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作者: 李秀娟 / 1334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09日
来源: 華家三班 标签: 家族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d:Tjf$m5Y.~cH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by 華家三班 李秀娟心理学空间-V:w#}~ J_o0HP

@u _#d2b4d+vZ0

何謂家族治療?

J0_w6{I'p'l];S&W0

?{1h"G)@0家族治療是指藉著分析家庭中各成員之間複雜且缺乏平衡的關係,來了解個別的病態角色與精神病理,並藉各種理論對家庭中所呈現之病理現象做分析治療,以建立可以處理內在與外在衝突的健康家庭功能單元。

v/B{dvcw0]HW0心理学空间/Q2N,S%g'jz

以往諮商與心理治療各理論派別皆以個人為治療對象,重心在探索其內心世界與思維架構,重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以尋找問題及解決困擾,但此治療進展緩慢。1950 年代中期,開始以當事人所屬的整個家族系統為治療核心,並探討其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模式,從中研究病理特徵,進而設計治療策略與介入計畫。換言之,家族治療係以家庭互動模式來探討問題,當事人的問題只是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種病徵。唯有改善家庭系統,方能有效治療當事人,以發揮其功能,適應社會生活。

E N2uv!B|(z0

家族治療的歷史發展

yL(L7S P}ZQ0

V6J9V'f?0早在1920 年代,一些精神分析者,像是Freud,就發現父母對於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後來的學者如Aldler、Sullivan、Rogers 等人也愈來愈注意到個案所身處的關係,特別是家庭關係,對於人格 發展的重大影響。1930 年代開始,婚姻諮商團體逐漸盛行,Jackson、Haley、Ackerman 和Whitaker 等學者將婚姻治療合併於家族治療中。以家庭觀點觀察人類行為則始於1940 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源自傳統精神醫學中,處理精神分裂病人與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所引發的挫敗。心理学空间 c Gs-yO m9m#W

心理学空间0OxWk[

大約在1950 年代,家族治療分別開始於四個地方,像John Bell 開始於Clark University,Murry Bowen 在Menninger Clinic,Nathan Ackerman 在紐約,開始心理分析治療,Don Jackson 與Jay Haley在Palo Alto 開始了溝通學派家族治療。在1960 和1970 年代,心理動力、行為取向和人本取向主導了諮商和心理治療,而後,許多取向共同開創出家族治療典範轉移,成為今日家族治療實務工作者主要理論取向。心理学空间5}%I jU2u]{H9\

.S(u!b |Q` T\"H'hN0
%m#rm HHRk*\0自1990 年代迄今,家族治療領域充滿了新想法與新挑戰,沒有任何取向支配此領域,而主要挑戰在於整合我們將討論之各種不同治療取向,並針對特殊群體發展適當之治療技術。心理学空间r_v\ n4EEYa z

家族治療的八大理論介紹

\Z$tx${0心理学空间$CE m5t D*QEal

心理学空间!BeO ^0h7A
自1950 年代迄今,為數不少之學者投入家族治療方面之研究與論述,可大致歸納為八大取向,茲分述如下:心理学空间S&AbnR?h

心理学空间0Aywf3wx

一、 心理動力取向的理論 –以Nanthan Ackerman 為代表

/G#jqF"ES0

"}s|,}$S$t0他整合了個人內在取向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強調人際關係的「系統理論」,提出「心理動力論」。他將家庭的功能不良視為家庭成員間角色互補的失敗、持續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偏見的代罪羔羊所造成的結果,他的治療方式在於幫助解開這種連鎖的病態。

'IvIWMj5c AV8\sr+|0

Y b1p M&|0
jx0n7iHu0此派學者主張,當事人過去未解決的衝突,大部分是因其處於個人覺察之範圍,以致不斷影響當事人現在的生活情境與行為反應,亦即早期個人家庭的衝突經驗,將會引發目前的家庭人際衝突。因此,此派治療的重點置於當事人的過去,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1ws'b9]\]d Q4z

