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 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曼弗雷德
东方出版社2010/7

走存在之路:路线图

  在这本书中,我想写些有别于我以往在许多有关组织和领导力的书中所写的东西。因为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念,做什么事都要有的放矢,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会越过困扰经理人的乏味的管理问题,而是关注存在话题,关注经理人把我当作心理医生时所提出的问题。尽管我所遇到的人往往对心理医生存有戒心,但是,因为我用经理人的语言说话——而且非常理解困扰他们的组织管理问题——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对我敞开心扉,告诉我困扰他们的其他问题。

  我确实认识到,给组织管理问题提建议是一回事,给“生活”问题提建议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有些人甚至认为我这样做太冒失了。真地可能在这类问题上给出建议吗?还是我们只能在做中学?怎样应对生命的重大挑战是否纯粹属于个人经验?当然,走这条路,你需要自己去生活,需要自己去体验,需要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

  但是,我觉得是时候讨论这些问题了,因为我已经不再年轻,不可能有时间去知道一切。我已经到了意识到唯一的真正智慧就是明白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年龄了。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不一定变得更加睿智,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有幸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一些心得。写这本书,是更好地理解我是多么地无知的一种绝佳方式。理解让自己产生共鸣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有人说,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这是真理。人们经常说,智慧是无法传授的。我从苦难学校中学习到,失败比成功更能塑造人的性格,逆境更具启迪作用,而在顺境之下,人更可能产生惰性。从那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不断接受教训的过程,你必需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对我而言,唯一比犯错更糟的事情,就是犯错之后不会从中学习。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智慧不过是已愈的伤口。

  我知道,正视自己的弱点需要勇气,而改正自己的弱点需要智慧。西班牙有句谚语告诉我们:“谈论公牛和身处斗牛场并不是一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像一颗洋葱头,当我们一层一层剥开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时不时地流泪。我们似乎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不管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也许更为实际的是,让我们的外在体验和内在现实相协调。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任务就是活出自己的生命。

  本书讲述的故事,取材于经理人的倾诉,这些故事拨动了我的心弦。我指的不是有关管理问题的故事,管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用这种或那种方法。我指的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体现的主题。我想探讨一些困扰许多经理人——许多人,不局限于经理人——的原问题。而且,可以预期的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是有关人的境况的问题。本书的各章基于经理人希望得到答案的几个问题,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书第1篇,讨论性欲,篇幅最长。性欲是个复杂的话题,讨论起来甚至需要涉及进化心理学。我一直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因为我自己也受到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的困扰。经过这么多年之后,我认识到没有什么安全网可以阻挡诱惑,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性欲总会伴随着我们。听经理人给我讲故事,我认识到管理欲望是多么地难。欲望往往是一种催化剂,让我们做出许多在其他情况下我们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第2篇有关金钱。我做管理学教授、顾问、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师和领导力教练的过程中,一直会碰到金钱问题。见过那么多超级富有的人,我一直很好奇:金钱对他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金钱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我的一个学生是投资银行家,与他的一次会面给了我灵感,让我写下这一篇。他跟着我穿过走廊,问我:“多少钱才算够呢?”他的问题很有讽刺性,我很惊讶,因为我知道他是他所在的组织中迄今为止薪水最高的人。显然,对他而言,再多钱也不会嫌多。有些人混淆了自我价值(self-worth)和资本净值。

  第3篇有关幸福。这是本书最老的话题,基于我几年前写的《幸福等式》。一次,在一个领导力工作坊结束之际,我问了CEO们一个问题,《幸福等式》就来自他们的答案。我当时问道:“想象你被要求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你会跟学生们说些什么?你会触及哪些主题?过去的生命中,你一直最关注什么?”

