒙或者後天的社會學習卻是不得而知?「生他的人,不能保證會愛他;愛他的人不能保證有能力照顧他或是如願照顧他。」在嬰兒毫無選擇權的情況下,把性命完全交付給另外一個人,基本上是相當具有威脅性的事情。
克萊因(1946)認為嬰兒早期的自我非常缺乏整體性,自我的功能是為了處理焦慮,有機體內在的死亡本能運作造成焦慮,嬰兒害怕毀滅、死亡和被迫害;害怕毀滅的衝動指向自己,經驗到對不可控制的全能客體的恐懼。嬰兒原始焦慮的其他來源還包括出生創傷(分離焦慮)和生理需求受挫,而這會被嬰兒經驗為是客體故意造成的。即使這些客體被經驗為外在的,他們透過內射成為內在的迫害者,由此增強了對內在毀滅性衝動的恐懼。基於處理早期焦慮的需求,自我發展出基本的防衛機制,但仍無法讓嬰兒解除焦慮;這些早期自我的防衛機制包括了:分裂客體、衝動化、理想化,以及否認掉內在和外在現實與令人窒息的情緒。嬰兒早期的焦慮內容則是恐懼被下毒和被吞吃掉,嬰兒剛出生的前三個月的發展,面臨上述的焦慮和防衛機制;這個嬰兒早期發展階段稱為「偏執-分裂心理位置(schizoid-paranoid position )」。偏執-分裂的產生是嬰兒把有敵意的內在世界投射到外在世界,使外在世界變壞;再反過來內射進來一個有敵意的外在世界,如此增加了被迫害的恐懼,投射更多的敵意到外在世界。投射出來是為了控制客體,以便能夠控制、包含危險有害的部分自我;然而,如此暴戾的投射方式,使得嬰兒的身體和心智反過來被他人以敵意的方式所控制,而再度內射進來的客體則包含了嬰兒自我當中有危險的部分;當焦慮以此方式被累積時,成為偏執妄想症的基礎。
出生四到六個月的嬰兒開始內射完整的客體進來,此時客體關係也開始改變。嬰兒發現它所愛和所恨的母親原來是同一個人,嬰兒開始害怕失落母親,哀傷的感覺湧現,並且伴隨強烈的罪惡感,因為嬰兒發現它把太多的攻擊衝動指向所愛的客體(母親),此即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sion)的到來。這個過程促進了嬰兒自我的進一步整合,同時增進嬰兒對心理的真實和外在世界有更好的瞭解,對內在情境和外在情境有更好的統合。由於害怕對所愛的客體的攻擊導致了客體的失落,此時嬰兒對自身的哀傷和罪惡感有更實際反應,他渴望修復和他所傷害過的可愛客體之間的關係,以達到更令它滿意的客體關係和昇華,這又反過來增進自我的整合(Klien, 1946)。
克萊因(1946)相信:六個月到一歲的嬰兒需要修通其憂鬱心智狀態,但同時間分裂機制仍以一種經過修飾的形式在運作著;早期的焦慮狀態仍須一再地經驗到被修飾。孩童早期幾年間經歷著偏執-分裂心理位置和憂鬱心理位置之間的來回移動和修飾,此即嬰兒式的精神官能症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焦慮的程度下降,客體不再那個理想化,也不再那麼可怕,現實感增加,同時適應力也提升了。憂鬱心智狀態是兒童早期發展的核心角色,在正常的發展中,好的外在客體一再讓嬰兒獲得滿足,則可幫助嬰兒克服偏執-分裂心智狀態,使嬰兒的心智獲得極大的復原力和彈性,嬰兒開始將客體完整的內射進去時,嬰兒的客體關係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完整客體當中好的、可愛的部分與可恨的部分得到整合,使嬰兒感到哀傷和罪惡感,象徵嬰兒情緒和心智生活的重大進展。
三、原始的母性迫害與產後憂鬱