心理学空间Zb#{2z%D ~*wTB

心理学空间!b*n:_1g{*ey t
(一) 家庭規則(Family rule)心理学空间r,tpP({ kH
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會藉著某些規則重複進行行為的互動,亦即家庭的交互作用乃循著一定的持續模式,此一模式有助於調整和穩定家庭功能。心理学空间VaTM8DtZ+s
(二) 病態連鎖(Interlocking pathology)
)fHi4Z ~4zlY.U R0指家庭成員間功能不良的表達、維持與控制等互動模式,彼此會交互關連,交互影響。
!g\p+`"i0(三) 代罪羔羊(Scapegoat)
5XEq owI7tl0家庭成員當中,最容易被批評、責難、懲罰或輕視之對象。作為「代罪羔羊」之家庭成員往往容易導致內心之衝突與不平衡。
e G-Jm Q;\0~8p)^6O0(四) 內射(Introjects)
6M'f+S6l)d[ y$DT$m0過去與家人未解決的互動問題會持續衝擊當事人,成為當事人內心的烙印或記憶,而影響其現在的身心發展與家庭互動。心理学空间U]H c3dVw `
(五) 家庭倫理(Family ethics)心理学空间2DV3H'e7Iu h[
家庭長久以來保有的公平性、規則化之人際互動模式,可確保每位家庭成員的基本權益會受到其他成員之考量與尊重,亦可作為個人角色行為之依據。心理学空间4T^ V2mqE

心理学空间o,U6j`*ea @$iFO

二、 經驗/人本治療取向的理論- 以Carl Whitaker和Virginia Satir為代表

Jnh dO)B9fn?0心理学空间#KX,l4Y!m4^5H

Whitaker等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僵局來獲得成長與成熟,治療時重視當事人現在的經驗;Satir 則強調個人性支持的的重要性,因個人性支持有助於當事人當下的自我覺察,能有自尊且能清楚地與家人溝通。心理学空间9g+a4_*} cH#Lh

m?&g"av V0相對於精神分析模式為病人提供解釋和洞察,經驗主義取向治療讓家庭成員有自發性、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亦即人際互動的經驗才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非僅依賴治療技巧所能達成。心理学空间3I:]v A/nDH*O

,Kw.\y$U4P0此派學者其主要論點如下:
2ttCZN0mr0心理学空间%H0qe n `-G1s#f
(一) 人性觀
(j3J\#@ L/}`*E0本理論採存在主義之理念,注重人之個人性、選擇的自由和個人的成長:

H}2OO}1[PP#~}(^0心理学空间k I3_2VLx

1.個人性(individuality)心理学空间k@1t-O@"fk
Whitaker認為個人能在關係中保有個人性時,才可能與他人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在健全的家庭當中,成員間有親密關係,但同時又不失為獨立之個人。心理学空间5wXw2?"W2W
2.選擇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
)x%D)bn/{U5d A6E0Whitaker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由選擇成為真正「自我」的權利,家族治療目的在協助家庭成員,發現可以自我實現、增進個人成長和個人性的角色。
Mp$tF fVF03.個人的成長(personal growth)心理学空间-y*?-q9d:yY'k
家族治療目的在促進成長,不注重症狀之去除;最終目標在於建立家庭成員之歸屬感,同時提供成員獨立自主之自由。心理学空间$u9t,t;kn1U1pXcM

z eaadu?0(二) 提出「認識論」的轉變點以尋找個人內在衝突,以作為處理病患人際不良之基點。心理学空间Z3BmK}9M9jwl
(三) 採取尊重、「此時此地」的治療技巧與清楚的溝通模式,重視當事人的「自我覺察」。心理学空间"fA(NL(BJOF
(四) 重視家庭在身心失調病因學上所扮演之角色,治療歷程之運作有賴於真實與象徵性兩項治療因素。心理学空间TwMlS;?
(五) 鼓勵家庭成員作公開之自我表達,以協助個人成長,並促進家庭功能之健全發展。

ok2g X-{$xXHS9{Z0心理学空间6}IdY0X1z#QaF

三、 Bowen的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4b Sc I y#h~

hE+O4f [wm4}Di0Murry Bowen 的取向的理論,可視為心理動力取向以及較嚴謹之系統觀點之間的橋樑。Bowen 的理論是以自然系統觀點為基礎 - 人是演化歷程之結果,並兼具所有自然共通之歷程,治療時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Bowen 為家族治療領域的主要建構者,它將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八個連鎖概念」,來解釋在核心家庭與大家庭中發生的情緒歷程。其主要論點如下:

%Zp.}/IL@hK0心理学空间SqK3]k7U4]]


UEL/G4n y }%|0V0(一)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自我分化」是指以家庭系統觀點出發,去檢視個體情感與家庭維持結合或獨立之過程,亦即個體在家庭系統中調整彼此距離之模式。Bowen 以「自我分化」來說明個體區分情緒與思考的程度,分化程度越大,個體越能區分情緒與思考,承受巨大壓力時也不易產生焦慮感或症狀,且越不易受到家庭不良功能之影響。心理学空间u0J:Wo7y.{v)E"x4F

心理学空间E9x(M px

(二) 三角關係(Triangles)心理学空间1LjF%G6N1} }
係指一種「三人的互動系統」。一般外在環境平穩時,雙人關係的運作即可保持穩定,但一旦面臨壓力時,為舒緩壓力,低自我分化者會將第三者拉進關係中形成三角關係,暫時轉移雙人關係的緊繃情緒;倘若此三人關係仍不能維持 平靜時,為避免焦慮增加,將會有第四人涉入形成連鎖的三角關係,直到扯入一堆人。

1t4u.o9X vqVn0

ez D&X.XU0^8A;c0(三)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Bowen 指出,一般人往往會選擇與自己分化程度相同的人作為親密伴侶,此兩個分化程度相似的人結合成「共同我」(common self),並形成核心家庭情緒系統。但若兩個分化程度低的人結合時,會和子女形成不穩定之「未分化之家庭自我團」(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而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4R5W+Rie6_3f0
9e7pB` k-J01.婚姻衝突(marital conflict):
H+P?7p;gk5PA0當夫妻中的一方不再讓步或接納時,婚姻衝突即會產生,而吸收了大量的未分化。
-omu} T {w02.失功能的配偶(dysfunction in a spouse)
"hf;c6Lyxzj j0當壓力事件發生時,失功能的配偶會出現失功能症狀,且會因為吸收大量未分化而難以復原。
+Ro{'e)OVY03.對子女的投射(projection to one or more children)
'j {5ND"\GXR5K0夫妻間某些不成熟之未分化,在核心家庭情緒系統投射給子女,於面臨壓力時,提高了子女發病的機會。
Fo;Af U"RP#T@4}0心理学空间~MB0mD&wt
(四) 家庭投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心理学空间7F{c6`!yD:sC
父母將自己的不成熟投射到子女的過程。此種投射常是對父母情感最強、分化程度最低的孩子,而未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則能發展出較父母為高之自我分化。
e6vpV L Q S"|hg(P0
6}1clj:l2{M+}0(五) 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 off)
F3ud4A'B0在高度焦慮和情緒依賴的家庭,分化程度低的孩子,會嘗試以地理上、情緒上的隔離,或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切斷與家庭之接觸,來逃離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情緒束縛。
7f9Iv.x!Lp$y S|P0心理学空间s HX-Z Rr8k
(六) 多世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心理学空间J} T8LB
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成為了比父母分化程度低的人,再由家庭投射歷程影響,造就更低自我分化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終致發生嚴重情緒失調或精神分裂之下一代。
^ d*Z;z&]"sv|0心理学空间"X6T mxvT.AAa
(七) 手足位置(Sibling position)
-dy*T Z%o$??G j0指原生家庭之手足位置與人格特質和婚姻中伴侶之互動型態有關,因出生順序可以預測一個人在家庭情緒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但是,一個人未來之期望與行為是依他在家庭系統中的「功能位置」所塑造,而不一定是他的功能次序。心理学空间M$w!`f$o~.r
心理学空间+pG'F^2ImnX
(八) 社會退化(Social regression)心理学空间7C/P0qS ~S~
Bowen 主張,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含了未分化與個體化的相對力量,若長期處在焦慮與壓力之下,亦會降低社會的分化功能,是為「社會退化」。他呼籲社會應在理性與情緒間做較好之分化,做更理性的決定,而非根據情感來行動。心理学空间#a!v1H i(}$V
心理学空间O%u];XW'Mk
(九) 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心理学空间${Wr6A-K