  怎样才能幸福是个不断被人讨论的主题。通过思考CEO们是怎样看待幸福的,我得以写出一篇文章,而且最后把这篇文章变成了一本书。那时,我处在一种相当沮丧的状态,但是,写有关幸福的书也许就是需要这种状态。我并不是唯一这样的人。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写有关幸福的文章时,状态也很差。实际上,他最好的作品大多是在他想逃离周围的世界时写出的。

  最后一篇有关死亡。在本篇开头,我预期了家母的死亡。我这样预期时,只是觉得死亡是必经过程,但是,后来家母真地去世了。尽管多年以来,我已经对家母的去世做好了准备,但是当事情真地发生时,我所受的打击还是超过了预期。她的死让我重写了这部分。我意识到一个绝对事实:你只有一个母亲。正因为如此,所以母子之间的关系才如此强大、如此深厚。现在本篇已经完成了,我意识到写作本篇是帮助自己走出悲伤的一种方式。

  尽管死亡就是终点,用死亡结束本书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我觉得,就这样结束本书太过凄凉。后记部分有关真诚(authenticity)、利他主义(altruism)、 智慧(wisdom)以及人类对意义的追求,而且会提及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箴言“最要紧的是——对自己要真诚”?如果人们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会觉得没有意义,只会觉得焦虑、烦躁和绝望。

  俄国小说家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曾经写过一本小说,对人类意识最深层、最黑暗的一面进行了心理剖析。小说中,一个无名的叙事者用暴躁的声音喊出“我是坏人……我是恶毒的人,我是最恶心的人”。《地下室手记》是忍受痛苦的人儿的诚挚忏悔,是遭受折磨的灵魂的残酷反省。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意识的探索让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感受颇深,尼采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少数几个让我受教的哲学家之一。”另外一位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和发言人。萨特认为,该书的特色即重要性就在于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固有的非理性特点。《地下室手记》突出体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学技巧,刻画出一个受到许多相互矛盾的冲动激发的人物。最为重要的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的行为是难以计算的。人类有着各种复杂的非理性的情绪,行为和选择都基于这些情绪,同一个人可以做出最高尚的事情,也能做出最下贱的事情。

  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样,我想呈现人的本来面目,呈现人的所有弱点和愚蠢念头。我想讨论现实的人,思考现实的问题。我不想表现得像个夫子,尽管讨论到某些话题时我需要引用一些深奥的研究。在这些章节里,我想向人们指出,他们并不是唯一困惑的人,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我希望能为前来咨询的经理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我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也有局限。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可能很难。我能给经理人指路——正如我早期说过的那样——但路还是要他们自己走。我们都能帮助自己,关键是去发现怎么做。苏斯博士(Dr.Seuss)说过:“你的脑袋里有大脑,鞋子里有脚,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并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需要亲力亲为。

  每次有意识的学习过程都可能伤害自尊,这意味着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防卫反应。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不把自己当回?的小孩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作为成人,我们的学习要难得多。诗人塞缪尔•泰勒(Samuel Taylor)曾经说过:“忠言如雪,越是柔和地飘下,越能长久、深入地铭刻于人心。”希望我的言辞足够柔和。

  我通常会在比较正式的书籍中附上参考文献,但是这本书中我没有列参考文献,这一做法可能会让我的学术界同仁觉得不可思议。我担心,如果我用传统的学术方式讨论这些话题,可能不能以我想要的方式打动读者,无助于他们理解这些重要的话题。于是我故意采取了一种比较不正式的方式。我希望读者原谅我把惯有的严谨放到一边。

  本书是我?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思索,但是,这些思索也是基于经理人所讲述的非常生动的个人故事。解读这些故事让我深受影响,而且,多年来在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家庭系统理论、认知理论、神经精神医学、进化心理学、心理治疗等领域的涉猎也对我产生了无形的影响。然而,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我的思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其中有任何不当之处,那全是我的责任。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其中的一个不当之处就是带有西方偏见。毕竟,我是“发达”世界的产物,我的世界观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因此,我的某些思考也许并不符合另外一种文化背?。

  浏览这些章节时,我问过自己:为什么我要在生命的此刻写下这些?也许因为我到了对世事变化无常这一可悲现实认识得更清楚的年龄了。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死亡,但是如何度过两者之间的时光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一生之中,有时我们要顺其自然,有时我们要采取主动。我相信,专注于梦想而非遗憾能让自己保持年轻。这些章节是我展望未来、把握梦想所做的个人努力。