隨著新聞的開放和社會福利工作的進步,人們逐漸知道一件殘酷的事情:所有嬰幼兒和孩童們的夢魘是:父親酒後的拳腳相向、母親精神崩潰後的歇斯底里,嬰幼兒的生命終結者往往是產後憂鬱症惡化之後失控的母親。人們如果細心觀察那扼殺嬰兒生命的母親,會發現那呆板迷惘的眼神當中,竟浮現出一張脆弱無助的孩童臉龐,別忘了,每一個為人母者,都曾經是一個脆弱無助的嬰兒。「成為母親」的經驗本身是一種見證,亦即:母職的勝任並非天生賦予的能力,而是漫長的學習過程。當女性遺憾地未能順利地度過自身嬰兒期的被迫害妄想焦慮狀態,進入憂鬱心智狀態,或者憂鬱心智狀態在育兒的強大壓力之下又退化回被迫害妄想心智狀態之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初生兒的脆弱無助和赤裸裸的慾望、需求都可能讓母親無法承受,以致於整個養育的情境失控。
溫尼卡相信多數母親對她出生兒表達了原始的母性灌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他認為母親子宮內的環境象徵著母親對出生兒的包容,這是嬰兒原始自戀和人際關係的基礎(Raphael- Leff, 1986)。同時,溫尼卡在他多年的心理分析師暨小兒科醫生臨床實務經驗中觀察到母親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情感甚至是恨意。溫尼卡提到母親恨嬰兒的十八種理由:(1)嬰兒不是母親概念裡的東西;(2)嬰兒不是玩家家酒遊戲;(3)嬰兒不是變出來的;(4)懷孕及生孩子對母親來說都是很危險的事情;(5)嬰兒打擾了母親的私人生活;(6)只因為婆婆想要一個孩子,所以母親好像是為了婆婆生孩子;(7)嬰兒吸奶時會弄痛母親的乳頭;(7)嬰兒太霸道,恐嚇著母親一定要照顧他,使母親成為不支薪的僕人或奴隸;(8)母親必須無條件的愛她的嬰兒,直到孩子不需要她;(9)嬰兒企圖傷害母親,有時還會咬母親;(10)嬰兒不知道母親是誰,只對母親有一種幻滅的感覺;(11)嬰兒激情的愛會騙人,當他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便把母親拋開,就像丟橘子皮一樣;(12)嬰兒必須被完整的保護,母親必須使嬰兒在任何情況下倖免於難,(13)生活中一切必須依照嬰兒的速度來進行,母親不能太焦慮,否則會傷害到嬰兒;(14)母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為誰犧牲?尤其沒有被允許恨她自己的小孩;(15)嬰兒拒絕吃母親給的食物,使母親開始懷疑她自己,但它卻吃了姑姑給它的食物;(16)經過一個難捱的早晨之後,母親帶嬰兒出門,他卻對著陌生人微笑;(17)如果母親做錯了一件事,嬰兒可能會讓她難過一輩子;(18)嬰兒使母親興奮,又激發母親的性慾,但母親卻不能夠吃掉它,或和它發生性關係(Winnocott, 1949)。
溫尼卡認為作母親的人需要瞭解自身對嬰兒的矛盾情感,使自己有能力容忍對嬰兒的恨意,而不做出任何傷害嬰兒的事情。然而,溫尼卡忽略了母親對嬰兒的恨意中的主動創造角色(Parker, 1994)。Raphael-Leff(2001)承接溫尼卡的論點,針對母親對自己的嬰兒的愛恨矛盾情感,做更深入的論述,並輔以豐富的臨床訪談佐證。他認為嬰兒不僅代表著新生命,還代表著母親自我和內在世界的一部份;和一個依賴的、從她的身體裡生出的嬰兒之間的親密接觸,而且她需要為嬰兒負起責任;這種經驗對一個女人的情緒相當衝擊。除了溫尼卡(1956)先前多數母親對她出生的兒表達出「原始的母愛灌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之外,Raphael- Leff(1986)提到許多母親經驗到的是「原始的母性迫害(primary maternal persecution)」。