8LG%J`7R3aB%zM0Bowen 相信,多世代的關係型態和跨世代的影響力,是了解目前核心家庭運作的關鍵。故Bowen 提出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將至少三代的家庭狀態之記錄與資料畫成圖表,以了解現在問題之根源,並用以追蹤家庭中重複性發生的行為模式。

;Km"]iu@0

k$F6arZ0四、 結構取向的理論- 以Salvador Minuchin 為代表心理学空间Uz g&Y*M8nX

2? HEdrd0心理学空间6~d8?kzs3@a \g
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強調家庭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以及家庭經由心理学空间B o X3OlokE)n
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方式;並以家庭成員間的聯盟、界限與權力關係來描述家庭
#[9B-| cm:u0系統,認為許多心理疾病與行為是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
I'q9i t2iq$VO[g0結構家族治療著重於當前溝通,優先考慮行動而非洞察或了解,藉著參與家
;cK+a(H o Zv-@0庭以及適應其風格,以了解家庭成員處理問題和彼此對待的方式,最終能夠協助
p i'T_eV t#U.m0他們改變功能不良行為,並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w-R @gQ|
(一) 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心理学空间Wz H `+pJ
家庭結構是結構取向家族治療最主要之概念。Minuchin 認為:結構是「一
0aA/Z`U,a:E]0組隱形的功能需求,組織了家庭成員之互動方式」。亦即家庭成員據以產生
y6S$s WHC0互動的一種組織模式,以描述可預測的行為順序。心理学空间^#V+N0D:z&[
(二) 次系統(Subsystem)心理学空间3g&HzK4X"f6j Q
在整個大家庭系統中,可依據性別、世代、功能......等分為幾個小的次
oov9p&|#`'o0系統,而家庭系統就是靠這些次系統來區分並執行功能。一般而言,配偶、
*Gw+{;_6T)f0父母和手足系統是家庭中最顯著和重要之次系統,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此心理学空间u*?| `-U Q"r PD
三種次系統的運作是整合的,可保護其分化並達到家庭系統之統整。
y4j R%A} t0(三) 界限(Boundary)與界限滲透性(Boundary permeability)心理学空间u?KK z:_U \
界限是一條隱形的線,它區分了主系統、次系統及外界環境。因為家庭心理学空间 ^]? h.L/h
中每一個次系統都有其功能與需求,「界限」的作用在於保護彼此間的區分;
/L_'e)N5WX0功能良好之家庭其界限是清楚的。Minuchin 並以「界限滲透性」一詞來描述
9W:^_4[5Mup0此情形:
Q ]],|_b1D01. 糾結(enmeshment):家庭成員之間之界限模糊,彼此之間能自由地侵心理学空间 Ou-W"tQ AB/k
入任何一個次系統,造成過度涉入彼此的生活,為一種限制個人自主心理学空间kB]Pz\3y
性發展的家庭結構。心理学空间7}xO-?Esg"Y {1[ F
2. 疏離(disengagement):當界限過於僵化、缺乏彈性時,家庭成員較孤心理学空间 |M1?W4f
立,彼此漠不關心或甚少接觸,為過度嚴謹之家庭內界限。
l.@4Zq8akc$o0(四) 權力關係(Power)
+K%J{l;B2hA"xv0y0指家庭成員之間權力結構與動力過程,家庭系統中的權力是個人或次系心理学空间0RN4\5O'hl s
統執行功能的一種相對能力,是否有權力需視其他成員或次系統如何反應。心理学空间+X6BP+D4q!A)?7B3Pu
Minuchin 並用「連線」、「聯盟」、「三角化關係」等概念來說明家庭
}An&{rR4a9F"N7ul0中的權力關係:心理学空间(?3Fz*c0}I[
1. 連線(alignment):當幾個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站在同一陣線上或共同抵心理学空间GJ#o,J N4inRs,d
制另一方,此情形稱為「連線」。

cj5G&qK5\;D u|;M0心理学空间{ }%@OM2o)E \V

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心理学空间NZ_nCF
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
3r'U1r'so5@Y0(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
C^8\Xn k0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
k/tL^Q{4hnz0(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
%C t%r|\8y0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心理学空间3tGB9m$[2LkS|4D K
緊張。心理学空间$@T1ce&S%N.k
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心理学空间!? J a1NT p2L-_
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心理学空间 AF)}+c4j2Y2G
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心理学空间(sM N;k,I%R)b
(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
2Q uf c8J0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
$sl gWmj0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心理学空间+bs C/x$Qjq1wC
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

i9] ^3a so0心理学空间@-^Q&dh dML m

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D4^kYf)K5OW0心理学空间U$] \8XGP1{^X

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心理学空间`K$tah-l,rr4}
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心理学空间:|R J%~jH9@`8_
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
0MG _g/X)PvE0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
"N2DM6RC0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
#g.Q%CxG)z'T Pa0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 y.z s5\]]c
(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
&M r&GS yHT ?0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
6I`5@7`)r$r&h3n0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心理学空间imHp7x2\)c
重要的角色。
7I _;K$~B2b|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_'f7fw%fFTs;nF0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心理学空间 jNY H)n
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心理学空间2V D.N3h$N*N-X
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心理学空间p1`&T~V;\QFK
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2Uy.G-`%C1R(mO A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心理学空间I _u'kX
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
3s/y)|9_Y&t%Y0「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心理学空间d`1wF-JoY ?a
固行為獲得解決。

$bGCFy0PHj0

5Lq6k B)ma0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
!W4lWI.h;T4\5v0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心理学空间XW6SO+c
(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心理学空间&lB"[?!q(q7D%J:Y
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心理学空间}N'j9rGP4Q
(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
7E3d M4Fog%TI0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心理学空间4B8Kbq-_6}3m%b
緊張。
-\1kx ib*g Tg0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心理学空间t \ DP`O
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心理学空间z:? Ga)und
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心理学空间/q1oeV4s-i7U
(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心理学空间 KwT*bNb]5g[
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
Gbm ]0m9|Ps4V o0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心理学空间A@!wI`F8Q4fm E
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

5yEccEc ]0

5g8D9x e;@e1J0
1~/}O tNm\-X5b0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Kr\}*O0i K ~O9r.r0

$x)U&B,s S~0心理学空间nm K"RrGH
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
l-f:_ PH0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
cpTr\%~R8p0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
Q&W\ e.x$m8EL0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
3E7GW&V m;E/\0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心理学空间OSf"LM
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bH!F,n9h!bv
(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
XWU9N3~ l0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心理学空间WA:PD;R|q9J?a
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心理学空间J1|;w/L)k/Yd
重要的角色。
~:?-L2Lj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wAP-v4U C0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心理学空间1a~~yz7^%E
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
4g;N({b)G0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
^:oXu4Buy(s0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w{mGH:vWz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心理学空间 ]@(C4B*g$_G~_,j
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
k2N7K!p$ttU%m&PV0「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心理学空间[eQ ]S`I%|
固行為獲得解決。
4c.MfG%~ R0cR0(四) 假裝技術(pretend technique)心理学空间eJ)X,N.v8OH4n }9V

sV#C3l}_D:[D!e0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Oxcw2h[dh0by心理学空间;QAl G5z!}
華家三班
F r0]-kv)|1t7~eO0李秀娟心理学空间!HvJv]
2009.06心理学空间8a-G6CyqmI
7心理学空间mJl2iX3{ v[
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心理学空间H9Q rAm@'~.p
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
9x j:nIA&y8nt!t0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h9MrX|uM E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心理学空间Rz#a.YYv,Ss
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
1f1XQf$tf W4p e0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心理学空间O:X:f+X.s4iC+@)w
入之認識與體會。