Raphael-Leff( 2001)說:「嬰兒並不是由概念中長出來的。」她認為孕期婦女心智世界中對嬰兒的概念並不是嶄新的,而是打從她自己嬰兒期早已形成於其心理真實中;幾代間對所有嬰兒創造出的故事中,她正是其中之一。對於一個未出生嬰兒的想像,代表了一個女人對嬰兒各層面的灌注:她的精神、焦慮、夢想和渴望;以及她在妊娠期間對腹中胎兒和古老的孕婦形象的正向和負向認同。有關嬰兒的幻想隨著胎兒逐漸成長,影響到嬰兒和母親的相遇;並逐漸成為真實的孩子被關注的獨特特徵。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視為獨立個體的程度,反映了母親經歷情感轉移,統整好與壞的自我表徵和重要他人表徵的能力;也反映了她能否接納育兒過程中經驗到的對嬰兒複雜的的愛恨交織情感。
溫尼卡認為母親子宮內的環境象徵著母親對出生兒的包容,這是嬰兒原始自戀和人際關係的基礎。Raphael- Leff(1993,1995,1996)則認為孕期母親對腹中想像中的嬰兒所進行的心智建構,形成正向和負向不同的兩人系統。有的孕婦感覺到透過和胎兒分享資源,她和胎兒之間豐富了彼此;也有孕婦感覺到因莫名的恨意所產生的焦慮和威脅感,或是感覺到她和胎兒之間相互毀滅的危機感,包括母親和胎兒之間的相互剝奪、污染和控制等。對一個感覺到被迫害的孕婦而言,她和孩子之間的緊密相連不意味著幸福的共生融合或是複雜的愛恨交織;她感覺到的是胎兒殘暴地寄生在她體內,或是不可避免的互相傷害。
Raphael-Leff( 2001)從研究中發現此種原始的母親迫害影響到整個妊娠過程,有的媽媽感覺到自己被困在一個不可分開的兩人關係中,胎兒惡意地佔據的身體,置她於險境。例如:「胎兒把所有不好的東西排到我身上,這是我嘔吐的原因。」或者媽媽覺得自己的脆弱造成流產,和胎兒之間的共生危害到胎兒的生存,例如:「當我生氣時,我感覺到胎兒想從我身上掙脫出來。」有的孕婦同時有上述兩種感覺:「我流產的時後,想到是我把胎兒悶死的,胎兒佔據我身上的資源,讓我感到害怕;就像我和母親之間的互動:從來只有一個人成功,而且是以對方的犧牲做為成功的代價。」有的孕婦甚至感覺到自己內在的母親在身體裡面迫害著她:「我不想要母親出現在我的懷孕中。」「我的母親沒有任何界限地侵犯我,她是如此的可怕,我不想要被她污染,這使我想設法把她從我的身體裡面排除出來。」對許多母親而言,心理上的分娩並不順利,懷孕的終止粉碎了母嬰之間的融合系統,生產的過程就像失去自我的某個重要部分一般痛苦,以致於感覺到無法被修復。剛分娩之後的日子裡,母親可能潛意識中覺得自我的某個部分被困在嬰兒裡面,以至於隨著嬰兒的出生,覺得自我的連續感被毀滅掉。產後的適應因母親的防衛結構而有所不同,懷孕過程中,孕婦感覺到茁壯、充實感;感覺到自我看起來比平日的自我的總和更大;這一切卻隨著分娩而失落。社會的注意力如今全聚集在新生兒身上,使得情況更加惡化(Raphael-Leff, 2001)。
Raphael-Leff( 2001)也觀察到:自戀的母親把嬰兒視為自身的附屬物,抑制了對嬰兒自發性的認知,藉機會展示或誇耀他;母親在潛意識的願望、人格中被分裂掉的自我理想、以及古老人物性格中的榮耀部分,灌注在嬰兒身上,也許母親不自知,然而,缺少這些部分讓母親感覺到自己生命的不完整。對邊緣人格傾向的母親而言,生產讓母親變得匱乏,母親感覺到自我身上的重要部分進入嬰兒裡面,產後母親感到空虛、去人格化(de-personalized),無法維持堅實的自我感;甚至想像到自己消失掉了,由於母親的成人認同如此難以獲得,以致於容易被任性的嬰兒所威脅。有些女人感覺到自我變得破碎、迷失,甚至感覺某部分的自我和身體是分開的、不屬於她的、甚至在鏡子前消失掉了。在嚴重的分娩壓力中,假性的妄想、身體的幻覺、失去真實感等,並非不尋常,分娩過程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對產婦所造成的身體和心理衝擊,伴隨著懷孕前的自我認同、熟悉的生活方式的失去;加上產後的睡眠剝奪、住院的疏離環境、以及她所承擔的育兒大事,都使得產後的母親的自我感變得模糊。有些產婦即使回到家中,由於自我感的消失、奇怪的感覺和焦慮等,使得她對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嬰兒仍感覺到困惑、不真實、威脅感和怪異的感覺。