/w$l3[WC _E6[0

2d(K#aMl(Y Zi0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

|s\;i BpfO0

@#L2{7?H/L0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心理学空间Y;n+p4g-dg
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心理学空间.a lt-Xb5JN'H(`\5sh
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
:fx}h%}{:q;PLQ0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
I+M*g:['?X0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
!zi+b&P^1m Z0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
e0W XDb X,kd7n0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6|[b;Zg&A
(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
}c'n8]D0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心理学空间5z0d#yULVlz
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x]6TCAwK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心理学空间@@!L"j1WR&uW/zg
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
LYOAY h9TM0(二) 家庭儀式(rituals)
/cc+mT a@0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
mOt,HM6Z0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
sJ0R5HW{V,m:B0淆。
4\&c$?(N.pQ0dg-[i{ d$WZ0(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心理学空间 Ou'`sM8U W~
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心理学空间bcYe A gT-g*\;vq~#w
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心理学空间2D8q.Y&T GvL1gS
(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P,O nSv f3U,H6d,D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心理学空间 v1xD;}2}VV
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心理学空间 T:j i }!W*b$m
(五) 中立(neutrality)
6e#j _ oj0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心理学空间$wY"J2N$wE/u6M+k
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心理学空间 ewG A2H
己的解決之道。心理学空间'F0Xf:s;{h

!KFBMaqO!wZ]0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b vGn+O,M@d7eA

2Rk+w0|\G!G;{0
WU:X BT!^6zx0

4N3n1?Ly'wv3B0ws0心理学空间7rKR8p%} S Wf\v)s

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
~ k:J6P7zos0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
c [w[|%Y0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tv9dT!q;]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
L[|*L7^$l0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心理学空间 PeL4x.GqgU Ea
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
vP4k)K1~t1w0入之認識與體會。

OD ^eeY5{;q0

4lL^Oc0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9u Sa5K1T#P.yru

3`&H Hfw_ Tx(x i0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
}8v+cS,E3o0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心理学空间MK,R%BP ^&{&O!V*S \
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心理学空间u7umK)F&d[.j
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心理学空间f ]#? }H"v[ `v;i
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心理学空间Rm.I;s6~yT
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心理学空间M'Q*Fq+i.g\
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b}:uwe+w8a
(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心理学空间&i cf'N4eS#Q5qaf9b+u-g
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
A(O}~B/Q[!j0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4AeTn5U Y Lw/`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心理学空间G/@Y3T/w)a`PsffY
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心理学空间)c/R{x0s
(二) 家庭儀式(rituals)
0]#A^2pt0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心理学空间$d*JfA!L:}!^&w_|n
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
?.V1_(de#Hc0淆。
jObUF l P0(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心理学空间 L'HX%@({ rj
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
e6o3O#s*A5Dp0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
8r2^#XG'e3yv2R7l#W0(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心理学空间fu%VJH*J
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心理学空间6?*j,q.xYYoj
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
NE6A*Ey\0(五) 中立(neutrality)心理学空间,K }b H1f3E3x]1N}
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
8z(uP-j^lG0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
:gm6G1s'G2f6k0己的解決之道。心理学空间/rbR)^c?