第二種產後的被迫害經驗並非母親的自我被困住,而是被隱藏起來,嬰兒象徵著母親內在嬰兒期自我中被否認和拒絕的部分;或是母親自己的內在世界中無法忍受的層面。透過投射性認同的過程,母親把內在自我中無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到嬰兒身上,藉此控制住這部分的自我。然而,嬰兒日常生活的表現像是揭發了母親隱藏的脆弱般地,羞辱了她的面子;雖然這是母親羞恥感的來源,卻允許了母親自我中被潛抑的部分透過嬰兒做為替身表達出來。除非孩子配合母親,行為得宜,否則,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尖叫都透露了她母職上的缺陷。由於母親把自身無法接受的部分自我投射到嬰兒身上,好像嬰兒就在她裡面,知道她所有的缺陷般,嬰兒的一舉一動好像都在在摧毀、譴責著母親。Raphael-Leff把它稱之為「惡意的自我結構(maligned self structure)」,嬰兒正常的需求,在母親看來是沒有道理的或是侵害性的,有可能是母親自身曾有過被潛抑的受虐創傷經驗未被修通。對嬰兒的焦慮或恐懼,隨著嬰兒每次的哭泣、神情,可能都被母親解讀成嬰兒對來自於她的傷害的表現。在被迫害妄想關係中,嬰兒似乎對母親的錯誤滔滔不絕、和母親競爭資源、抱怨母親的供應不足、批評母親慈愛的能力;甚或在自我預言實現中,引發母親對嬰兒殘酷的報復(Raphael-Leff, 2001)。
統計指出:女性所謀殺的對象之中有45%是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其中的45%被謀殺的兒童在母親剛生下他們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已被謀殺死亡(Green & Manohor,1990),社會壓力、人格問題、智力等都是影響因素。Jane(1999)認為我們的文化低估了女性在過渡成母親的正常過程當中的兇暴本質,女性心智重組運作之際,會將內在世界的暴怒、虐待和沮喪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為母親所不想要包容的任何不舒服感受的包容者,更甚於母親將孩子的感受涵容於其內在心智世界中。嬰兒的外在壓力被母親視為源自嬰兒內在對她的迫害,當其他生活壓力伴隨發生時,母親將嬰兒視為迫害性的客體,必須殺死嬰兒以終結被迫害的狀態。母親在謀殺嬰兒的那一刻往往處於一種如機器人般麻木狀態。
Jane(1999)描述謀殺嬰兒的母親Amy覺得嬰兒死了,就好像她失去了一隻腿般,她說:「我變成跛腳了。」Amy用身體的,而非心理的方式描述她的失落;來自他人的質疑和責難讓Amy感到困惑,而非憤怒。Amy的社交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人們會覺得她是一個溫暖、風趣和完美的母親。原來,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對Amy而言非常重要,但完美卻同樣停留在膚淺的層次,無法讓保持嬰兒隨時保持乾淨,讓Amy無比挫敗和羞辱,她覺得自己整個人被摧毀了。嬰兒的死亡猶如Amy內在不完美的部份的死亡,她相信所有壞的東西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