&\:s,dJ7}f8Pv sw0心理学空间#Z(CDC9@
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0x|D-?H sGDj0心理学空间4a7` t!Ww*?7sO%D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_t7ROC0by
|Q(l{5E-?E0華家三班
%t4X$Sy8Y!oTC6M;}0李秀娟
`v aH R5D6JDy'O02009.06
OA2OV T.p2r+f08心理学空间%O`/~6E)f9^,B(i|0[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試圖藉由影響個人思考模式來改心理学空间9zZ%H f&l+I v
變思想與行為,主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傾向於強調家庭中特定的行為問題,心理学空间C6AH p4?j!Ba,v
而非對家庭動力的全面了解;行為家族治療則透過 發展出定期監督、以資料為
~J;^Hq Dk\x0基礎的介入程序等,將科學方法帶入治療過程,並強調環境、情境和社會的行為
JDYrPgT+wn+u]0決定因素。其主要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v_!Oc'H1`
(一) 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心理学空间V3xb(j/d"V,]K'_
行為分析包括客觀地記錄家庭成員間具體行動之交流、被視為先行刺激心理学空间6P0Q6[$_C%qVK!z
之他人行為,以及問題行為之互動結果;行為分析之目的為增加家人之互
*i4R rp0BY"TY0動、改變妨礙互動之環境條件,以及訓練家庭成員維持改善後之行為。
o:^$kd)gZ1N$[0(二) 制約(conditioning)
o!jc5Dd0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與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jvE;B4X5L0古典制約意指原來未經過制約刺激(鈴聲),在重複與能引起反應(唾液分泌)心理学空间;L+yBiAx5~
之未制約刺激(食物)配對後,也能引起該反應。操 作制約則是藉由選擇性酬心理学空间dX[8A5AW5w_
賞或增強,使該行為比其他未得到酬賞的行為發生次數更頻繁。
'S\Jtmn^0(三) 增強(reinforcement)
U8a1i-\ K&bxt%mE0是指利用行為之後立即的結果,以增加該行為發生之頻率,而增加行為心理学空间@2P!VzkF$d
發生頻率之事物則稱為「增強物」。心理学空间k4r6f#SWSd+J
(四) 行為模塑(shaping)心理学空间/d;_T.\U/MG8f,Z+J\%X
對逐漸接近目標的行為予以增強,藉著逐漸增強小的步驟而非只增強最
a0H_'J;Lv8RP W,d0後的反應,來達到想要的行為。
q"F Lq,u iS S8P8gC0(五) 後效契約(contingency contracting)心理学空间PtSI/Hv
意指增強相互交換令人喜愛行為的過程。契約是一種非強制性工具,藉心理学空间2S g5v{:Faz%@
者指明因果關連,家庭成員能對互動規則達成協議,並決定遵從這些規則的
HjY Ql L2oj:I.?0結果。
D)q,~&_!R%h&a/W-B0(六)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constructuring)
,] |y#]5x8k0是一種修正當事人對於事件的想法和知覺,以產生行為改變的治療程心理学空间M L8c6fA4?G"V
序。心理学空间~Y4`+`!ap

心理学空间pI%{!a'^k U-^4f

八、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心理学空间 W%F c`yA#@

&^J/]2O w0為家族治療的新時代取向模式。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不同於先前的客 觀概心理学空间,_U5rho+B
念化系統,而是一種觀察者依賴系統;他們認為人類會運用語言主觀建構對現實
8W&OB-yH2G AI?0的觀點,創造個人的人生。其治療目標在於:經由家庭成員對家庭故事的重述,心理学空间+B.A%B ~+EW%T J
來重新建構他們的人生,亦即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及賦予新意義。心理学空间?Zm1Y#D$b!Kc
1990 年代以後的家族治療拒絕以機械化方式做系統性的思考,而偏好使用心理学空间 X*[{Hi2|HM
敘事的隱喻,談話的焦點在於領導家庭生活的故事,而非家庭的結構或行為互動心理学空间6IA.J-M!Bdq
的次序;近年來的家族治療文獻亦很少探討一般的家庭共同問題,而是致力於探
xC9?T Xk7mcl'V0討多元的家庭型態,如族群、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偏好......等主題,以及多元心理学空间AJ&s~{/TO8N
化家族治療技術的使用。

5N;d;B\,s.`'M Y3M'K(n6Z&A0心理学空间+ILI?5n,S"}E y

心理学空间!iFb_,ii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家族治療新興理論除了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之
[ ^t+w:@e K~V0外,尚有多元文化主義、女性主義家族治療、焦點解決家族治療、敘事性家族治心理学空间wnZ:q;a0g*]
療、醫學家族治療以及整合家族治療模式......等。

^4P3_9Zt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家族治疗
«家庭治疗概论 by Goldenberg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